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四字词语(100句)

2023-02-05 13:55:43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

1、运移汉柞(zuò)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2、回复“方法”即可分享各年级学习方法;

3、孔明巧布八阵图(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

4、夺得定军山后,诸葛亮又遣赵云、黄忠去烧曹操粮草。黄忠中计,赵云救其出围,又在汉水营前大败曹军,刘封、孟达趁机烧毁曹军粮草,曹操败回南郑。曹操遣徐晃为先锋,渡汉水而战,徐晃大败,王平投降。诸葛亮以疑兵使曹操退兵,刘备趁机渡汉水而安营,后以计大败曹军,张飞、魏延夺取南郑,曹操退往阳平关。阳平关外,粮草被劫,又被蜀军围攻,曹操弃关而逃,又被张飞、赵云、黄忠领兵追杀,幸得曹彰领兵来救,方才免脱。屯兵斜谷,曹操欲报仇雪耻,却被马超袭击,后又被魏延射伤,遂退兵回许都,汉中为刘备占据。

5、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6、从出场看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7、诸葛亮“观其大略”的三个要点

8、诸葛亮这个人,其才高八斗、谋略万千自是不用说了,但是这两回着笔更多是其近人的一面。在后面的战争中他一直是近乎神的存在,但这回写出了他人的一面,是人就会有疑心,所以他要试刘备;是人就会对出人头地又向往,所以他在世外高人与谋略家之间徘徊不定;是人就会有自己的手段,所以他先发制人唬住刘备。诸葛亮再强他也有弱点,他也在人生的岔路口举棋不定过。所以这几回重要的不是它让我们看到了诸葛亮的什么性格,而是让我们见到了诸葛亮作为人会有的害怕和犹豫。这样以后就算他再强若天神,但也不失其充满人间色彩的本质,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动的人。

9、蜀汉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蜀汉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刘禅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10、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是勤勤恳恳,不辞劳苦、竭尽全力、小心谨慎地办事,为国家大事用尽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11、一个人物的出场方式与这个人物刻画能否成功有直接关系,也就是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而孔明先生的出场可谓不凡。最早被提及时是三十六回“元直走马荐诸葛”徐庶上来就将诸葛与姜子牙、张良比作一类人,然后又疯狂地贬低自己,抬高孔明,更是令他将管、乐二人比了下去。这让读者对这个从未出场的“卧龙”充满了怀疑、疑惑。但单是一人推荐怎能充分体现其不凡?哪会吊起读者的兴趣呢?

12、最糟的是,董厥之后成为了辅国大将军,仍然是忽略自己规劝君主的职责,眼看刘禅走入歧路却不发一言。

13、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14、如此看来,任由这样一个勇猛善战的人似乎没什么不好,又为什么要说这也是诸葛亮的一个错误呢?

15、以诸葛亮的雄材伟略,完全可以留关羽赵云黄忠留守荆州,以庞统为军师助守荆州,赵云北上拒曹,黄忠南下防吴,关羽厐统居中南北策应,可谓万无一失;自己带张飞魏延二将随刘备取益州,定可势如破竹。

16、诸葛亮足智多谋,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但世人不深、用人不当,不听刘备生前劝告,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马谡虽能自动请缨,挺身而出,但只会纸上谈兵,而且麻痹大意,刚愎自用,目中无人,公然违令,不听王平之劝,草率从事,致使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

17、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8、查找其他的名著阅读知识!不断更新中,收藏网站,以便随时查找!

19、谋略:诸葛未出茅庐之前,自比管仲乐毅,你说这样的人心中会没点墨水嘛?什么都没有的人他连管仲乐毅是谁都不知道,最后事实也证明,诸葛亮才学超群,刚出山火烧新野,联吴抗曹,三分天下......这哪项是一个没有文韬武略的人做的出来的?

20、诸葛亮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才智过人,天文地理样样精通。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曾经做过错事。但他的功劳远远的超过了他的过错,因此我觉得他是一个让人敬佩的人。

二、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四字词语

1、洪迈: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2、火烧新野(第四十回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野)

3、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4、求实传真精神与经世意识是史官文化的基本特征,这在史书编撰中要求编撰者必须采取客观的态度,同时又重视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探求,以达到“资治”、教化等目的。这些特征在《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现。

5、陈寿评诸葛亮的治政才能,言其“识治之良才”,差不多跟管仲、萧何一个类比,这个评价是很高的。而总体上来说,诸葛亮能够将刘备集团从江夏一个小地方,逐渐发展到坐拥荆、益二州,后来又攻略了南中少数民族的政权,确实充分展示了其内政的历史水平。

6、他还是总政治部主任,过问,处理,审干,提干事务。还要做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

