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临沣寨景区介绍(100句)

2023-01-04 14:51:34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临沣寨

1、红石寨建在洼地之中的高岗上,利溥渠和沣溪两股水分别从寨东寨西流过,随后流向北汝河,为古寨形成第一道天然的屏障。据说,当年建寨的石材全部从东南方数十里外紫云山取来,呈红色的花岗岩石条,每一顺石隔一把石,中间空当用3到4块红石条顺着填满,再取土屯住夯实。寨子围长约2里多地、高两丈多,原来寨墙上有城垛800多个,寨外墙下挖有宽10多米,深4米的寨海子(护寨的壕沟),形成一座坚固的城寨。

2、我们将选出优秀摄影作品,通过中心各平台进行刊登。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用镜头寻美郏县,定格美好瞬间。

3、郏县一带多为平原,间或有小山岗,当地应该是不产石料的,那厚重的寨墙红石从哪来?老乡说是祖上说从10公里外的襄城县紫云山运来。在没有现代采石技术和交通运输工具的当时,举一家之力,修如此之巨的工程,足以见朱家三兄弟经济实力的雄厚。

4、“四乡”:即中国长寿之乡、书法之乡、红牛之乡、铁锅之乡。“三地”:即全国知青文化发祥地、中国唐钧基地、“山儿西烟”基地(常年烟叶种植面积7万亩以上)。1955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为郏县写下光辉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5、行驶750米,右转

6、“溥滨”门是古寨的东门。利溥渠从宝丰县城南来绕寨东再北去汝河,故东寨门取名“溥滨”。寨门是铁皮包榆木材质,铁皮上“同治元年”的字样还清晰可见。手扶着斑驳的寨门,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仿佛一个长途跋涉者置身于昔日历程的回顾,心绪浩茫而悠远。

7、驾车路线:全程约3公里

8、沿S231行驶2公里,过右侧的家乐福约160米后,左转进入S236

9、驾车路线:全程约11公里

10、临沣寨内有东西、南北大街各两条,呈“井”字形交叉。民居多为砖木脊坡式瓦房或楼房,现有明代民居三间一院,清代建筑100余栋,400多间。五脊六兽硬山顶,青砖高浮雕花脊,房坡覆盖灰色小板瓦,属于典型的中原民居风格。这些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类型齐全,从明代至今,在时代链上没有缺环,且各个时期均有绝对纪年的规范建筑。尤其是明清建筑,集中地存在于一个村庄之中,这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是研究明代建筑向清代建筑过度提供了极好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建筑史学价值。

11、投稿邮箱:jxxx@vip.1com

12、在这里,朱紫峰和临沣寨已经融为了一个传奇。

13、7)沿S231行驶2公里,过右侧的家乐福约160米后,左转进入S236

14、临沣寨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汝水东南流经郏县,在郏县造就了两处偏僻又让访古爱好者无论如何不能放弃的文保点,其一是唐宋八大家之苏轼、苏辙和苏洵的墓园。当年苏轼溯汝水北上嵩洛,发现河滨有两个不高的山冈相连,状似两道剑眉,认定地势像他家乡的峨眉山,因蜀道艰难,便决定身后葬于此地,不再千里迢迢归根眉山,遂为此冈取名小峨眉。东坡先生故后不仅长眠于郏县小峨眉,其弟苏辙过世后亦追随其兄葬于此,苏轼后人又葬苏洵衣冠于此,于是便有了郏县的三苏园,现已成为中州名胜,却因路远偏僻,拜谒者寥寥。

15、在传统民居建筑中,除了房屋进数(四等),开间数(9),屋顶样式(悬山,庑殿,歇山,攒尖等)代表身份以外,附在建筑上的各类装饰也体现出主人的社会地位、财富和审美情趣等。民居中的门脸、檐廊、屋顶、斗拱,开窗等都是其重点装饰的部位。

16、沿S236行驶4公里,直行进入复兴路

17、因红石而得名的临沣寨,是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古寨,临沣寨又名红石寨、朱洼寨,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它有雄伟的红石寨城墙、潺潺的护寨河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宅。有“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之称。

