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闻是什么意思(100句)

2023-01-29 15:46:06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意思是听说唐朝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2、假如我们现在重新回到公元763年的那个春日,假如我们可以有一组特写镜头让你来拍,你会拍什么呢?你是会把镜头对准诗人的脸拍他的泪狂流,或是对准他的手和脚,拍他的动作,还是会跟着作者一起回乡,体会他的狂想呢?请拿起笔,把这个镜头写一下。

3、《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的作者所表达的(爱国)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但表达手法不一样,《示儿》是通过(悲痛的心情)来表达的,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是通过(喜悦心情)来表达的。

4、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5、史朝义率轻骑数百向东逃走。唐军攻占洛阳城。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连连取得大胜。

6、“却看”就是(回看)。

7、古今异音、异义词。

8、百姓1:“听说了吗?河南河北收复啦!”

9、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10、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11、那止不住的泪水从他沧桑的脸庞上淌过,他举起打着补丁的袍袖擦去眼泪,转身就往家中跑去,那里还有一路相扶相携的老妻和饱受痛苦的儿子,他要把这个好消息赶紧告诉他们。

12、百度百科——安史之乱(战争)

13、一日,身在梓州的杜甫正在书房读书,暗想:战乱已久,百姓受苦,吾等流落蜀地,已离家多时,不知何时才能还乡?

14、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1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的“人生第一快诗”,围绕“闻”和“喜”展开。

16、在763年突然听闻他剑外听到蓟北收回了。感动到一直哭漫卷在书中喜欲狂白天喝酒,唱歌。与青春一起回到家乡我从巴峡回到巫峡殿下,便下襄阳回到洛阳。

17、掌握主要的人物描写方法。

18、杜甫因乱避于蜀。一日,其坐于窗边,双眉紧锁,满面愁怅。忽闻街上传来欢笑声,杜甫心生奇怪。探脑于窗外,问之,方知王师己收蓟北。听罢,喜从中来,泪如雨落。拂袖擦之,湿透满衣裳。回首,看妻子满面喜悦,早已无愁。杜甫乱卷诗书,白日高歌于街上,纵酒于家中。身虽在蜀,心却已还乡。

19、回到家和妻子说了这个消息以后,他们都欣喜若狂,妻子更是一直喃喃着:“终于可以回家了!”他们开始收拾行李,恨不得马上就踏上回家的旅途。老者拿出家里的书籍,高高地抛起,像孩子一样笑得那么开心,要知道,这些书平时都是老人眼里的宝贝疙瘩,碰都不让人碰一下,更别说把书抛起来了。

20、杜甫:(弯下腰摸着小女孩的头,捋了捋胡子,笑了)“坐船呀,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闻是什么意思

1、《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的作者所表达的(爱国)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但表达手法不一样,《示儿》是通过(悲痛的心情)来表达的,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是通过(喜悦心情)来表达的.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乡。

3、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4、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5、第六卷:七言律诗(53首)

6、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7、想象一路归心似箭,小船如飞,板书:心——狂想

8、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9、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10、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11、“安”和“史”分别指的是谁?

12、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天,杜甫五十二岁。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汴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13、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涕(tì):眼泪。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1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15、叛军已平,想到这场浩劫终于如噩梦般过去,又可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不再受叛军折磨,四处漂泊四海为家,真叫人喜极而泣。

16、jiànwàihūchuánshōujìběi

17、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扩展资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18、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9、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20、动词:放歌和纵酒,从中看出杜甫这个时候的狂喜,板书:人——狂欢

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硬笔书法作品

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2、引入新课:灾难中国,漂泊诗圣——杜甫

3、báirìfànɡɡēxūzònɡjiǔ,

4、百姓2:“终于可以回家啦!”

