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夜归鹿门歌原文(100句)

2023-04-14 19:32:06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夜归鹿门歌

1、yánfēisōngjìngchángjìliáo,wéiyǒuyōurénzìláiqù。

2、深度:不难为教师,不打扰教育,就是对教育最大的贡献!

3、山寺鸣钟昼已昏,鱼梁渡头dao争渡喧。

4、⑹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5、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6、感情真挚淡雅,在平淡中看到它的美丽,真实。

7、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枫叶秀秀团队很荣幸为您服务,如果感到满意,请给予采纳,如有不足,请给予建议,谢谢,期待再次为您服务。)

8、此诗写夜归一路所见,抒发企慕古贤的情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9、《夜归鹿门歌》是唐代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人通过夜归鹿门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的隐逸情怀。这首诗的特点,用“寂寥”二字可以概括,隐士生活,景色清幽,心境恬静。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笔法顺畅自然,意蕴深厚。

10、许锡良:谁把孩子逼向了应试教育?

11、明情: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12、在开头的两句话中,诗人写了他在江晚上的经历。第二副对联,前一句写的是“钓梁”的诗,写的是村里的人回到岸上的家;下面这句承载着“山寺”的诗句,写着自己回到鹿门。第流门山的森林被薄雾笼罩,朦胧而模糊,山上的月亮,清晰的光,黄昏的薄雾已经消失,树木的影子是清晰的。

13、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故题为“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的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14、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15、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16、而“岩扉”只是狭窄的石道,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门,将其看成是门,是人将社会的事物向自然投射的命名现象。岩扉与真正的门的区别就在于无法关上,就像一个始终敞开的大门,意味着接纳。

17、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18、(标题“归”内涵:如先辈庞德公一样的采药不归的人生道路和归宿)

19、译文: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20、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二、夜归鹿门歌原文

1、教学目的: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夜归鹿门山歌/夜归鹿门歌

3、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4、《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5、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独来去。

6、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7、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即景龙二年(708)至先天元年(712)间,故题为“夜归鹿门山”。

8、“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中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9、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余:我。

10、看到孟浩然的诗《夜归鹿门歌》,首先让我想到了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

11、“开”“忽”怎么理解?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的感受。

12、在这里有两个重要的意向,“松径”,松树是古人诗和画中常见的树木,衬托人物高洁伟岸的品格;松林间的小路,也就衬托出行走在其上的孟浩然高洁不群的品格。

13、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14、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15、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16、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17、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18、lùményuèzhàokāiyānshù,hūdàopánggōngqīyǐnchǔ。

19、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20、——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三、夜归鹿门歌赏析

1、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2、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3、找老公谈谈,把你的疑问都说出来,听听他怎么说,自己胡思乱想是没有结果,有时伤了自己,也误会了他,如果有难以启齿的,那就和自己说这是你们最后一次谈话,没有什么是不能说,不能问的了

4、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5、最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6、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

7、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8、情感:诗人抒发沉醉自得,超脱如意之情

9、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10、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11、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12、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13、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14、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5、隐居的清幽(静),江村的喧嚣(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16、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17、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18、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9、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20、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扩展资料: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四、夜归鹿门歌拼音

1、鹿门:山名,在襄阳。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2、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

3、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

4、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5、⑹、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6、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译文韵译

7、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8、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9、龟鹿二仙胶方歌:《医便》龟鹿二仙胶,人参枸杞熬成膏,滋阴益肾填精髓,“精极”用此疗效高。在使用中要牢记住此歌,其用法与作用就不会弄错了。

10、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扩展资料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11、⑻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12、孟浩然站在世俗和隐逸的分界线上,将隐未隐,欲仕不得仕,纠结着犹疑着,不管选择哪一个方向,他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惆怅,心中惦念着另一种选择,因而总是做不彻底。

13、shānsìmíngzhōngzhòuyǐhūn,yúliángdùtóuzhēngdùxuān。

14、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15、这首诗,格调疏淡,从黄昏闻钟、渔梁晚渡到月开烟树、夜归鹿门,次第写来,如话家常,诗人新鲜的感受,隐者洒脱的形象,也都随之托出。

16、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17、“岩扉松径长寂寥”,既然是隐居,应该以人烟稀少的清净为妙,如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以“人不知”的禅静展现出自己精神世界的超然。但孟浩然却慨叹“长寂寥”,如果人来人往岂不成了旅游景点了,哪里还是什么隐居呢?

18、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

19、春晓孟浩然《春晓》春晓①(唐)孟浩然春眠不觉②晓,处处闻啼鸟③。夜来④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夜归鹿门歌年代):唐(作者):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内容)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20、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五、夜归鹿门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2、明确:结合“开”“忽”“长寂寥”“自来去”等词可见别人眼里的迷离寂寥甚至凄苦之景,在诗人眼里却是风清月朗,恬淡清幽之景,感受到的是难得清净自如。可见不同的人对景物的感受因为各自情怀情趣志向等等的不同而不同。所以一般人眼中暗淡幽暗之景在诗人眼里成了皎洁清朗,一般人眼里的寂寥幽僻成了诗人眼里难得的超脱自在。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汉江临眺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夜归鹿门歌文学、唐诗、孟浩然、借景抒情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4、在孟浩然面前也摆着两条路,“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一条路指向悠远的山寺,另一条通向喧闹的渡头。两个地方都发出声音,但一个宁静,一个喧闹,对比强烈。“深山藏古寺”(赵佶),“山寺”代表的是远离尘嚣的禅寂之地,人们可以听见那在山林回响悠扬的钟声,但却看不清楚它的全貌;“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张泌),“渡头”类似于现在的码头或者车站,是人群短暂停留,喧闹嘈杂的地方,代表的尘世的纷纷扰扰的生活。

5、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更好的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6、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7、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8、课后习题处理:难题

9、《夜归鹿门歌》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10、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11、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即景龙二年(708)至先天元年(712)间,故题为“夜归鹿门山”。

12、⑻、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13、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

14、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15、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16、明确:点“庞公”乃以典明志趣。庞德公,汉末著名隐士,东汉襄阳人,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鹿门山也因庞德公拒绝征辟携家隐居于此而成了隐逸圣地。写庞公,既有仰慕之意,也有明志之怀。

17、《归篙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18、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19、别人眼里的迷离寂寥甚至凄苦之景,在诗人眼里是怎样的感受?结合文本试分析。

20、|摘记|本文约计3500字,阅读全文约6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