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100句)

2023-05-25 14:55:54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离离原上草全诗

1、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意思是: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2、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

3、chūn fēng chuī yòu shēng

4、离离原上草全诗名字为《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

5、我又在这里送别友人远去,萋萋芳草尽是离别之情。

6、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7、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8、但能散发出忧伤,像每一棵乡间的小草

9、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10、该句诗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就是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具体原文如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一首描写古原草的特点而又兼及送别之意的诗。二句诗人首先抓住青草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的特点着笔;四两句充满哲理,它告诉我们,具有坚强意志和生命活力的人是任何势力也摧不垮的;六两句从青草死而复生的顽强生命力,写到眼前的春天正是芳草满野,人们却要又一次送别自己的朋友。这里作者没有直接说出人们送别时那种难舍难分的心情,而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加以表现。这样写既扣住了题,写活了草,又使诗歌很有回味。

11、不可思议,你们相见恨晚

12、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13、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

14、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15、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16、白居易被人们称作什么?是诗圣还是诗魔?

17、身化小草,一路恭谦,一路彷徨

18、其则是出于小学生识字水平的现实考虑。“离离原上草”的前四句,汉字结构都很简单,便于小学生认读理解。但是原诗的后半部分,则有“翠”、“荒”、“城”、“萋”等结构比较复杂,而字义又难以理解的生词,对小学生而言是提高了认读的门槛。小学诗词教学,是以兴趣启蒙为主,不宜太过高深复杂。

19、我们以后只要碰到这种情况,就可以使用这种拗救,同时保证整首诗的格律性。拗律体的划分我们要清楚一点,所谓平仄格律是帮助我们在写近体诗的时候尽量避免语病的一种工具。对古诗是否格律体的划分虽然有平仄这个大的标准在,但每个时代的发音变化,而格律的标准不变,所以这种划分带有每个时代的印记是必然的。

20、于是象妈给他读了下面这首诗。

二、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2、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3、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4、用新的意境表达尊重之意

5、如今重读这首词,我们不仅是吟咏,还要重新体会诗人的用意和心境。在一番赏析之后,我们会发现小学课本中学习的前四句,只是全诗的铺垫,而后面的四句才是诗歌的“灵魂”所在。但是为什么在小学课本中,删掉了后面四句呢?

6、全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7、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居易

9、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10、《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少年时代的成名作,几乎上过学的人都读过。不过这首诗,在过去的确是有一些争议的。

1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2、白居易作为中唐诗人,格律诗发展到他这个时期基本上已经成熟,并不会出现半律体,即使是“拗救”也是有一定规范的。他使用的这种“对句相救”的方法是得到大家承认,有一定普适性的。

13、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14、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15、最先映入眼睛,然后是一个洒水桶,木柄腐烂

16、⑵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⑶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⑷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⑸晴翠:草原明丽翠绿。⑹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17、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18、●2021年名家作品链接:

19、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20、地上青草烂漫,正乘着风车出行

三、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作者

1、出自《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2、比如有一个清代学者顾安,在他写的《唐律消夏录》里面就认为:白居易“一岁一枯荣”,承上启下,但是写得太显露。而第六句中的“古道”和“荒城”,则形成了意象上的“合掌”。

3、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4、朗诵(大鹏)||那朵朵桃花,是我为你绽放的情话

5、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6、《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7、远方,是岸边石头,一碰就流下鲜血

8、⑷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9、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10、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

11、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参考资料:创作背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

12、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原文:

13、在当时,流行一种自我推广的方式——行卷。就是考生在科举正是举行前的两三个月,可以把自己从前满意的作品,送给当时在文坛和诗坛上有名望的人看,请求他们指点迷津的同时,也让他们向主考官推荐自己。

14、yí suì yì kū róng

15、一路尘埃,脸上涂满灰烬,身躯零落

16、诗人专栏||春天一个多情的季节

17、yuǎnfāngqīngǔdào,qíngcuìjiēhuāngchéng.

