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山水文字(100句)
一、山水画文字
1、画者,今论传统或古典,非现代派也。画以摹写自然、生命之表象美为己任,虽杂以主观倾向,终以传达视觉美感为主干。故画者每每于案前必心情愉悦,沉醉于物象唯美之境界
2、步骤02:出小枝,注意树分四枝的原则,即树干前后四面八方出枝的情形,然后用淡墨对树干加以皴笔。↓↓↓
3、再没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
4、一是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和大自然合达到主客观世界与时共进光景常新的境界,谓之新。
5、每到一处山水胜景,必须有很多景物使你感到新鲜,激起创作的热情。这时就需要进行必要的记录,速写其形象,如果结构复杂,某些重要部分还要重点加以结构上的记录和特写。这种速写不求形式上完整,而求详细记录,特别对于工程建筑物,必须结构清楚,透视正确,每次外出写生,这方面的工作量是很大的。
6、(2)长披麻皴法:宜表现季春至初秋之景,原因是草木繁茂,山石全被草覆盖。故表现的是草木一层层的质感。点宜用一字或横点。
7、“突然一阵强风从对面吹来,千百张荷叶的一侧,被卷起。”从这句话中可知此画重点描绘的是荷叶,而且是风中的荷叶。
8、北宋后期,山水画中的青绿山水画进入成熟发展时期,主要的代表作品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千里江山图》全长12米,为全景青绿山水,气魄宏大,构图严谨,充分体现出中国画的散点透视的优点,锦绣山河尽在眼底,给欣赏者以良好的视觉效果,使人心旷神怡。这幅画在表现形式上运用了青绿山水的传统勾勒法,各类山、石、水、草木的设色统一中有变化。如天空上半部涂青色,越往下越浅,不但使山的轮廓分明,而且有落日余晖之感,色彩的运用非常成功。《江山秋色图》则笔法秀劲工致,布局巧夺天工,其风格既有青绿山水的富丽,又有文人画的“雅逸”,显示出了由“大青绿”向“小青绿”过渡的趋势。
9、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我国三百多年的南北分裂的局面。政治的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绘画艺术的进步。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传世第一幅完整意义上的山水画。
10、步骤01:先勾出树干一侧的轮廓,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才能矫健多姿。侧锋运笔,从左往右出皴笔。↓↓↓
11、玄关挂山水画最重要的是展现迎接客人到来或者主人回来,而迎客松有着迎接他人到来的含义,所以在玄关挂一幅迎客松是可以的,可以选择斗方的迎客松山水画,比如易从网宋唐的斗方山水画《黄山颂》,山峰众多,且非常的遥远,一棵茂盛而繁茂的松树伸长着手臂迎接着客人的到来,展现了迎接客人到来的含义,挂在玄关装饰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12、魏晋南北朝政治混乱,世人朝不保夕,百姓生活颠沛流离,社会上长期笼罩着悲观消极的情绪。文人名士们对社会现实充满失望,满身才学无处施展,只有将满怀才情寄托在山水之中,以逃避动荡不安的现实环境,由此开始追求自由与开放的艺术形式。
13、另外,画泉水瀑布水源要合理,要符合大自然的一般规律,山顶上、山腰上突然出现大泉水大瀑布,就显得有点怪怪的。一般两山之间,森林深处有可能出现。源头深,水流大;源头小,水流小。如下图:
14、我站在甲板上,头顶是蓝天白云,脚下是碧绿的水远处是奇峰罗列。此情此景,此时此刻,我好像已融入了大自然中,仿佛是在天堂。此情此景,此时时刻,是我这笨拙的笔怎么也描绘不出来的。
15、看这些老作家的书,我总是恨自己才二十出头,经验和经历都不够,写不出这样的金句来。听说,老一辈的作家在开始一天的写作前,会翻开摆在案头上的诗词歌赋。读上几行。于是所有语言之美,都经由轻声的朗读,进入了书写者的感官。
16、云台山之旅,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山、水、人的完美结合,远看,山仿佛一朵发黑的云彩,它是那么高,那么大;近看,漫山遍野都被绿色笼罩着,那绿色呀,沁人心扉:深的,浅的,浓的,淡的……数不清的绿组成了这美丽、可爱的山。红石峡是由许多砂岩组成,在那坚硬的山石中,小草、树木挤开岩石,那美丽的绿色,涌进了幽静的山谷,涌进了清清的水池,也涌进的人们的眼睛,使人们如痴如醉。
17、(2)仲春树法:画树干要遒劲并向上发柔嫩小枝,点以胭脂兼嫩黄绿叶着以深绿,山石宜用小披麻,点宜用小混点或胡椒点。
