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主旨(100句)

2023-04-14 20:02:09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山中与裴秀才书

1、也就是说,人生的快乐是必须以痛苦为底色的,就像我们不可能选择一个只要顶楼不要底楼的空中楼阁一样。

2、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 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3、(译文)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4、景物描写:文学的无功利下的“实用目的”

5、其文中所述的“北涉玄灞”,有学者以为“北”应作“比”,系因形近而成俗本之误,译作“近来渡灞水”。而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太过牵强,实有臆断之嫌。也许这位学者是出于蓝田县城在灞水北、而辋川在灞水南的考虑,断定作者没有北涉灞水的必要。不过,考察一下盛唐时期的驿路,出蓝田县城向东,至普化南渡灞水,走蓝谷化感寺下,有秦时修建的从长安到荆楚的平坦官道(又称驰道,多沿河谷搭建栈道),作者驱车马走驿路,到县城驿站存放车马,与县吏见面,应该是北涉灞水、又达县城的原因。至于“玄灞”一词,源于西晋潘岳的《西征赋》。所谓“玄灞素浐”,意为灞水深广、水色青碧;而浐水清浅、水色素白。此处“玄”作黑,指灞水的青碧水色。

6、仔细对比阅读,我们会发现两处景物描写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从叙述上看,第1处应该是实景,第2处则是虚景。前者是辋川寒夜图,后者是辋川春光图。实景,一方面是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另一方面也是为后文“多思曩昔”作情感上的铺垫。虚景,更能够唤起对方对山林的兴趣,因为更需要调动对方的想象力,从而将春景想象得越发美好。

7、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8、无论是有所寄托还是以神会而不可以形器求,我都比较赞同。诗人是用“心灵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物”(宗白华语),因为王维物在灵府,而不只在耳目,这样的灵府视域和审美观照,使他感受到了常人感受不到的东西。

9、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10、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

11、所以,“景气和畅”并不全然是自然景象,更多的,是诗人的物在灵府的主观体验。

12、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已入睡,多想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13、其次,第1处的意象多为冷清类型,例如寒山、远火、寒犬、深巷、疏钟等,这些意象都能唤起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而对于王维这样的人来讲,这种冷清意象更能体现自己内心的钝朴与无欲无求。第2处多为盎然类型,例如草木、春山、轻鲦、白鸥、青皋、麦陇等,这些带有浓浓春意的意象,容易激发人融入自然、隐居山林的愿望。

14、王维肯定了自然山水本身的美,人的心灵活动是“应物现形”的形象演绎,不泛说理,不空论道,托物以起兴,这是客观唯心主义区别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最根本之处。蓝田辋川的冬夜所以让王维觉得美,不仅仅因为诗人的“物在灵府”,也因为其本身具有美的质素:玄灞、清月,明暗相衬;水光、月光,上下相合;寒山远火,冷暖相调;寒犬深巷,动静相宜;疏钟杵臼,天人相应……如同一首小夜曲,又如同一幅水墨画,“是一种向情感和思想发出的呼吁”(黑格尔语),是一个众声响应的宁静、神秘而又丰富的生命场。

15、为了行文的便捷,我们先来看看这两段景物描写的内容:

16、《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唐朝诗人王维所作的一篇散文,本为书信,因其有诗歌美感与韵律,成为唐朝文散名作。全文描绘了辋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隐约的城郭、等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写出了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轻盈。

17、这一点,与同样早慧多才最后却遁入空门的李叔同很不相同。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学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18、人仅仅有物质生活是不够的,再加上宗教生活,还是不够。钱穆说:

19、“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在少年时也是豪情满怀、踌躇满志的,他的笔下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纯情,也有“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豪气。

20、王维的诗文中找不到现成的关于审美的直接论说,最能为我们提供其客观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是他的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主旨

