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白鹭2到5自然段改写成说明文150字(100句)

2023-01-29 16:32:59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白鹭2到5自然段

1、恩ēn(恩情、恩惠、恩爱)

2、第6自然段:清田独钓图。

3、恩惠: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本文指白鹭给黄昏中的乡村带来的美、生机和活力。

4、第1自然段,总体介绍白鹭的美。

5、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白鹭的?

6、“发现的眼睛,发现的心。”

7、(嵌)镶嵌,把小件东西镶入较大物件的凹处或者空隙里。

8、“晴天清晨,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这时,它真的是在望哨吗?

9、因此,诗人讴歌的“翩翩白鹭下夕阳”等景象,在环境学家们看来,其意义远不止于诗情画意,它还意味着环境的优化,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白鹭是着名的文化鸟类,它是吉祥、高雅、奋进的象征。从古到今,许多诗词歌赋、绘画刺绣、音乐舞蹈和艺术雕塑等,都常以白鹭为题材。

10、(清澄)形容清明澄澈的样子。

1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可以从描写白鹭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两个方面看出来:一是白鹭颜色的和谐,身段的匀称,反映出白鹭自然朴实的静态美;二是白鹭水田钓鱼、枝头闲立、黄昏低飞这三个画面反映了白鹭的动态美。

12、白鹭不是鸟吗?为什么说是一首诗呢?

13、“课文里面哪句话可以概括文章?谁能找到?”

14、低段语文如何教得更容易、更扎实、更顺利?

15、蓑毛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那青色的脚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一忽则嫌黑

16、栖息和活动于河流、湖泊、水稻田、海边和水塘岸边浅水处。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其他鹭混群.生性胆小,很远见人即飞。飞行时颈缩成“S”形。

17、“外形的美,美在色素和身段;还有品质的美……”

18、水泄不通出其不意月语拓展

19、好hǎo(好像)hào(好学)

20、(嗜好)爱好,这里指特殊的、特别的爱好。

二、白鹭2到5自然段改写成说明文150字

1、热闹的场面并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的表现形式,外表的热火朝天更需要思维火花的积极碰撞。

2、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3、第9自然段: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4、这自然也是郭沫若的自我写照。因为,他在革命的激流漩涡中,却永葆白鹭的一身清白,更有处之泰然的风采。

5、小结:不论是在清水田里钓鱼的白鹭,还是悠然地在树顶眺望的白鹭,亦或在黄昏的低空飞过的白鹭,都有一种令人羡慕的状态,那就是?

6、“大家一起掌声安慰一下他们。”我脱口而出。

7、白鹭的头上戴着一顶“灰帽子”。一双灵敏的眼睛,犹如天上那闪亮的星星嵌在了白鹭的脸上。它的那张又尖又长的嘴巴,这可是它的武器喔!它穿着一身雪白的羽毛,两只修长的腿是它最具有特色的部份。白鹭婀娜多姿,如同一位秀美的少女。白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舞蹈家。它那轻盈的步伐,让人陶醉。记得有一次,微风轻轻地吹着,阳光映在湖面上,好像湖面上嵌着数不清的宝石,闪闪发亮。一只白鹭在湖边跳舞,它舞动起白色的羽毛,湖水荡起了波浪,好像在说:“白鹭跳得真好。”白鹭不仅舞跳得好,还是一个“捕鱼高手。”记得有一次,我看见一只白鹭在湖边捕鱼。它把身子弯了下来,用它那尖尖的嘴伸在水里。等小鱼游来,它就飞快地张开嘴,把小鱼叼在嘴里。然后,找一个暖和的地方美美地吃上一顿。

8、白鹭总是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体现出它并不是群居动物。这里应该显现出白鹭喜欢安静的特点,能安稳地站在小树的绝顶,还很悠然,别的鸟根本无法与他媲美,又显现出白鹭的身材是较小轻盈的。

9、学生答了有耐心还是什么,我引出了“平和”一词并板书。

10、“因为它们有共同点。”

11、低飞在黄昏的空中的白鹭灵动而富有生命力。白鹭在黄昏的空中低飞,这本是乡村偶见的情景,在作者眼里却是清澄的形象化,突出了画面清纯美丽的特点。黄昏的空中,白鹭低飞的画面把人们所向往的安定、纯洁、恬美的境界形象地展现出来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一种享受,因此说这“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12、划。(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13、安闲、闲适的样子。()

14、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15、(朱鹭)(苍鹭)鸟类的名称。

16、美中不足:虽然很好,但还有缺陷。

17、鹤hè(白鹤、丹顶鹤、鹤发童颜)

18、(2)暑假阅读,有学生会觉得自己只读了共读的书目,没有额外阅读其他课外书是很抱歉的事情,这不是有点感人嘛!