18、两宋山水画在山水画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北宋直承五代之风,在画风的延续和演进上成就突出。南宋注重对画面诗意的发掘,既继承了北宋传统,也有更多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9、树由四个部分组成:主干、支干、细枝和叶
20、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有它自已的特点,有别于西洋画中的风景写生。中国山水画写生,不仅重视客观景物的选择和描写,更重视主观思维对景物的认识和反映,强调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反映自已的思想感情。
二、国画山水文字
1、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
2、北派的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李思训,他发明的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变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宋代的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他的风格,形成一种派别。
3、步骤03:生枝,交叉处要预留位置,最后调整完善。竖皴法常用于画椿树。↓↓↓
4、独特的绘画技法,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语汇:毛、涩、苍、润等等。所谓运笔,就是指用带有水分的毛笔,在绢纸上擦出既毛涩、又苍润的痕迹。只有对笔性、墨性、水性、纸性都有着深刻理解的画家,才有可能下笔有力、点如坠石。
5、细枝:画细枝是支干的继续,秋冬无叶树和枯树才画,如果画夹叶树就可以不画了。细枝的组织形式有多种。
6、“作为一个来自歙县的徽州人,乡情悠悠,乡愁难舍。几年以来,我时常回到歙县,在有意和无意中去寻找那些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古村落。当我漫步在那些光滑的石板古道上,让身心走进流逝的时光中,这不仅需要体力,还需要一种执着不息的心力,更需要一份思乡的情怀。踏上碧苔覆盖的石板,跨过藤蔓缠绕的古桥,走进断壁残垣的路亭,登上险峻高耸的关隘,找寻字迹剥落的碑刻,徘徊在那些追不上现代生活节奏的山岭之间,我就是怀着一种对这些即将消逝的徽文化载体的敬畏,怀着一份记载并留下徽州符号的心境。”
7、步骤01:双勾画出树干,注意树干与树枝间的树杈,一般不小于九十度。↓↓↓
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
9、支干:画完主干就接着画支干,要注意树的生长规律,即上小下大,支干要四面生长。
10、自古以来中国画都是讲究书画同源,更有诗书画同修的讲究,理所当然的学习山水画更要练习书法,以求达到诗书画共同进步的目的,至于学习那种字体,这要根据是:工笔山水,还是写意山水,工笔画适合楷书,隶书,篆书,以求书写公整。
11、素画法是元代以后较为通行的画法,特点是只有勾、皴、点而不染或少染,用墨清淡,画面清爽,画法也较为简单。
12、有时对地名研究也有着学人般的爬梳功夫。如对“篁墩”一名的梳理:首先说明“篁墩”得名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而后表述“篁墩”最初名叫“姚家墩”,后曾改名“黄墩”。并引用《新安黄氏家谱》中的记载,说明东晋时有一个名叫黄积的人,“为考功员外郎,从元帝渡江任新安太守,卒葬郡西姚家墩。积生寻,庐于葬,遂家焉,改曰黄墩”。进而又引用正史,讲述东晋大兴初年,新安太守程元谭因有善政,朝廷赐程元谭及其后裔宅居于此,此后新安程氏族人世居于此,繁衍盛兴。因为此地多修篁翠竹,于是改“黄墩”为“篁墩”。唐末黄巢之乱时,黄巢军一路烧杀掳掠,相传,“凡地以黄名者,兵辄不犯,盖谓己也”。于是在唐末时又易“篁”为“黄”。
13、(5)仲夏:万木阴森,降水较多,故树叶肥润,画山石宜云头皴或解索皴。
1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5、步骤01:双勾法立杆取势,直中有曲、曲中有直。沿着树干的阴面勾画鱼鳞纹,纹案的大小形态依树势而定。↓↓↓
16、王宁老师,是我们易从网的签约画家,老师的作品都是惠民价,适合大众选择。王宁老师笔下的山水画作品,那热烈明快的色彩,墨与色的强烈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工与写的极端合成,平正见奇的构成,是王宁老师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欢迎前往了解哦!
