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下一句是啥(100句)
一、春种一粒粟的下一句
1、二人相约登上城东的观稼台,一同眺望远方,一时间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李逢吉有感而发,吟诗一首,其中有一句“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他盼望升官之路能如登台一般轻便、迅速就好了。
2、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3、诚心诚意地祈盼丰收,可丰收之后,又能怎样。丰年之下普天同庆,可两手空空、肚中也空空的农家人,该如何面对困苦的生活。
4、春天被冠以一切的希望,是四季之首,是轮回之初。在沉寂了一个隆冬之后,万物盼来了苏醒的时刻,春风徐徐,吹暖了人们的心田,吹绿了岸边的芳草,嫩芽悄悄钻出地面,小心翼翼地打量着似曾相识的这个世界,一切是那么陌生,又是那么熟悉。
5、唐宪宗元和元年,寒窗苦读的李绅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初出茅庐的他,从国子助教开始起步,一点一点稳步前进,官场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都是无可避免的,李绅便是趟过了腥风血雨,晚年官至宰相,封赵国公。
6、著名诗人韩愈、贾岛、刘禹锡等人与李绅同处一个时代,无不对他嗤之以鼻,对他的所作所为尤其反感,不屑与之为伍。
7、“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8、李绅的官职不降反升,这让处心积虑的李逢吉又惊又怕,担心李绅得知内情,暗中打击报复。正在他心惊胆战,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李绅却亲自登门拜访,表示万分的谢意。
9、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10、正是李绅传诵千古的悯农诗篇,带给中华儿女心灵上的震撼,妇孺童叟无一不会吟诵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对普天万民的警示,也是对劳苦大众的尊重。
11、《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12、后来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刺客刺杀了韩相而被暴尸街头,就怀疑是自己的弟弟聂政所为,于是聂荣立即动身到韩国去探询究竟。聂荣到达聂政的暴尸之处后,认出了自己的弟弟,大哭。聂荣对围观者说:“这是我的弟弟聂政,他受了严仲子重托来刺杀侠累。为了避免株连我,竟然自破面相。我不能连累聂政的声名啊。”然后聂荣哀恸而死。根据索隐对《史记》的注解,聂荣显然误会了聂政的意图。聂政这么做的目的是保护严仲子,而聂荣以为是为了避免连累自己。但聂荣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以列其名”,以避免聂政成为无名刺客。
13、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极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
1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5、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16、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
17、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18、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19、这首诗,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翠绿的华盖哭泣份儿。
20、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春种一粒粟下一句是啥
1、达官显贵得以纵享奢华,他们不必担心一日三餐,因为自然有人在为此奔波着、劳作着,他们只在乎今朝的美酒,怎会关心百姓的不易。
2、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3、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4、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写了五十首,并改名《新乐府》。可见李绅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他们的影响。所谓“不虚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吗?可惜的是李绅写的《新乐府》二十首今已不传,不过,他早年所写的《悯农二首》(一称《古风二首》),亦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的精神。
5、也许因为他的悯农诗,有人会将他与生活简朴等美好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甚至揣测他是一位心地善良的诗人和官员,岂不知“人如其文”对他而言并不适合。
6、谁能想见,曾经口口声声告诫众生要珍惜粮食的人,如今会变成挥霍无度的人,这样强烈的反差让人一时难以接受。也许是把他想象得太美好,又或者是现实本就残酷,怎能奢求一个人不忘初心。
7、出自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一)》,原文为:
8、“春种一粒粟”指一颗种子种下去的时候,“秋收万颗籽”意指春华秋实的这个过程,但是后两句突然变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从无所不包的四海,突然回到了一个要饿死的农夫,这种空间的穿越感冲击力无比强大。从丰收的喜悦跌成惨痛的现实,从耕种的力量跌成沉痛的悲哀,从巨大的希望跌成巨大的绝望。
9、在一旁的李逢吉听闻此诗,连声称赞,与一心为己的自己相比,李绅的胸怀和眼界更为开阔,不知他心里作何感想,是否有一丝惭愧。
10、这几天的冬奥会,许多冬奥健儿是早早播下种子,现在是收获的季节。当然,冬奥会也是在播撒下一个种子,只有“春种一粒粟”,方能“秋收万颗子”。詹冬龙说:“春天,播下一粒善。冬天,收获一条龙。”我走向了后院,多年前种下的苹果树开满了鲜花,是白里透红,是红里带紫,嫩绿的树叶,粉红的花瓣。我慢慢的悟出了耕耘争朝夕的道理。这个春天里,如果多些詹冬龙一样的人,这个世界该多好。他们在平凡的日子里做着不平凡的事,他们在平凡的世界里播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期待生根发芽,未来带给这个世界上苹果花般的芬香和美丽。我有点点惊喜,满树的苹果花开了。我仿佛看到了满树的苹果,在秋天的时节里幸福的微笑……