19、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的白鹭淡然脱俗。喜欢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这也是白鹭的一种生活习性。作者运用拟人和对比的写法,表现了白鹭的优雅矜持。“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肯定句后面紧接着加上一个疑问句,引人遐想。

20、《白鹭》作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第二阶段,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郭沫若当时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任国民党政府语言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以双重身份进行抗日。他说:“中国目前是最为文学的时代,善恶对立、忠奸对立异常鲜明,人性美发展到极点,人性恶也发展到极点。”

三、白鹭2到5自然段改写成说明文200字

1、大白鹭体大羽长,体长约90cm,是白鹭属中体型较大者,夏羽的成鸟全身乳白色;嘴巴黑色;头有短小羽冠;肩及肩间着生成丛的长蓑羽,一直向后伸展,通常超过尾羽尖端10多厘米,有时不超过;蓑羽羽干基部强硬,至羽端渐小,羽支纤细分散。

2、有趣的是,富有灵性的白鹭擅长“择优而栖”。当所栖息的环境恶化时,白鹭常会不辞而别;而当环境得到改善时,白鹭又会悄然飞回。因此,诗人讴歌的“翩翩白鹭下夕阳”等景象,在环境学家们看来,其意义远不止于诗情画意,它还意味着环境的优化,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3、“是的,这就叫直接描写。”(这里感觉也像本文的主旨,司空见惯的事物反而不容易觉察。)

4、为什么说白鹭是一种恩惠呢?

5、嵌qiàn(镶嵌、嵌在、嵌入)

6、第二节空课,第三次梳理课件,继续增增减减,带着满心的期待提前进了教室。

7、行走时,白鹭颈部收缩成两脚向后伸直,缓缓地鼓动宽大的翅膀,直冲云天,却又从容不迫。白鹭还有“群飞成序”的习性,故在白鹭栖息地常能观赏到“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

8、白鹭有黑白色的互相搭配,也有它哪身材的适中,显得格外搭配。白鹤身材略大,显得线条生硬,就好比是那些朱鹭或者是苍鹭,也仍然比不上白鹭的身段。

9、对比:把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对比,另外三种动物的太大、太生硬,也不寻常。

10、——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11、白鹭很是精巧,体型偏瘦,体长约60厘米,喙铁色,差不多有7~8厘米。脖颈纤细,脚青色,腿修长,羽毛像雪一样洁白,全身呈流线型结构。白鹭身段匀称,色素适宜。郭沫若曾经这样评价它的外形:“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白鹭跟其它鸟类相比,白鹤太生硬,粉红的朱鹭和灰色的苍鹭与白鹭相比不仅大了些,而且太不寻常。白鹭有大白鹭、中白鹭、小白鹭和雪鹭四种,体羽皆是全白,很是美丽。然而因为它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所以人们往往会忘却了它的美。

12、这一段将白鹭与白鹤、朱鹭和苍鹭这三种鸟类进行对比,作者这样对比体现出他对白鹭的外形特点的认可。这里的“太不寻常”也反衬出白鹭的普通和平凡。但即便是普通平凡的白鹭,却是让作者感到适宜的,更说明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13、今天天气极其闷热,下午是两节习作课。因为开学第一天,我没有上习作课,而是第一节课上了我自己开发的“开学第一课”,带着他们领略语文的魅力,他们自发地为了鼓了三次掌,这让我们心里温暖如春,要知道,今天是我和大家第一次见面……随后,我讲了预习“九字诀”和预习笔记的方法。

14、课文语言凝练,句句含情,白鹭形象之美和在不同场景中的美跃然纸上。

15、同学们自读课文,我出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表达独特的句子,多读几遍。

16、在作者眼里,田的大小也是那么合适,好像有个有心人为白鹭专门设计的,可见郭沫若对白鹭绝对是当成主角来看待的啊!

17、体长60~70厘米;全身白色,眼鲜黄色,虹膜淡黄色,脚和趾黑色;繁殖羽背部和前颈下部有蓑状饰羽,头后有不甚明显的冠羽,嘴黑色。

18、《白鹭》一课以真诚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征,通过描写白鹭的颜色美、形体精巧,觅食栖息低飞的画面,给自然增添了活力,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进而表达了作者对鸟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19、“白鹭此刻在干嘛呢?”

20、韵yùn(韵母、风韵、琴韵悠扬)

四、白鹭2到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

1、这里的“太不寻常”和第4自然段的“常见”也形成了对比。

2、白鹭姿态优美,动作潇洒,极富飘逸之神韵。伫立时,白鹭收敛羽翼,颈部或伸或缩,修长的腿轻松地支撑着雪白的身躯,俨然“雪衣公子立芳洲”。

3、(精巧)意思是精巧细致,这里用来形容白鹭的身材小巧可爱。

4、“作者发现了白鹭的美,所以写了它的外形美,以及它的三种状态美,可是,文中也有一句话并不是在写白鹭的美,你找到了吗?”

