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对项羽的赞美的诗或句子(100句)

2023-02-05 13:54:11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赞美项羽的古诗

1、项籍鹰扬六合晨,鸿门开宴贺亡秦。樽前若取谋臣计,岂作阴陵失路人。——唐·胡曾《咏史诗·鸿门》

2、盖世英雄只恁休,千年遗恨大江流。汉提义帝作张本,当日君输第一筹。——宋·吴龙翰《乌江项羽庙》

3、李清照写的关于项羽的诗叫《夏日绝句》。

4、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

5、项羽本纪赞(1149)

6、“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在后世很多人的眼里,刘邦做了皇帝,也不过是小人得势,项羽虽然失败身死,但依然不失英雄本色;所以不少人对项羽寄予深切的同情,对他不肯过江东(长江以南芜湖、南京一带,为项羽起兵之地)寻求出路表示惋惜。

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8、《陋室书话》:对世俗人生的深度回眸(书评)

9、李清照这首估计是流传最广的咏项羽诗。易安居士赞扬项羽生是世间的人杰,死了也是阴间的英雄。

10、乌江亭长在劝项羽的时候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看来项羽还是有东山再起的资本的。不过项羽却说“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表面上是不好意思,实际上呢?这层窗户纸被王安石一下子捅破了。

11、楚汉之争中,项羽不敌刘邦,逃到乌江,他拒绝乌江亭长的渡河之请,自觉无面目对江东父老,于是自刎乌江。

12、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也对项羽同情有加,曾作《夏日绝句》咏叹:

13、项羽勇猛无敌,拔山扛鼎,不足为奇。却刚愎自大,谋士范增在他帐下无施展之处,及至到了乌江,末路之时,你才会知道,没有智谋,结局是多么凄惨。

14、乌江水冷秋风急,寂寞野花开战场。

15、✎项王故里坐落于宿城区梧桐巷、古黄河与京杭大运河之间,徐淮路东侧,又称为“梧桐巷”,是楚国贵族、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拔山盖世”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的出生地

16、因为李清照曾饱受过战乱之苦,所以非常崇拜心中的英雄。金兵进攻北宋,皇帝放弃抵抗,她流离失所,逃亡于南方,而背景离乡。她非常崇敬项羽,是作者有爱国的情怀,她崇敬项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赞扬项羽不苟且偷生,生死不惧的好男儿,将军战死沙场的感慨悲壮之举,使她深受感动提笔写下夏日绝句。

17、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18、王安石读了杜牧的诗,对于这段历史又是持不同的看法,他的意思与杜牧截然相反,认为项羽的失败早已注定了,即使是渡过了乌江,那也是无济于事,毕竟他已经没有本钱,回到江东人们也不一定会跟随他,所以没有必要了,项羽自刎是最好的选择,已经走到了那一步,已然是回天无术。

19、独异的人生感喟——读李金发《有感》(诗评)

20、王安石的这首《叠题乌江亭》,应当说是更加理性,他的观点与杜牧完全不一样,开篇的两句便是表明了不同的观点,连年的战争搞得人们怨声载道,手下的士兵也是很疲劳,完全没有士气,中原一战再也没有以往的能力,那一战也就注定了失败,项羽也是难以再挽回。

二、对项羽的赞美的诗或句子

1、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虞兮奈若何!

2、✎“项王手植槐”。项羽虽在楚汉相争中战败,但故里人民有诗赞曰:“率子弟八千终酬大志,留槐花一树好壮英风。”主干高1米,中空可对奕,分两枝东西横生,曾遭雷击,西枝断裂,又萌枝与东枝作伴,呈欲待叱诧风云的主人返江东而卧之姿,悠然自得地摇着黄绿色的花束、念珠状的果实,向过客致意。

3、《项羽本纪赞》一文,反映了司马迁有关历史变迁与人生沉浮的根本观点。

4、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5、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6、“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7、兴趣有时不是最好的老师(随笔)

8、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9、而乌江边的小船,很可能是司马迁为了渲染项羽的悲剧气氛而编造的。司马迁这么写,是为了说明乌江自刎,不是项羽走投无路的被迫选择,而是末路英雄捍卫尊严的主动选择。

10、冯骥才:普希金为什么决斗(1)

