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古诗(100句)
一、含有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
1、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2、“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其—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己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3、比喻分析: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溪渡”比作“交情”、“水上风波”比作“人生波折”,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4、《忆江南》唐代:白居易
5、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谐音,“晴”也指朋友之情。)
6、《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7、③造成气势,增强表现力;
8、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夸张、对偶)
9、②调动读者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
10、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11、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出自苏轼的《中秋月》
1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13、也叫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14、6、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拟人)
15、(赏析)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16、比兴:朱熹《诗集传》中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如《诗经》中第一首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7、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18、(例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1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0、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古诗
1、◆浙有资料|中考语文最新各题型答题模板,都是干货
2、释义: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3、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偶)
5、(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夸张)
7、释义:绿色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是那二月里就像一把灵巧的小剪刀的温暖春风。
8、比拟可以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9、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诗人因愁生白发,且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愁思的深重。
10、(例句)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11、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
12、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3、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因为冷的色调和冰凉的水给人的感觉是一致的,所以“夜色”和凉水一样,可以靠人的五官去感受。诗人将视觉转化为触觉,生动形象地抒写了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14、(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1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6、小学语文阅读题万能公式
17、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8、(赏析)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19、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0、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三、含有修辞手法的诗句比喻
1、(赏析)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2、(赏析)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4、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反问)
5、(赏析)这首词除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写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春风十里”引杜牧诗,表现往日扬州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今日所见的凄凉,是实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昔盛今衰的感慨。
6、修辞手法常以连用和套用方式综合运用,连用是指几种修辞手法在不同诗句中依次运用,而又不互相交叉。套用是指一种修辞手法中还含有其它修辞手法。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石穿空”是夸张;说涛是“惊”,运用了拟人修辞;“千堆雪”是借喻,喻指卷起的浪花。这三句依次是夸张、拟人和比喻的连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又是对偶,这个对偶中套用了夸张和拟人。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8、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9、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设问)
10、③便于抒情,激发读者想象,增强感染力。
11、你好,正确掌握比喻和拟人修辞的基本概念、特征及表达效果。准确把握比喻和拟人的区别。你可以参考下,希望对你有用!如果对你有用,请给予“好评”作为对我的鼓励,谢谢!
12、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13、如:李白《春城洛阳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4、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15、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16、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的修辞手法。
17、(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18、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19、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能够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0、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含有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有哪些
1、(例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4、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5、7、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比喻)
6、马作的卢飞快,共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7、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8、①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特征;
9、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10、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2、小学语文文章分段分层小技巧,原来如此简单
1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14、运用了叠词的修辞手法,“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三者用“情”贯穿在一起。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几组叠词奠定了一种悲凉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抒发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凄凉。
15、在小学学习中,关键点就是积累足够多的基础知识,为今后更高级的学习奠定基础。今天小学基础知识库就为大家分享小学生汉语基础知识:修辞手法集锦(附练习)!希望对老师教学和孩子学习有所帮助。欢迎大家转发、分享、收藏哦~
16、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7、■□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可以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18、如: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19、(赏析)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20、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五、有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句
1、常用的古文借代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以部分代全体。例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鳞”是鱼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体的鱼。第二种是以特征代事物(人)本身。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布衣”本指没官职的人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第三种是以具体代抽象。例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见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丝和竹来是制做两种乐器的原料。因而可以代指乐器,这里代指音乐。第四种是人名代本体。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2、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同上)
3、■□双关也称隐语或者谐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4、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出自萨都刺的《上进即事五首》之三
5、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6、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7、(概念)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烘托是较大规模的衬托。
8、(概念)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9、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0、(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11、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表现手法
12、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13、《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14、(2)暗引(间接引用)
15、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16、◆浙有资料|初中语文49篇文言文和古诗易考题型,赶紧打印出来粘墙背!
17、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18、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19、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如1996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的一首元曲阿鲁威的《(双调)折桂令·咏史》:
20、①强调内容,增强说服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