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东坡肉是传统美食吗(100句)

2023-01-23 15:35:19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东坡肉的民风民俗

1、“端午节到了!端午节到了!又可以与妈妈一同包粽子了!”我们姐弟在房中嚷嚷。“妈,外婆呢?真希望外婆快点回来!把大家伙儿叫来一起包粽子,我要包巧克力的粽子。”这时,外婆、明哥哥、轩哥哥还有博月妹妹也走进来,手里拿着许多包粽子的材料。

2、火光突然暗了下来,我向奶奶求助。奶奶脸上挂着笑容,把火钳往下面捅了两下,又把木头架了起来。我问奶奶为什么要架起木头?奶奶盯着火沉默数秒,说:“你看到和下面相通的孔了吗?空气主要从那里进来。你塞住它的路,它能旺吗?你刚才把里面塞满了,更是不行啊!木头不在于多,用得巧,反而更好呢。”奶奶没读过书,讲的话简单却不失深奥。这也证明了,远见与知识是没有关系的。我望着再次熊熊燃烧的火,又想着些什么。(→这段更具生活的智慧,但本篇文章应着重突出传承的主题,故删除该段。)

3、爷爷曾说:“我们会一代比一代好,我是个干活的,我儿子是城里打工的,孙子不用说,看苗子就在这里呢。”我记得他常常是自豪的。如今作为先驱他已驾鹤西去,后来者父亲一定能扛起大旗。

4、我真的喜欢坐在灶前,真的喜欢。火在灶里静静地烧,人在灶前静静地想。空气里弥漫着详静的气息。

5、无为熏鸭是沿江菜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也是享誉中外的徽菜传统名菜。它又名无为板鸭,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据无为县志记载:“民俗婚筵多用鹅,后改为鸭”,至今当地还留传着这样的风俗。

6、水晶肴蹄,又名水晶肴肉,是江苏镇江的一款名菜,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水晶肴蹄成菜后肉红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犹如水晶,故有“水晶”之美称。食用时,具有瘦肉香酥、肥肉不腻、酥香嫩鲜等特点,佐以姜丝和镇江香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有诗赞曰:“风光无限数今朝,更爱京口肉食烧,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

7、(5)清·黄图珌:《看山阁闲笔》卷十五《诙谐·食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第230页。

8、宋河处于山区丘陵向平原过渡地带,受地域影响和限制,这里民风淳朴,乡情浓郁。改革开放以前,本镇居民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以小农经济和手工业制作为主。因为有历史悠久的古集镇和通航的小优势,宋河的习俗也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具有守旧和趋新、陈腐和清新的双重特点。比如民国时期,衣着方面,既有长马褂,也有中山装;款待客人方面,既有“请客必吃蒸肉”的热情,也有“洋粉席”、“广肚席”、“海参席”的体面;建筑方面,乡下大多是撮箕口、四井口式的房屋,集镇多为窄长的铺面房;文艺娱乐方面,既流行本地的渔鼓、皮影,也延请外地的楚剧、黄陂腔、汉剧、花鼓戏。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在此集聚、碰撞、融合,催生并形成了宋河特有的习俗。

9、概而言之,清朝的“东坡肉”有四种形状:大块猪肉上划纹路(北京“日俭居”和《成都通览》的“东坡肉”,又叫“棋盘肉”)红烧;大块猪肉上不划纹红烧(《调鼎集》“东坡肉”);大块猪肉炸过皮再红烧(“皱皮东坡”);切成小块猪肉红烧(“绍兴红炖肉”)。它们都非宋代东坡居士在黄州吃的“东坡肉”。

10、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过去四川农村流行的“罐罐肉”的风俗。小时候,我看见父亲最喜欢的“罐罐肉”是这样做的:将猪蹄髈夹毛洗净,用沙罐盛装,掺水约大半罐,拍一块刮干净的生姜丢进去,用一片南瓜叶子封砂罐口,将其放在灶堂里的“渣渣火”中煨。所谓“渣渣火”,一般以柴渣、锯末或豆秆等堆积,引火使其持久暗燃,即苏东坡“猪肉颂”说的“柴头罨烟焰不起”。这样煨一夜,翌晨一看封砂罐口的南瓜叶子已焦干变形,肉就炖好了,揭开叶子,一股肉香扑鼻。父亲好高兴,倒在碗中乘热吃下。父亲边吃边自言自语地说:“猪肉是个宝,可惜凡人生吃了。”他认为只有炖肉才补人,其他煎炒的肉都算生吃。