17、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8、因此他对堂庙、牌坊、亭台楼阁等历史遗迹都翔加叙述,娓娓道来。如棠樾村的慈孝里坊、鲍灿孝行坊、鲍象贤尚书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漱芳父子义行坊、万四公支祠、清懿堂等,尤其对清懿堂的描述更为详细面面俱到。因为棠樾村的“清懿堂”是保存下来的全国唯一女祠,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女祠,正因为如此,“清懿堂”在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变得非常珍贵。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
19、扫刷法:用散锋笔沾少许墨、色扫刷,常用于披麻皴、发丝皴等。
20、再没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
三、文字山水画图片大全
1、意境植根在“游”的基本,也就是说,意境是从生活中酝酿而成。自然是美的,立意是把美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之升华成为更美满、更有理想的景物。“悟”是客观景物反映到主观意念上,重新组织成艺术形象的重要过程。经过艺术加工的景物,应该比原来的更集中,更美。山水画写生中的“悟”是走向“中得心源”的必要过程。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步骤02:勾画出西面的树干轮廓,顺势画出树根,墨色可稍淡一些。↓↓↓
4、(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
5、建筑是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因势而定。
6、步骤01:在起笔之前,确定好树干的倾势,取局部,顺树势勾画,淡墨浓墨混合而用,不可单一墨色。↓↓↓
7、点:点醒,使平淡的画面生动起来,近点为苔,远点为树。
8、一幅用文字勾画成的工笔山水画长卷
9、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0、④注意对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理解。“山形步步移”
1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2、画家赵春秋作品一江清月照水寒
13、五代绘画达到了中古绘画的新水平,它对绘画自唐发展到北宋,起着桥梁的作用,五代设有画院的有西蜀与南唐。西蜀在唐末时因少受战事影响,所以中原画家多避乱入蜀,致使蜀地绘画更为兴盛。南唐中主李景,采取西蜀孟昶的办法,在宫廷也设立翰林图画院,因此各地画家闻讯,相继来到南唐。有著名画家周文矩、顾闳中、高太冲、朱澄、曹仲玄、王齐翰、董源、卫贤、顾德谦。五代的山水画总的来看“并非盛时”但有个别画家的成就是突出的,能代表这个时期的山水画最高水平的画家有荆浩、关仝、董源。
14、皴法不仅反映了艺术家的审美取向,也代表了山水画的艺术生命。从隋唐时期开始,皴法与中国山水画同步发展,皴法的成熟也为山水画在五代、宋朝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15、描写“国画”的词语有:淡逸劲爽、笔酣墨饱、清新淡雅、画龙点睛 、妙笔丹青等。
16、步骤04:完善树枝,丰富树干细节,要注意树的生长规律,即上小下大,树干要四面生长。↓↓↓
17、水在作画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材料。
18、(8)仲秋:枝多叶少,枝鞘宜点朱黄,更有金秋之象,可加以果实。
19、湿笔法:笔上蘸墨色较多,常用于染画类。
20、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山水画艺术字
1、落款用农历(阴历),则全是农历;用阳历则全用阳历。
2、“擫”是用大指肚紧贴笔管的内侧。“押”是用食指第一节贴住笔骨外侧和大指内外配合。“钩”是用中指第第二节弯曲如钩地钩住笔的外侧。“格”是无名指第二节之间的骨节紧贴笔管用力把中指向内的笔管挡住并向外推。“抵”是用小指托在无名指下面抵住中指的钩。
3、“传统、生活、创作三位一体”即“监摹、写生、创作”。对传统的学习、研究是山水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临摹学习是为了借鉴,决不可在自己的创作中照搬照抄。
4、山,绵延不断;山,险峻挺拔;山,巍峨挺立;山,气势磅礴;山,新奇秀丽。山,无语,无悔,无惧,却永不停息地为世人演绎着最美的风景。
5、步骤01:确立树势,先画出节疤的位置。↓↓↓
6、笔法包括运笔恣势、运笔方法、工具方法、绘画方法四大部份内容。不同的笔法画出的效果天差地别,当认真练习与摸索。
7、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8、(3)凝神构思:对事物有选择的表现。
9、步骤02:完善树干,浓墨点出老桩。画树根,树根是支撑整棵树势的基础,要立稳、扎得牢。↓↓↓
10、妙笔丹青:星星点点几只白鸡,在水面上徘徊,像是一位丹青妙笔疏工几笔画出的水乡苇塘秋意图。