18、没有自己停车场,负2层有收费的,2元一小时,长期停我是停的门口那个立交桥下,我停那停了两天,灰尘比较大

19、临沣寨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东高西低,包括平、沙、山、岗、五种地形。"紫云晴雪"被列为郏县八大景之首,被誉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村寨博物馆",有"汝河南岸第一府"之称。临沣寨坐落在碧波荡漾的北汝河畔,发源于香山的利溥、沣溪两水分别从寨东寨西流过,流向北汝河。整个村落被一种浅红色条石砌筑的寨墙紧紧围着,故当地人又称临沣寨叫"红石寨"或"红石古寨"。由临沣寨通往村外的是东、西、南三个寨门,其中西寨门取名"临沣",东寨门取名"溥滨",意为此寨濒临沣溪、利溥两水。

20、走在古寨的大街上,就像走进了一条历史的隧道,一个马桩、一个石墩、一扇窗、一座门楼都那么古色古香,透着古朴和沧桑。古老的城寨总是承载着让人回味的传说,闲坐的村民随口就可以讲一段朱家乐善好施的故事。对于朱紫峰兴学堂,免费让村中子弟学习的义举还在传唱,至于朱家高价收烟叶斗奸商保护烟民、过节免费送盐巴等故事,如果你不去打断,恐怕讲到天黑也讲不完。

二、临沣寨景区介绍

1、2005年临沣寨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寨能保存这么完好,是偶然又是幸运的。20世纪50年代,各地开始拆除古寨墙,郏县也拆除了100多处,临沣寨却幸存了下来。因为1957年郏县发生水灾,地势低洼的临沣寨被洪水围困的只剩下1米高的寨墙,而寨内安然无恙。当时县里领导根据防汛需要特批保留,古寨由此侥幸逃过一劫,寨内十余处布局完整的明清四合院,400多间传统民居,以及祠堂、寺庙、古树等也一同被留下了下来,从而为中原地区保存了一处不可多得的民居文化瑰宝。

2、截止2013年,郏县境内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裴李岗文化遗址,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其中,

3、西夏的恋人——拜寺口双塔

4、6)沿复兴路行驶110米,在第2个出口,左前方转弯进入S231

5、寨外河水潺潺,芦苇荡随风荡漾,映衬着雄伟的红石古寨,勾画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寨内古街、古宅、古商店,居民穿古装,骑马坐轿,清代饮食。游客来了之后,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去体味清代同治年间的居民生活。前景如此诱人,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6、沿复兴路行驶3公里,直行进入复兴路

7、河南有个地方有一座神美的沟,就在被誉为“洛阳后花园”的栾川:养子沟因唐朝巾帼英雄樊梨花在此安营扎寨,养子、教子而得名,是洛阳栾川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旅游圣地。这里十里峡谷山水相伴、古藤老树原始自然,不仅有着厚重深邃的人文底蕴,又兼具浑然天成的生态之美。与重渡沟不同的是,养子沟山水颇为柔美,溪流清澈见底,鱼儿游来游去。景区主要宣传孝道文化,是亲子游的绝佳之所。

8、“三苏坟”位于茨芭镇苏坟村东南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苏辙的墓地,元至正年间,增加苏洵衣冠冢,始称“三苏坟”。

9、对于古城寨从小就有一种喜爱。这可能源于受古人凭城御敌故事的影响,也可能是仰望精神脊梁的驱动,就像杨六郎冰冻遂州抗辽兵,宋军襄阳城坚守6年御蒙古,还有那长城抗战的血泪史……这些总是让我热血沸腾,古城寨就是先辈保家卫国意志的化身,是坚贞不屈的见证。

10、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最新数据为准。驾车路线:全程约2公里起点:宝丰县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人民路行驶350米,右转行驶3公里,右转进入S24沿S241行驶6公里,直行进入S24沿S241行驶760米,在第3个出口,朝郏县方向,左转进入S23沿S231行驶2公里,稍向右转进入S23沿S236行驶0公里,稍向左转进入士何线沿士何线行驶6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旅游大道沿旅游大道行驶760米,右转行驶20米,到达终点终点:临沣寨

