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十大名句(100句)
一、释迦牟尼名言300句励志
1、如果善光的幸福是来自于波斯匿王的荫庇,那么她被父王驱逐后,必定会因此而贫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善光的幸福来自于她的善业,所以波斯匿王可以驱逐其身,却不能以此消除她往昔所积之福德,不可能以威势将贫贱之苦加诸于她。
2、综上所述之案例,可知恶业酬报来得惊人的准确,不会有一丝一毫的错乱、空耗。骂人如老牛反刍,自身即于五百世中堕为牛身;讽人以人粪涂身,自身亦五百世身常臭秽。如是种种恶口伤人,造业者自身非但得不到丝毫的便宜,反而变本加厉,需要加倍地感受苦果。
3、下面进一步讲述四种对治力。
4、稽首释迦天中天,慧眼圆明澈大千,
5、⑸六入:又名六处、六根,以胎生而言,最初识入受精卵为羯磨蓝,随着名(即受想行识)的发展,眼、耳、鼻、舌四根开始出生,加上名色位中即已具有的身根和意根,于是身的差别——六根已得成就。因为六根的出生,识即能由六根而入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所以称为六入。
6、所以即使是圆满成就的佛陀,也示现因往昔的诽谤,在历经久远劫后,仍然丝毫不爽地感受恶业的报应。
7、⑵行:即业,包括能引恶趣的非福业、能引欲界善趣的福业以及能引色界、无色界善趣的不动业。
8、又宋赵清献公,日间所作之事,夜必焚香告天,若有不敢告之事,他日必不敢做。如是行之悠久,于一日宴坐中悟明心地。莲池大师赞道:“吾以为如是之人乃可学道,……以如是精诚之心地而参扣自心,其得悟非偶然也。若夫身虽归佛,心不合天,止是游戏法门而已。”
9、宋黄山谷(黄庭坚),好作艳词。一次拜谒圆通秀禅师,秀禅师呵斥他说:“大丈夫翰墨之妙,甘愿施于此乎?”时秀禅师正训戒李伯时画马。山谷笑答:“莫非又置我于马腹中?”禅师说:“伯时念想在马,堕落不过一身,公以艳语挑动天下人的淫心,岂止堕于马腹中,正恐坠入泥犁耳。”谷悚然愧谢,从此绝笔。
10、由上已知必须缘众生发起利他心,方可入安乐之道。但仅是利他心,人天善法亦有,在凡夫地位要使这利他善心发展至极,产生世俗行愿菩提心,方能趋入大乘道。
11、尔后,中有如何投生呢?
12、辩经场不难找,大门进来走不多久,便见一座红檐白墙小院掩映在林荫之下,在树木的衬托之下,格外显眼,也透露着一丝幽静。三层迭起的红色门头之下,“色拉寺辩经场”字样的铜牌放在这样的环境下,显得非常突兀显眼。走进小院里,院子里四周一圈地上铺满了碎石,被碎石子路包围的中间有很多苍松的古木,高原的阳光透过树枝洒在院子里,把院子弄得一片斑驳陆离,而僧人们就在这样的小院中间聚集在一起进行辩经活动。
13、要圆满数息观,必须具六因,即数、随、止、观、转、净。以下分释。
14、文人口业,绮语独多,他人刺心之事,在彼却能谈笑风生,极尽描绘之能事,以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如是出言刻薄,必然导致福禄削减,算尽而亡。每见慧业文人往往贫困潦倒,一生失意,反不如普通百姓能够温饱自安一生,岂非绮语造恶所致?
15、医生只有以爱心关怀病人,才会使自己的慈悲心得以成长,才会有巨大的动力去研究医理、医术。只有在慈悲的疗病利他中,才能使一个医生走向成熟、圆满。
16、为何以六度安立为菩萨学处呢?因为唯有对身财受用等放下贪执,才能很好地护戒、持戒,具足清净的戒律才能善防恶行,对于怨害方能堪忍,有堪忍力方能在各种逆缘、困难下保持精进不退,以精进力方能制心散乱,使心堪能缘境不散,而成就静虑。能入静虑才能如量地证到实相。
17、有问:“如果我都不存在,那么谁在造业,谁在感果,这一切不都全成无意义了吗?”