11、坐在灶前烧火,是我在老家必做的。今天的收获,比以往要多。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再老再土也会有故事。

12、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答案普遍为如下两样:包粽子,赛龙舟。可我在网上查找更多习俗时,却看到了非常有意思的一项:祭拜钟馗。

13、那么,在端午这一天挂钟馗像有何寓意?难道在此习俗中蕴含的真的就只有李隆基的感激之情吗?我在百度上一番冲浪,发现并非如此,这从百姓们拜钟馗时的反应看出来:端午那天,人们会开心地跳上舞,这也是一个习俗,叫闹钟馗。如若人民百姓真是因为李隆基的感激而拜钟馗,也不至于如此大张旗鼓,只往门上贴一张钟馗像便可草草了事,但没人这么做。祭拜钟馗的寓意,可不只这些,光是民间谚语就不少了,比如“赐福镇宅,唯钟馗。”“拜请钟馗,中榜得魁。”“钟馗神显,送咱福禄寿安。”甚至毛主席也在1966年7月18日致江青的信中写道:“为了打鬼,借助钟馗。”

14、今日杭帮菜红炖肉的做法是:

15、海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观潮始于汉魏(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盛于唐宋(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纪),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16、“咳咳咳......啊!”我的咳嗽声充满了整个房子。后来,我又被按着使劲闻那奇怪的味道,并端着这块烫手山芋,慎重其事地走遍了这栋房子的每个房间。

17、陈季常找他约酒,米芾来找他论画,秦观来找他论诗,李喦找他下棋,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常来喝小酒侃大山。

18、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建国前,家家备美酒佳肴,全家聚餐,称“团圆节”。晚上置桌于室外,备月饼、糕点、水果、热茶,边吃边喝边赏月。有的还邀亲友登山观月或泛舟赏月。有的地方还有用瓜果绘成小孩脸形,套上服装,鼓乐送至无子女人家,俗称“送子”。有的农民相约于中秋夜,进园偷瓜摸果,俗称“摸秋”。中秋之前,已婚和未婚女婿备烟酒送岳家,称“拜八月半”。至今中秋吃月饼赏月风俗尚存。重阳

19、你们家乡又有什么奇异习俗呢?

20、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告老还乡,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向穷人舍药治伤。他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一起煮熬切碎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

二、东坡肉是传统美食吗

1、解放以前,时兴早婚早育,青年男女无自主选择婚姻的权利,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确定婚姻关系。订婚形式主要有请媒说合、指腹为婚、入赘承祧、换亲转亲四种。

2、热锅凉油下锅,加姜片、葱段,轻煸出香味,再加辣椒、香叶、草果、桂皮、八角等香料,中火煸炒出香味,然后将诸香料捞出备用,锅底留油。

3、农历正月初一为传统的新春佳节,俗称“过年”。建国前,正月初一凌晨,全家尽着新装,由家主领家中男子提灯笼启门至门外,按历书(皇历)选定的方向,烧纸祭酒,燃放鞭炮,望天跪拜。妇女则鹄立大门两侧,祈祷“全家平安”、“万事如意”,俗称“出行”,又称“出天方”。事后将灯笼悬挂大门两旁,进屋关门,先叩拜祖宗,再晚辈给长辈叩头,平辈互拜,俗称“拜年”。建国后,“出天方”拜神祭祖、行叩头礼已废。正月初一凌晨“出行”,放鞭炮庆贺新的一年到来,拜年习俗沿袭至今。元宵

4、在古代,男子20岁成年时要行冠礼。在冠礼上,长辈要给受礼者加字,字通常是名的补充和扩展,有彰显名的作用和寄予长辈期望的意思。也就是说男子到20岁,就可以过成人的生活了,要给予和成人一样的尊重。所以,字又成了表示尊贵的称谓。

5、东坡肉又名滚肉,东坡焖肉。

6、说实话,我害怕极了,但也只能老老实实用火点燃。听着奶奶的指导,我把这盆燃火的酒精倒进了另一个装着花岗岩的盆子,又把一个盛满香料等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的玩意儿扔进了小盆子。顿时,那种难以想象的奇怪味道溢散了出来,于是.....