11、终点:临沣寨郏县属于平顶山市区,本地有很多好玩的地方还请点儿。比如周边有风雪是三苏坟,等等,欢迎来平顶山优选周边,还有崂山风景区。平顶山市。

12、●郏县扫黑除恶宣传片《扫黑除恶用行动践行忠诚》震撼发布

13、在“临沣”门,我们与闲坐的老大爷聊起了古寨。“听祖辈人讲,修寨时朱紫峰员外家堆满银钱的方桌就放在这河堤上,粮食也搬到街上,运送石料和干完活的要钱给钱,要粮给粮,仅3个月就建成了红石寨。”听着这讲解,让人仿佛看到创寨时热火朝天的场面和让人激动的领工酬情景。

14、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开始拆除古寨墙,其中郏县拆除100多座古寨墙,唯有临沣寨幸存下来。原因是临沣寨处两河交界处,地势低洼,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当年就在准备拆除临沣寨古寨墙时,洪水围困寨墙数米高而寨内安然无恙,出于防汛需要,临沣寨古寨墙保存了下来,临沣寨古寨才因此成为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村级古寨墙。

15、您的转发就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16、郏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总面积737平方公里,下辖8镇5乡2个街道办事处。郏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物产丰富。“四保、四乡、三地”是郏县的特色元素和标签符号。

17、郏县文庙风景区:据孔令公介绍,郏县文庙始建于唐五代后周时的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是祭祀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专祀庙宇。它与孔子后裔密切相关,既是孔氏家庙,又是官方文庙,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价值、文化研究价值以及新建筑设计的借鉴价值。郏县文庙是我国古代典型的左学右庙式建筑群,现存古建筑70多间,占地面积近5万平方米,由神道(400米长的柏树行街)、庙前广场、文前街、泮池院、文奎楼院和一主两副轴线贯穿的系列建筑群组成。庙区内有圣域门、贤关门、腾蛟坊、起凤坊、棂星门、乡贤祠、大成殿等26处建筑景观。近年来,郏县多次筹集资金对文庙进行重修。2006年5月25日,郏县文庙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那一年,郏县拆除了100多座村寨,拆到临沣寨时,《郏县志》记录,“连降暴雨成灾,降水量达到76毫米”。临沣寨地处洼地,洪水淹至寨墙数米而无碍,人们看到了一幕神奇景象:寨外洪水肆虐,寨内安然无恙,临沣寨成了汪洋中的一条“船”。出于防汛的需要,县长发话:“寨墙不能拆。”临沣寨得以幸存。

19、郏县境内现存县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郏县文庙、三苏祠和墓),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处(堂街镇临沣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新石器时代遗迹太朴遗迹、明清建筑临沣寨、清代建筑山陕会馆及狮王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郏县是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铁锅之乡、中国唐钧基地。

20、根据规划,临沣寨的保护工程分为三期:一期首先是疏通护寨河,修复部分寨墙,在保护区外规划新村,部分村民可以迁往新村居住;二期是修缮四合院,恢复古街道和寨外芦苇荡;三期恢复城门楼、朱氏祠堂等。临沣寨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后,国家每年将拨付专项保护基金,临沣寨修复与保护的步伐将会大大加快。......

三、临沣寨在哪里

1、整个工程耗时30多年,几乎花费了朱家三兄弟一多半的积蓄,建成之后还真的在近代中国混乱的情况下保护了朱洼寨的老百姓。当年太平天国的军队想要攻下这里都没有成功,抗日战争时期,这座坚固的城寨还成功抵御了日军三天的进攻。小鬼子费尽心机也没有攻下城寨,最后只能绕道而行。不得不说这个城寨还真是固若金汤啊,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人想要拆掉这个城寨,但即便是从内部拆还是要费很大劲,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2、想象是很美好的,但是修建的这个村庄却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由于只是用普通材料修建的,所以这个村庄还是被攻陷了好几次。于是朱紫峰便想到用红色花岗岩来铸成围墙,大大的加强了村子的防御能力。在修建完成后,朱家却遭遇了一场大劫,朱家老一辈的都意外身亡,而朱家小一辈的都是不堪大用的一群人,甚至最后还把辛辛苦苦修建起来的临沣寨给赌输了。