7、仰赖父亲的荣光,诸葛瞻在蜀汉朝廷中也很受看重,任职平尚书事,无功无过,可是真金受烈火磨炼只会愈加闪亮,但不是真金就会在火焰里显露出自身的灰暗。

8、诸葛亮贯于排兵布阵,而此时诸葛亮只简单的说了一句话:

9、坊间常说“三个臭皮匠 ,胜过诸葛亮”,仔细琢磨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以为然,另一方面说明集体的智慧大。

10、而且《三国演义》通过一个一个的伏笔更显现出了诸葛亮的深谋远略,诸葛亮病危时嘱咐阴平小道久必有失,而后来邓艾果然是从阴平小道袭了成都,灭了蜀汉;他推荐的将领文臣,也在后来于危难之中屡救蜀汉,最后皆是为蜀汉而亡;诸葛亮早料魏延在自己死后必定会反叛,定计让马岱假意帮助魏延。而魏延反叛时,也正是马岱、杨仪依丞相遗计斩了魏延。埋伏笔的手法,使孔明的形象更加生动地跃然纸上。

11、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我要在生活上做一个诸葛亮,更要在学习上做一个诸葛亮!

12、答:秋风五丈原:诸葛六次出兵祁山,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派人侮辱,司马懿不为所动。不久诸葛亮病危。穰星不成,遂将平生所学传授给姜维,并作好身后的军事安排。尚书李福赶到,诸葛亮推等蒋琬、费袆相继为丞相继承人后死去。时年五十四岁。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

13、人格魅力:做人怎么样嘛,我们还得看看别人对他的看法,刘备对他,那自然不用说,待之如师,言听计从,司马懿之孙对他:“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刘禅为诸葛亮单独开庙,孙权对他思而不得,就连王羲之也评价诸葛亮之才是真正的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处世面面俱到。古人尚且如此,何况现在我们更快要将诸葛亮封神了呢?

14、周瑜欲害诸葛亮,让诸葛亮在十日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算定三日后有大雾,就同意了。诸葛亮乘草船带鲁肃前去曹营水寨,故意擂鼓呐喊,曹操以为有埋伏,又因大雾,令弓弩手在寨前放箭,等到雾要散的时候,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等到曹操反应过来的时候,诸葛亮的船只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十万支箭全部射在了草船上。

1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将诸葛亮的人生结局叙说得十分明白,他是那样一个多智近妖的天才,和刘备一起打拼,又在刘备溘然长逝后继续为蜀国奉献自己的心血。

16、舌战群儒(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17、简述《三国演义》中“失街亭”这一情节中诸葛亮、马谡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缺陷。

18、失街亭后要求自降三级,对军中事物管理过于细致,在军事上谨小慎微等,都是通过缺点来映衬他的优点的.总之,诸葛亮不管在能力还是人格上都是近乎完美的形象。

19、在《三国演义》中,蜀汉丞相诸葛亮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代名相从此陨落,使人不禁唏嘘不已。但是,一向写人细致入微的罗贯中在这其中都加入了许多对诸葛亮的深入刻画,使其形象更为具体。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在五丈原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与人物塑造方法。

20、荆州名士黄承彦听闻诸葛亮想要结婚,就去找诸葛亮对他说:“听说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虽头发黄、皮肤黑,但是其才华可与你相配。”于是诸葛亮便答应了这门亲事,迎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三、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500字

1、同时《三国志》中记载的火烧赤壁,观关羽、张飞、赵云传,都没有书写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事迹,因此,抗曹主力在东吴。这是陈寿的结论。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说到评价诸葛亮,《三国演义》小说中的孔明多智而近妖。而历史上的诸葛亮是怎样的呢?

4、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大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也是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在世时为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谥为其早年外号,也称卧龙或伏龙。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历代朝野都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成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5、二气:周瑜与孙权设下美人计,准备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再次病发。

6、陈寿评孙权,用了“屈身忍辱”“有勾践之奇”的词语,这是说他在处理与魏、蜀时的所作所为。三国鼎立,论地广人众,吴在魏、蜀之间,然而论人才,则排末尾。曹操始终都把刘备视作主要对手,蜀汉也以诸葛亮的隆中对谋略,联吴抗魏。这样一来,吴国便成为了中间势力。

7、初出茅庐(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8、曹操南下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惇进攻新野。这时诸葛亮任军师,而关羽和张飞又不服军事。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果然中计,大败而归。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有诗云“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9、2017年台湾高考国文试题及答案|视点

10、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11、答:刘备称帝后伐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退守到白帝城。从此刘备一病不起。临终将其儿子刘禅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哭着答应:“臣怎么敢不竭尽全力,辅助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后来,尽管刘禅很不成器,但诸葛亮还是尽力辅佐,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2、马谡其实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熟读兵书谋略,知识渊博是好事,缺乏实践却不是。和促生了纸上谈兵这一成语的赵括一样,马谡也是满腹锦绣谋略,一面对真实的、瞬息万变的战场就手忙脚乱而不知所措。