11、《夏日绝句》宋代:李清照

12、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陈涉:名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人,他同吴广首先起兵反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首难(-nàn):首先起来造反。蜂起:比喻如蜂拥而起,极言其多。胜(shēng):尽;全部。

13、《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14、垓下之战惨败于刘邦,在重重给包围中。项羽单枪匹马冲了出去。

15、频年战胜恃雄强,历数分明在彼苍。

1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要是能保住性命,回到江东,没准就能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17、原文: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18、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19、原文: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20、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三、歌颂项羽的诗词

1、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2、李清照认为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是一个有担当的英雄。她作这首诗的时候,正是靖康之变以后,二帝被俘北上,幸存者南渡建立南宋。李清照当时作此诗不是简单地评价项羽,借古讽今的意图非常明显。

3、《草》这首诗赞扬了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赋得古原草送别》(别名《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该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该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作者用野草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也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4、《垓下》 归天难,杀气腾腾剑光寒。剑光寒:力拨青山,气盖中原。欲渡江东却无颜,歌声残:逐鹿问鼎,四面楚歌歌声残。恨地无环。

5、太史公:司马迁自称。周生:汉时的儒生,姓周,事迹不详。舜:虞舜,我国上古时代的帝王。盖:原来。重瞳子(瞳tóng):一个眼珠里有两个瞳孔,古人认为这是神异的人物。

6、追究项羽的失败,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自身的性格弱点,抑或说他的路是被他自己堵死的。他有雄才却无谋略,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又不善于用人;勇武却残暴无度,攻城夺垒,全凭血腥残杀,在称霸诸侯的同时也留下暴虐不义的恶名。他所干的那些暴行实在令人发指!——钜(巨)鹿之战结束后,坑杀投降的秦兵二十余万;破秦都咸阳,杀秦降王子婴,放火烧毁秦宫室(大火持续烧了三个月);对于谤议他的人,他残忍地将其烹杀……

7、秦末时,各路诸侯起兵反秦,项梁听从范增的建议,将楚怀王熊槐之后熊心立为楚怀王,即义帝。后项羽不满义帝,杀掉了他。

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9、活,是一种责任与担当——家父周年祭(散文)

10、李清照在诗中赞颂项羽的英雄品质,称项羽生是人中豪杰,死也是鬼中英雄,对他不肯过江东深感遗憾。

11、本纪:《史记》的一种体例。按照年代先后,叙述历代帝王政迹。项羽虽没有完成帝业,但在秦亡以后汉兴以前的过渡阶段中,项羽实际上支配当时的政局,也代表当时的政权。正如本文所说,“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12、堪笑范增无异识,不能令主事高皇。

13、但也有人看法与杜、李相左,认为项羽即便东渡乌江,也未必能改变其失败的命运。比如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叠题乌江亭》一诗中就表达了这种看法:

14、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鞭寰宇,驱龙虎,扫欃枪,斩长鲸。血染中原战,视余耳,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兵散月明,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共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泪盈盈。

15、而王安石完全不同意杜牧的观点,他认为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与失败中,江东弟子已经疲惫而失去斗志,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霸王项羽已经失去了信心,即使江东弟子还在,他们也未必会愿意跟着项羽卷土重来了。

16、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17、叱咤风云虎共龙,英雄未必让重瞳。 项羽疆封域吏非因足,鼎祚廷王是久衷。草没铜驼卿禄满,牛眠驿马帅林空。愧当漠漠西交巷,千古声声泣怨鸿。

18、✎梧桐是宿迁种植广泛的乡土树种,项王故里种植尤多,故名梧桐巷。有史为证,这颗梧桐树是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颗发根梧桐,树龄距今2000多年,是第四代再生树。相传项羽的衣胞就埋在这颗树的下面,所以这棵树的生命力顽强。如此生生不息的树木,不能不让我们产生联想,树下埋着项羽的根,根根相连,似乎象征着项羽的生命在不断延续。

19、苗裔(-yì):后代子孙。暴:急骤;突然。?“岂……邪?何……也?”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为什么……呢?”“岂”同“何”前后呼应,表示猜测的疑问句。

20、范增和项羽(影视资料)