18、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19、《俱舍论》对积集业,直接从五个方面作了抉择:
20、看了看表,下午的13:10分,左贡休整好出发,沿途的路较之前比起来略平坦,所以,车子开起来也比较欢快了,一路沿着玉曲河谷前行,路况不错,雨后阴天,空气清新,玉曲河谷浅山迤逦,小河弯弯,河滩的青杨树树冠优美、枝叶疏朗,青葱一片。没多久,在玉曲河一路这样沿途护送下,我们顺利直至邦达镇。
二、释迦牟尼十大名句
1、观待自己:指对于八因,长时间内不间断、殷重而作。
2、所集之业分为思业与思已业两种。所谓思业,即是使自相应心缘于境而转动的心所意业。比如当悦意的外境现前,贪心生起然后心缘此所贪之物而转,不断考虑如何能得到并享用,这一系列心理活动,便是思业。所谓思已业即是在思业的推动下发起的身语二业。
3、为了现前上述八种德相、获取殊胜果利,必须从现时起精进成办八因三缘。
4、唐智宽,常诵维摩经和戒本,感得天神绕房。宽天性慈惠,欢喜瞻视病人。不论道俗及远道近邻,凡无人护理的,即将其抬到房中,躬自护理。有患腹痈的,脓不能出,宽即以口吮吸,病人因此而得痊愈。后来袅感作乱,借故逮捕宽大师,将其流放西蜀。发配之时,钱财衣帛一概不受,唯以一驴驮经。
5、生身父母,恩重难量,是我们必须尊重的对境。《亲友书》云:“若人孝父母,其家有梵王,现召善名称,来世生天堂。”所以对父母只要略作损益,感应有如桴鼓,至为迅速。
6、如是精严取舍,昼夜恒时不懈,必使正念坚固,力量充足。如果我们在梦中恶心起时,也能提起正念防护相续,则已得十善律仪清净之相。此后,粗恶决定不做,由此恶业不能污染相续,恶趣世界从此绝缘。
7、宋范文正公(范仲淹),主持越州,有孙居中携家客居于此,后死于任中。孙家子幼家贫,难以归回故里。范公以自己的俸禄,为孙家备船,且派下吏送孙家眷属返乡。临行之时,范公作诗一绝,告诉下吏:“过关津11之时,但以吾诗示之。”诗云:“十口相依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不用询名氏,此是孤儿寡妇船。”由此孙家得以平安归家。
8、须菩提尊者出生于一个婆罗门的家庭。长大后,智慧显露、聪明过人,但却性情恶劣,见到人与畜生时,每每出口恶骂,这个习气一直无法改掉,以至于父母亲戚都很讨厌他,不愿与他接触。后来须菩提舍家来到林中修行,在寂静的山林中,看见鸟兽乃至风吹草动,他也心生嗔恚,始终没有欢喜的心情。当时有位山神对他说:“你今日为何舍家来此山林之中,既不修善有何利益?徒劳自苦而已。现有佛陀在祗桓中,有大福德,能教众生修善断恶,现今如去彼处,必能除你的嗔毒。”须菩提听信此语,蒙山神之助,他被携至佛陀前,求哀忏悔,听闻佛法,最终豁然而悟,证得了初果。之后,由僧众劝请,佛陀说起了他的宿世因缘。
9、昔有一八岁沙弥妙颜,已得罗汉神通,一日飞入王宫,王后想要抱他。妙颜阻止说:“不应靠近沙门。”王后说:“你年幼如我儿一般,虽然以身抱你,又有何不可?”妙颜答道:“你所说的,虽符人之常情,但情从微起,犹如星星之火,能焚万里之野。又如涓涓之水,能穿泰山之石。事事都由细微之处渐渐发展而来,以少致多,以小成大。所以智者均远嫌避疑、防微杜渐。”
10、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11、此处从造业者方面来分析业力的轻重。此又分二:
12、如如因果不虚误,亘古亘今常宛然;
13、行文至此,本论结合公案教证已详尽地阐述了世出世间因果之理,在这个邪见纷纭的时代,真心希望此论能对读者生起因果正见有所助益,从而能在漂泊无依的人生中不为时流所转,把持身心。坚定地踏上安乐正道,迈向生命的圆满。
14、施耐庵,作水浒传,其中奸盗之事,描写如画,子孙哑者三世。