7、天麟每次听说附近有产后溺子的,都跑过去相救,并送去衣服和食物,救活了不止一例。只要初生数日不杀,养十来天之后,即使有无子的人去领养孩子,父母也不舍得了。因此可见父母之爱子,天性使然,只是因为例来如此,乡人才盲从于风俗。

8、新婚第三天,新人回娘家给父母倒茶,坐“圆席”。第九天回娘家“访九”。“访九”也称“返九”。“访九”时新娘要在娘家住上六天,第六天再由新郎接回家。至此,整个嫁娶活动才算完成。

9、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

10、闽菜——佛跳墙、西施舌

11、下地铺。人死要趁咽气之前,移摊到地下,俗称“下地铺”。亲人姊妹和后人围聚送终。咽气时要烧“落气纸”和“床铺草”,要放鞭炮,以此向村民报丧,还要派孝子披麻戴孝去向远方的亲人(友)报丧。要给逝者“擦澡”、换“寿衣”,穿“寿鞋”,用“黄表纸”掩面,头前点一盏菜油灯,灵柩前安放死者灵位或者照片,供亲友凭吊。亲朋好友凭吊时,长子要陪同作揖叩拜。

12、东坡肉,论者多以为是苏东坡私人嗜好的一种猪肉吃法。初见于苏东坡被贬于黄州时写的一首颂词。《苏轼文集》卷二十《颂·猪肉颂》:“净洗锅(或作“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2)

13、卯六个六点(译者注:“∽个”为“打∽下”之意)

14、素有天堂瑰宝之称的龙井茶就产在风景秀美的西子湖畔。这里土地肥沃,其独特的山区小气候非常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大自然特别的垂青和茶农精心的培育诞生了品质优异、名扬中外的龙井茶。

15、东坡肉是江南地区汉族传统名菜,属浙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东坡肉,色、香、味俱全,深受人们喜爱。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

16、京山县流传的四季食用的菜肴有鲊辣椒、腌菜、泡菜、豆瓣酱、霉豆腐、腌萝卜干、霉干腌菜,还有用米粉制作的鲊藕、鲊冬瓜、鲊鱼、鲊猪大肠。冬季制作的腊菜有:腌猪肉、牛肉、野羊肉、野兔肉、鸡鸭肉,腌制盐蛋、皮蛋也较普遍。菜肴的烹调技术有蒸、煨、烧、炸、炒、炖、煮等方法。京山名菜有清蒸鳝鱼、盘龙菜、松枝肉、东坡肉、瓦罐鸡汤。还有饮“腊八雪水”(即农历腊月初八下的雪,装入坛内埋于地下,待第二年暑天饮用)解暑治痢的习俗。婚丧喜庆设宴,一般人家是“4盘、2碗、1蒸笼”,中等人家是“8冷盘、10大碗”,富裕人家是“8大碗、4小碗、12围盘”的海参席、笋子席、洋粉席,以第一碗菜定席名。

17、由此可加,现代四川东坡肘子这道菜,对传统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合乎文化发展的规律。大体说来,东坡肘子是传统川菜,言之成理,无庸置疑。

18、传说在春秋时,越王勾践借助西施的美色消灭了吴国,然后越王想接西施回国,但是越王的王后因为嫉妒西施的美貌,害怕她回来之后受宠,便找人将西施沉于江底。西施死后化为这贝壳类“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丁香小舌,尽诉冤情,人们就把这类贝壳做成菜取名西施舌。

19、宋河地区写“号帮字”是有讲究的,那就是“取字”和“取字”两边的对联用红纸书写,而中间的“贺号”则用白纸书写。这样做,是因为古代没有结婚证,能够证明两人夫妻关系合法性的只有两件凭证。其中一件是“许字”,也就是订婚时双方交换的“庚帖八字”;另一件就是“贺号”。“贺号”上将夫妻双方的名字同时写上,且用白底黑字,有“黑墨落在白纸上”之意,蕴含婚姻中的“一诺千金”和不可更改性,以确定女方正式成为该家庭一员,因为宋河人信奉并恪守“官凭文书私凭印”这一简单而又实在的道理。

20、盛而不衰的东坡肉流传至今,己有近千年历史。

三、东坡肉民间故事主要内容

1、黄州本地还有个千年铁粉儿马梦得,给他找了一大片坡地无偿使用,苏轼在坡地上建了东坡农庄,自耕自种,解决了温饱问题,还顺便过了一把陶渊明的瘾,东坡居士这个名字就因这片坡地而生。

