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愁绪的诗(100句)
一、古代诗歌中表达愁绪的诗句
1、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2、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3、E.本词上片写静态美,蝉声、棋声衬托庭院的阴凉和幽静;下片写动态美,小荷翻,弄清泉,突出生机和情趣。
4、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6、李商隐是历代爱用“柳”意象的诗人,他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
7、(20四川成都上学期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一首明词,完成(1)~(2)题。(9分)
8、然而古今中外的诗人们在其诗作中是通过什么手法把他们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情感传递给我们的呢?
9、(2)概括具体的愁情并点明如何表现的。
10、理解诗歌中“愁”的表现形式。
11、初秋忆金均两弟张九龄江渚秋风至,他乡离别心。孤云愁自远,一叶感何深。忧喜尝同域,飞鸣忽异林。青山西北望,堪作白头吟。
12、柳絮飘忽不定,与游子飘零、分离时的离情别绪飞扬合拍,故“柳”常作示愁的凭借。刘禹锡《忆江南》:“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襄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嗷。”以柔弱的柳丝在轻风中上下飘扬,向人们挥袖作别的惆怅,深刻地衬托出了抒情主人公百无聊赖、寂寞愁苦的心境。贺铸《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表现了作者满怀愁思就像满地沐浴愁霖的青草、满城随风飘舞的柳絮,满天淅沥洒落的雨丝,遮天盖地,形象地诠释了作者此时忧愁的深刻和广度。“道旁柳杨依依,千丝万缕,抵不住,一分愁绪。”(戴复古妻《祝英台近》)道旁杨柳依依,就象那惜别之情,依依不舍。愁绪却比柳丝多上千万倍呵!在这里,作者以柳形容愁绪的绵长。
13、(解析)月亮照在离家万里之遥的瞿唐峡的上空,是春天初六的上弦月。月光皎洁,时时照亮幽暗的居室,像往常一样洒满清幽幽的天空。这四句是写月的,表现的是环境的清幽。天气凉爽,衣襟下垂不动,月亮高悬,对着流满泪的脸。这里的“泪脸”很直接的表明了诗人的漂泊之苦,忧国之愁。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乌鹄向南飞,在这深深的夜里,它栖落在江边。
14、《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杜鹃
15、(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概括竹的特点,先从词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如“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性孤高似柏”“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等,然后加以概括即可。这首词是托物言志类的诗歌,作者一是表达对竹的喜爱,二是希望自己能具有像竹一样的品质。
16、到了清代诗论家蜂起论述“情景交融”说,将此说进一步向前推进。
17、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秦晋
18、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能力。事物的形象有时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作答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其次挖掘事物内涵,要由表及里地把事物的含义挖掘出来。本题要求“用四个词语归纳红梅的特点”。“梅好惟嫌淡伫”,意思是梅花虽好只是嫌它素淡挺立,写出了梅的质朴;“天教薄与胭脂”意思是梅花红中微淡的色彩,是上天给它施予了一层薄薄的胭脂,写出了梅的自然(雅致);“真妃初出华清池”意思是梅花像贵妃出浴,写出了梅的清纯;“酒入琼姬半醉”意思是梅又像喝了仙子醉酒,写出了梅的妩媚(娇媚)。
20、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诗歌创作中的情感生成方法——情景交融。(以我国古典诗歌中典型的诗例和诗论理论详细论述了诗歌创作中的情感生成方法——“情景交融”法的五点诗歌创作技法)
二、表现愁绪的诗
1、《登岳阳楼》描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的诗句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2、以桃花象征自由美好安宁的生活
3、(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正如沈德潜所说:“事难显陈,理难言罄”遇到这种情况,诗人可“每托物连类以形之;郁情欲抒,天机随触,每借物引怀以抒之。”(《说诗晬语》)
6、(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理解这首诗的大体意思;在此基础上,概括诗人形象,再作简要分析。
7、(答案)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8、D.本词从听觉、视觉、触觉等角度描写了初夏的别样景致,语言自然,风格质朴,感情细腻,富于生活情趣。
9、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10、词人借助丁香的形象抒发了在“落木萧萧”的环境下,琼葩独吐而又遭梅蕊相妒时,彷徨、孤寂、苦闷的复杂情绪。
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12、诗中的“早雁”是怎样的一个物象?
