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杜牧黑板字(100句)
一、清明杜牧
1、酒家何处,去杏花村。五言句清明
2、这首诗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3、《清明》诗的中心思想
4、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5、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6、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7、杜牧写《清明》这首诗的背景:此诗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时杜牧为池州刺史。关于杏花村到底在何处,历来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或说在山西汾阳,或说在湖北黄州,或说在江苏南京,亦有以为诗人虚拟者。然而诸说之中,以池州说最为可信。而杜牧会昌年间,恰有出守池州的经历,借本地风光,组织成诗,为水到渠成之事。《清明》原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色彩清淡,心境凄冷,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历来广为传诵。
8、IntheRainingSeasonofSpringByDuMu杨宪益、戴乃迭译Itdrizzlesendlessduringtherainyseasoninspring,Travelersalongtheroadlookgloomyandmiserable.WhenIaskashepherdboywhereIcanfindatavern,Hepointsatadistanthamletnestlingamidstapricotblossoms.
9、《汉宫春·立春日》辛弃疾|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10、清明:二十四节气之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纷纷:形容多。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11、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12、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13、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14、杜牧清明诗符合七绝“平起首句押韵”的平仄:清明时节雨纷纷,平平仄仄仄平平,(时字可平可仄)路上行人欲断魂。仄仄平平仄仄平。借问酒家何处有?仄仄平平平仄仄,(酒字可平可仄)牧童遥指杏花村。平平仄仄仄平平。(牧遥二字可平可仄)韵脚分别是“纷fen、魂hun、村cun”三个字,但这三字依据《平水韵》不属同一韵部,纷属“十二文”部;魂村二字属“十三元”部。出韵这种情况犯了“出韵”大忌。不过《平水韵》这本韵书是在杜牧写诗几百年之后才出的,不算是杜牧犯错;至于这首诗的对仗关系因绝句类诗不是很讲究对仗(只有七律的第四句及第六句才很讲究对仗),所以这四句诗之间不存在对仗。
15、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字牧之。杜佑之孙。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16、《清明》这首诗讲述的是清明节那天的情况,清明节的传统是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17、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18、《桃花》周朴|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19、但是简单的诗歌绝不意味着简单的内涵。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简单的诗句却那么脍炙人口,富有情趣。读《清明》这首诗,可以从中感受到千年前的杜牧隔空指点后人如何过清明节。
20、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二、清明杜牧黑板字
1、“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2、《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3、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4、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5、我来给你说一个最有文学性的“改词之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6、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7、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8、作者停下车子,大声喊道:“牧童你好!我们是行路人,又累又饿的。
9、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0、清明节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大节日,也是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凡是有故去老人的家庭子女,都会放下手头的活计,去给老人上坟扫墓。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现在,以示对老人的思念,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11、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
12、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13、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14、各位看官,你们觉得《清明》这首诗是出自杜牧之手,还是出自许浑之手?希望大家留言评论。
15、第三句—转:借问酒家何处有?心中的思念无处排解,想借酒消愁 ,却找不酒家。
16、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17、这首诗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杜牧(公元803一一852年)字牧之,汉族,余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
18、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
19、“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20、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三、清明杜牧书法
1、清明的时候,又下起了纷纷的春雨。奔走旅行在外的人,心理更加增添了一分愁苦,简直失魂落魄了。诗人杜牧向别人询问,附近哪家小酒馆可以歇歇脚,放牧的孩子伸手指了指远方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2、抬头看到远处放牛的牧童,便前去打问何处有卖酒的酒家?牧童用手指远处的杏花林中,有一个小山村,如果想喝酒,可以到那里去买。此时的杜牧,好像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同时也从伤悲中走了出来。
3、《清明》杜牧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表达了诗人心里的落寞与深深的思念之情。
4、第二句—承:路上行人欲断魂—看到路上的人像丢了魂魄,也许是刚刚从亲人的坟头哭过一场。
