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翻译(100句)

2023-01-20 16:06:45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唐诗三百首6)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2、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3、此诗旧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为相时,孟浩然(45岁)西游长安,以此诗投赠张九龄,希望引荐。然有人说733年孟浩然在长安时,张九龄尚在家乡韶关丁母忧,张于年底才进京就任中书侍郎。孟浩然此次未见到张九龄。二人之相会当在张贬荆州长史时。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云:"本诗当作于开元四年(7浩然28岁)左右张说任岳州刺使期间。""张丞相当指张说"。

4、圣明:颂扬皇帝之辞。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八年级学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成为山水杰作。

6、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该诗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

7、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译文: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的成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8、后半部分是即景生情。所谓“欲济无舟楫”,是用来比喻希望得到友人张丞相的引荐。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引荐,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这样一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也不甘心闲居,要入世做番事业。这里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迹。接下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之句,诗人巧妙地翻用了《淮南子·说林训》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的古语,亦实亦虚,深寓新意,不露痕迹地表达了希望追随张丞相左右效力的愿望。本诗既表达了希望出仕的心情,又写得不卑不亢,是一首不落俗套的干谒诗。

9、题目虽说是赠诗,读来还是一首遣怀诗,怀才不遇,请求引荐。将自己比喻为要渡河的人,将张九龄比喻为船和桨。又说自己想钓鱼,也可以钓,大好时光白白浪费,只是没有机会。

10、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压庚韵。

11、胡婷婷唱古文: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2、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

13、临渊羡鱼(拼音:lín yuān xiàn yú)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该成语最早见于《淮南子·说林训》。

14、孟浩然的这首诗,是其中的代表作。对孟浩然来说,这首诗既是拜帖,又是自荐书。所以,必是殚思竭虑、反复推敲而成。诗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望”字,既契合诗人承望、盼望、祈望之念;又与诗末句中“坐”字遥相呼应,浑然一体。

1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景写的非常好特写湖水声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读之使人倍感大气磅礴,心胸激荡。一个“蒸”字给人以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读者仿佛看到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然而“岳阳城”又似乎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护。这不禁让人比物联类:一座古城与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况一个人的力量与蝼蚁又有何异?如果没有湖的涵养、滋润,怎么能有百草丰茂,万树花开的美景?弦外之音:假如没有皇恩浩荡,人们何来受享恩泽?此处妙笔生花,一语惊人,很好地将下文引出,不愧为千古名句。

1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诗人孟浩然游历长安时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描写洞庭湖周围的景色,借景抒情,表达了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本片刻画的是诗人在湖边观看钓鱼者的情景,可以帮助我们形象地理解作者积极出仕的思想感情。

17、我想要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实在羞愧难容。

18、“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这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19、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

20、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翻译

1、这样一来通观全诗,孟浩然的这首干谒诗既写得大气磅礴,又写得不卑不亢;既写得含蓄委婉,又写得不落俗套。真是自荐类诗文中,千古第一等文字啊!如今大学生就业也好,年轻人找工作也好,都要写自荐书,都要写自荐表。其实孟浩然的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实可为千古楷模啊!当然诗写得再好,也无法与命运抗衡。大概孟浩然命里注定与仕途无缘,但这首诗确实给张九龄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张九龄后来任荆州长史,曾将孟浩然聘至幕府,孟浩然才因此在一生中有了极短暂的入幕生涯。后来孟浩然终于认清了命运的真实面目,他不再想像贝多芬那样,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任其自然,与自我的命运达成和解,将自我放归于山林,放归于乡野,回到故乡,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

2、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3、八月的湖水涨满,几乎与四岸齐平,无崖无端,似将万里长天包容。水气蒸蒸,笼罩了这古老的大泽云梦;波光粼粼,雄浑的气势撼动了岳阳古城。我想要涉河跋水,却没有舟帆载乘;若要闲居端坐,对不起这盛世清明。只好坐下来观看那些垂钓之人,空怀着实现理想的激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闲坐观看别人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5、坐在岸边看到别人垂钓,我只有空怀羡慕之情。

6、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

7、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虚”,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8、(唐诗三百首15)张九龄《感遇其七》

9、雾气弥漫着云梦泽,湖波摇撼着岳阳城。

10、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11、这首诗前四句起兴自然,写景豪壮;后四句抒情真切,入情入理。诗人运用高明的技巧,既表达了自己希望引荐入仕的愿望,又不见丝毫寒乞相,态度不卑不亢,十分得体。

12、云梦二泽水气蒸腾一片白茫茫,波涛汹涌几乎把岳阳城撼动。

13、后四句开始由景及己,“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想过河,但是没有船和桨啊,每天安逸无所作为,实在愧对声明的君主。“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我坐着看钓鱼的人,只有空羡慕他们钓上鱼的喜悦之情。我却毫无收获。

1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

15、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16、张九龄简介: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17、诗中形象地描写洞庭湖迷蒙、浩瀚、面积广大、充满活力的诗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8、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1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

20、情感:反映出知识分子寻求道路的苦闷心境。

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运用典故的诗句

1、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2、浑浑不落边际。四惬当,浑若天成。

3、徒有羡鱼情:“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谚。徒:只。

4、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5、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6、这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白话译文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八月的傍晚,洞庭湖广阔而又平静,月亮倒影在微微的波光里,太阳的余热使湖面还留有淡淡的水雾,远处的岳阳城便随着水雾的摇曳微微的颤动(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事)想要渡江河却没有船和桨(暗指想要出仕当官却没有人引荐),想要修身隐居却怕辜负当今这圣明的皇上与开明的政治环境,只有坐壁上观,羡慕垂钓的人钓上一条条大鱼了这首诗是他写给当时的丞相张若虚,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引荐和重用。