3、沿复兴路行驶110米,在第2个出口,左前方转弯进入S231

4、目前,养子沟已开发有梨花寨、老龙潭、石板河、百花谷、三清殿、原始森林六大功能景区。大小景点达90余处,这些景点大都具有惟妙惟肖的自然造化和悠久的历史传说,因此又享有“梦中桃花源,人间养子沟”的盛誉。养子沟潭清、景美、意深,不知道你是否喜欢上了呢?

5、自从被评上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后,临沣寨就不断有人来,朱家大院也逐渐改变往日的冷清,变得热闹起来,这座由朱氏三兄弟中的老二朱振南建于道光11年的宅子,的确值得惊叹。高耸的屋脊,灵巧的窗棂,以及东西厢房的门楣之上悬挂着“迁善”、“补过”的家训,让不少历史信息复活。

6、沿郑尧高速行驶4公里,直行进入武西高速

7、将来的临沣寨会是什么样子?尹亮亮这样描绘道:寨外河水潺潺,芦苇荡随风荡漾,映衬着雄伟的红石古寨,勾画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寨内古街、古宅、古商店,居民穿古装,骑马坐轿,清代饮食。游客来了之后,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去体味清代同治年间的居民生活。前景如此诱人,但却只是设想,十年快过去了,旧民居修成了新民居,老化的建筑正在慢慢坍塌。

8、你听说过这样一个村庄吗?人口六百左右,村庄之外有一道寨墙,建于明朝末年,后经改造,成为防洪、抵御的重要屏障,而这一屏障存在了上百年,它就是临沣寨,又被称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临沣寨坐落于平顶山郏县堂街镇,因为紧挨着沣溪,便有了“临沣寨”这一名字,3间明代建筑,400多间清代建筑与20多座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堪称是一个清代民居建筑展览馆,六百多人口中朱姓人口占到百分之九十多,是这个村庄的名门望户。

9、郝堂村(信阳)临沣寨(平顶山)卫坡村(孟津县)陈村(干河)化山村(南阳)南街村(漯河)重渡沟村(洛阳)西泰山村(郑州)一斗水村(焦作)西河村(新县)

10、车过红石桥时,我再次回首,红色的古寨安然地横亘在夕阳下。晚风渐起,思绪还在寨中流连,远去的贤人、平和的寨民、古朴的民居、安详的寨门、迷人的传奇故事……古寨已经消失在视线里,但心还陶醉在她厚重悠远的神韵里。

11、远去又隐秘的佛光——平定川石窟群

12、当地人又称临沣寨叫“红石寨”或“红石古寨”。由临沣寨通往村外的是东、西、南三个寨门,其中西寨门取名“临沣”,东寨门取名“溥滨”,意为此寨濒临沣溪、利溥两水。东、西寨门由木板镶铁皮制成,至今仍保存完好,其上“同治元年”四字清晰可辨;南寨门毁坏较重,只剩半个门洞。

13、曾列入《名山记》的紫云山一峰秀出,紫云环绕,山林叠翠,山泉叮咚,"紫云晴雪"被列为郏县八大景之首。

14、寨内还有较为完整的明清四合院,三合院近20多座,清代民居进400间,保存较为完整。所有的古建筑都以中轴线建造。虽经近二百年的风雨沧桑仍坚固如初且十分美观。

15、朱氏三兄弟发迹后以乐善好施、行侠仗义而为外人尊崇,但对自己拥有的巨额财富非常担心。清咸丰末年(1861年),面对纷繁乱世,朱氏三兄弟商议扒掉土寨,建石寨。寨墙为外石内土结构,外墙60厘米长的石头全部取自紫云山的红色花岗岩,内墙则就地取材,全部是挖自护寨河的土。为使寨墙坚固,红石条每一顺石隔一把石,中间空当用3—4块红石条顺着填满,再取土屯住夯实。寨墙内为朱洼村,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据说当年给寨墙放线时为求得公正,由一朱姓老人用黑布蒙住双眼,手提装满白灰面的篮子放线,于是就“走”出了人们今天看到的弯弯曲曲的寨墙。

