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原文(100句)
一、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试译:孔子说:“父母在世,看子女的孝心;父母过世,看子女的孝行;父母过世多年,还是不改变父母的正道,就可以说做到孝了。”
2、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3、(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4、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缺点就加以改正。”
5、(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6、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8、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9、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2、⑤[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13、3子曰:“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4、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1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6、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7、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8、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9、试译:季康子问:“要使老百姓恭恭敬敬、忠诚老实而又努力工作,该怎么做呢?”孔子说:“你自己待人接物能庄重自持,老百姓就恭敬了;你自己能孝顺长辈、慈爱晚辈,老百姓就忠实了;你自己提拔好人、开导弱者,老百姓就卖力了。”
20、(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二、论语全文原文
1、试译: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祭祀祖先时,唱着《雍》这首天子祭祖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各方诸侯助祭,肃穆天子主祭。’《雍》诗的这一句如何用到三家大堂去呢?”
2、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4、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人谋⑤而不忠⑥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乎?”(《学而》)
5、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
7、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8、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0、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
11、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3、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4、(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15、(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3)事:从事,照着去做。
16、试译:孔子说:“领导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公侯之国,就要兢兢业业工作,以取得信用;要节约官府开销,以爱养百姓;征用民力要注意天时。”
17、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8、试译:子贡想取消当时告朔仪式上装样子的饩羊。孔子叹道:“赐啊,你可惜那只羊,我痛惜那种礼啊。”
19、(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0、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三、论语十二章朗读
1、5子曰:“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试译:孔子说:“君子没什么好争的,一定要争的话那就比比射箭吧。射手首先相互揖让,登堂射箭;射完后相互作揖下堂,比输的喝罚酒。这种比争是有君子风度的。”
5、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
6、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7、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8、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9、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
10、试译:孔子说:“光读书,不琢磨,就糊涂;瞎琢磨,不读书,就没用。”
11、日,古义:();今义:()
12、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无也。”
1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yù)祭,如不祭。”
14、②[殆(dài)]疑惑。
15、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6、②[吾(wú)]人称代词,我。
17、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6)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9、⑥[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20、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四、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拼音
1、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3、③[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4、子曰:“知之①者②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雍也》)
5、试译: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6、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7、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8、试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理解别人。”
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0、字词解释:贤:贤德、高尚,箪: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能忍受,乐:乐趣
1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2、《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
13、(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14、③[好(hào)]喜爱,爱好。
15、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6、试译:孔子说:“蛮夷边鄙之地有君王,不如中原华夏之地没君王。”
17、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18、⑥[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19、试译:孔子说:“有些鬼神不是保佑自己的,你也硬去祭拜求福,那是谄媚。眼见公义受损而不挺身而出,是没勇气。”
20、试译:孔子说:“做人却没有诚信,真不知道还能干什么。好比大车辕没有活销,小车辕没有销钉,这车子怎么走啊?”
五、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3、刘宝楠《论语正义》——清代的儒生大多不满意于唐、宋人的注疏,所以陈奂(1786—1863年)作《毛诗传疏》,焦循(1763—1820年)作《孟子正义》。刘宝楠便依焦循作《孟子正义》之法,作《论语正义》,因病而停笔,由他的儿子刘恭冕(1821—1880年)继续写定。所以这书实际是刘宝楠父子二人所共著。征引广博,折中大体恰当。
4、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7、(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8、有同“又”,用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
9、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1、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12、(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13、《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4、(点评)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1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寓意:讲学习方法,讲学习的乐趣,讲个人修养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探讨学习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1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8、子曰:”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9、(耳)听读。听MP听自己读,而亲之
20、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