8、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9、既然言外之意已如此明显,他便索性将人生遗憾和盘托出。尾联顺势直言:“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谁是垂钓者?姜子牙渭水垂钓,终究辅佐文王、武王而成天下之业。所以垂钓者便是您张丞相,便是张九龄啊!而“羡鱼情”则巧妙地引用了《淮南子》“临河而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故,且另一番新意,说自己坐观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而我却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这里甚至有以同道中人自喻,既然都属仁人志士,那么相互之间的帮衬与推荐、与引荐,甚至提出这样的要求,则显得有理有据,不失身份、不失分寸。

10、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1、(唐诗三百首4)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12、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此诗另作“洞庭湖”。

13、总之,全诗境界雄浑壮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可谓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抒不平之意尽在其中。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的博大、壮观,构成了一幅奇景;后四句是求仕,但写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作者急于求荐,但不是低三下四地乞求,而是借写景将这一意思蕴涵其中。而且,由于前四句写得绝好,更掩饰了后四句本来会很枯燥的陈述,又不卑不亢,婉转地道出了自己的用心,艺术上自有特色。有人评论这首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确实道出了此诗的妙处。

14、诗的前四句运用夸张写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八月秋水涨潮后洞庭湖碧波连天,天空仿佛装在湖中一般。远望天水一色,湖中水气蒸腾,笼罩着云梦沼泽,湖边的草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湖水汹涌澎湃,使得天摇地动,好象临湖的岳阳城也被摇撼的动了起来。这几句写得形象鲜明突出,笔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洞庭湖,体现了诗人自己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历来为后人所欣赏。后四句借景抒情,第六句由湖水的浩阔引出“欲济无舟楫”的感叹,委婉含蓄的表达诗人求荐入仕的愿望和求官不得的苦闷心情。最后两句诗人巧妙地引用《淮南子》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的典故,进一步的表现自己的心迹,希望能为国为民一展抱负。

15、(唐诗三百首22)孟浩然《过故人庄》

16、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17、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18、总之,这首诗妙用比喻手法,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举荐的目的。

19、(唐诗三百首20)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20、《留别王侍御维》是他因为自己要回家,过隐居生活,给好友王维写的送别诗。这一首是他给另一位大诗人张九龄写的诗。借赞美洞庭湖的景色,表达其怀才不遇,希望张九龄引荐并入仕的愿望。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用典的句子

1、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虽律也,而含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为法。

2、(唐诗三百首9)张旭《桃花溪》

3、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4、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5、译文: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想要渡江河却没有船和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6、(唐诗三百首5)沈佺期《杂诗》

7、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洞庭湖只是一种表意描写,无实际关系。

8、杜甫诗“吴楚东南坼(chè),乾坤日夜浮”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之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9、唐代诗人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

10、张丞相:指张九龄。

11、八月的湖水与岸齐平,水天相连晴空倒映。

1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译文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13、襄阳律其可取者在一致,而气局拘迫,十九沦于酸馅,又往往于情景分界处为格法所束,安排无生趣,于盛唐诸子,品居中下,犹齐梁之有沈约,取合于浅人,非风雅之遗音也。此作力自振拔,乃貌为高,而格亦未免卑下。宋人之鼻祖,开、天之下驷,有心目中当共知之。

14、(唐诗三百首23)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

15、仲夏八月的时节,洞庭湖的湖水都快和堤岸齐平了,湖水涵容着天空,水天浑然一体。湖上蒸腾的雾气笼罩着云梦泽,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岳阳城。(正像)想要渡船却没有船只(我想要出仕做官却没人引荐),(我)安居不仕却有愧于圣明天子。坐着看垂钓的人,空有一腔羡慕之情。写作背景

16、后来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王昌龄遭贬官路过襄阳,因久慕孟浩然之名,因和李白一样“吾爱孟夫子”之情,拜访孟浩然。当时孟浩然“背染痈疽”,就是背上长了大毒疮,却与王昌龄一见如故,倾心结交,并宴请王昌龄大吃一顿。因食物中有不少“鲜物”,也就是“发物”,后来没过多久,孟浩然即“背发痈疽而死”。

1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

1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19、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20、此诗前四句,诗人用大写意泼墨般的笔调,描绘出洞庭湖浩阔无垠、雄浑壮观的景象。颈联不仅是望,更直言愿投身其波澜之中。

五、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翻译

1、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写景出名句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含蓄表达诗人急于服务社会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意思是: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全诗如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4、(唐诗三百首21)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5、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的成功。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7、诗中表现水天一色、浑然一体的景色的诗句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8、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

9、题图:选自《日诵2017》,蔡志忠绘

10、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11、八月湖水盛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12、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13、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14、此篇望人援手,不直露本意,但微以比兴出之,幽婉可法。此前后两切格。前叙望洞庭,后半赠张,故名两切,六呼应句,又是正呼反应法。

15、看来孟浩然的隐逸是被动的,身隐心不隐,一心求仕。晚年的王维才是真隐士。

1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张丞相是指:张九龄。

17、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

18、无题|小李杜|温李|典故|爱情

19、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意: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这两句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20、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