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出塞古诗词的意思(100句)

2023-01-28 18:43:26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古诗出塞的意思和诗句解释

1、孩子们能把古诗读通顺,这是第一步。我用红色粉笔,把两首诗每句最后一个字注上拼音,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没有注音。请同学们再自由的把两首诗读一读,并问孩子们有什么特别的发现没有?

2、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译诗,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3、这个右北平与龙城的关系似乎有点绕,王昌龄会为了用个典故搞得这么绕吗?那是有可能的。这句诗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历史上就很多人没搞懂,为什么用秦时明月与汉时关连用?后来才有人破案了,原来明月也有指代关隘的意思,比如关山月的乐府旧题。可见王昌龄学力之深。而龙城飞将,是说李广在右北平是最高光的时期,得了飞将的称号,匈奴躲着他,不能说右北平飞将吧,字数超出,于是用后来的地名替代。

4、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6、这种句⼦,意思⼀读就明⽩,有什么难懂的呢?⽐⽇常语⾔难得到哪⾥去呢?

7、吕布,这是第二代飞将

8、约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上柳梢头”。

9、古诗教学是我们语文老师平常不太愿意涉及的,一来古诗简短,老师很难“发挥”,二来古诗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隔遥远,不便于学生理解和共鸣。今天刘老师和武老师会怎样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呢?呈现怎样的课堂呢?怀着强烈的期待,走进学校三楼多功能厅。会场上除了我们学校的老师,还有来自宁波大地区乃至外省的语文老师,我刚坐下,主持人就上台隆重介绍两位专家,接着,刘发建老师从容地走上讲台,眼神定定地看着42位学生,他开讲了……

10、诗的第一句追忆历史,以“秦时明月”和“汉时关”相对应,从千年之前、万里之外下笔,使读者能够把眼前的月和边关与秦汉的悠远历史联系起来,诗的意境显得雄浑苍茫。

11、王昌龄的这首诗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主要内容是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

12、事实也证明,孩子们把诗歌再读一遍之后,的确,每个孩子都发现了自己还有不理解的字词。这时候,我请同学们前后4个人小组,把自己不明白的词句相互交流一下。当每一个孩子有自己的困惑时,这时的交流往往是最有效的。

13、于是,他辞别了师父,离开家乡去京城谋求发展,寻找进入仕途的机会。但是在长安,王昌龄并没有很好的际遇,于是,他就离开长安,来到边疆,投笔从戎。

14、孩子们借助注释,能够大概了解古诗意思。但是我没有急于让孩子来说古诗的意思,因为这样很容易直接陷入到逐字逐句解释。古诗教学一旦陷入到逐字逐句解释,就显得枯燥无味了。同时我也知道,每一个孩子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些诗句的字词意思不明白。因为教材编辑的注释,是面向全国城市乡村所有的学生。教材编辑不可能考虑到全国各地学生的差异,但我们老师应该知道这一点。

15、这样的画面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荒凉的萧瑟的……)

16、围绕着龙城飞将的争议,持续了很长时间,其实过去早有定论,在权威的辞典中,都认为龙城飞将是李广。但近年来又有了其他争议。

17、古诗解析:第5首《嫦娥》

18、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19、全诗以浑厚的气势,唱出雄壮豁达的主题,气韵流畅,一气呵成,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推崇。明代人李攀龙曾誉之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实不为过。

20、之后,我们回到《凉州词》。一个孩子举手说不知道“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要“醉卧沙场”?

二、出塞古诗词的意思

1、《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背吗?(出示课件)

3、《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4、二句写征人未还,也有穿越时空的历史感,作者所看到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出塞将士远去不回,而是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热血男儿悲壮而惨烈的出征场面。有了第一句的时间背景,第二句诗词也就有了更加浓厚的历史沧桑感。

5、老师们对教学上给予的肯定和建议值得深思探索,例如诗词的背景知识可以用作串联,诗句的联想创作可以放手让学生发挥,教学游戏的使用和结构,以及一些细节上的调整(标点的使用以及吟诵教学的引入等等),环节的深入和读法的变化等等。这次的语文教研激烈而有趣,很是酣畅。

6、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曾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

7、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8、单于下阴山,砂砾空飒飒。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閤。