1、心迹游踪:“书”的实用性与无功利性

2、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希望和友人一起欣赏美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唐朝诗人王维所作的一篇散文,本为书信,因其有诗歌美感与韵律,成为唐朝文散名作。全文描绘了辋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隐约的城郭、等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写出了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轻盈。全文(节选)如下: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山中人王维白。译文如下: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

3、也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安史之乱中,才会有五品官员给事中王维被囚洛阳菩提寺、山野布衣裴迪舍生忘死偏向虎山行的佳话。王维作诗《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示裴迪》云:

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5、在这些人中,裴迪是他最好的伴侣,早在移居辋川之前,他们就一同在终南山隐居过,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后,他们又经常“浮舟往来生,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6、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④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⑤,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傥⑦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7、[7]北涉玄灞:往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涉:渡。玄:黑色,指水深绿发黑。

8、全文描绘了辋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隐约的城,郭涟漪的水波,落寞的寒山,明灭的灯火,以及深巷的寒犬,山寺的疏钟,动静结合,写出了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轻盈

9、然从后文多番出现“清”、“寒”以及“当待春中”的憧憬来看,这里的“景气和畅”并非纯粹客观的自然气象,而更多是出于灵府视域的主观感受。

10、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11、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

12、《答谢中书书》是表达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表达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之情。

13、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14、[18]无忽:不要忽略,不要轻视。

15、元佑初年,山谷与东坡、钱穆父一起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吃完饭,山谷写了几张草书,东坡对山谷的字很赞赏,而穆父在旁边观看过后说:鲁直(山谷的字)的字接近于俗气。山谷问:为什么?穆父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山谷心里很疑惑,从此不肯再为别人写草书。绍圣中年,山谷被贬住在涪陵,第一次在石扬休家里看到怀素的《自叙》,所以借走回去临摹了很多天,几乎废寝忘食。自此对于草书茅塞顿开,下笔飞动,写下的字与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山谷这才相信穆父的话不是胡说的。但是穆父已经过世了。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LZ,这个是整篇文章的翻译

16、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17、✦村墟:村庄。✦夜舂(chōng):晚上用臼杵捣谷(的声音)。舂,这里指捣米,即把谷物放在石臼里捣去外壳。✦疏:稀疏的。

18、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19、除了审美孤独,诗人还遭遇了审美疲劳。

20、《答谢中书书》: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三、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拼音版

1、王维在《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里说:“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幻也。离亦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以“不舍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的审美态度观照和消解自然山水,其所见之物皆呈镜花水月之幻。诗人不是对外物作忠实逼真摹写,其“山水”便显现出超越客体属性的有无不定的空幻灵动。

2、年轻的王维有儒家经世济时的理想,所谓“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然任太乐丞后,随即因伶人舞黄狮子一事受到牵连,贬为济州司仓参军。王维常劝孟浩然归庐隐居,自己却无法忘怀仕途,他曾献诗中书令张九龄,盛赞张九龄“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并向张九龄求荐:“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随后隐于嵩山待机而出。次年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又为朝官,做了两年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后迁殿中传御史。就这样在闲居和官职变迁中度过了许多年的时光,进而中年,或隐或官,总不得意。

3、这就是王维面对山中僧人会感到审美疲劳的原因。王维信佛,尤好《维摩诘经》。其中的“无生”观念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所谓“观世间苦,而不悲生死。”也就是“无我”、“无情”,“对境无心”、“无住为本”,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然而生之体验恰恰需要有真实而丰富的情感,这就有了矛盾,甚而至于成了悖论。就如钱穆所言:

4、裴迪告别时,王维又作《口号又示裴迪》诗云:

5、[6]饭讫:吃完饭。讫:完。

6、王维于开元二十年前后曾在辋川隐居,他对田园风光、自然山水怀有特殊的情感,写了许多歌赞美那里的生活和景物,在隐居生活中他经常和野老共话桑麻,同朋友饮酒赋诗,与山僧谈经论道,在这些人中,裴迪是他最好的伴侣,早在移居辋川之前,他们就一同在终南山隐居过,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后,他们又经常“浮舟往来生,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7、“草木蔓发”以下六个四字句,凝练地描绘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白鲦轻快地在水中游动,白鸥展开那矫健的翅膀掠空飞翔,野雉在麦陇中鸣叫,草木染绿了春山,露水滋润了堤岸,这一切与前面岁末景色的淡雅清冷恰成鲜明的对照。

8、(作者)王维(朝代)唐

9、王维于开元二十年前后曾在辋川隐居,他对田园风光、自然山水怀有特殊的情感,写了许多歌赞美那里的生活和景物。

10、作者不但在寒冬夜色中保留着浓厚的游兴,还能敏锐地预感到春天不久就要降临,他已开始品味到未来的深趣,这说明山中人王维正是那种“天机清妙者”,即对自然风光有浓厚的兴趣,对佳山丽水具有极强领悟能力的人,既能发现岁末寒冬之夜朦胧可见、清晰可闻的景物,又能凭自己的经验想像出来年春光的优美动人。

11、具体到“书”这种文体,这方面的特点体现得更为明显。对于“书”的文体特点,刘勰进行了精当的概括:“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意思是说,“书”这种文体,本在于把话说透彻,是用以舒散郁积的心情,表达美好的言行;因此,应该条理畅达而放任志气,从容不迫而悦其胸怀。能够条理畅达和从容不迫,就有效地发挥相互赠答、交流思想的作用了。

12、《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描绘了辋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隐约的城郭、等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写出了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轻盈。

13、王维得辋川别业后,常“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新唐书·王维传》)在王维与裴迪唱和的诗中,多称迪为“秀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云:“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以佯狂遁世的接舆喻裴迪,可见天宝年间,裴迪有较长时间未居官,隐逸山水之间。而裴迪在《青雀歌》中说:“动息自适性,不曾妄与燕雀群。幸忝鹓鸾早相识,何时提携致青云。”他何尝不想致身青云,但又洁身自好,不妄与燕雀同群。在隐居中,他逐渐接受佛教思想,从中获得精神安慰,《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说:“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内心的渴望与骨子里的矜持,乃至最后对佛教的皈依,与王维何等相似!

14、人生一切的美与知,都需在情感上生根,没有情感,亦将没有美与知。人对外物求美求知,都是间接的,只有情感人生,始是直接的。无论初民社会,乃及婴孩时期,人生开始,即是情感开始。剥夺情感,即是剥夺人生。

15、《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唐代诗画名家王维写给友人裴迪的一封书信。全文字数不足二百,文辞简约,然有诗的韵美、画的淡雅,故为历代文士所看重,被誉作古典散文之范本。如今这篇书信已进入中学课堂,网上的解读文字与教学课件随处可见。但仔细考察各种译文注读,却发现其中有不少地方对原作误解或语焉不详,这样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笔者因为撰写《化感寺》一书,曾对化感寺地理地貌与王维辋川别业做过深入考察,现对这篇书信在解读中出现的几点疑问予以辨析。

16、裴迪今存诗28首,全都是同王维的赠答、同咏之作;而王维集中同裴迪的赠答、同咏之作,则达30余篇,其数量超过王维与其他任何一个作者的这类作品,由此可见两人之间交往的密切。《辋川集》的流传,使裴迪声名显著,为世人所知晓。但他在科举考试中却屡试不第,未能金榜题名。

17、老子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佛禅的第一要义也认为,美是虚幻的影子。《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第2段,可谓实中有虚,而第3段又可谓虚中有实,虚虚实实,亦真亦幻。

18、总之,无功利无目的的审美景物,反而实现了最大的功利效果,这其实类似于康德所说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与“无功利的合功利性”。康德认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在他看来,审美判断不涉及对象的目的,与“有用性”“完满性”无关,是无客观目的的。同时,审美判断也不以主观的功利观念作为判定美的对象的根据,审美判断也是没有主观的目的的。但正是这种无功利的观念,反而实现了审美最深层的功利性。