5、《清明》的作者是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6、海量经典古诗词,每日为您推送
7、当杜牧看到这一情景之后,为这些孝子贤孙的举动,感到悲痛欲绝。触景生情,很想喝一壶酒借酒消愁,于是便有了借问酒家何处有这句诗。
8、《如梦令·春景》秦观|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9、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0、所以,很多人认为这首诗不一定是杜牧的作品。
11、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12、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13、《渔歌子》张志和|长江白浪不曾忧,万顷波中得自由
14、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15、第一句—启:清明时节雨纷纷,写清明节的天气 ,是个下雨的节气,人物内心如这雨天一样:阴湿、暗沉
16、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17、qīng míng shí jié yǔ fēn fēn
18、《雨晴》王驾|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9、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
20、诗文解释:正值江南清明时节,细细的春雨一直在下,一点没有停歇的迹象,还在路上驻留的旅客、行人被这雨水淋得落魄断魂;停下脚步,借问当地的老乡那里能买到烧酒驱寒?牧童咯咯的笑起来,手指遥遥指向不远处的杏花山村。备注清明:二十四节气之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纷纷:形容多。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借问:请问。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四、清明杜牧楷书书法作品 硬笔
1、第四句—合:牧童遥指杏花村。对面来了个放牛娃,他告诉我前面杏花村就有著名的杏花酒了。我的失落,我的思念,我的消沉,等喝了酒就会减轻了。
2、《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色彩清淡,心境凄冷,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历来广为传诵。
3、《江南文脉》诗词篇07王安石《泊船瓜洲》
4、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表达了诗人羁旅漂泊的愁绪,以及凄迷纷乱的心境。
5、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6、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7、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8、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长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9、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10、这首诗很巧妙的接着清明这一节气表达了对已故亲朋的思念之情。
11、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12、杜牧清明诗中“借问”的意思:请问清明朝代:唐代作者: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13、牧童遥指杏花村。三字句清明
14、tavern:/ˈtæv.ən/小酒店
15、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路上行人欲断魂”。什么是“断魂”呢?“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
16、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17、清明杜牧表达的感情,清明杜牧表达的感情就是写了一个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8、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19、注释:drizzle:/ˈdrɪz.əl/细雨,零星小雨,毛毛雨
20、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五、清明杜牧古诗赏析
1、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2、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3、《中华古诗词100首》65王安石《泊船瓜洲》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6、《清明》这首诗全诗色彩清淡,情感悲冷,但淡而有趣,悲而不伤。全诗语言简单明了,犹如一篇小日记,人读人懂,所以流传千古,妇孺皆知。
7、(诗文赏析) 山西杏花村的白酒,醇香可口,年代长久。在杏花村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许多汉代的制酒的工具和酒器,推测大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就大规模地酿造白酒。到了唐代,村里酒店已经有七十二家了。杏花村的酒闻名于世,李白和杜甫也曾在此饮酒作诗,但杜牧的《清明》诗家喻户晓。据说,到了清朝,杏花村的酒家已经有了二百二十家。本诗大意是清明时节,本该家人团聚,可是对于冒雨赶路的行人来讲,不禁心情迷乱,难以平静,好在找到了解脱的形式。全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余味无穷。
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9、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
10、miserable:/ˈmɪz.ər.ə.bəl/痛苦的;可怜的
11、《望江南·江南蝶》欧阳修|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
12、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13、天空是灰暗阴沉的,春雨是纷扰寒冷的,行人是伤心悲哀的,诗人是孤独落寞的,这一切都是让人沉郁忧伤的,这也应该是清明节的基本基调。毕竟怀念祭祀先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14、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王孙公子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15、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16、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17、有人仿造杜牧《清明》而写了这么一首诗:清明时节沙纷纷,路上行人满面尘.借问青山何处有,学童遥指盆景中.这首诗对什么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_沙尘暴现象_
18、由于杜牧的诗集中,没有这首诗,而且还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七言句清明
19、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20、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