9、当时大唐北部边境,有后突厥袭扰,毗伽可汗在开元八年的时候与唐军交战,曾经击败过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朔方节度使王晙则按兵不动,出塞其一明显借龙城飞将讽刺王晙无所作为,发出国无良将的感慨。

10、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

11、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可使你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你有哪些了解呢?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资料。(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12、刘老师的古诗教学课堂像流水一样自然,得古诗教学之真谛,抓住音韵、理解、背诵(积累)三大学习要点,沿着儿童思维的兴趣点、思维的走向,向我们呈现了最童趣盎然的课堂,我仿佛见到:他引领着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穿越千百年的历史长河,迈入了古意盎然的、由诗人缔造的、独特的艺术天空,孩子们从古人身上汲取了人性的力量,也从刘老师身上汲取了学习的力量。

13、孩子们都说,这两首诗都是和战争有关的。《出赛》是将战士们出征没有回来,呼唤飞将,镇守边关。《凉州词》是战士们心里明白,出征的人是很少回来,但他们依然慷慨赴战场。这个时候我做了一句总结,这样的诗就叫做边塞诗。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边塞诗”三个字。通过这样的总结,让孩子们初步理解边塞诗概念。

14、这里有单于下阴山一句,应该也是作者在并州从军的作品。很明显指向开元八年的那场战斗。

15、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16、引导孩子读古诗词,首先不是急于对古诗文的理解,而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古诗词的音律和节奏之美后,孩子自然就喜欢上古诗词了。

17、上周在学校语文的教研活动上,和孩子们一起读了王昌龄的《出塞》。孩子们很专注认真,各位老师们也都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受益良多。

18、我想,让孩⼦从⼩读古诗词的意义不外乎是,我告诉你我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告诉你古⼈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你可以认同,亦可以嗤之以⿐,⽽这些需要你⾃⼰先去体会“共情”的妙处。

19、节奏是⼀切艺术的灵魂。在造型艺术则为浓淡、疏密、阴阳、向背相配称,在诗、乐、舞诸时间艺术则为⾼低、长短、疾徐相呼应。诗歌诗歌,诗是歌的最⾼形式,歌的基本特点是韵律,也就是节奏,诗不需要乐器的衬托,光凭语⾔就把这⼀点发挥到极致。

20、这时我提醒孩子们,除了教材编辑对诗歌的注释外,或许还有一些字词和诗句的意思,你可能不大明白。请你再把诗歌细细的读一遍,如果遇到了自己不明白的词句,请像教材编辑一样,你也在旁边写上1234做上标注。这也是引导孩子学会简单的一种批注式阅读的方法。

三、《出塞》古诗的意思

1、《出塞》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2、认识本课生字,会写“塞、词、征、醉”四个字。

3、这里交代了由萧关出塞,明显是往西北走了。

4、他一生在边关御敌,以骁勇善战、智谋超群著称,他曾经与匈奴交战七十多次,每次都能抢占敌人先机,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5、读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我刚一读完,孩子们立刻都举起了小手。大家都听出来了,与众不同的朗读节奏,是《凉州词》的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

7、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秦代的月亮与汉代的边关没有什么变化,战争自秦汉以来都没有间断,离家出征到万里之外的人还没有回归家乡,只要有李广飞将军镇守龙城,,就不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侵略.

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9、老师这里有一个小资料,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资料)仅山东一地的戍边战士,能回家的十个里面只有两三人,回家有希望吗?回首有用吗?正如唐代诗人高适所说:(课件出示)征人蓟北空回首。

10、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何伟琴

11、这是历史的画面,又是历史的感情,前者如雕塑般地屹立于千古,后者乃流水般地迸出旋律,那力量全在这开门见山的第一句。

12、比如《塞下曲四首》,明显是王昌龄出河陇时所作。

13、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14、胡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泪流滂沱。

15、精彩就点击右上角分享出去,赠人玫瑰手染余香。

16、遥望明月,我想到了诗人李白的一首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凄冷的夜晚,戍边的战士们望着天空中那一轮明月,他们会想些什么?(想到了故乡,想到了家人……)因为太思乡了,所以,他们不禁回首,向家的方向望去,他们望到的是什么?

17、为什么“万里长征人未还”呢?在王翰的《凉州词》中有一句诗为它作了解释。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找一找?(反馈:古来征战几人回。)读全诗。

18、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说《出赛》是王昌龄在呼唤飞将,镇守边关。那么《凉州词》作者王翰,他又是在表达一种什么意思呢?能否也用4个字概括出来?

