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作者(100句)

2023-05-25 13:57:33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

1、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2、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3、一千多年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诗人一生也只留下了两首诗,因此被誉为孤篇横绝全唐。

4、这首诗的名称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因诗的上部分描绘草的生长形态被世人熟知,因此又称作《草》,《草》是本诗的别称,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节选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5、“离离原上草”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如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6、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为《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是白居易。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作者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

7、这首诗尤以第二句最为有名,影响最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激励了多少辈中国人奋发向前,人不死,奋斗不止。其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堪称绝唱。

8、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9、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10、这首诗是《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1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2、注释: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蹊(xī):小路。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

13、看似对《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简单删减,其实改动之后的“离离原上草”反而变得更加高明。相对而言,小学课本上的删减相对成功,大家觉得呢?

14、《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离(lí)离(lí)原(yuán)上(shàng)草(cǎo)一(yī)岁(suì)一(yī)枯(kū)荣(róng)野(yě)火(huǒ)烧(shāo)不(bú)尽(jìn)春(chūn)风(fēng)吹(chuī)又(yòu)生(shēng)远(yuǎn)芳(fāng)侵(qīn)古(gǔ)道(dào)晴(qíng)翠(cuì)接(jiē)荒(huāng)城(chéng)又(yòu)送(sòng)王(wáng)孙(sūn)去(qù)萋(qī)萋(qī)满(mǎn)别(bié)情(qíng)。

15、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16、唐朝最大的绯闻八卦——杨贵妃的爱情和死亡,成了《长恨歌》的灵感来源。

17、狂风能折断一棵大树,却无法摧毁一株小草,它让我们回忆起自己血液中的坚强。

18、注释: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啼鸟:鸟的啼叫声。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1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0、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二、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作者

1、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任徐州彭城县令,将家小送到宿州符离生活,白居易在符离度过了他的童年。

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3、最美好的诗:《忆江南三首》

4、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5、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诗意却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6、诗人从典故中提取的意象是那样的神奇、空灵,他的心灵向读者缓缓开启,华年的美好,生命的感触等皆融于其中,却只可意会不可言说。

7、《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8、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9、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10、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11、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12、在当时,流行一种自我推广的方式——行卷。就是考生在科举正是举行前的两三个月,可以把自己从前满意的作品,送给当时在文坛和诗坛上有名望的人看,请求他们指点迷津的同时,也让他们向主考官推荐自己。

13、注释:值,遇到。怜,怜惜。屐(jī)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柴扉(fēi):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14、你若喜欢,记得点个在看哦

15、这个职位,就是皇帝的谏官,负责直言上谏。

16、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17、《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18、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9、出自《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20、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参考资料:创作背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

三、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

1、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4、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5、作诗送别并非始于唐朝,送《诗经》到汉乐府到南北朝,都有以送别为主题的佳作,只是到了唐朝,送别的形式更加多元化,诗人创作的时候也有了更多有趣好玩儿的特点。

6、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颈联有回到了眼前的景致,一切景语皆情语,和前两句不同的是这一句写的景致充满了一种悲伤凄凉的氛围。远处芳草漫过的古道,已经很少有人走过了;阳光下的野草一直蔓延到荒城边上。

7、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8、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9、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10、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

11、“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使人感到那离情就象遮掩古道、连接荒城的野草那样,清香弥漫,无处不在,萋萋满目,排遣不开。全诗前呼后应,把“古原”、“草”和“送别”融成一体,意境极佳。

12、这是李绅的两首《悯农》诗其中之诗的第一和第二句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农民辛勤耕作的场景。三四句运用联想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农民疾苦的同情。诗文锄禾的颗颗汗珠与盘中的粒粒米饭相互映照,表达了对统治者的“盘中餐”原是农民滴滴血汗的感慨之情,提示了劳动的人饿死,不劳动的人却饱食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其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两句听之入耳,读之顺口,简朴浅俗而又凝重沉厚,成为历代人诵之不绝的名句格言。

13、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14、“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15、白居易的成名之作,我们都很熟悉,因为每个人上小学的时候都背诵过:

1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7、祖父病死长安任上,祖母也随即病故。

18、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19、最有童趣的诗:《池上》

20、一天,他与友人谈起50多年前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及相关遗闻传说,不胜感慨,于是为之作歌,由此被呼为“《长恨歌》主”。

四、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以前叫什么名字

1、注释: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清·杨伦《杜诗镜铨》: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这首《池上》只用20个字,却生动地刻画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7、这首诗构思精巧,结构严谨。诗人通过描绘古老原野上的芳草,抒发送别友人的离情别绪。“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用它的烧之不尽、逢春即发,暗喻离情斩不断、烧不绝。

8、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9、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0、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11、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

12、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13、简单分析一下,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14、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15、这来自于《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16、注释: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17、前人于此诗好评甚多。《古欢堂集杂著》:“刘孝绰妹诗:‘落花扫更合,丛兰摘复生’。孟浩然‘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此联岂出自刘欤?……古人作诗,皆有所本,而脱化无穷,非蹈袭也。”《唐诗成法》:“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余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

18、离离原上草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诗句。《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白居易,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9、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0、古原上长满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重新茂盛起来。

五、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叫什么

1、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白氏长庆集》。

2、其则是出于小学生识字水平的现实考虑。“离离原上草”的前四句,汉字结构都很简单,便于小学生认读理解。但是原诗的后半部分,则有“翠”、“荒”、“城”、“萋”等结构比较复杂,而字义又难以理解的生词,对小学生而言是提高了认读的门槛。小学诗词教学,是以兴趣启蒙为主,不宜太过高深复杂。

3、后来被贬官到江州,一不小心写下了冠绝全唐的《琵笆行》。

4、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妆:装饰,打扮。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裁:裁剪。似:如同,好像。

5、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

6、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7、《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8、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道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9、白居易擅长写长篇叙事诗,他的诗中小品,亦是十分杰出。

10、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1、诗名《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是唐代白居易。

12、赏析一下这首诗,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

13、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全诗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14、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15、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也宛如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

16、唐诗三百首不够爽?这里有怪咖金圣叹选批的唐诗六百首

17、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18、中国人很少读,外国人抢着读:老祖宗的好东西,别丢了

19、《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20、最伤感的诗:《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