2、炒过香料的油用中大火加入焯水后的猪肉块儿,翻炒至表面发黄。此时加入红曲粉,糖。翻炒均匀、让肉块儿均匀上色,加红曲粉是为了让肉真的“红”起来,没有可不加。

3、长辈们宣布了最终结果,我排在第有一个姐姐比我多,她有92包。虽然有些不甘,但毕竟我是第二名,心里还是乐开了花。我们按顺序站成一排,爷爷走过来,把一个大红包给了那个姐姐,姐姐自豪地笑了。奶奶走向了我,我礼貌地接过第二大的红包,大家都祝贺我们(在家乡,我们只评前2名),为我们献上了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真的好开心啊!因为按规定,第一名被唤作舞王,而第二名被唤作歌王,家家都会认识我们,把我们作成榜样。你想想,走到哪都会有人叫你“舞王”“歌王”,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啊!

4、何谓“老饕”,说通俗点,就叫“馋鬼”。馋鬼不等于饿痨,特别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东坡居士而言,他的馋不仅基于生理需求,而已发展成一种艺术趣味。就拿猪肉来说,是一种最普通的肉食,被人称为“广大教主”,经苏东坡《猪肉颂》一介绍,便被人称为“东坡肉”,流传千载。真是“食以人传”,又岂止食而已。

5、尤其是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打扫卫生,清洗门窗、地板、家具等,叫做“扫尘”或者叫“打弹煤”(“弹煤”即火烧烟熏后的灰尘),男女老幼还要理发淋浴换上新的或清洁的衣裳,干干净净过新年。在此期间,左邻右舍之间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

6、正月、二月为放风筝季节,谚语:“正月鹞、二月鹞,三月放只断线鹞。”建国后,放风筝成为群众娱乐活动。

7、建国前,冬季城镇男子多戴礼帽、瓜皮帽、风帽,老年妇女裹包头,有的戴“两块瓦”的绒帽或平顶绒帽。农村男子多戴螺旋帽(“狗钻洞”),老年妇女裹包头,中青年妇女罩头巾。夏季多戴草帽。雨季戴斗笠。建国后,城乡人民多戴解放帽、鸭嘴帽。夏季戴草帽、太阳帽、航空帽,冬季戴棉军帽、防风帽。80年代初礼帽又有出现。鞋袜

8、睡梦中的一切,让我牢记,在心里流连忘返。

9、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10、我有幸参与过几次熏花石。有一次,奶奶让我将一块固体酒精捣烂,然后浇上酒精,我立时就呛得流眼泪了,那种味道难以言喻啊!然后她递来一个打火机,要我点火。我心想:“不烫手吗?”四处望了望,刚好地上有根干燥的树枝,于是,我点上火,想借此点燃那盆酒精,但妈妈拦住我,说什么不能有杂物。

11、亥四个十点四个半十一点─二更(乙夜)

12、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13、衣着。从清末到解放以前,宋河的政、商、学界以及农村中富有阶层,多用商品布料即“洋布”,也称“官布”做衣服。夏季一般是捻绸和纺绸,冬季为卡机和平绒、呢绒,也有少数皮裘、毛料服装。款式较为单调。男装是博襟高杈,外加套马褂,内衣为对襟短褂;女装多为大襟长袖的短衫短袄、长裤,也有少数穿旗袍的。穷人和农民的布料,多是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喜庆节日或者走亲访友,也有少数在商家购买的青兰士布或者洋布绸缎充“门面”的衣服。解放后,本镇的服装也与时俱进,但每个时期均有该时期的“流行色”。比如,1960年代流行“灯芯绒”,也叫“灯草绒”,1970年代流行“的确良”“的确卡”,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衣着服饰逐渐变得色彩斑斓起来。

14、(1)清·李渔:《闲情偶记》卷五《饮馔部·肉食第猪》,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第327页。

15、没过多久,材料就都准备好了。“开工!”外婆拿起一片粽叶把它旋转式地卷起来,将糯米放进粽叶中间的空隙小心翼翼地压实,放一颗似草莓大小的肉,再放一点点糯米,接着把上面的粽叶折下来,最后缠绕一圈白线,以免蒸煮的时候太胀了,把粽子的“肚子”给挤破了。

16、“姐姐,杀鸡了!快来呀!”小姑姑的女儿在喊。我赶忙跑过去,奶奶正在给鸡脖子拔毛,她举起刀把鸡杀死了,我不忍再去看,因为我知道鸡天生就是要被别人吃的,这就是鸡的命运。我望了一眼弟弟,他将一张白纸盖在鸡的头上,说:“安息吧。”然后跑到我身边,抱着我问:“为什么我们要吃鸡呢?”我隐约看见了他的泪水。