19、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扩展资料:王维于开元二十年前后曾在辋川隐居,在隐居生活中他经常和野老共话桑麻,同朋友饮酒赋诗,与山僧谈经论道,在这些人中,裴迪是他最好的伴侣,早在移居辋川之前,他们就一同在终南山隐居过,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后,他们又经常“浮舟往来生,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20、如前所述,如果这是一封纯粹的实用书信,作者只需要简明扼要地将目的陈述清楚即可,就像刘勰所说的:“故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取象于夬,贵在明决而已。”其中,“明决”就隐含着语言的简明的要求。但实际上,作者的心迹游踪只占据了文本的极小一部分,更大部分则是作者描写的景物。这些景物描写除了抒发自己内心高洁闲适的感情以外,有没有与书信文体相适应的实用目的呢?

四、山中与裴秀才迪书ppt

1、褚斌杰先生的《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对“书”的缘起、文体特征、历史沿革、名家名篇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在他看来:“一般说来,在书信中除了那些纯属应酬性的往来信件以外,它总是具有一定的目的和为了某一需要而写,而且是希望在思想感情上与对方有所交流,以引起对方的响应或同情。”也就是说,“书”的首要功用在于其交流目的。不过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与一般的酬赠类的书信有所不同,它更类似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注重辞藻的文学美文,而随着六朝骈文的兴起,一些崇尚辞藻、追求雅致的纯文学性的书札小简出现了。这些文章更带有个人化的抒情色彩,如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祖鸿勋的《与阳休之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等。

2、《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赞美自然风光和表述友情的抒情诗。

3、志趣的相投,创作的相得。

4、《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断句划分:近/腊月下,景/气和畅。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步/仄径,临/清流也。

5、[4]猥:鄙贱。自谦之词。

6、王维几乎所有的田园山水诗都看得出其“取境”的精心考究和不同凡响,他几乎所有的田园山水诗又都是他审美体验的记录,其每一具体的物象,几乎都是有生活原型的艺术幻像,达到有限中呈现无限的极致。

7、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很快就来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

8、他让王维看见另一个自己,比孟浩然、储光羲等人更像自己的另一个自己。

9、据王维《请施庄为寺表》记载,王维的母亲师事普寂三十余年,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他经营蓝田的辋川别业,一方面为了方便自己的母亲宴坐经行修道之用,另一方面也为了自己追求自然淡泊、清静无为的生活。他在母亲仙逝之后,他也曾向皇帝上表,将自己最为钟爱的辋川别墅施作僧寺,供“名行僧”“精勤禅诵,斋戒住持”之用,并且不止一次上状,恳求朝廷允许将自己所得的职田献出,作为周济穷苦、布施粥饭之用。

10、《答谢中书书》: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

11、《旧唐书》说他“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为何笃爱佛学的王维此次与山中僧人相见会感觉如此索然无味,匆匆而返呢?如果说僮仆与他文化差异太大,无话可谈,那么僧人恰好是他的同道,又何以如此呢?

12、人生最真切的,莫过于每一个人自己内心的知觉。知觉开始,便是生命开始。知觉存在,便是生命存在。知觉终了,便是生命终了。

13、不相见,不相见来久。日日泉水头,常忆同携手。

14、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

15、奏议、书论、铭诔带有明显的“实用功能”,而诗赋则更多的是无功利的审美情怀的抒发。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带有交际目的的篇目,往往是精彩的美文,其“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互缠绕,密不可分,甚至还能相互促进。