13、但是,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有不妥之处了。连年征战,财力空虚,没有时间和财力进行各方面的建设,百姓生活肯给受到影响。再一个是成为当时的不稳定因素,经常性地外出征战,不仅使得蜀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且还破坏了中原的农业生产,阻碍了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国家的统一。

14、实际上,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不止本文开篇的那一句话,而是很长的一段,前面主要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治政水平,而在总字数上是超过了曹、刘、孙三人的。如果是因为父亲“割头发”的大辱以及诸葛瞻的蔑视,陈寿是完全不可能这样来评价诸葛亮的。

15、司马懿的评价不能被说成胡说,毕竟北伐被司马懿挡住了,司马有资格有能力评价诸葛亮。 司马懿后来巡视蜀军时也称赞诸葛亮治军是天下奇才。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人经常会被拿出来做比较,诸葛亮年少成名,而司马懿大器晚成,两人也都是自己国家至关重要的人物。

16、首先啊,我们要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啊,我们要客观的分析他的各方面能力,再进行各方面的总结哈,那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诸葛丞相的优缺点哈:

17、第四个错误的人——诸葛瞻

18、三气:周瑜想用“假途灭符”来向刘备讨还荆州,又被诸葛亮识破,率兵攻打失败,结果病死了。临死前,他说:“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死。

19、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0、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

四、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 作文网.net

1、最主要的是诸葛亮在三国几十年众多竞争者中最终是个失败者,他一身虽然隆中献策,说服东吴孙刘联盟,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妙计一连串,但是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包括姜维)直至病死五丈原,最终也未能实现刘备一统天下,恢复汉室江山的宏图伟业,而且在其死后29年蜀国就亡国了。蜀国亡国他应该是主要责任人。

2、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3、诸葛亮这一生运筹帷幄,机关算尽,可是再聪明的人也有犯错的时候,若将全部的责任都推到他一人身上,显得未免太过于苛刻了。有人说如果诸葛亮没有派马谡驻守街亭,蜀汉的损失就不会那么多,也有人说如果诸葛亮没有跟随刘备做事,或许他会成就另外一番事业。但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如果,我们只是站在上帝的视角去揣摩历史人物,可是当时的他们是局中人,哪有旁观者看得清楚里面的头头是道。诸葛亮为蜀汉做出了功绩,也为蜀汉的覆灭做了些错事,再完美也是有缺陷的。

4、名著进入教材,它的任务绝不是简单的学字、学句,改编后的课文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它是一个诱饵,是一个引子,或若说是一个缝隙,要让学生通过这条缝隙,看到一个光亮的世界,进而去读原著。由精读课内一文并领悟阅读方法后,拓展到对人物的多面性研读,让读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有效开发课程资源,直至拓展到课后读整本书,实现课内外课程的有机整合,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以达到《课标》“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

5、下面的一段十分有趣。在刘备一行人到了之后刘备叩门,出来一童子,刘备见状连忙自报身份,花里胡哨的说了一大堆官职,本以为能唬住这个小孩,没成想童子直接来了一句:“我记不得许多名字。”把刘备呛了回去,见状他也不在轻浮,放下身段拜见孔明,却不想孔明不在,只得怏怏而回。简简单单一个照面,作者将君王这类人把握得死死的,善如刘备,可上来还是要赘述其身份,这是乱世的交往手段,任何同这个时代有关的有身份的人都不能免俗。但作者在叙述求贤时还不忘记人物的本质,并加以体现,这才是高水平。

6、(清)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7、这个评价,大大夸赞了诸葛亮的内政能力, 诸葛亮从刘备往西蜀发展后, 一直统领荆州的内政, 谈到内政蜀国基本没人能和诸葛比, 诸葛亮和法正等人共同制定蜀国的法律, 但多出诸葛亮之意, 这说明诸葛亮也是懂律法, 诸葛亮还是益州平衡派系的要角, 在蜀国内政管理上, 不用怀疑贡献第作为内政能力诸葛亮是不输给商鞅张居正等人的。

8、所有的事情都想做好。

9、在《三国演义》名著中,诸葛亮忠心不其个人能力较为突出,足智多谋是诸葛亮给世人留下的普遍印象。诸葛亮给世人在管理、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诸多启示,后人多参读《三国演义》来领悟各种道理。

10、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角色,重要到许多人在读完“病死五丈原”这个章节后心中猛地一沉,许久都回不过味来。此后再读总觉得空落落的,总在蜀国有难的时候想:要是诸葛先生在定会解此危局。但奈何是人终究难逃一死,任何才略在生命的尽头都是无力的。至此也只能叹息一声了。不过他的智谋却让他名垂千古,也是《三国演义》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11、诸葛亮人物评价: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12、回复“名言”即可分享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

13、释义:苏轼评价:诸葛亮的指挥神出鬼没,部队行动迅速,进攻不能抵挡,撤退不能去追击,白天不能攻击,夜晚不能偷袭,就算兵力多对诸葛亮也无胜算,就算诸葛亮兵力少也占不到便宜,前后呼应,左右掩护,行军有乾坤的奥妙,变阵有四时的变化,是人?是神?是仙?我不知道,诸葛亮是真正的卧龙啊!