四、称赞项羽的诗句

1、两宋之交,李清照亲眼目睹朝廷的南渡,这之中也包括自己的丈夫赵明诚逃往江南,所以李清照才会有此感叹,借对项羽的怀念和赞美,表达对当时朝廷以及自己的丈夫的不满。

2、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3、白话文释义: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4、至于是不是赞美项羽的诗词没什么稀奇,不过看到古人翻来覆去的写项羽该不该渡不渡江倒是挺有意思。有人赞扬项羽有气节宁死不渡江,又有人说项羽你傻呀为什么不渡江。还有人说,你以为项羽真傻呀,他其实什么都想到了,所以不能渡江。

5、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6、而毛泽东完全反其意而用之,他以革命家的视角,从战略的高度指出,对于兴亡更替,上天就是无情的,新政权取代旧政权,是历史的必然法则,表达了作者昂扬的革命斗志,和乐观的革命精神。

7、说来说去,项羽无论过不过江东,其实都是没有出路的。

8、胡曾说:项羽勇猛冠绝天下,让天下人震惊。灭亡秦朝后,举行鸿门宴庆贺。如果项羽听取了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上杀掉了刘邦,后来,又怎么会在阴陵迷路,最后命丧垓下呢?

9、项羽只不过已经看清楚了天下大势而已。他也无法挽回局势。所以项羽不肯再过江东,就给江东父老留下一些安宁吧。这样看似乎项羽的人格还是比较高尚的。

10、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可时运不济宝马也再难奔驰。

11、杜牧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成大事者就应该能屈能伸。假如你过江回去,也许还能够卷土重来呢?

12、吴龙翰认为项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诛杀义帝,输了第一步,而这也给了刘邦起兵反对项羽的完美借口。

13、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4、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还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牧”;王安石是北宋时期大文豪,改革家、思想家;两个人原本不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可是他们对于项羽要不要过乌江一中,却是跨越时空互相抬杠,写诗评价项羽,杜牧则是认为项羽应该渡过乌江,这样还有机会卷土重来。可是王安石有不同的看法,认为项羽的失败早已注定了,即使是渡过了乌江,回到了江东,那也是无济于事,不可能还有机会。

15、龙应台《目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

16、空馀原上虞姬草,舞尽春风未肯休。

17、刘邦得知义帝死讯,令三军发丧,缟素三日。发檄文布告全国,指斥项羽弑君,大逆不道,天下诸侯群起响应,刘邦得各路大军,共计五十六万人,杀奔彭城,讨伐项羽,揭开楚汉之争序幕。

18、千年百年的兴盛衰亡不能浪费,废除荒野就等于放弃自己的家园,你我不分姓名不分家世,眼里只有你,和世界无关。为卿起舞,直至流年尽头。

19、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第二》

20、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第三》

五、赞美项羽的诗词名句

1、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2、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3、咱们边学习~~边游览~~

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她亲历了北宋的灭亡,眼见着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无耻行径,写下这首咏赞项羽的诗。

6、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7、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手段,如果归因成天赋或运气,那必然没有改变的动力,那么这个学生也就很难赶上来了。

8、项籍鹰扬六合晨,鸿门开宴贺亡秦。

9、人生命运的追索(书评)

10、连项羽都知道无言面对江东父老,自刎而死,而你们(南宋统治者)就不感到羞愧吗?

1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第十四》

12、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3、请点击上方“文学鉴赏与写作”免费订阅

14、您的赞赏是好内容的原料

15、平日军声同破竹,少年心事喜摧锋。

16、闲话红楼梦诗词偷意、落韵与令人厌倦的女郎诗

17、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

18、拥抱文学认识社会感悟人生

19、司马迁认为:历史兴衰的天命根源,在于上天佑助有德之人而遗弃无德之辈。譬如,田常之所以得政于齐,是因为其祖先虞舜有“至德”,越为蛮夷,却能数代为王,是因为其先人大禹“有大功德于民”。赞语开头列举两种传闻,即虞舜重瞳子,项羽亦重瞳子;继而发问: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子孙吗?这种开篇,实以闲淡暗合沉郁,它是司马迁对历史根源的追寻,其潜台词是:项羽兴起得如此突然,其先人必有至德,即使项羽不是虞舜的苗裔,也一定是其他大德先人的子孙。

20、平生虎力鼎可扛,愤气不作咸阳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