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大致意思(100句)
一、出塞的大意是什么意思
1、诗题《出塞》,塞多音字,这里读sài,指边界上险要的地方。出塞的意思就是指到边防去守卫边疆。现在你能理解诗题了吗?这首诗实际上用我们常用的词语替换法就可以很好的理解,在这首诗中还有一些需要理解的字词:
2、师:那么,这边关既是汉朝时期的边关,还是哪些时期的边关呢?(汉、唐)
3、百度百科——出塞(唐代王昌龄诗作)
4、(教师出口成章,信口就来个“飞花令”)
5、师:只唤回了三个字,哪三个字?
6、(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生跟着书空“塞”)
7、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长安是东方文明的千年古都,世界的中心,唐天子是天可汗,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在这时如果不是追忆秦汉时的艰难,写唐的胡马南下,简直是杞人忧天。
8、haowweqewqw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
9、所谓的传奇,至此完全定格。
10、(1)PPT出示王昌龄简介,指名读。
11、师介绍: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即是边塞。
12、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13、小朋友们快和蜻蜓姐姐一起来读一遍吧~
14、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里。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穿越到唐朝的大漠边关,感知诗人王昌龄的赤子情怀。(板书诗题和诗人)。
15、所以,很大程度上,没有人认识到盛世中的危险因素。同时,中国传统文人乃至兵家对战争都不是向往或鼓励的。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万里所指,是从边塞到远方的战争之地的距离,并不是边塞到军人故乡的距离(这一点极为重要,同时又没有被重视和强调)。
16、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7、师:王昌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但是他从来没有忘却一直以来的抱负。他的诗通常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比如这一首《从军行》(课件出示,齐读)。愿我们多读诗他的诗,从中汲取营养,好好学习,将来也好好的保卫和建设我们的祖国。
18、小结:诗人巧妙地用普通景物向我们传递出了这么多“言外之意”,这充分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凝练之美。
1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0、王昌龄的边塞诗或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了杀敌卫国的热情;或描写长期征战怀乡思亲的“边愁”,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诗中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二、出塞大致意思
1、(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2、(预习单)21古诗三首预习单(部编四上)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5、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感受齐读一二句。
6、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来稿请发至邮箱xxyw@txlexue.com。
7、(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8、诵读诗文,体会情感
9、(师生一起复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与方法,接下来的教学最好能基本体现这个学习思路,不要此时说一套,实际教学程序做的又是另一套。)
10、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11、sāi()jiāo()
1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13、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
14、师根据学生的朗读适时评价。
15、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16、现在请你快快把这首诗积累下来吧!
17、解诗题,知诗人。(检查预习)
18、《出塞》这首诗的作者是王昌龄,字少伯,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
19、实际上,汉元帝龙体一直欠安,年轻的时候就不好,有个外戚叫张博,写信给朋友说:"陛下春秋未满发齿堕落"。想想看,身体这么差劲,女色上如果不加节制,那还了得?性格上,他"柔仁好儒",当皇帝也许不称职,当丈夫还是不错的,体现在用情上,比较专平生喜欢的女子屈指可数。
20、在这时如果不是追忆秦汉时的艰难,写唐的胡马南下,简直是杞人忧天。所以,很大程度上,没有人认识到盛世中的危险因素。同时,中国传统文人乃至兵家对战争都不是向往或鼓励的。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万里所指,是从边塞到远方的战争之地的距离,并不是边塞到军人故乡的距离。
三、出塞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1、前半段是可信的,后边纯属写小说编故事。
2、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了解古诗大意。
3、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是在历史的角度找到坚实的立足点,衬托出当时的好大喜功不合理、不能持久。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4、“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5、谁知道这个“塞”字是什么意思呢?
6、复习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7、小组合作互相说一说诗意
8、(PPT依次出示征人父亲、妻子、孩子图)那么同在一轮明月下,千百万征人的亲人们又在想什么,做什么呢?