14、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应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应该干的主要工作上,干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诸葛亮在日常工作中正因为“咸决于亮”,什么事情都想干,就是不知自己应该干什么?所有的事都想干好,结果所有的事情不免都出现纰漏,下面列举三件事作说明。

15、《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16、其他觉得阿斗太年轻,对其不放心,出师北伐时,上表表忠心。与其说是表忠心,还不如说是对刘禅不放心。借机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如此还不放心,还派董允留在其身边进行监督。由董允监管,他自己对刘禅放心了,但又引出了其它的担忧。安排董允监管刘禅,别人说闲话,认为是用亲信。对此又在宫中安排个郭攸之,向刘禅推荐时,还把郭攸之放在董允前面,以此告诉各级官员,他诸葛亮办事出于公心。结果反而弄巧成拙,明眼人一眼便知道了。郭攸之放在那里是充数的,廖立还对此大做文章,说郭攸之没有什么才能,是个俗人,不堪大任,由此给自己找出更大的麻烦。为了摆平这些事,他又找了一个理由把廖立贬为平民(《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17、我觉得是悲剧人物,杜甫在诗中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空有一身才华,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偏偏遇到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出师未捷却含恨而死。如果喜欢点个好评呗

18、其战事胶着,使蜀汉人民看不到希望。

19、回复“语录”即可分享经典的流行语录;

20、先说后方不稳,使诸葛亮筋疲力尽。对于这一点,我们从三个方面回答。

五、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20字

1、《三国演义》中哪个场面最能让人发出“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天襟!”的感叹?请简要概括。

2、以上三件事,只是诸葛亮在北伐前线胶着的战事中,又担心后院起火,祸起萧墙,而无法一心一意北伐。可是当明白诸葛亮北伐前线情况更糟时,你就会明白诸葛亮的处境是多么艰难。

3、姜维的师兄是马谡,但他又比马谡高明了许多,毕竟诸葛亮可是将其视为自己的接班人。和马谡不同,姜维懂兵书,更懂随机应变,所以是个常胜将军。

4、诸葛亮生前显然是把董厥视为留给刘禅的辅佐之臣,可即使聪明如他也难以预料到自己死后,董厥会辜负他的期望。

5、诸葛亮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就一心一意地辅佐刘备及后主刘禅,他做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是施巧计实现了孙刘抗曹,巧借东风,使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取得胜利。

6、我这里从史书中找到三个评价,我们来看一下。

7、侧面描写除了通过描写旁人来体现,环境描写也是必不可少的,单从环境也能体会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塑造人物很适用的方法。当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去拜访诸葛亮,单看其住处就能感觉到诸葛亮如神仙般的气息。书中用四个字来形容孔明的住处——清景异常,接下来作者用一整段环境描写来解释了为何清景异常。第一句“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岗枕流水“,高山流水,比喻一种看破红尘、不问世事的隐士气息,这也整体现出诸葛亮的形象。再比如”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竹子纵横交错,形成竹林,给人一种神秘感,也呼应上刘备两顾孔明却不得相见。

8、这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言其治政的才能,仅次于管仲、萧何,但其将略,连年劳师动众,都没有成功,并不是其所擅长的。

9、可最终注定是徒劳无功,蜀国最后被灭,后主刘禅被俘,更是留下了“乐不思蜀”这样广为流传的笑柄。

10、至于用八阵图阻止陆逊、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劝告邓艾的石刻等,更是神乎其神.在道德方面,《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更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至于诸葛亮所犯的一些错误,经过书中描写,反更显出他的人格伟大。

11、后面文章中众人对此事的反应描写固然也是很妙,但并不少见,就不做赏析了。

12、街亭失守后,为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临刑前,诸葛亮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他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收他儿子为义子。而后,提拔功臣王平,自贬三等,继续竭力辅佐刘禅。

13、简述诸葛亮尽忠的一个例子。

14、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陇南礼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司马懿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15、用正统观念来讲,诸葛亮当时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恢复汉室,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确实对刘备做到了知恩图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积极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七擒孟获,北伐中原,直到死在战场,其精神之伟大,智慧之高超,一直被后人推崇。现已成为智慧的化身。

16、第二顾时,刘备就在惊喜与失落间徘徊,卧龙先生却始终不得一见,稳如关羽也渐渐开始烦躁和质疑。

17、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18、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19、作为司隶校尉,他要总理刑狱,司法事务。

20、毛泽东: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