16、沿武西高速行驶2公里,直行进入郑尧高速

17、郏县,属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周康王时期称为“夹”,秦国推行郡县制时,设立郏县,郏县历史文化悠久,“四保、四乡、三地”,所谓四保就是四个国家级文化保护地区,三苏墓、郏县文庙、临沣寨、郏县山陕会馆。

18、沿贺神线行驶5公里,右转进入S236

19、◆1957年,又发生了一件大事,让临沣寨的故事更加余音绕梁。

20、你不知道的临沣寨的传奇故事▼

四、临沣寨在什么地方

1、夏日时节,听郏县友人绘声绘色地介绍了中原第一古寨临沣寨后,虽然爬过巍峨的西安古城,也登过天下第一关,看过开封残城,寻过楚国方城遗迹,但是拜访临沣寨的想法立刻枕在梦里、萦绕在心中,怎么也挥不去。所以,内心里呼唤着“古寨,我来了”,这次仓促的自驾游就走起了。

2、沿着3米来宽的寨墙向西走,发现有的地方破坏很是严重,走着走着不得不下到寨内的路上来。这时看到两条路交叉后,破寨墙而出,半个门洞上面好像搭了几块石板的样子。后来聊天时才得知,这个缺口竟然是古寨南门,取《诗经》中“曛风南来”之意名“来曛”门。西寨墙很多地方城垛破坏殆尽,就像一条长满了蒿草的土龙,让人忍不住扼腕痛惜。沿着西寨墙经关帝庙到了北寨门。北门因临着沣溪水,故名“临沣”门,过去汝河上过来的船只就停靠在“临沣”门外的码头,所以这座门的名气最大,临沣寨也由此演绎而来。

3、车还在官道上,透过车窗惊喜地看到绿树丛中的一带红色寨墙。下了官道回转过来弯,经过一座红色条石砌成的古桥,“溥滨”门上高大的门楼赫然映入眼帘。

4、朱氏三兄弟发迹后以乐善好施、行侠仗义而为外人尊崇,但对自己拥有的巨额财富非常担心。清咸丰末年(1861年),面对纷繁乱世,朱氏三兄弟商议扒掉土寨,建石寨。寨墙为外石内土结构,外墙60厘米长的石头全部取自紫云山的红色花岗岩,内墙则就地取材,全部是挖自护寨河的土。为使寨墙坚固,红石条每一顺石隔一把石,中间空当用3~4块红石条顺着填满,再取土屯住夯实。

5、清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家三兄弟虽然很有钱,但是为人仗义乐善好施,深受当地百姓的尊敬。1861年眼看着清朝的时局越来越混乱,朱家人决定建立一个自己的“世外桃源”,起码能够保护自己的村子不被殃及。他们使用花岗岩修建了城墙,村民平常都生活在城墙内。除了修建坚固的城墙,他们还买来了72门大炮,用来在外敌入侵的时候进行反击。为了防止敌人挖地道,他们在地上铺设了石板,可谓一个集攻防一体的城寨。

6、“四保”:即四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归焉之地——三苏墓和祠、全国保存最好的县级文庙——郏县文庙、中原地区保存最完好的红石古寨——临沣寨、全国保存较好的清代会馆——郏县山陕会馆。

7、愿用文字记录历史,行走在时间的长河里,浅吟低唱岁月的模样!~

8、郏县,隶属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裴李岗文化的发祥地之截至2017年末,郏县东西长6千米,南北宽3千米,总面积737平方千米,县政府驻龙山街道,辖2街道8镇5乡,总人口15万人,常住人口79万人,城镇化率61%。

9、临沣寨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后,国家每年将拨付专项保护基金,临沣寨修复与保护的步伐将会大大加快。