15、虽然再再思维有情的苦难,拔苦的悲心也能生起,但要使悲心易于生起,且能猛厉、坚固,这之前先需要对有情产生悦意、爱惜之相。因为同样是苦,如果是亲友遭遇,则心里不能安忍;而如果是怨敌受苦,则非但不起悲悯,内心反而幸灾乐祸,这种心态就是由不悦意相所导致;又如是非亲非怨之人有痛苦,则心里漠然置之。于是当亲友受苦时,便随自己对亲友的爱执程度有多深,就会生起多大的不忍心,有下等的爱就会产生下等的不忍,如果是至极亲爱,那么即使对方有微苦,自己也会生起深切的不忍之心。相反,若是怨敌受苦,则由自己不悦意的程度大小,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欢喜。又对非亲非怨者的所有痛苦既无不忍也无欢喜,其因即是自己对于对方,悦意、不悦意相都不生起。
16、李士衡,奉使高丽,俞英任其佐助,士衡将所得的礼帛全数都委付于俞英。俞英恐船过海,风浪浸湿,就将士衡的行李全部放在船底,而将自己的行李盖在其上。不料,途遇大风,舟人令减负载,俞英仓猝之中将自己的行李信手抛入海中。风定之后,俞英检点行李,发现所弃都是己物,而士衡的行李因在船底,结果完好无失。
17、江南一书生,文有藻思,但素性喜谈人家闺阃之事,已酉年入闱应试,到第三场发烛之时,忽见卷上有“好谈闺阃”四字,生急以手擦去,等謄正后再看,卷面已被擦破。后见硃卷,有七篇皆圈满,本拟中首名,因无第三场卷而未被录取,生以此潦倒终身。
18、图1:盲眼人在崎岖山路中柱杖行走,堕堑坠崖都不觉知。表众生无明不见因果、不知无我空性长时都在愚痴的状态之中。
19、三十七道品依其实义又可摄于十法,即慧、勤、定、信、念、喜、舍、轻安、戒、寻。如理而解为慧,于境界心勇猛为勤,于境界一心寂静为定,于七处心澄净为信,于所缘境心明不忘为念,心安乐为喜,心无功用为舍,身心随事为轻安,能平身口为戒,能思量为寻。如何摄为十法?即四念住、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以慧为体;四正断、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以勤为体;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以定为体;信根、信力以信为体;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以念为体;正思维以寻为体。
20、射师奉命,来到象地,先即射中象王。见象师着法衣、持钵于坑中安住,象王低头说:“和南道士,因为何事要索我命。”象师答曰:“欲得你牙。”
三、释迦牟尼哲理名言
1、在断欲界第七八品的过程为不还向,断了第九品为不还果。因不还果已断尽欲界的修惑,从此便出欲界、不来欲界受生。
2、商朝仁王成汤出游,遇见猎人正布四面罗网,而且祷告:“从天来者,从地来者,从四方来者,皆入我网。”成汤见此,亲自解开三面,只留一面。改祝曰:“想往左的,快往左逃,想往右的,快往右逃,想上飞的,速往上飞,愿下逃的,速向下逃。只有命该绝的,才入我网中。”
3、在资粮道初修业位,为止息颠倒,由念之势力,于身、受、心、法,从自相、共相各个方面审察了知,能摧四种颠倒,慧用胜,所以说念住增上。
4、如同铁丸虽小也会沉底,但若作成容器,则此铁器虽大也会上浮。与此相同,智者和愚者同样造作罪业,但却有轻重的差别。因为智者善巧,能知所依,依靠发露忏悔、防护对治,可使大罪变小,小罪变无。而愚人不知善巧,如同苍蝇为涕所沾不能脱身,如是造作小罪也难以脱离。
5、比如黄昏时,有一团盘绳,因眼识不明,误见盘绳为蛇,于是生起执蛇的错觉。如是众生因无明,不识蕴体的真相,反而误计蕴体上有一实有我的存在。以此我执遂生诸余烦恼。《释量论》说:“有我知有他,执嗔自他分,与此等系属,生一切过失。”
6、我们应断离间语及其习气,不在人与人之间制造矛盾、恶化关系,且应主动善巧地运用语言使关系破裂者重归于好,使关系紧张者得以缓和,使彼此隔阂者沟通理解,这样在我们的周围就会出现团结和睦的眷属,但存这一念善心,可为天地创造吉祥和平。人与人之间产生怨隙,总是由于彼此都执着自我,缺乏沟通与理解,遇到这种情况,就应该充当调解的和平使者,用语言去启发、调动双方的善意和宽容之心,为双方的和好积极地创造条件。