13、愁的具体表现形式:
14、而其它的诗句则是以柳来写春景、春意。如南朝梁元帝萧绎《绿柳》:“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诗人集中笔墨于柳的花、色、叶,抓住一个“绿”字,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细柳刚刚抽叶飞花的大好春天之情,明白晓畅,形象鲜明。沈佳期《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芳郊绿野散春晴,复道离宫烟雾生。杨柳千条花欲绽,葡萄百丈蔓初萦。”温庭筠《屈柘词》:“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春景图。
15、人生之路再长,追求者的脚步都能将它丈量;困难之山再高,奋进者的双脚都能将它攀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有的事情,都是事在人为,不是凭空等待就会有回报和成功。我们的人生,在于前进和追求,将生活的平淡转为激越。
16、《扬州慢》中描写眼前波荡月冷的夜景的诗句是波心荡,冷月无声。
17、《阿房宫赋》中写六国衰亡,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是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18、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蟋蟀
19、(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螟蛉
20、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三、古代表达忧愁的诗
1、情感:思友之愁、失意之愁
2、刘勰说:“心亦吐纳”,“吐”即指感情的“外射”或“灌注”他所说的“情往以赠”也就是说把内心的情感投射到景物上。诗人毛泽东把他的深切的怀念之情投射到用心灵创造的月宫场景里,全诗诗人无一字言“情“,”重不道破一句“(王夫之《姜斋诗话》)然而诗人把情灌注到场景当中使情物化成体。只有这样才能令读者在吟咏中感受到诗人慟恻凄婉的深情。
3、杨柳生长期短,易衰老,往往成为世人感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意象。
4、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猿啼
5、古代诗歌有很多“愁绪”,当然也不乏欢乐喜悦,请同学课下预习微专题导学案《古代诗歌“快意”知多少》
6、《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作壁上观
7、◎示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8、《新城道中(其一)》中描写野外远景的诗句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征钲。
9、⑥以动衬动就是用运动的事物来衬运动的事物(包括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10、《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1、悲欢离合总无情,
12、(注释)①回塘:曲折的水塘。②别浦:不当行路要冲之处的水口。③红衣:荷花的红色花瓣。芳心苦:指莲心有苦味。④返照:夕阳的回光。潮:指晚潮。⑤骚人:诗人。
1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14、高启《秋柳》:“欲挽长条已不堪,都门无复旧毵毵。此时愁杀桓司马,暮雨秋风满汉南。”描写干枯的柳枝,失去了往日那种青翠柔软、长条低垂的姿色,从而忆及人物,抒发了年华易逝、世事频更的感慨。
15、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16、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
1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人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琴’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然后到诗中找到直接写“琴”的诗句,理解其意思,借以分析“琴”的形象。由“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可知,琴的前身是梧桐树,能招来发天籁之声的凤凰;由“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可知,琴的前身梧桐树被商人制成谋利的琴,弹奏的音乐不由自己;由“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可知,琴本可以奏出精妙高亢的曲调,但巴人楚客对此并不赏识,由此可以看出,诗中的“琴”由重视到遭弃,展示了“琴”的不自持。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来分析“琴”的形象。
19、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0、《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的诗句是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四、古代诗歌中表达愁绪的诗句有哪些
1、《将进酒》中抒写万古寂寞之愁的诗句是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2、刘勰不仅明确地指出睹物可以兴情,而且指出了情景之间的有机关系,即情往景还,情赠景答,以及创作主体的吐情纳答,说明景对情的影响。这比《毛诗序》又大大进了一步。可看做是“情景交融”说的初坯。
3、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4、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借代、比喻、夸张)
5、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来源:学§科§网)
6、◎示例: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李约《观祈雨》)
7、明确:思念情人的孤独之愁
8、古代神话传说,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击楫中流
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凉州词》
10、《越中览古》表达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以地盛衰无常的感慨的诗句是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1、《杂诗十二首(其一)》运用移情修辞手法的诗句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12、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13、鱼飱②虽薄真无愧,不向花间捕蝶忙。
14、古典诗词中说不尽的桃花,写不完的情感。正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开时鲜妍明媚,落时又无限感伤。小小桃花,寄托了古人的悲欢离合与一往深情。
1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7、(2018届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第三次质量考评)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8、《阁夜》中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人民的深重灾难,显示地方风情的诗句是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志渔樵。
19、《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0、◎示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五、表现忧愁的古诗句
1、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山前山后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它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思念和对家的依恋。如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咸阳城西楼晚眺》),诗人在愁怀无际之时登上咸阳城楼,举目四望,见依依杨柳略类江南,便想起了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生发出感慨大唐帝国在风雨飘摇中的无限悲愁。又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写诗人夜晚听到折柳之曲,勾起了对遥远故乡的思念。唐人无名氏《折杨柳》:“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宜同折,故人怀故乡。”也是以杨柳起兴,写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欧阳修的《朝中措·平山堂》:“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对故地怀念深沉而不低落。
2、《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3、(答案)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4、手法:设问、比喻、夸张,抽象情感形象化、具体化。
5、唐宋以后诗歌创作中作为一对范畴的情景关系被正式提出“人情对境,自有悲喜”(宋.葛立方《语韵阳秋》)的观点。揭示了变化着的情与景的联系。突出了情的能动作用,正确地阐述了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受随主体的心理变化而变化的道理。
6、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诗歌矣。”这段话,同《毛诗序》的意思差不多,也认为诗是由诗人动了感情而产生的。但他进了一步,指出了诗人的情是“感于事”,由客观的“事”,激发出来的,这当然是说得很对的。
7、多媒体教室,课件,相关任务视频。
8、《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9、苏轼《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分明。”触景生情,浑然天成,流露诗人对人生易老,日月如梭的感叹和喧泄。
10、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1、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①肠。
12、(答案)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风”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水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13、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刘禹锡《潇湘神》)
14、今春看又到,夜月缺重追。
15、《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6、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如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用“混芳尘”的桃李反衬“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衬托出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7、《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18、白居易《杨柳枝》“依依袅袅复青春,勾引春风无限情”,把柳绿比作袅娜的少女,勾勒出一幅美妙的春景图。李商隐《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全诗采用白描,“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宛若妙龄女郎,非常动人。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仔细玩味,又会发觉它们既是写柳,又像是在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风流韵致,婀娜多情。
19、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现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豆蔻
20、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