5、(2)官军:指唐朝军队;

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7、回望妻子,脸上的愁苦早已不在,脸颊泛红,喜极而泣。杜甫漫浪地卷起诗书,心里喜不自胜。杜甫萌生酒意,则哼着歌,喝起酒,甚是欢乐。顿时又有了归乡之意,心便似箭般巴峡穿巫峡,襄阳奔洛阳,与妻子回归故地。

8、mànjuǎnshīshūxǐyùkuánɡ

9、⑷却看(kān):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10、日光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11、杜甫逃亡八年到蜀,忽传收蓟北,初闻安史己无,涕泪无数,却看妻儿为何愁,喜欲发狂,白日创诗喝酒,春天为伴好回乡,下巴峡,下巫峡,又下襄阳,下洛阳。

12、轻舟始蜀至洛阳,幻途难比归心。

13、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14、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15、穿巴峡后走巫峡,过襄阳后奔洛阳。看来难压工部归心似箭、重回故乡之心矣!

16、一日,杜甫正阅书,其友冲进房中,曰:“吾闻王师大败叛军,收河南河北。”彼涕泪不止,泪满衣裳。问:“果真?”友点头,杜甫欢呼雀跃,见妻与子也未含一丝愁容。忙卷诗书,出门高声吟歌,痛饮美酒。喊:“这青春伴吾们还乡,妙哉,妙哉!”随即与妻曰:“家乡既以平定,可从巴峡穿巫峡,再下襄阳向洛阳!

17、高圆圆她们律师快结束一件案件的时候,几个人一起读了这首诗,还挺应景。

18、《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写的河南河北与现在地理意义上的河南省和河北省是不同的,诗中的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的地区和黄河以北的地区,也是我们古代所说的“中原”的大部分地区。我们如今所说的河南河北,一般是指河南省与河北省。但是唐代时期,也就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写的河南河北包括河南省全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其区域比我们现在河南省河北省所管辖的地域大得多。

19、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20、理解诗句蕴含的深层情感,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只是诗人的一种狂想

1、016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作者修正版

2、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3、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4、(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全集(共137集)

5、请两位同学朗读老师写的诗

6、眼泪抑制不住地涌出来,板书:泪——狂流

7、今天呢我就跟大家分享一首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9、终有一日,王师平定河南河北。杜甫闻之,甚喜过望,泪如泉涌,喜极而泣。

10、漫卷:胡乱地卷起。《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原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1、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12、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13、qīnɡchūnzuòbànhǎohuánxiānɡ

1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扩展资料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15、围绕“喜”而理解诗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16、理解诗人“喜欲狂”的原因,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

1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8、第六喜,喜上眉梢喜笑颜开;

19、杜甫:“河南河北收复了?终于、终于……”(抹眼泪)我等了这么久,终于可以回家乡去了!”(进屋看向妻子和孩子)咱们可以回家乡去了!

20、好了,小朋友们,今天的旅行就要这里了。现在是提问时间,请问8年安史之乱一共历经了唐王朝哪几位皇帝?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诵读这首诗吧。

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边塞诗吗

1、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2、整个题目的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河南河北。

3、安史之乱时,杜甫每日望能回乡,忽闻官军收复蓟北,立刻泪流满面,把衣裤都弄湿都不顾。看到妻儿还有何忧愁,杜甫随手把书一把抓起扔于空中。

4、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5、大型纪录片《中国》全集|诗意再现古往今来的开阔历史

6、杜甫因安史之乱逃于蜀地,一日忽闻王师收复蓟北,杜甫曰:“安史一事困扰吾八年之久,如今终于散去!”杜甫喜之,涕泪浸湿满身。

7、⑹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8、《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常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9、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0、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

11、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12、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此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13、biànxiàxiānɡyánɡxiànɡluòyánɡ。

14、您的赞赏是我前进的动力。

15、漫卷(juǎn):胡乱地卷起。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这句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

16、chūwéntìlèimǎnyīchánɡ

17、课堂练笔,抒发感情。

18、云雾绕,山间河。传收蓟北,闻后一惊。欢喜之涕泪,则衣袖之擦。妻子之愁怎可?白曰还歌舞之须,欲酒乃之常。心急之且,怎还想留,火从之剑赶回乡。

19、quèkànqīzǐchóuhézài,

20、想象白日饮酒欢唱,与春作伴回乡,即从巴峡穿过巫峡,真至襄阳顺流至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