7、这是因恶语业的串习力,使他生生世世都喜欢说恶语的同行等流果。
8、丁谓,被贬于朱崖,当时遭到盗贼袭劫,随身所有一洗而空,不久丁谓亦死去。
9、既知战争源于杀生,所以我们必须戒杀放生,忏尽往昔的杀业。
10、再看经中关于佛身口意功德的描述。
11、石锅鸡没上桌,在等着的这空挡,小韩喝了口王老吉,给我们娓娓讲起有关这石锅鸡和鲁朗的传说故事来。故事源于伙伴们好奇煮鸡的石锅,一段关于石锅鸡、关于石锅、关于墨脱、关于门巴族的故事。他讲,鲁朗的石锅鸡是用天麻等四五种药材,用慢火炖制而成的美味,炖鸡的石锅是用墨脱的皂石手工凿制而出,而墨脱是西藏东南部最为偏远的一个县,也是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前流经我国境内的最后一个县,那里生活着一个民族,叫门巴族。
12、拉萨下午的14:下山的时候,我不断回眸蓝天山坡下的哲蚌寺,仍在惊叹于这险峻的选址和犹如海市蜃楼般的寺庙建筑。庆幸着自己今天亲临到这一方清净之地,心灵仿佛也远离了喧嚣,没有了尘世的惊扰,带着这样的心境我慢慢下山暂别了哲蚌寺……
13、而关于布宫的历史及传说,留言盛广。单从中学的历史课本里简单的记载,布达拉宫最初为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不丹尺尊公主和大唐文成公主而兴建。坐落于玛布日山,依山而建,整体建筑主要分东部、中部、西部三大部分,东部的白宫为达赖喇嘛居所,中部的红宫是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所在,而西部白色的则是普通僧人的住宿。因其建筑艺术上的独特魅力,没外界一直称之为“世界屋脊上的明珠”。
14、这个世界,还有一类人不满足世俗的人生,向往更高的精神境界。于是他们开始趋入修道者的行列。但许多人由于没有机缘遇到无我空性的善说,凭自己的智慧又不能观照到无我空性的真实义,于是由实执所引,他们依然换汤不换药地执有一个实有的神我或大我的存在。因为我执并没有根除,所以它会以不同的形式不断地显现出来,没有无我空性智慧的指引,修道极易误入歧途。在修行的过程中,当神通异能被开发时,我执无明随之而来,虽然已经淡忘了世俗的我相,但这时却紧紧执取一个伟大、神奇的我,由这神我的执著,虚荣、我慢继而生起,便会渲染自己、表现神异、招揽徒众、自称教主、妄语惑众,极易堕入魔界。
15、在修道位,趋近于菩提位,助觉胜,所以说觉支增。或于此位中断九品惑,数数觉,所以说觉支增上。
16、南迦巴瓦峰紧邻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北靠高原。受这里地形、印度洋带来的暖湿气流影响,南迦巴瓦峰四周常年云雾缭绕、终日不散,如不是特别的缘和分,一般人极少有机会看到南迦巴瓦峰的真容。在这318线一路走来的日日夜夜,我总幻想自己将会成为那少数的不一般人,但今天看来,我无法改变世俗的命运,我依旧是芸芸众生中的那个红尘执子,那个多数的一般人。正所谓“相见靠运气、相遇靠缘分”,或许只有待修得一世情缘的未来的某个日子,那一天才能在归途中与你真相见。
17、依照佛经的开示,我们放远目光来观察妄语业对今生后世所造成的后果。
18、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19、通过这些因果的事实,我们知道果报酬因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等量还报,往往会增至许多倍来酬还。不象播一粒种收获上百斤果实那样的增倍,内心的造因感果更加希奇,一把泥沙的供养所得的是君临天下的轮王之报,一句恶语所感的是五百世堕落狗身的漫长痛苦,所以心的变现能力要远胜过外种生长的能力。《集法句》云:“虽作微小恶,后世感大怖,能有大损害,如毒入腹中;虽作小福业,后世感大乐,能成大义利,如谷实成熟。”由此我们应知微细的善恶业,如影随形,将会出生广大的苦乐。因而对于微小的善业也应励力行持,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于微小的恶业,也应励力断除,勿以恶小而为之。