10、11)行驶2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11、广阔天地乡是中国“知青”运动圣地,镌刻着毛泽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批示手迹,2002年10月,建成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

12、从起点向东南方向出发,沿郑尧高速行驶30米,直行进入郑尧高速

13、乍一看,还以为是同一个地方,但仔细看就少了那么一笔,泌阳,位于河南省南部,属于驻马店市,还是盘古开天地之地,泌阳历史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楚怀王二十八年,秦、齐、韩、魏四国联合攻楚,“夹沘而军”,楚败,盟军取得重丘(今泌阳)。

14、红砖白缝,高低不同的枪眼

15、历史文化名村的地位,无疑被临沣寨寄予复兴和腾飞的厚望。然而,要想通过临沣寨的复兴形成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非易事。为了筹集资金,临沣寨所在的堂街镇政府领导也多次到南方招商引资,但因为临沣寨此前并无名气,招商十分困难,开发因而进展不大。

16、穿过阴凉的寨门洞,沿着右手侧台阶登上寨墙。寨门楼有一间房大小,灰瓦挑脊红色木质门窗,具有居住、瞭望、射击多种功能。站在两丈多高的寨墙上望去,护寨河沿着弧形的寨墙向两旁延伸,河沟外绿树成荫。寨内树木掩映下满眼是明清老建筑,青砖灰瓦,有的还是砖基土墙,仿佛讲述着这座古寨的神秘前生,使人恍若隔世。

17、临沣寨坐落在碧波荡漾的北汝河畔,发源于香山的利溥、沣溪两水分别从寨东寨西流过,流向北汝河。整个村落被一种浅红色条石砌筑的寨墙紧紧围着,围长约1100米、高6米多的寨墙上有城垛800个。故当地人又称临沣寨叫"红石寨"或"红石古寨"。

18、据《郏县志》记载,1945年6月3日上午,一股日军经襄城县进入郏县攻打临沣寨,寨丁和村民奋起抗击,双方激战了一个上午,日军无法攻克,只好从南寨墙外绕过,去了鲁山方向。就连攻无不克的解放军在这里也曾遇到过难题。一位老人说,当时由于误会,解放军以为这里驻扎有国民党的军队,于是在夜间展开偷袭。村民以为来了土匪就奋起抵抗,解放军可能伤亡百十号人,打了一夜也没能破寨,直到后来村民发现是解放军主动放弃了抵抗。

19、幸福这件小事——我在江南看祠堂

20、这些明清建筑中,依然有不少居民按照原来的生活方式生活,墙上挂着凌乱的玉米棒,农具、生活用具散乱地或挂在墙上或堆在地上,生活垃圾和污水被随意处置。

五、临沣寨历史由来

1、明清古建筑是清一色的木构架,石雕、砖雕、木雕成为村中古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但是寨中明清建筑上的砖雕、木刻,基本上没有一件是完全相同的。明代木雕多在显眼之处,题材多为植物纹样或瑞兽图案;清代木雕则包括飞禽走兽、神话传说、戏曲故事、人物花鸟、文房四宝等。雕刻技法多种多样,浮雕,透雕同时运用。有时一件雕刻品上,往往多种工艺并用。

2、“朱紫峰当时任汝州直隶州盐运司知事。他家运盐的船队从长江口运盐回来,经淮河进汝河,转到外边寨海子,就在沣溪门码头卸货,然后加价再外卖。”当地人这样说,“朱家的账房常年都有20多个,夜里很晚了算盘声还在响。他家的钱有多少没人说得清,当年三兄弟分家的时候,‘元宝’不是用秤来称,而是用大抬筐来分!”作为盐商,而且是官商,这些虽是传说,但也有八分可信。

3、当李清照遇到纳兰容若:深情的人,都活得认真!