19、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20、孩子们体会到古诗的韵味美之后,我就进一步提醒孩子们,我们的古诗读起来,听起来,比看起来还要美一些。所以我们古人写诗,都特别讲究押韵。

四、古诗出塞的意思和诗句解释和作者的解释

1、(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2、远征万里的大军仍然没有回还。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征万里的将士如今没有一个归来。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会让胡人的战马越过阴山。

5、(4)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这首诗。(齐读)

6、我再追问了一句,既然押韵听起来很美,读起来很顺口,为什么每首诗的第3句又不押韵呢?

7、据胡问涛先生考证,王昌龄作出塞诗,应该是在开元十一年之前,胡问涛同时认为王昌龄应该是公元690年左右出生。在开元十一年之前,王昌龄曾经在并州、璐州一带从军出塞,也就是唐朝的北部边境。其也就是本文的争论中心,很明显是基于一次败仗而作的,可见当时后突厥南下,对唐造成了严重的袭扰,当时的战事不太顺利,所以才要想起古代的大将,若他们在,胡马哪里敢南下侵袭呢。其二则是写作者在边境的战斗经历。

8、在孩子们朗读古诗体会到韵味美之后,我请孩子们听我朗读两首古诗。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两首古诗一共八句,其中有一句,老师的朗读节奏和其他七句是不一样的,看一看谁能够听得出来,是哪一句的节奏与众不同。

9、(翻译)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10、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11、这一离开长安,王昌龄就如旷野逐风一样,足迹踏遍了祖国的边陲,甚至到达了当时的碎叶,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一带。

12、(1)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13、同学们,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吗?(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我们把这种描写边疆地区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4、⑦飞将:汉代名将李广,骁勇善战,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15、同桌互读,结合注释想象画面,你看到了哪些景物与人?

16、(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17、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18、这首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表达了诗人希望边关安定的心愿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19、每节课都会有遗憾,这节课也不例外。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心中有一份失落感,因为教学效果没有预设中的好,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20、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五、古诗出塞的意思全解

1、大雪霏霏迷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

2、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3、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果有像卫青和李广这样骁勇善战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4、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5、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龙城飞将到底指谁,简单探讨:

7、孩子毕竟是孩子,有些问题,即便是合作也不一定能够解决,这时候就我们老师出马。孩子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举手寻求老师的帮助。

8、在右北平得名飞将,因之成为龙城飞将是绝对成立的。那么,不教胡马度阴山怎么回事。其实上面加粗的引用也说了,匈奴躲开右北平不敢入侵。结合上面说的,“但使龙城飞将在”,其实有降低标准的讽刺之意。李广在右北平,都曾经让匈奴避之数岁。似乎有用功业并不那么高的李广寒碜王晙的意思。

9、但使龙城飞将在,意思是:只要龙城飞将还在就行了。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并不要求有什么古代的大将来带领军队,只要有个龙城飞将就足够了。这句诗其实是深度的挖苦,认为现在的边将太没用了。这才符合这个诗的背景,其实是用这种方式鼓励将军们为国建功不要畏首畏尾。看上去是厚古薄今了,其实是一种激励刺激。

10、古人常说:“诗以言志。”就是说诗要表达诗人的一种情感,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唐朝,再度走进这首诗。请学生们齐读诗的前两句。读了这两句,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11、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12、孩子们说:将士们心里都明白,自古以来,奔赴战场的人,回来的人少,牺牲的人多。

13、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教:是让、允许的意思,决不允许胡马越过阴山。

14、李广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将领。

15、有感情地朗读《出塞》、《凉州词》,并背诵。

16、板块三:运用学法,品味古诗

17、主编:sj826712

18、⑥龙城:卢龙城,这里指奇袭龙城的名将卫青。

19、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20、正好书上有一幅插图,孩子们一看插图就明白“关口”的意思。王昌龄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唐朝,距离秦朝和汉朝,已经有五六百年以上的历史了。王昌龄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头顶的月亮,是唐朝的月亮,也是数百年前秦朝时的月亮,照着几百年前汉朝时候的边关。秦朝的月亮还在,汉朝的边关还在。王昌龄,他觉得什么东西不在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