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头景物描写(100句)
一、散文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
1、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不少散文作家都喜欢“卒章显志”的写法,我们还可以先读文章的结尾,了解其“志”,然后再浏览前面的材料,这样会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
3、议论:散文中的议论,它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3高考高频文言双音节词总结
5、板块:2022新高考散文阅读专题
6、42021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红楼梦》阅读题型梳理(中)
7、悲剧:冲突的实质:“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悲剧的审美价值:“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8、语体色彩:文言词、口头语、书面语、方言
9、散文阅读考查主要是对文本的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方面的多元考查。这决定了高考散文阅读是一种精细化的阅读,不是一种泛读或略读。
10、32021高考备考——近10年高考最常考的文言实词汇总1
11、2)中间段: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近几年高考题中多属此类,要求会分析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正衬(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如果后文围绕中间某点写,作用是总领后文;如与前文中间某点呼应,其作用是照应前文。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12、(2)抒情手段: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即事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含蓄委婉)
13、〔午饭后,天气很阴沉,更郁热,潮湿的空气,低压着在屋内的人,使人成为烦躁的了。
14、②借用特殊的形式把相对的两部分内容更凝练、更集中地表现出来,以突出事物的矛盾和有机联系。
15、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可以用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突出主题,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人物性格描写的一个延伸。
16、(1)理清人物关系,把握矛盾冲突。
17、(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18、对人物的身材、容貌、姿态、服饰以及仪态等的描写。
19、林清玄:恬淡自然,蕴涵哲理;醇厚浪漫,朴素浅易。
20、v设问(引入问题、引起读者注意)
二、文章开头景物描写
1、“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2、(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名所用的修辞手法。
3、(3)记叙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4、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5、(2)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考查在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观点进行概括评价,难度较大。
6、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7、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②便于抒情或说理,加强表达效果。
8、思考题目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
9、矛盾冲突是戏剧的一大要素,矛盾是人物构成的。要把握矛盾,必须理清人物关系。
10、8)反问:加强语气。①加强语气以利论辩。②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引起思考以求共鸣。
11、作者是如何写“……”?
12、那么,散文该如何阅读呢?
13、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14、分析:高明的戏剧家,常常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纵观全剧,作者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另一侧面。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在走向死亡的路上、窦娥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就越发显出她的冤屈,她的反抗和抗争也就越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也更为有力。
15、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
16、不管是叙述故事,还是抒发感情,抑或阐述主张,都表达了作者的旨意。阅读文章要求找到主旨,只有抓住文章的主旨,阅读时才能纲举目张。有的文章主旨比较明显,或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中间,或在文章的结尾,用一句或几句话表现出来。有的文章主旨比较含蓄,不用明白晓畅的文字,而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格和表达手法,运用一些含蓄的语言表现。这时,应多读两遍,统揽全篇,然后逐层概括,归纳贯通,最后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有的文章主旨比较复杂,归纳时要注意到文章的各个方面,避免简单化片面化。
17、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18、场面描写。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通过场面中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思想性格。
19、以人物的活动或见闻感受为线索。
20、6二轮文言复习:文化常识课内、课外积累训练100题(下)
三、开头写景物有什么作用
1、3)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2、《社戏》第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与前文看不成社戏的沮丧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出“我”急于看到社戏的心情以及即将看到社戏的愉悦,细节描写更显真实感。
3、6)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4、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5、(7)反复: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6、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
7、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
8、③波澜起伏,避免呆滞。
9、①排比句结构整齐匀称,音律铿锵,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10、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11、豪放的特点是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境界雄浑,感情激荡。这种语言风格常常使用激越昂扬的语气情调,宏大热烈的语词,气势酣畅的句式,排比、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柔婉的特点是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美。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为了抒发“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对荷塘美景的描绘,体现了柔婉清新的语言风格。
12、②叙述的方法。顺叙: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埋下伏笔,以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插叙:可以造成叙述时空的一种纵深感。补叙:可以对情节的发展起到直接推动作用,产生强烈戏剧效果。
13、喜剧:审美价值:“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14、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15、描写:描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散文描写手法和小说描写手法基本相同,不再赘述。
16、例如: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17、42021高考复习:二轮复习小说专练(知识点+习题)
18、借事说理、寓理于事、情理交融,把握材料和观点的关系
19、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是文学作品的核心要素之很多时候“情”是靠描写景物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的。所以,景物描写是与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主旨的表达结合得最为紧密的。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要思考它在表情达意、表现主旨方面的作用。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思,融入了作者浓浓的情感。鲁迅《祝福》最后一段“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的景物描写就给全文抹上了浓烈的悲剧色彩,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0、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内容(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四、散文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
1、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如《彩色的荒漠》《纸上故乡》
2、32021高考备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中)
3、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拟人: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4、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5、(解析)此题须扣住题干中“统摄”二字来做文章。从内容上统摄,从结构上(时间顺序)统摄,从主旨上统摄。
6、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7、2)长句与短句:长句结构复杂,表意精确严密,一般用于精确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说理论证。短句结构简单,表意简洁明快,一般用于表达欢快、激动的情绪。
8、(1)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9、故乡类:热爱故乡、思念故乡、对故乡的赞美、对故乡命运的担忧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10、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11、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12、婉约:意象纤巧细致,情感细腻缠绵,画面色调柔和,少用排比夸张
13、(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14、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15、(答案)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和锤头”相关。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16、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
17、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18、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强烈的印象。
19、2)结构上:在开头:交代时间、地点、背景,设置悬念、奠定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作铺垫、点题……在文中:承上启下在结尾:点题、照应开头、升华主题反复出现的句段:突出主旨,强化感情;交代线索,前后呼应。
20、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分析句子的表达特色——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作者是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
五、开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然后:把握一些散文常表现的文章主旨和情感:
2、含蓄:多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
3、统编语文七八九年级下册微课合集(国家中小学课程云课堂)
4、①反映人物心理;②刻画人物性格;③交代人物的身份、境遇;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揭示文章主题。
5、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叙述方式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6、(苏派语文)八省T8名校202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解析课件(苏派定稿,值得收藏)
7、⑤索尔仁尼琴将视线转向窗外,注视片刻后,静静地道:“虽然每年不尽相同,可是雪相当大,你知道,没有雪,俄国人是活不下去的。”
8、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9、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
10、名胜类:悠久历史的赞叹、现实的感慨、物是人非的感叹、未来命运的担忧或憧憬……
11、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深深的悔恨之情。
12、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13、作者写某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写某某有什么用意,结合文章分析一下?
14、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借代、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列表归类如下:
15、原则一:从思想内容上考虑
16、如《背影》《记念刘和珍君》
17、描写(表现)对象(内容)+手法(修辞格)+分析+表达(艺术)效果(情感、语言等)。另外,此类题型还需从以下角度思考: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虚实相生、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即化抽象为具体)。此种手法常和想象、联想联系在一起。顺序:时间、古今、春夏秋冬、早晚空间:远近,、表里、俯视、仰视与平视,整体与局部,感觉: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这个角度要注意“通感”手法的运用)
18、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19、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展示人物性格,交代故事发生时间等背景,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社会环境的作用是交代社会时代大背景,突出浓郁的地域风情。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时间、地点、景物、气候、季节等方面的描写。
20、童话中,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其他东西,都可以像人一样会思考、会说话、会做事、会生活。列宁说过:“儿童的本性是爱听童话的。你给儿童讲故事时,如果其中的鸡儿、狗儿都不会说人话,儿童便没有兴趣。”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