1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意思是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很多,全国上下的土地都开垦了,结果农民却饿死了。这首诗揭露了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12、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13、一年接着一年的丰收,创造这一切的人又得到了什么?收获的粮食堆满粮仓,可为何依旧有饿死的农家人?他们用双手耕耘,用汗水浇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日忙忙碌碌,却连一顿饱饭都无从保证。
1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15、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16、富贵的生活蒙蔽了他的眼睛,遮蔽了他的心,他再也看不到百姓的疾苦,听不到百姓的哀叹,曾经立誓要造福百姓的豪言壮语,都消散在风中,百姓都还记得,他自己却早已抛诸脑后。
17、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18、聂政刺杀侠累应该是当时非常有影响的政治事件。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说此事后,赞赏聂政“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气概,又赞扬聂荣是烈女,一个弱女子,不惜“绝险千里”,从而使聂政得以名扬天下。同时又称赞严仲子“知人能得士”。偏偏无人对侠累的死表示惋惜和同情。
19、《史记·卷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记载,聂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勇士。当时韩国大臣严遂(字仲子)与韩相韩傀(字侠累)产生了仇隙。严仲子花重金试图收买聂政去刺杀侠累。聂政原本为一市井“屠狗辈”,因要赡养老母,故拒绝了严仲子的厚礼。后来聂政的母亲离世,聂政在安葬母亲之后,对严仲子说自己本来是市井之徒,而严仲子作为“诸侯之卿相”,不远千里,驱车前来以重金邀请。此番礼遇,聂政自然要回报,因此他“将为知己者用”,誓死报答严仲子。严仲子说自己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他一直想请刺客去刺杀侠累。但侠累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宗族盛多,周围防卫森严,恐不易得手。聂政随即答应了严仲子的请求。
20、春天种下一颗种子,秋收时可以收获万颗子粒。
三、春种一粒粟,下一句是什么?
1、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2、这重重的一跌,就会给人产生猛烈的冲击,能让农民从大丰收到变得一无所有的只有统治阶级残酷的压迫,只有统治者赤裸裸的掠夺,只有这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压榨着他们,剥削着他们,践踏着他们的生命。
3、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4、出处:《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5、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三十五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6、没有这个诗句,不过《原》里面有相关诗句:千里鸿雁几时归,俯瞰原野绿思绸白云飘飘野马狂,落日余晖照红楼
7、求天求神,祈盼风调雨顺,这关乎着一家人的生计,甚至关乎一家老小的性命。最淳朴的愿望往往最动人,不掺杂任何虚伪,没有尔虞我诈的艰险,唯有最实在的希冀。
8、下一句是不尽长江滚滚来是著名诗人杜甫的名著登高全诗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收起
9、运锄耕劚(zhú)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
10、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11、历史文献中对他的记载颇有微词,纵观他的整个人生,他是个生活奢侈且人品低劣的人,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并没有维持到最后,他的是非观在不知不觉间变了模样,早已不再是曾经那个他。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也不忘报国的情怀.化作
13、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14、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15、靠天吃饭、靠地存活的农家人,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弓腰弯背,松土施肥,将早已准备好的种子一粒粒埋进土里,伴着春天的阳光、雨露和微风,萌芽、成长,等待不久之后的秋天。
16、起初不明所以的皇上大为恼火,命他拿出证据,李逢吉便将先前李绅写下的诗作呈给皇上看,岂料结果出乎李逢吉的意料。
17、《广陵散》琴曲最早出现的年代大约为东汉后期。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这次刺杀变成了一则民间故事。在这则故事里,聂政杀的不是韩相,而是韩王。聂政也不是为严仲子而行刺,而是为父报仇。原来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由于不能及时交付而被杀。于是聂政成了遗腹子。长大后聂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学会了鼓琴的绝艺。聂政还掌握了异容术,变得无人认识自己。一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韩王听说后立即召见了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这时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一举刺杀了韩王,为父亲报了仇。后来伏在聂政尸体上恸哭不止的不是聂荣,而是聂政的母亲。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
18、此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19、点击"溪山小语"免费订阅
20、粟:(sù):谷子。这里指代所有粮食作物。
四、春种一粒粟,下一句
1、“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出自唐朝李绅的《悯农二首》
2、李绅之所以拥有浓厚的悯农情怀,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原本出身官宦之家,却在6岁时痛失父亲,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对他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
3、社会不公所带来的空洞,也许是那个时代所盛行的现象,劳动创造了一切,劳动者自身却没能享受到富足安康,富贵人家看似稀松平常的一日三餐,却是农家人每天奔波操劳的事情,衣食无忧的人怎会了解贫苦人家的无奈和忧愁。