5、查。(查字典生字意思。)

6、我们粗略地浏览一遍这13个问题,不难看出这些问题还是很有思考价值的。教学之初,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也并没有按照常规做法先告诉孩子们如何质疑。而是努力鼓动他们思考的热情,大声宣布:谁能回答这13个问题,会获得一次5分的加分。本学期会根据课堂提问积分选拔两次“思考之星”的荣誉奖。

7、(备课时看到这个问题,脑海冒出的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和“独钓寒江雪”这两处诗句,隐逸高人也就浮现在了脑海。上课时,因为意外情况有些慌乱,节奏也打乱了,全靠自由发挥,最后就讲到了姜太公,讲到了刘备三顾茅庐……)

8、精巧配合身段适宜白鹤生硬

9、白鹭全身有雪白的毛,全身像流畅的线一样。它铁色的喙有7到8公分左右,已经达到了最合适不过的长度了;那双脚的青色,白里透黑,黑里透白,颜色最适中不过了。

10、“这篇课文里面还有能概括文章的句子吗?”

11、第6自然段: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埂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12、《白鹭》是《丁东草》三章(丁东、白鹭、石榴)中的一章,最初发表于1943年2月《文艺生活》第第四期,后收入小说散文集《波》中。

13、(配合)原指及其零件的搭配。这里指白鹭身体不同颜色的搭配。

14、(1)嘴不饶人的同学打架后,中午回家主动告诉妈妈情况,下午还在道法课上主动和对方道歉,我也观察到被道歉的一方主动伸手,两人握手言和。这是很大的进步了。

15、《白鹭》作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第二阶段,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郭沫若当时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任国民党政府语言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以双重身份进行抗日。

16、(优美)的歌(孤独)地站立

17、“悠然(悠然自得)。”

18、(恩惠)给予的或感受到的好处。

19、他的觅食地和栖息的地方是不同的,白鹭是涉禽,府南河两岸的滩涂地很少,基本上不合适白鹭觅食,白鹭一般会在水田,公园的湖泊,有的甚至飞到大约几公里或十几公里的农田。湖泊和沼泽地觅食。

20、读。(读三遍课文内容。)

五、白鹭2到5自然段说明文

1、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

2、写到这里,我发现这篇课文教给我的,除了知识性的东西,还有管班教育的反思,看来有必要开展夸夸活动,和学生一起,把生活中的美表达出来。

3、再加上第二自然段的“直接表现”,第三自然段的“对比描写”,“精巧”就越来越清晰了。

4、如果让你给这幅画配一个题目,你觉得叫什么呢?可以用地点+事件的方法

5、流线型:前圆后尖,表面光滑,略像水滴的形状。

6、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7、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着,草从土中探出头来,千万个小芽全从树干上“顶”了出来,河旁的芦苇丛中不时传来阵阵“啾—啾—啾—”的声响。

8、“文章到底要写什么啊?郭沫若就是为了介绍白鹭这种美丽的动物给我们吗?”

9、班主任经常被告知学生的小问题,也会因此而抓狂,所以语言上也难免会聚焦到学生没有做好的地方。

10、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的适宜、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11、(建议点击播放后全屏观看)

12、学生在课堂上思考的解答是,白鹭应该是在欣赏风景。如果是“望哨”那需要十分警觉和紧张,而文章里说它很“悠然”,说明白鹭此刻的状态是很轻松自在的。人们说它在望哨,也许只是因为它站的位置实在是太高了罢。

13、应接不暇纹丝不动心照不宣

14、“那姜太公钓鱼钓的是什么?”

15、“非常棒,那它到底是怎么写这种美的呢?”请大家继续浏览上节课没有讲完的地方,想想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16、白鹭在清水田里静静地钓鱼、在枝头孤独地站立、在黄昏的空中低低地飞行,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充满了含蓄美,就像“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7、想。(想一想课文主要内容、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18、作者在第一段将白鹭比喻成诗,诗歌是短小精悍的,诗歌又是有节奏、有韵律的。所以课文后面写到“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与开头这句的内容形成了首尾呼应。

19、流线型铁色优美孤独自在

20、第一节课很快就到了下课时间,课堂上没来得及回答完的问题,好多孩子守在讲桌旁,争着要向我说出他们的答案。为了他们高涨的热情,我当然毫不吝惜我的时间,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解答,并同时补充几个相关的追问,最终让这几个娃吃了一次“小灶”。看着他们开心地在自己的名单上记录下一次加分的笑脸,我知道这一节课他们除了收获了加分,更收获了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