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诗意思解释(100句)
一、凉州词解释诗意
1、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汇总更新中......
2、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3、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
4、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5、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6、唐代的很多大诗人都非常喜欢这个曲调,用它填写了很多的边塞诗。王之涣的《凉州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首诗前两句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气象真的非常的远大、非常的阔远,汹涌澎湃的黄河水竟然像一条丝带飞上了云端,跟皑皑的白云紧紧的衔接在一起,这真是出乎意外的想象。我们知道诗仙李白曾经在诗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黄河水可了不得,如此的浩淼汹涌,就好像从九天之上落到了地上。这是李白自上而下来写,而王之涣这首诗是由下向上写。
7、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8、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9、如果您喜欢本文,请记得点赞并分享到朋友圈,免费关注读更多美文,感谢欣赏“品月诗话”作品。
10、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11、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12、创作背景: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王之涣辞官,过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十五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间。
13、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14、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15、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16、这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拓展资料:原文
17、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18、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流年一词之所以让许多人觉得很美很有诗意,那是因为每个人对流年都有一定的幻想,你记忆里的流年有悲有喜,而当你回忆时即是幸福又是苦涩,这种心情应该很有味道吧。这便是流年在不同的心境里展现的姿态。流年:时光里侧马而过的岁月。
19、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20、羌笛所吹奏的就是这《折柳枝》曲。第“怨杨柳”表达的是惜别的惆怅。因为在乐府诗横吹曲调中《折杨柳》枝的歌词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意思是说呀。朋友将要远行,折下一枝杨柳为他送别,这个柳就是跟留是个谐音。
二、《凉州词》诗意思解释
1、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2、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3、那胡笛、羌笛吹起了《折杨柳》曲,可是要在此间折一枝杨柳送别也是不能够的,因为此间是茫茫的大漠,是不可能有杨柳树的。所以在征人戍守边陲,这样非常凄恻而又孤独的情景下,似乎连这笛声也在埋怨杨柳。为什么要埋怨杨柳呢?因为在这个地方啊,是留不住人的。
4、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5、“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6、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7、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8、诗歌朗诵视频《风铃》——张馨沂朗诵配乐诗歌
9、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10、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11、诗的主旨在描述战争,但二句却避而不谈战斗的场景,而反从丰盛的酒席写起。葡萄酒今天是寻常家宴上常见的普通饮料,但在当时,却是西方传来的珍贵名酒。夜光杯历来注作用白玉精心制成的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为“夜光杯”,也是难得见到的饮具。
12、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3m或6m)。
13、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诗词
14、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15、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16、催:催人出征。卧:躺。沙场:战场。(译诗)精美的酒杯中斟满了葡萄酒,战士们正在准备举杯开怀畅饮,琵琶声从远处传来,催促他们上马出发。战士们喝醉了躺在战场上。您可别见笑,自古以来当兵打仗,有几个能从战场上平平安安地回来啊!
17、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18、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9、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
20、第16首丨第17首丨都18首丨第19首丨第20首
三、凉州词解释诗意王翰
1、“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2、《凉州词》(作者)王之涣(朝代)唐
3、诗的最末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顺着前两句的诗意来看应当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这样理解的话,全诗无论是在诗意还是诗境上也就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了,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傭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
4、但是当我们再次吟诵《凉州词》的时候,眼前不自觉的还是会浮现出那大漠穷秋的风光,还是会感受到盛唐的那股气象。这大概就是《凉州词》为什么能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5、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6、()“马上催”的意思是
7、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8、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9、“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10、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
11、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12、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出征战场能活着回来呢?