20、造业的大小,取决于所依身、对境、意乐、所做事、加行等多方面的因素,每一因素都有许多的差别,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就决定着此业感果能力的大小。比如观察行持布施的善行,其福德力有多大,将来会产生多大的安乐果报,这就要分析布施的对境是谁?布施的意乐如何?布施的事物如何?布施所依的身如何?布施的加行如何?……每一方面对于布施所生福德力的大小都有影响。以下分别解释决定业力大小的几个方面。
四、牟迦释尼的经典名言
1、“走心”圣域行Ⅱ—回到拉萨,回到布达拉……
2、灵源禅师根器锐利,一朝妄语遭人痛斥,此后幡然悔改,截断妄语业之流,不复再造。师不贰过,故能日后成为一代宗师。
3、宋庐山卢常,卖油烛,将鱼膏掺于其中,建隆观黄禹,则以牛脂入油来作烛,两人都被天雷震死。
4、在攀耶嘉,施主对众多格西供养酸奶,当时奔贡嘉格西在行列中间。见施主对前面的人供养了不少酸奶,他心生一念:到我这里时,恐怕酸奶得不到。随即,他觉察到自己的想法不对,便自言自语:“像你这样的比丘对饮用酸奶具有这么大的信心。”于是他把碗反扣,供养者来请他享用酸奶时,格西说:“我已饮用过了,不愿意再享用。”
5、复活地狱:一万六千二百亿年。
6、所以决定布施福德力大小的一大因素便是对境。象亿耳阿罗汉,往昔以一朵花供养佛塔,结果九十一劫在人天中感受安乐,又由余福德力成就了阿罗汉果。又如阿育王过去世作小孩时,以土供佛,依此福德力,后世转生为统治南阎浮提的名王,起八万塔,最后成道。所以虽然施物极为低贱,而且施主尚是小儿,心力微薄,但因对境极为胜妙,所以感得极大的善果。
7、回到旅馆拖好行李下楼,小韩师傅已经早早的在门口候着了,只待剩下三位到齐便好出发。早餐也不挑剔,路边小店解决就好,毕竟今天的目的地是芒康,将近四百多公里的路程,加上路上边走边耍,这一天怕也是人在车上、心在路上,值得好好期待的一天。川藏线,只要你有我这样的心态,哪怕二十四小时在路上,那都是风景,不服欢迎来试。
8、六道中有的行态是:天道中有头向上行;人道中有横行而去;作恶业所感中有,目向下视,倒掷而行。其寿量为:如果未得生缘,则于七日中住,如得生缘,则无决定;又如七日仍未得生缘,就会变易其身,乃至于七七日之内而住;在这四十九天之中必定会得生缘,至于此后,更无安住。
9、时间总是向前,在往后余生里,去想去的地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切莫辜负自己,想走就走吧,趁着年轻,还有一颗躁动的心,去笑去闹。背上简单的行囊,穿上一双运动鞋就出发,去数一数西藏高原的星星,去看一看大漠戈壁的孤烟,是的,我很渺小,但依然热血难凉……
10、归纳来说,有五种情况会使本来只感现轻异熟果的业,在地狱之中成熟。这五种情况是:愚痴深重、善根微薄、恶业尤重、不起追悔、先无善行。相对愚者而言,虽造同一恶业,但智者其业力轻微,因为智者会忏悔已有的过失,会防护相续,使今后不再重犯,能不隐藏罪恶而现前发露忏悔,且精勤修持善法,对治恶法。
11、自发菩提心后,菩萨便如鹅王点地而起,凭借两翼的风力度越无边的生死大海,直趋圆满的彼岸。这鹅王的两翼即是智慧与方便(即大悲)。
12、下车的地方离布宫广场并不远,穿过两个地下通道便可到达,进广场前还得做最后的安检,和进地铁一般,凭借身份证便可进入。一出地下通道口,蓝天之下雄伟的布宫便赫然出现在眼前。多少个日夜只为今天这一次的重逢,初识布宫,除了视觉上的震撼,还有那来自灵魂深处的某种神秘力量感在面前无声蔓延。
13、稍作观察就能感觉到,就在当下,我们每个人即处身于宇宙人生的这张缘起感互动之网中,网外另有一生存空间是完全不可能的。宇宙纷呈万象,和自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关联着我们生存的方方面面,我们与周围的一切何曾脱离了哪怕是一杀那?