11、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这对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理学天理世界秩序观的普及,使山水画逐步占居上风而具有绝对优势。
12、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诗词、印章等来补白。亦有让其空白,故从布局可见作者独到之处。扩展资料古代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
13、国画教程:怎样画山水扇面
1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5、激情中的自然,送来璀璨的时光,起势不凡,拉长镜头,浓墨重泼,深打人心,送首瑰丽颂歌,赞它默默慷慨给予。在崇高寓于平凡之中,透着一股雄浑的气势,豪言壮语天地之间。辉煌的生命,灼热扑面,光环炫目,让人浮想联翩。
16、正锋法:执笔成90度,笔尖向下,笔杆垂直,多用于勾线、点苔、线皴之类。
17、勾线:构图按两点对角式构图,近景由土坡构成,中景是石山,远山设为丘陵地貌,因此线条应平缓婉延,用湿墨勾画出山石地貌即可,线条应近浓远淡。(图6)
18、野望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江上 王士禛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诗中山
19、山水画基础教程:图文详解怎样画树
20、(1)选景:自然界不是什么都能入画的,要有选择。
五、山水画字句
1、湿画法:将纸喷湿再画,笔痕模糊。
2、专业工具的运用
3、又如虬村,因其古村落最先的居民为仇姓,因之名叫仇村。唐末黄巢起义时黄姓迁入,继而有张、周、汪、刘、胡、冯等姓陆续迁入。在仇姓逐渐式微黄姓家族逐渐繁盛后,又因其“北枕九龙山”“丰乐河在村南三百米外自西而东流过”,故改仇村为虬村。读音相近,但写法完全不同。
4、另外一定要注意线条的运用,线条用好了山水会很有味道的
5、山无语,山无需多言,山的风流不必包装作秀,天然一副“酷”样,在那儿,就是好。是读山的人,但是知道,有时候人家也会读我的,当我就像一个短短的句子般地投向山林时。
6、(11)仲冬:无叶,枝枯老,用笔宜僵劲而古拙,枝多下垂,干染淡墨,内先染淡赭墨,山石宜大斧劈,少点苔草(或不点)。
7、使我非常惊奇的,是那江水的绿,绿得浓极了。时已深秋,但那浓绿,却给人春深如海之感。原来雄伟的山,苍郁的树,苔染的石壁,滴水的竹林,都在江中投下绿油油的倒影,事实上是天空和地面整个绿成一片,就连我自己也在那闪闪绿色之中了。
8、跟着名家学国画:黎雄才山水画谱之树法
9、槐塘村更是充满了传说神奇色彩。“后周大顺二年(952年),歙州郡城河西有一位叫程廷坚的,有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中有神人告知,‘郡西十五里许有佳境’,于是举家迁居于此,所居之地取名为华堂。南宋初年,唐姓族人迁入,居村北因之有了唐家街;元代时汪姓族人迁入居村南山后,李姓族人迁入居村东。清代以后,又有王、吴、潘等诸姓人家迁入村中。村中心有一圆形小山包,称大号山,以大号山为中心,向四周辟出九条道路出入村,名曰‘九龙戏珠’。槐塘村村形独特,是一块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村中有一口一亩开外的长方形水塘,南宋时流传有晋王祜种植三棵槐树于庭院,以预示子孙后代家族兴旺发达的故事,程姓家族仿效之,也在这口塘边栽种了三株槐树,村名也由华堂改为槐塘。”
10、所谓开合,“开”一般是指把景物铺开。而为了防止景开得乱而散,就要把过散的点聚起来,然后突出主体,使其集中,这就是“合”。实际上开是制造矛盾,合是统一矛盾,小开合包含在大开合之中。矛盾制造得尖锐而又统一得好,画就越有气势,艺术感染力就越强。总之,要在考虑构图时,取势避免平,要突出重点;实际处理时,繁简、轻重、虚实都要注意。
11、步骤04:墨色稍淡,继续添加皴笔,增加层次,丰富细节,根部可留白。↓↓↓
12、跟着名家学国画:赵春秋老师教你画冰雪山水
13、B、创作时间:传统国画作品多数用夏历干支纪年法题写,如甲午孟春、乙丑荷月、丙寅仲秋等;也可用现代公元纪年法,如公元二0一八年四月。
14、(6)折带皴:宜表现河边山石,点用插针。
15、这些话多么美。中国文字的排列组合,像浓墨山水般,被王安忆老师描绘得如此风姿卓越。
16、步骤04:为树干染墨色、加擦笔,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最后整理完善。↓↓↓
17、(7)孟秋:草木渐渐萧杀,树宜遒劲,小枝点要苍老,若点叶须笔笔有力,着色以青而黄绿,枯枝宜以青和墨或朱或黄点之。
18、古人提到山水画时,说画面可作“三叠两段”的处理。所谓“三叠”,就是“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所谓“两段”,就是指“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分明隔做两段”。“三叠两段”是古代山水画中的一种构图程式,但它不是必须遵守的法则,所以画家还是要根据自己对自然景观的审美体会,灵活运用,不可硬套。
19、国画前沿动态、国画艺术分享!
20、泼撒法:将墨色直接泼撒在绢纸上作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