17、粤菜——龙虎斗、白云猪手

18、冬至:早晨吃年糕,佐以开缸的冬咸菜。是日供祖宗,祭品有包头鱼。又以淘箩盛米,上铺年糕、桔子、黄菱肉等,再以红绿丝扎成扇形的花朵,插其上,称“供年饭”,亦曰“聚宝盆”。冬至夜最长,故杭谚有“咽觉要咽冬至夜”。

19、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20、东钱湖的龙舟节起始于钱湖庙会,旧时每逢农历九月十六是钱湖两个热闹的庙会。先是画船殿“菩萨出巡”,接着上塔山庙神祗鲍盖“诞庆”。

四、民间故事东坡肉

1、丑八个二点八个半三点─四更(丁夜)

2、西双版纳位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总面积有19545平方公里,人口100多万,下辖景洪市和勐海、勐腊两县。这里居住著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瑶族等十几个民族,其中傣族85万,汉族25万,其他民族25万。与老挝、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069公里。

3、清乾、嘉时人梁章钜撰《浪迹续谈》卷四“东坡肉”条:“今食品中有‘东坡肉之名,盖谓烂煮肉也,随所在厨子能为之,或谓不应如此侮东坡,余谓此坡公自取之也。坡公有《食猪肉》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6)梁章钜将“东坡肉”等同于“烂煮肉”,说明东坡肉的特点是烂。他说东坡肉之名是“坡公自取之也”,从《猪肉颂》看不出来。此名最早出现于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

4、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过月半”。建国前有的还称“鬼节”,僧人称“盂兰盆节”。这一天,家家备酒食,供祭品,烧纸钱,祭奠祖先。晚上,有的人家还烧纸钱于路旁,祭孤魂野鬼,以防作崇。宋河等地的僧人举办“盂兰盆会”,用纸扎成“阴曹地府”、“牛头马面”、“无常判官”,搭大醮台于河边,由僧人或道士主持“超度”,敲锣打鼓,放鞭鸣炮,撒水饭,放水灯(纸做的荷花、莲蓬等形状的灯,点燃放入河水中)送鬼神。建国后,敬神祭鬼、“盂兰盆会”等迷信活动已不兴,“过月半”的习俗也少见。中秋

5、年夜饭,猜三个数字627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发菜(寓发财)、腐竹(寓富足)、莲藕(寓聪明)、生菜(寓生财)、生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6、农历四月初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即“佛生”。这天,农家喜用彩纸剪成十字形纸条贴墙上,上书:“佛生四月毛娘今日嫁,嫁到山中去,永世不回家”。此俗今已不兴。插“开门秧”

7、火光突然暗了下来,我向奶奶求助。奶奶脸上挂着笑容,把火钳往下面捅了两下,又把木头架了起来。我问奶奶为什么要架起木头?奶奶盯着火沉默数秒,说:“你看到和下面相通的孔了吗?空气主要从那里进来。你塞住它的路,它能旺吗?你刚才把里面塞满了,更是不行啊!木头不在于多,用得巧,反而更好呢。”奶奶没读过书,讲的话简单却不失深奥。这也证明了,远见与知识是没有关系的。我望着再次熊熊燃烧的火,又想着些什么。

8、小孩们的春晚结束了,我和弟弟们都熬不住了,想得到床的拥抱,开始信誓旦旦的熬一宿是做不到了。我躺在床上想着,也许这个节目表演没有电视里春晚那么正式,但至少我们都认真对待了这件事;也许这些零食水果没有山珍海味那么高级,但却包含着我们各自的心意;也许游戏也没有春晚小品那么有趣,但它给我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快乐。

9、·酒早于茶——新石器时期

10、原信的内容触目惊心,摘一段大家看看:

11、湘菜——安东子鸡、子龙脱袍

12、绿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黄山毛峰。

13、在乌台诗案前,苏轼是湖州太守,一郡最高长官,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长吧。贬至黄州,做团练副使,这个官职在北宋是个闲散官职,专门用来安置贬降官员,没有实权,非常低微,属于下放农村,思想改造。

14、据传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组织民工在西湖筑了一道堤,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为了感谢苏东坡,那年过春节,城里男女老少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盛情难却,苏东坡便收下了猪肉。