13、部编版四(上)古诗讲解:第6首《出塞》
14、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15、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16、作品并不一定是诗友代表作)
17、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
18、精致的白玉酒杯里,盛满了葡萄美酒,我正要端起酒来喝的时候,听到马背上传
19、“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场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透露出来的那种豪迈和悲凉,仍有着回肠荡气,洗心涤魄的感染力,令人三日犹闻其音,所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20、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扩展资料: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唐时属陇右道,音乐多杂有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诸国的胡音。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颇有诗人依谱创作《凉州歌》、《凉州词》者,以抒写边塞风情。
四、凉州词解释诗意最短
1、夜光杯:一种在夜间会发光的白玉酒杯,这里指精致的酒杯。
2、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是: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3、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4、我们以为,从四句看,如果诗中的主人公还有一点谐谑的话,则也只是内心痛苦不已、强颜欢笑的谐谑。当然,诗中的人们并没有因战争的可怕而贪生怕死,如果是这样,他们就不会视死如归了;但他们也绝非好战的斗士。
5、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6、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据《海内十洲记》所载,为周穆王时西胡所献之宝。
7、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达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8、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9、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10、原题二首,此其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11、姜坤,女,1981年生,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周家中心学校教师,双城区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哈尔滨市级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双城区劳动教育工作优秀教师,双城“十三五”课题主持人,《品月诗话》栏目文字撰稿成员之一。
12、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
13、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14、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
15、这是盛唐边塞诗给我们的一种特别的感受。盛唐时代,唐朝非常的强大,在守卫边塞之时,也对外宣示着国力的强盛和军力的强大,所以诗中虽有忧伤有思乡之苦,虽然也有怅然不得志的情怀,但是总归来讲在诗歌当中表现的依然是盛唐特有的骄傲和一种朝气。
16、由于上句的渲染,读者还误以为这是劝人痛饮的侑酒曲。但那急促的不同寻常的曲调,狂欢痛饮的人们举到嘴边的酒杯也突然停止了,使读者马上警觉地意识到:这既不在内地的酒楼上,也不在京城的豪富之家。而“马上催”三字,使人痛苦地意识到,这丰盛的酒席,竟是设在边地的战场之上,而且又是在即将殊死厮杀的前夕。
17、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18、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19、题解:“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20、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五、凉州词诗词解释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2、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据《海内十洲记》所载,为周穆王时西胡所献之宝。欲:将要。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君:你。征战:打仗。
3、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
4、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727年(开元十五年)至741年(二十九年)。
5、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6、前人评这两句云:“作旷达语,倍觉悲痛。”“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清代施补华持不同意见,认为“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诚是见仁见智之谈。
7、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8、这都不是你们两乡巴佬所能理解的事情,三个人放声大笑。这个著名的故事被后人叫做“旗婷婷唱”。故事的真伪,真的已经不可考了,我们宁愿相信它是真实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三位诗人的诗能够为人们广为传唱,说明他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尤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9、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10、读诗至此,人们还以为诗人描写的是京城豪富之家的寻常家宴,或者是内地酒楼上好友相聚时的豪华酒席。而正在这时,读者的耳畔却传来了阵阵的琵琶声。
11、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心灵深处最柔弱部分的千古绝唱。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
12、特别鸣谢:爱濛佳美口才表演艺术基地提供场地支持!
13、琵琶:乐器名,这里指催人出征的琵琶声。
14、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一片,并不是说这座城市像一张照片儿一样是个一片儿。这一片儿啊,是唐代的口语。其实就是一座的意思。但是一片加上孤城,的确确给人感到非常的单薄,非常的瘦弱,非常的孤独,他要突出的是西域大漠的荒凉和高山独立的孤独感。“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自然之景。一片孤城万仞山是人文之景,虽然都没有点出将士的名字,但已经暗含着戍边的将士了。
15、第11首丨第12首丨都13首丨第14首丨第15首
16、你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王之涣的一首很著名的作品《凉州词》。首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诗。
1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凉州词二首
18、山下滚滚而流的黄河,远远望去象进入了白云之间,连绵不断的高山上,筑有一片城墙.长期驻守,战士门想念家乡了,常用笛子吹曲子解闷那玉门关这里只有黄沙和白草,哪里有杨柳呀.
19、全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0、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但是这一句的最后一个“催”字却让后人产生了很多猜测,众口不有人说是催出发,但和后两句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但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应该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