4、中国第一红石古寨——临沣寨

5、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就是位于河南平顶山的临沣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水经注》就有对于这里的记载。当然这里真的真的迅速发展还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河南等地发生了饥荒和瘟疫,导致人口数量锐减。后来山西洪洞一户姓张的人家搬到了这里居住,一晃200多年过去了,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村里的朱家三兄弟因为贩卖盐发家致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有钱人。这个村子也因为朱家人的兴盛而改名为“朱洼寨”。

6、临沣寨被专家誉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始建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迄今已有143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古村寨博物馆",有"汝河南岸第一府"之称。

7、3)沿复兴路行驶740米,直行进入复兴路

8、沣沅弘的公益基金持续做了好几年了,之前对国内大学生的教育资助比较多,包括资助一些大学生去到英国和美国做学术交流等。沣沅弘对小学生的资助也有啊,从有关报道看,沣沅弘2015年的时候资助过贵州多个中小学校的学生。/收起

9、临沣寨传统建筑规模宏大,类型齐全。这些建筑从明代晚期一直延续到现在,且在各个时间段上均有标志性建筑。寨内有红石砌筑的明代民居,有汝河南岸第一府———朱镇府古建筑群,有重修于咸丰年间的关帝庙,有保存尚好的古四合院建筑,这些古民居建筑群除少部分被后人拆除或翻新外,大部分保存了原有风貌,是一座古代建筑活化石库。

10、光看名字真是有些古怪!应该是个寨子吧?中国的古寨多了去了,这个临沣寨什么来历呢?

11、深巷老宅,淳淳民风,历史古城给寻访者的意义,更多的是跌进时光的褶皱里,千古同慨,恍若前朝。寨内保存着清代民居,朱家兄弟的宅院现存,三进四合院,残留着风雨驳蚀的前世色彩,蓦然回首,仿佛肩披一袭古色古香的霞帐。

12、雄伟的寨门、坚固的红石寨墙、古色古香的老宅、淳朴的寨內原住民、悠闲自得的现代生活。临沣寨这里的一切就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13、行驶6公里,进入贺神线

14、临沣寨原名水田村,位于郏县堂街镇境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水经注·河水》记载:“柏水经城(宝丰)北复南,丰溪自香山东北流入郏境,至水田村。一由村南而北,一由村北而东,环村一周,复东北至石桥入汝”,因村在二水之间,故称“水田村”。因红石而得名的临沣寨,是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古寨,临沣寨又名红石寨、朱洼寨,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它有雄伟的红石寨城墙、潺潺的护寨河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宅旧居。

15、临沣寨于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之前,临沣寨于2002年9月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9月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战时文物保护公约》的保护范围;2010年元月被公布为“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1年8月国家文物局将“中国临沣寨乡村生态博物馆”确定为全国生态博物馆建设试点村(河南省唯一);2012年12月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16、许多建筑不仅有北方的厚重,还有南方的小巧玲珑,宅院中精美的砖雕在阳光的照射下仿佛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经历史的打磨沉淀出岁月的痕迹。临沣寨中古建筑最为豪华的当属朱家大院了,30余栋房屋,客房、书房、戏台、厨房、听戏楼、马房、接官厅样样俱全,房屋之间又由狭窄的甬道相连,甬道又和每个房屋之间设有小门,走起来曲折迂回,一不小心,便会迷路在此。看完朱家大院,是否体会到了深宅大院的钟鸣鼎食,如果历史的长河可以倒流,钟鸣鼎食与平凡是真的生活你又会作何选择呢?

17、古建筑专家到临沣寨考察后认为:"临沣寨民居建筑从明至清,在时代上没有缺环。它们集中地出现在一个村落中,这在中国实属罕见。在北京城里现存的9999座古代建筑中只有一间半是明代民居,想不到临沣寨居然有3间。临沣寨填补了中国古建筑在村寨方面的空白。"

18、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了质的提升。

19、这个村子位于河南省,名字叫做临沣寨,修建于道光年间,是当时一个富可敌国的朱姓子弟专门找人设计制造的“村寨城堡”,这个朱家的后人最开始设计这个村子,主要是为了抵挡当时的土匪,在那个时候土匪盗贼极其猖狂,基本上有钱的人都被绑架勒索过,于是这个名叫“朱紫峰”的人便花重金修建了一座可以抵挡土匪兵队的村寨来保护自己的家人。

20、行驶6公里,右前方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