16、✦当待:等到。✦蔓发:蔓延生长。✦轻鲦(tiáo):即白,鱼名。身体狭长,游动轻捷。✦矫翼:张开翅膀。矫,举。✦青皋:青草地。皋,水边高地。✦麦陇:麦田里。✦朝雊(gòu):早晨野鸡鸣叫。雊,野鸡鸣叫。✦斯之不远:这不太远了。斯,代词,这,指春天的景色。✦倘:假使,如果。

17、✦静默:指已入睡。✦曩(nǎng):从前。✦仄径:狭窄的小路。

18、文体的“交际目的”与“审美功能”

19、从“不敢相烦”到“独自相思”再到“直接相邀”,这就是作者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脉络。不敢相烦,是作者隐约体会到不同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独自相思,是面对美景无人相伴欣赏的落寞;直接相邀,则是抛弃尘俗、融入自然的强烈冲动。三个阶段,从忐忑到含蓄再到直接,也符合写信人实际的心理状态。更具有吊诡意义的是,作者写信是带有实用目的的,但写信的最终目的却是审美的无目的性,即邀请朋友欣赏山中美景。但这种无目的性中,其实隐含着作者更为隐蔽的目的性,即抛却尘俗,融入山林,与自然相伴,过一种诗意的闲适生活。这才是这封书信在交流与实用目的方面最值得注意之处。

20、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山中人王维白。

五、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动静结合

1、作者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文章第1段说本想邀裴迪同往山中,但“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便独自前往山中,结果欣然而去,索然而返。自诗人去往山中之后,略无写景,亦全无抒情,只淡淡记一笔:“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3、事实上裴迪的诗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可与王维相提并论,其优劣分明的对比曾让不少人发出疑问:难道王维有意要拿裴迪做陪衬?日本学者入谷仙介对此作出的解释颇为符合情理,“裴迪诗与王维诗的关系,我想可以比喻为纺织品花样和面料。花样和面料与其用毫无关系的色调,不如用同一色调的浓淡两色、或者强烈和不显眼的两种色彩配合,更来得和谐。”显然,同调的相互映衬构成的是整体的和谐美,不可能每个个体都平均着墨,这是审美的规律,也是自然的规律。显然双方已经对此心照不宣,各得其所且相得益彰,于是有了这高山流水知音相惜和甘心为护花而化作春泥的产物。

4、在很多方面,他都足可让王维引为莫逆之交甚至最终成为生死之交。

5、《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唐朝诗人王维所作的一篇散文,本为书信,因其有诗歌美感与韵律,成为唐朝文散名作。全文描绘了辋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隐约的城郭、等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写出了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轻盈。

6、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7、意思是: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

8、《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唐朝诗人王维所作的一篇散文,本为书信,因其有诗歌美感与韵律,成为唐朝文散名作。全文描绘了辋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隐约的城郭、等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写出了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轻盈。

9、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多想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10、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你邀请来游山玩水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11、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12、(出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唐代:王维

13、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14、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

15、[1]选自《王右丞集》。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这篇散文是王维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裴秀才迪:裴迪,早年曾和王维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和王维“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16、这些书信文体的美文,在文体上既带有写景抒情散文的特征,体现了文学的审美无功利性,同时也带有交际目的,体现了文学的实用的功利性。我们在解读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时,就应该兼顾到这两方面的特征。

17、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扩展资料:王维于开元二十年前后曾在辋川隐居,他对田园风光、自然山水怀有特殊的情感,写了许多歌赞美那里的生活和景物,在隐居生活中他经常和野老共话桑麻,同朋友饮酒赋诗,与山僧谈经论道。

18、居有辋川别业,行有僮仆相随,这样的物质条件,让今天许多文人望尘莫及。

19、从《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来看,对于四十岁的王维来说,物质生活让他产生审美孤独,宗教生活让他产生审美疲劳,物质的体验和宗教的体验都无法构成完整的人生。

20、1白描满井游记,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山中与裴迪秀才书,“清月映郭……辋水沦涟,与月上下”2比喻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山中与裴迪秀才书,“深巷寒犬,吠声如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