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郑板桥(100句)
一、《竹》郑板桥
1、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2、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3、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4、原文: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5、竹子是郑板桥一生的知己,有的时候,他将自身都化作了竹子。在仄韵诗《竹》中,他写道:“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体现出一种洁身自爱、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让别人投其所好、拉其下水的风度与骨气。爱竹、写竹、效竹,这种情怀值得今人称赞。
6、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碎裂的山岩之中。遭受无数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7、竹映风窗数阵斜,旅人愁坐思无涯。夜来留得江湖梦,全为乾声似荻花。
8、世言郑板桥爱竹,百节长青的竹诗与画,为其所长。其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竹子已经成了郑板桥的代表。以下郑板桥“十竹”图与诗,兴许能得更深地了解他。
9、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10、第三届“曹灿杯”青少年朗诵大赛安徽赛区正式启动
11、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12、白话文释义: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13、字面意思是: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南西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14、到了《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时,郑板桥仍对竹子念念不忘:“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为民请愿,乌纱可以不要,即将归去,只有诗书一囊,清风两袖。而这时伴随我的,还是那一枝清瘦之竹,与我独坐江上。这一瞬间,郑板桥仿佛化作了唐代柳宗元笔下“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严正清苦,甚至有些凛然不可侵犯之感。
15、释义: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16、《竹石》出自清代:郑燮(郑板桥)
17、全诗的意思: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18、启功题裱边:板桥画竹多得之于残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故生动一如天然图画,然较眼前三竹,又多寄意瘦而劲秀,而拔欹侧,而准绳折转,而减清刚之气,其高雅操亦如板桥之为人。此图取象清劲,笔墨精妙,短长疏密,变化合宜,且屡见著录,题诗亦载于板桥集中允为乾隆任官时之佳作也。坚净翁启功敬识。
19、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20、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二、胸有成竹郑板桥
1、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
2、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3、款识:乌纱掷去不为官,华发萧萧两袖寒,写去数枝清挺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怀珍年兄,板桥郑燮写。钤印:郑燮、橄榄轩
4、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5、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6、竹子的结构特点是笔直的一节一节生长这也因此被古人用来作为节节高升的象征,被人们所认可和称赞,竹子也登上大雅之堂。竹子一般都是笔直的,也有比喻人正直的意思,每一节只有一根枝丫,非常整齐和对称,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竹子即使在冬天也是翠绿的,不畏风雪严寒,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可想而知人们对竹子的赞赏。擅长画竹的画家也很多,比如郑板桥、石室先生等。
7、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8、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9、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10、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11、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12、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3竹
13、出自:清代·郑燮《新竹》
14、竹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5、郑板桥尤擅画竹,“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
16、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17、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把竹拟人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18、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19、你说的是吧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杆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龙孙:竹笋的别称。凤池:凤凰池,古时指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指周围生长竹子的池塘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语出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释义是:卧在衙门的书斋里静听着竹叶沙沙地响动,总感觉是民间百姓呼饥号苦的喊声。在州县里像我们这些地位卑下的小官吏,民间每一件小事如同画上每一条枝叶总牵动着自己的感情。
20、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三、竹石郑板桥拼音版
1、款识:南山献寿高千尺,劲节清风觉更高。积行人家天所佑,兰荪蕙种自能饶。乾隆丙子,写祝刘母卞太君八十荣庆,暨青藜年学兄教可。板桥郑燮。
2、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诬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3、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4、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
5、乾隆十九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6、款识:两枝老干无多叶,让尔新篁正展翎。铁骨霜皮终有用,他时留取造柯亭。板桥郑燮写。乾隆甲申。
7、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清·郑板桥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效李艾山前辈体(清)郑板桥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清)郑板桥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
8、篱竹(清)郑板桥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9、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10、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金。
11、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12、艺术雅闻、时文资政、风情民俗
13、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14、《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郑板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15、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16、款识: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踈踈,何必重重叠叠。乾隆辛未九秋,板桥居士郑燮。
17、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18、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
19、竹石清·郑板桥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20、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四、《竹》郑板桥
1、《竹》郑板桥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翻译:一节又几节,上千的枝条积攒着无数的绿叶。我不会去开花,免得找来野蜂与蝴蝶。赏析:写竹子气节清高,不与白花争艳争香,不惹蜂撩蝶,也借喻作者自己的超脱世俗的亲近自然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2、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3、《竹》郑板桥日日红桥斗酒卮,家家桃李艳芳姿.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4、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5、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7、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房剥春筠,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8、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9、出自:清代·郑燮《竹石》
10、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侧面描写他的人生经历来渲染
11、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砌曲横枝屡解箨,阶来疏叶强来风。欲知抱节成龙处,当于山路葛陂中。
12、秋风昨夜度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1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崖中。千磨万折还坚劲,任尔颠狂四面风”突出的是竹子,不是石头
14、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15、郑板桥在《郑桥桥集·题画竹》中说:“盖竹之体,瘦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千霄,有似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这里的“生”,指竹的外部形象;这里的“神”,则是内在气质。形神毕肖,移情予物,托物寓意,能增强艺术感染力。
16、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17、出自:清代·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
18、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19、竹(清)郑板桥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20、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五、咏竹郑板桥
1、竹子把根深深地扎进青山里,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你是吹来酷暑的东南风,还是吹来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同以前一样依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2、诗句: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3、本幅《墨竹图》纸本水墨,图绘巨石旁边三棵墨竹随风摇曳,一棵小竹苗随风摇摆,巨石底下兰竹相依。一派生机之境。郑板桥画竹向来是胸中勃勃.遂育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而磨墨、展纸、落笔。将心中之竹变成手中之竹。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4、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6题画
5、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
6、斋居栽竹北窗边,素壁新开映碧鲜。青蔼近当行药处,绿阴深到卧帷前。风惊晓叶如闻雨,月过春枝似带烟。老子忆山心暂缓,退公闲坐对婵娟。
7、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8、题识: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而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板桥老人郑燮。
9、题画(清)郑板桥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10、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11、共有四首,前三首为“咏竹”,后一首“借竹抒意”,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12、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13、出自:清代·郑燮《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14、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
15、郑板桥的竹风韵超然,首先得之于喜竹爱竹。他认为竹子坚强:不管风吹雨打还是严寒烈日,都是身板挺直。青青郁郁,竹子“虚心”:不论山野巨竹还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从不妄自尊大。竹子有“节”:经得起磨难不“变节”。竹子的风格与板桥的脾性契合,物我交融。
16、你说的是吧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杆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龙孙:竹笋的别称.凤池:凤凰池,古时指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指周围生长竹子的池塘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语出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释义是:卧在衙门的书斋里静听着竹叶沙沙地响动,总感觉是民间百姓呼饥号苦的喊声.在州县里像我们这些地位卑下的小官吏,民间每一件小事如同画上每一条枝叶总牵动着自己的感情
17、吹落树叶的秋风昨夜刮过潇湘,它触击岩石,穿越森林,习惯性地发作起它那狂暴的恶势来,只有竹枝全然不惧怕它,勇敢挺立地和恶风斗争一千场,一万场!
18、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OK?
19、兰、竹是文人画家喜欢绘画的题材,郑板桥喜欢画竹,认为竹挺劲孤直,具有一种刚正和倔强不驯之气。这幅大型墨竹作品是郑氏七十岁时的杰作,描绘修竹七枝,以七竹比喻七贤,形简意足,竹姿疏落有致,顾盼有情。
20、郑板桥曾自述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