9、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10、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11、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12、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13、《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边塞诗的代表之一。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14、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不是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没有什么变化,战争自秦汉以来都没有间断,离家出征到万里之外的人还没有回归家乡,只要有李广飞将军镇守龙城,就不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侵略.答案补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1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PPT出示)
16、板块一:初探边塞,破诗题
17、师:体会得真好。这首诗当中,蕴含的决不仅仅只是战士们悲切的思乡之意,更多的是抗敌的决心,守关的坚定和以身许国的悲壮。(板书悲壮)带着这种感觉,再读。
18、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19、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0、《出塞》古诗的诗意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四、出塞意思是什么意思
1、1.王昌龄是()代诗人。《出塞》一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图。后两句()表达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就是()。
2、(1)(PPT出示相关边塞诗句,师生合作读。)
3、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明月的诗句,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4、其实元底并不是惧怕匈奴而是因为元帝时期,汉朝实力与汉武帝时相比已经大大衰退了,虽然呼韩邪单于已经归顺,但是匈奴仍然是汉朝一大边患,而汉朝此时也没有实力在发起像霍去病,卫青统帅的对匈奴的大反击,所以,汉元帝只有继续采取和亲的政策,以稳定匈奴。
5、不让胡人战马敢踏过阴山半步。
6、2.“万里长征人未还”写出了秦汉以来世世代代征夫的共同悲剧。
7、《出塞》唐王昌龄这首诗的意思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8、“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
9、小组合作,讨论古诗大意。
10、理解“但使”“教”的意思
11、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12、《出塞》是乐府旧题。秦汉以来的边塞,秦汉以来守卫边塞的军人,他们所守的是中原辉煌的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家。离家万里,不是个人的小家,是从边塞开始,是无故人,多胡语的异地,是传统的化外之地,天下之外的地方。
13、好啦小朋友们,今天的古诗《出塞(其一)》你们学会了吗~
14、(6)学生带着对飞将军的崇拜之情读文。
15、(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16、师:期盼像李广一样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的良将。板书:盼良将
17、附:出塞(唐·王昌龄)
18、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故事。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19、(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0、(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板书:秦汉
五、出塞的大概意思是
1、(预设)生1:一轮明月照着边关。
2、师:在这个时候,你还觉得这首诗有悲凉之感吗?(没有)
3、翻译: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原文:《出塞二首·其一》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5、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题目的意思。板书课题:出塞王昌龄
6、1.“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代的明月及汉代的边塞”。
7、出塞:到塞外去戌守边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自秦朝到汉朝,明月一直照耀着战事连连的边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要是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戌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任用良将,平息战乱,使国家和平,百姓安宁的美好心愿。①但使:要是。②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③不教:不让。④胡马:外族入侵的骑兵、匈奴。
8、是啊,你们都体会到了,假如这些诗句由这些亲人们来写,又会怎么写呢?白发苍苍的父母,望着明月,遥对边关,吟到——全班齐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部分学生反映到:应该是“儿”未还)
9、师: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
10、“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马),是指胡人的军队。
11、师: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悲壮景象好吗?
12、师(板书:恨战争):是对无休止战争的悲愤。来,将你们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齐读二两句。(生齐读)
13、师:诗人这里思念几百年前的李将军的文字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思考或言外之意呢?(生反馈)学贵有疑。相信下面的诗句和资料能帮到你。
14、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15、结合注释,明白诗句大意。
16、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17、(设计意图:书不读熟不开讲。张口读诗,是学诗的第一步,是理解诗、感悟诗的前提。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先把诗正确,读熟悉,并用比赛读的方式,让学生读诗有激情。老师前如其分的点评让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去领悟,去生疑,为进一步的理解蓄势。)
18、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19、我是你们的好朋友蜻蜓姐姐,
20、师:放声朗读便于记诵,低声吟咏利于思悟。请同学们轻声读诗句,参照文下注释,说说意思,不懂之处同桌一起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