15、观湖节旧俗八月十八为潮神诞辰,人们多去盐官观海潮,现代更加兴盛。辛亥革命前,地方官于是日备三牲香烛,在镇海塔旁之大观亭内祭潮神,朝廷有时亦派大员在海神庙致祭。

16、清末佚名撰《筵款丰馐依样调鼎新录》上册《豕羊类》:“皱皮东坡:走油、红收。”参考现在“走油肉”的做法:先将猪肉刮洗净,入锅加水煮到八成熟,擦干后抹上醋及酱油,用九成旺油锅,把肉放入炸约1分钟,至肉皮起泡有皱纹时当即捞出。以上这道手续叫“走油”。再将走过油的肉,加冰糖、酱油和香料红烧,叫“红收”。“皱皮东坡肉”和“走油肉”的区别,也就是大块和小块的区别。

17、什么事让一个吃货心酸的饭都吃不下呢?

18、(真题链接)学校文学社要出一期“话说家乡”专刊,设置了“家乡风味”“家乡风光”“家乡风俗”“家乡风尚”四个栏目(见下表)。请你写一篇文章投稿。(40分)

19、鲁菜——糖醋鲤鱼、四喜丸子

20、近现代四川的“东坡肘子”这道菜,就是以五代蜀僧发明的“蒸猪肉”或“蒸猪头”烹调法为主,参考了清代“东坡肉”和“东坡腿”的烹调法,自主创新的一道川菜。

五、东坡肉的文化内涵

1、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2、背手走路。宋河人,特别是宋河的中老年人,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且不论男女,都是这样。据说,这是有来历的。

3、新谷成熟,农家要看“皇历”、“择日子”,去田间预割几升新谷,碾米后煮成新米饭,供奉祖先,使祖先先尝到子孙辛勤劳动果实,保佑年年丰收。今已不兴此习。

4、菜品成菜色泽金黄,皮脂厚润,肉质鲜嫩,气味芳香,别有风味。无为熏鸭名贯古今、盛誉不衰的原因为二:一是鸭好,无为县地处长江沿岸,乃半丘陵半圩之地势,鸭一般在野外放养,多食小鱼、小虾等活食,收稻后,鸭于水稻田里觅食,故鸭成长快、体服壮、肉嫩、脂厚;二是制法精良,操作细,成品体形完美,色泽金黄油亮,皮酥肉嫩,味鲜醇,并有烟熏幽香。若醮醋食用,风味尤佳。

5、(7)路工编选《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版,第80页。

6、“东坡肉”最早在徐州创制,《徐州古今名馔》记载,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徐州人民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便称之为“回赠肉”。苏轼贬谪黄州时,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苏轼二任杭州知州时,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担肉给他拜年,苏轼便命家人将猪肉和酒烧好后给民工吃,家人误听为黄酒和猪肉同烧,大家吃后反而觉得更加酥香味美。“东坡肉”美名便慢慢传遍全国。

7、古籍记载,孩子出生后,人们通常要在孩子百天后给孩子取名,意思就是说这孩子现在是个“人”了,但是,成年以前,人们只有名而没有字。

8、油条是我国的传统大众化食品之由于它价格便宜,吃起来香脆可口,做法也很简单,深受大家的喜爱。油条的历史非常悠久,我国古代把油条叫做寒具。唐朝的时候油条就已经是很流行的小吃了。油条在北京地区尤为出名,是大家作为早点的必选品。

9、第一种做法,是选猪前蹄膀(肘子)一块约2000克,放入汤锅煮透,捞出来剔净骨,然后下入原汤中,加雪豆、葱节、绍酒等,置文火上煨炖约3小时,吃时加盐,连汤带豆舀入碗中,蘸酱油食之。这种做法同苏轼在黄州吃的猪肉烹调法有关系,或者直接源于四川民俗中的“罐罐肉”的做法,略有发展。

10、建国前,以食大米为主,兼食粟米、高粱、玉米、小麦、红薯。农忙时,日进三餐;清晨做完第一茬活后吃早饭,太阳当顶吃午饭,太阳落山后吃晚饭。城镇居民吃饭时间,每餐比农村稍为提前。冬闲时,多数人家或干、稀搭配,或一日两餐。夏季,永隆等地喜食“稀米茶”(将大米炒黄,淘净,而后煮熟即成),以充饥解暑。灾荒年景,主、杂粮搭配,干稀搭配,代食品与粮食搭配,山区以葛根、橡子、榔树(香棉树)皮制粉充饥,平原以南瓜、野菜加大麦粉度日。副食品