18、后来的日子,是沉默、荒诞

19、其次,在删除后四句之后,“离离原上草”反而在消除了离别之意后,获得了另一种意境。《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后半部分,写的是诗人的离愁别绪,但是单看前半段,则变成了一首揭示万物生长、自然循环的一首哲理诗,格调反而更加高远。

20、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四、离离原上草全诗的拼音

1、在遥远的春天,村庄总是很空

2、很像一枚透明的玛瑙,露水裹住了斑斓

3、纯诗||浮城月:丟失的词

4、蔓延到村庄,蔓延到人群和祖地上的坟冢

5、因此,在应试中创作的诗词,大都夸夸其谈,很少有能流传的,而白居易在应试时创作的这首诗,被考官阅读后感叹连连,称其不仅意境高远,立意巧妙,整体结构更是一气呵成,意由心发,就这样,白居易因一首诗得到了赏识,也开始了在长安的生活。

6、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7、奔跑的少年啊!是一道道车辙,伸向远方

8、诗人的感情悄然发生了转折。野草侵的是“荒城”,接的是“古道”,这两个地点的引入无疑让诗句蒙上了一层荒凉之感。因此全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的情感经过一系列铺陈、酝酿,一下子迸发了。

9、绿遍山原白满川的全诗为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该诗的意思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绿遍山原白满川出自于翁卷的《乡村四月》。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

10、一蓬迷迭香和一棵栀子花

1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13、浮城月‖江南游《夜泊.周庄》

14、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15、不用一张绿叶自刎,要用它喂饱乌骓的缰绳

16、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17、噙一滴水滴,在清晨苏醒

18、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

19、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

20、首先不是所有的唐诗都能拦腰“斩断”,很多格律诗都是浑然一体,如果删除了后半部分,诗歌就不再完整。但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在删除了后半部分之后,依然能够自成一体,从格律诗一变而为五言绝句,起承转合,对仗工整。

五、离离原上草全诗书法作品

1、知道答案的同学们快来留言吧!

2、“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3、被父亲,种植成一丘汗水

4、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叫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相传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5、乡村的少年啊!从此去远行

6、用人事的代谢与自然界的光景常新作对照,以“侵”、“接”二字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传神写照,可谓善于体物.末句卤草关合人事,远送王孙。王孙借指作者韵朋友。

7、一支迷迭香,但还是要绕村一周,如同绕一座山

8、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

9、假如我是山水田园派诗人

10、“离离原上草”这首诗的诗名是《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

11、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尾联则是完全抒情,前面所有的铺垫,都在这里得到了爆发。再一次送别友人,眼前所见的一切都充满了离别之情。

12、可我们的爱,是由一大片的山川组成

13、此诗是作者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

14、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15、赋得古草原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注释)离离:蒙茸披拂的样子。远芳:谓芳草绵延,渐远还生。晴翠:阳光下碧草苍翠。萋萋:草茂盛的样子。(简析)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16、但亦有说此诗别有寓意者。《唐诗三百首》:“诗以喻小人也。消除不尽,得时即生,干犯正路。文饰鄙陋,却最易感人。”《诗境浅说》:“诵此诗者,皆以为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无确定,以为喻世道,则治乱循环;以为喻天心,则贞元起伏。虽严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见仁见智,无所不可。”

17、绕山一圈,仿佛走了千里

18、我们会发现整首诗的平仄除了第二联,其他地方都是严合的,而我们最大的疑问就是在第二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字虽然在古时也是个多音字,有(bù,bú)两种发音,但是由于它是入声字,所以即使在这里发第二声,也只能是入仄声韵。所以这句“仄仄平仄仄”,关键位置(四)位置平仄为“仄、仄”,这就是失替。这不是一个律句,同时还犯了“孤平”。

19、一个卑微的生灵,一只瘦小的蝴蝶

20、⑴赋得: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