14、在天人的生活之中,也存在战争和欺凌的痛苦。与阿修罗作战时,天人被断肢截体则有伤身之苦,这只须服用天上的甘露即能恢复如初,但如果被砍去头颅,就无法疗治只有死去。在天众之中,因为福德的差别,也有强弱之分。当大福天子诞生时,诸薄福天子见后心里惊惶畏怖,充满了忧苦。而强力天子一发怒,弱小的天子即被逐出天宫,感受着被凌辱的痛苦。
15、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小善不积,无以成圣。莫轻小恶,以为无罪,小恶所积,足以灭身。
16、以因而论三慧的差别,即依靠听闻至教所生的智慧为闻所成慧,依靠思维正理所生的智慧为思所成慧,依修等持所生的智慧为修所成慧。这里说“所成”是为了显明三慧由闻思修三种方便而得成就。
17、不忍浊世众生的苦难,十方诸佛智悲的化身——上师晋美彭措法王在这个时代,重新树立显密妙法的宝幢,宣演妙法激醒我们的迷梦。为了使我们免于三恶道的堕落,能够立足于人道而顺利趋向解脱,上师悲心切切地为我等宣说了《百业经》等数多甚深的因果法门。为将因果的法门广泛地宏传于汉地,本人秉承法王的教言,参照佛经、古德论典,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撰著《因果明镜论》。
18、在十善业方面,行持下品善业会转生于人间,行持中品善业会转生于欲界天,在行持善业的基础上如修四禅八定,会转生于色界、无色界。
19、在不与取中,以盗十方常住僧物的果报至为严重。《观佛三昧经》云:盗僧鬘物者过杀八万四千父母等罪。《宝梁经》云:宁啖身肉,终不得用三宝物。《方等经》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
20、我们应当培养绵密的省察己过的能力,如奔贡嘉格西那样在每作一事前都要观察自己的动机。对于初学凡夫来说,不可能不时时现起贪嗔痴的恶心,当恶心生起时,首要认识,然后断舍恶心将其转为善心,这当下一照一转,即是最切实的功夫。
五、释迦牟尼佛语录励志
1、其后又思:要能利他,必须自证无上菩提,由此生起求证之心。但仅有些许尚不够。应再再思维佛的身、语、意、事业功德,如是尽力增长净信。之后便对佛德发起欢喜、求证之欲。由思维佛功德便会明了,若想圆满自利,也非得一切种智不可,何况利他?
2、5分卫:即乞食,谓以乞得之食物分与僧尼而卫护之令修道也。又作团堕或托钵。
3、以前看过好多的进藏论坛,据很多来过然乌湖和米堆冰川的大神拍的片片来看,一般都是黄泥水、阴沉天,很难碰上好天气,风景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美好,所以昨天听说今天的点儿有然乌湖和米堆冰川,事前并未有太多期待,抱着看看就行的想法而来。事实证明,没有期待的期待才是最好的期待,今天的然乌湖不是没有让我失望,这是完全超出了预期N倍。
4、途中遇一僧宝,脚伤卧于道旁,宽即舍驴给他乘,自担经籍。时逢岁俭,宽大师煮粥给他喝,又脱己衣给他穿,凡己厚用,或割或减,且满怀悲悯,劝导他念佛。
5、一般善心所缘的对象有限,或为一人,或为一家,或为一国,或为全人类,所缘境推至无限,则是遍缘法界一切有情;又一般善心所予众生之利,或为今生衣食的丰足,或是来生善趣的安乐,或是小乘寂灭的解脱,而所予之利臻于究竟,应是安置众生于最安乐的佛地;另一方面,为了最彻底、最究竟、最圆满地利他,必须发愿自己求证无上菩提。这几方面和合起来便是愿菩提心的体相。《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一般善心有量、有限,而愿菩提心的生起使这善心之光伸展至于无限,犹如日光普照世界,菩提心摄护整个世间一切有缘的众生。
6、佛的意功德即无尽智悲藏,智功德即对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的一切所知,犹如观掌中菴摩罗一般,无碍照见。悲功德即无缘大悲周遍法界。谛者品云:“若见痴黑暗,常覆众生心,陷入生死狱,胜仙发悲心。”又云:“若见欲蔽意,大爱常耽境,堕爱贪大海,胜者发大悲。见烦惑众生,多病忧逼恼,为除众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终无不起时,住众生意乐,故佛无过失。”