11、子九个十二点九个半一点─三更(丙夜)

12、在那之后,每一年,我都会和家人赶回去,赶回那个我思念的地方,参加那个独一无二的习俗。它被我永远记在心上,刻在心间,挂在心尖。它既有趣又完美,在赛红包的过程中,我品尝到了甜甜的乡味,这让我在任何时刻都记挂着它——那个我学说话,学走路,学舞蹈,学唱歌的如妈妈的怀抱般温暖的地方。它养育了我,我的成长点滴在它的小溪里,在它的田野里,在它的楼房里......

13、农历腊月二十四称“小年”。建国前,家家户户从这天起,开始打扫房屋内外,俗称“打堂尘”,又称“打扬尘”,意即除去旧年的“晦气”,等待“迎新纳福”。晚上点灶灯,焚香烧纸,供酒饭(或汤羹或几粒炒豆)送灶神升天,意即请灶神向玉皇大帝奏明人间疾苦,腊月三十请灶神“下界”,传玉帝旨意,降福于人间。小年前,从冬至起,家家户户杀年猪,杀鸡宰鸭,捕鱼网虾,打糍粑、做年糕、爆米花、切麻糖、购副食、买年画,热闹而繁忙,俗称“办年货”。建国后,小年以后打扫室内外灰尘和垃圾,“办年货”的风俗至今不衰。送灶神的习俗,在农村老妇中还有所见。除夕

14、春节前,农家将门前桃树枝锯断,留断桩挂上装糖水的茶壶,祈求“桃花仙子”保佑,树不生虫,果实累累,甜如壶中的糖茶。今已不兴此俗。吃蛋撒种

15、宋河人把撒尿叫做“解手”,也与此有关。据说,押解途中,人要撒尿,因为双手被反绑,撒尿前,先要求衙役解开绳索,也就是“解手”,意为解开双手,便于撒尿。就这样,将撒尿说成“解手”的说法,就一直沿袭了下来。

16、晚清绍兴学者范寅编辑《越谚》一书,其卷中《饮食》:“东坡肉,又名‘红炖肉。本于《东坡集·黄州食肉诗》。”

17、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建国前,家家户户吃汤圆,称“过大年”。入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灯火辉煌。有的地方组织“花灯会”,俗称“闹花灯”,又称“闹元宵”。从正月初一到正月谓“过年”期。宋河、永隆、罗店、三阳、坪坝、惠亭、孙桥等地还举行欢庆活动,敲锣打鼓玩“龙灯”、划“彩莲船”、踩“高跷”、舞“狮子”。这些日子“玩”至谁家,家主必须燃炮,并奉献一定数量的礼物。有的地方还夜以继日地演唱花鼓戏、皮影戏。建国后,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尚存,“闹花灯”、“划采莲船”、“踩高跷”、“舞狮子”曾一度停止,进入80年代又兴起。清明

18、毕竟是大V,粉丝遍天下,所以苏轼黄州的日子其实并不寂寞。

19、一页又一页地看,书像是看不完似的,一本接着一本,再抬头看时间,已是晚上十一点。我见妈妈还不睡觉,就去问她:“妈,你平时不是十点多就睡吗?怎么今天还不睡?”我静静地看着她,妈妈回答道:“今天是春节,你忘了?”“知道呀!我是问你怎么还不睡?”妈妈的眼神像看傻子似的,回了一句:“过春节,除了很小的孩子以外,其他人都要到十二点睡的。”我没继续问了,继续目不转睛地看书。

20、钟馗,据传说,面貌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髯。什么意思?就是指一个人眼白露出部分多,瞳孔紧缩,毛发旺盛的样子。按理说,这种面相在汉末分三国时是能干出一番事业的,可他偏就生不逢时,生在唐初。最初他走的是十年寒窗苦读“文武双修”的路子,一路高中,终于闯到最后一关——殿试。那可不就是官运亨通要飞黄腾达了嘛?可是钟馗没有,当今圣上实在对他的长相爱不起来,于是他就从春风得意大状元,变成了失意落榜小青年。你说原本前程似锦,却因长相而覆灭,放你身上,你难受不?钟馗想不开,于愤愤中一头撞死在了殿阶上。皇上呢,于心不忍,便叫人以状元礼,着红袍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