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悯农二首
5、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6、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7、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8、出自于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原文:悯农二首(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祖籍安徽亳州。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唐诗》。赏析: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封建时期农民生活苦不堪言,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9、你好楼主,出处是陈晖《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10、沉迷酒色的李绅,家中私妓成群,纵情歌舞享乐之中,浑然忘却了需要安抚的黎民百姓。这个人的变化是巨大的,由内而外的蜕变让他变成了另一个人,一个与先前大相径庭的人,一个不知节俭、肆意挥霍的人。
11、作者简介:丁会仁,博士,独立作家,高级学者,畅销书作者,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多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网》《光明网》《市场信息报》《劳动时报》《湛江日报》《作家网》和《作家》等报刊杂志。
12、酒要与了解自己的人去喝,诗要向懂得的人去说。认识的人很多,可彼此知心的没有几个。
13、因此值此春时,定当抓住时机,努力耕作。清人陈子升在他的《玩月山池》中这样写到:
14、《广陵散》的各曲段分别为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相的整个过程大致相切合。
15、在李绅自己的笔下,有着全然不同的描述。他每离开一个地方,当地百姓都会对他依依不舍。当他准备离开浙东时,当地“父老男女数万携壶觞至江津相送”;离开洛阳时,洛阳城的数万人簇拥着他的车马,尾随一路,直至白马寺;当他到浙西任职的时候,当地百姓听闻消息,早早出门迎接,拜倒一片。
16、作者:李绅 年代:唐
17、聂政仗剑只身前往韩国邑都。到了邑都后韩相侠累正在府中。侠累虽然有大量侍卫层层保护,但聂政还是如探囊取物般刺杀了侠累。《史记》中只用了简略的语言描述了惊心动魄的刺杀场面,“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不止,又连杀数十人。聂政最后把剑指向了自己,割面,剜眼,剖腹。聂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有人认出自己而连累严仲子。后聂政被暴尸于市,可无人认得他。韩国国君以百金悬赏提供线索的人。
18、眼之所见,是农夫的忙碌和辛苦,是粒粒粮食的来之不易,一粥一饭皆来得如此艰辛,高官厚禄又能如何,心怀百姓和天下,才是为官之人最应在意的事情。
19、春为何如此美好,在于其没有夏的躁乱,没有秋的衰颓,也不似冬那般沉寂,其一切都是初生的模样,在安宁静谧中藏有茸茸的生机,正如诗中所描写的场景一般,春雨初霁,明月方升,草泽幽幽,清风拂襟,偶闻人语,正话春耕。一切规划都充满着希冀与期待,与自然节气的变化相映成趣,令人向往。东坡在《新城道中二首》中这样题到:
20、我们笃信“春种一粒谷,秋收万斛粮”的朴素真理,我们固守“努力了就会有收获”的坚定信念,明天属于我们,成功与我们同在!我们是在黑夜里追赶黎明的行路人,用创造的激情和对生命不息的热情,拥抱东方第一缕荣耀的曙光。
五、春种一粒粟上一句
1、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2、攸县十大家族之丁氏之高枧丁怀江公祠
3、嵇康是魏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诗人和音乐家。当时司马氏与曹魏争权,“性烈而才俊”的嵇康,站在曹魏一边,对司马氏始终抱着不合作的态度。嵇康对司马氏集团的抵触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公元前262年,嵇康以“乱政”之罪被斩首。
4、《广陵散》虽“声调绝伦”,但历来有人批评《广陵散》“最不和平”,“愤怒躁急”,有所谓“臣凌君之象”。想必嵇康当时在刑场上以此曲来抒臆积郁于胸中的不平。曾著有《声无哀乐论》的嵇康,一向主张音声来源于自然的本质,而与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无关。嵇康临刑时,神气不变。但曲为心声。不知嵇康面对大辟之刑时如何在“怫郁慷慨”处,表现出“雷霆风雨”和“戈矛纵横”的气势,从而以此曲作为对强权的最后反抗?
5、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
6、放眼望去,四海之内皆是良田,鲜有荒地的影子。农家人夜以继日地劳作,成就了满眼的硕果累累,他们用毕生的辛劳,供养着一个国家,他们用无穷的创造力,开垦着一片片沃土。
7、第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8、一年夏天,在仕途小有发展的李绅回到故乡亳州探亲访友,偶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正巧他准备回朝奏事路经亳州。李绅与李逢吉是同榜进士,且二人在吟诗作画上有着深厚的交情,此次久别重逢,自然要团聚一番。
9、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后两句是什么?,后两句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意思是普天下的农田都有农民在耕种,偏偏还是有农夫要被饿死。这是李绅的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另一首是人人皆知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皆辛苦?
10、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11、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12、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 lì lì jiē xīn kǔ ?
13、闲田:荒废闲置不种的土地。
14、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15、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16、山中如此色,天上有无情。
17、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18、如若他能保持那一颗悲悯苍生的心,断然是个好官,定能造福一方百姓,可惜世事难料,人心总是善变。
19、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20、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