7、大乘的修行至始至终不舍众生,至始至终不离利乐有情,如是必能迅速地成办福慧资粮,这是大乘修法的殊胜方便。
8、转过一个山坡垭口,碧蓝的天空终于被上帝之手彻底撕裂开了一道宽阔的口子,那由近及远的一抹蓝色一直延伸至山谷那一边的天际线,并将眼前这天空和大地色彩的饱和度一下推向到了极致。之前路左边的小河一下变得也宽阔起来,河水流淌得更加欢快淋漓,路右边的藏族居民们的房舍叠落在上坡前一片亦黄亦绿的青稞梯田里,面对如此华丽的景致,我的心此时终于也落地为安了,于是,下车小憩一下,享受这片自然此时赐予我们的特别礼物。
9、即生之中,如果常以妄语欺骗、诽谤他人,必然会遭受到受害者的回报。因在凡夫世界,一般人生来就有保护自己的本能,除了已降伏自心的圣者,人都有“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如果我们骗人,受害者出于自尊,不甘被人欺骗,会在人群中揭露我们的恶行。这样一传十传百,恶名迅速传播开来,我们将会因此威信扫地、信誉一落千丈。从此之后即便我们说说的是真话,也会被视为谎言,人们都提防着以免上当受骗,谁都不会信任我们。这样,在无人信任的困境下,总会感受到孤立无援的痛苦,生命将会因此萎缩,事业也会因此衰败。
10、我们在生死之中流转的有漏身心,分析开来即是五取蕴12: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11、杀生罪业极重,所以感报也极为迅速,许多当生即现报应。
12、如是了知烦恼的体相、过患,其必要是:如果我们不知烦恼的体相,则当烦恼生起时也不认识,又若不明烦恼的过患,就不会执其为生死的怨敌,反而随顺它造作染业;反之,若能清晰地了知烦恼的体相及其过患,则当烦恼刚一生起即能认识,且依正念持对治之剑杀灭烦恼之敌。
13、离开了“通麦天险”,中午一点左右赶到了鲁朗,午饭当然还是得那只鸡——鲁朗“石锅鸡”,小韩带着我们来到了一家叫“鲁朗何大妈特色石锅”。店里面生意很好,我们也不知道这里到底是不是纯真的鸡,总之,跟着“老司机”小韩总归是没错的。
14、如前人身的每一圆满之相,能相应地出生殊胜的果报:
15、又昔日有人想出家,阿罗汉观其八万劫内无此善根,故不许可,后佛言其在八万劫前,曾于山中遇虎,惊慌攀树,并失声叫了一声“南无佛”,以此善根而得出家、证果。
16、藏地大德迦玛瓦曾经说过:“衰老渐渐地降临,所以还稍可忍受。假如在一时之中老苦顿然至身,实在没有能忍的方便。”
17、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精进正定
18、又无始以来积习如此深重,时时都可能迸发,所以改过断恶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如云:“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古人十年读书方除一“矜”字,况欲转恶为善渐趋于纯善,岂是易事。须发长远心,昼夜行之不懈,先断粗恶、再断细恶,如是淘汰不已,久久方能相续纯净,而使凡夫身心转成圣贤身心。
19、既然世间的本性惟有痛苦,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止息痛苦得到真正永恒的安乐呢?
20、关于老仆的前世因缘,佛说:“往昔,宝盖灯佛的像法中,有一快见王子,出家学道,依仗出身,常怀骄慢。和尚说甚深大空义,他听后反生邪见。和尚灭度后,快见诽谤说:‘我大和尚无智慧,只知赞说空义,愿我后世不乐见他。’又说:‘我阿阇黎具足智慧辩才,愿他世世为我善知识。’说完后,教徒众都行持邪见,虽然持守禁戒,但因谤般若、执持邪说,命终后堕入阿鼻地狱,八十亿劫受苦无量。罪毕出狱,生为贫贱之人,五百身中聋痴瞎眼,一千二百身常为人仆。当时的和尚是我前身,阿阇黎即今罗睺罗,王子比丘即今老仆,他的徒众即今见佛发菩提心的邪见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