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的心情说说(100句)
一、太极的说说
1、094右七星下势095擒拿096回头看画097进步指裆捶
2、(马春喜简介)马春喜,中国武术九段、高级武术教练、国家级武术裁判、原河南省武术队总教练,入选“中华武林百杰”。1940年,马春喜出生于河南开封武术世家,自6岁开始习武,1965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师从张文广教授,擅长查拳、刀、枪、八卦、太极拳项目,多次参加比赛获金、银、铜奖。任河南省武术队总教练期间,马春喜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冠军,并多次担任世界锦标赛、亚洲锦标赛和第十三届亚运会的裁判与教练。今年4月,退休18年、已77岁高龄的马春喜为使我省全运会选拔赛社会组比赛的选手们有更加出色的发挥,再次担任河南省全运会选拔赛社会组比赛主教练。
3、练好拳架,达到着熟。太极拳重意不重形,重内不重外。但其中的“意”、“内”,不能凭空而来,而是通过合适的途径、通过一定的方法得来。方法之一就是练好拳架。拳架是用来模拟劲路的,练拳架既可以增加练拳的兴趣,又能检查劲路是否正确。练习拳架时,要按照阴阳平衡理论,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下,做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松腰圆裆、开胯屈膝;旋踝转腿、舒指坐腕。拳架练对了以后,还要做到着熟。“着熟而渐悟懂劲”,劲是内里的变化,通过“着”这个有形的动作表现。没有“着”,不可能表现出劲,练到着熟并知其变化,才能产生掤劲,进而懂劲。
4、不丢不顶粘黏柔。太极拳不丢不顶方谓懂劲,轻扶八方线,彼不动我不动,彼一动吾先动才为真柔。
5、掤劲中現柔。有上即有下,有下必有上,左右里外对立统全身皆是这样。
6、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7、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8、①气沉丹田不同于练硬功时的气贯丹田和入力丹田。“贯”和“入”是努力向下压气使其进入丹田,“沉”则是顺其自然而因势利导。好象东西在静水中随着地心吸力徐徐下降,松静自然,无一毫勉强之意。
9、练太极拳往往不感到有明显的健身效果,与慢走、登山等好像差不多,仅仅是不易感冒。其原因有一是练拳的时间不够,即运动量不够。如果每天只练三遍简化太极拳,大约需时15钟,对体弱的人来说可能合适,对一般人来说,太短了,一般应打五遍至七遍,练拳时间要半小时以上。有人主张一小时,还不包括站着聊天在内。运动量的合适与否,应以自我感觉为准,每次练习后精神愉快,身体轻松为合适。其没有严格按照要领练拳,打油滑了。因此,一定要严肃认真用心思去练拳,天天坚持才会有效果。
10、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11、陕西彬县东西安干裁缝活—→岳绍羲—→喻承镛。
12、通过有步骤的练功,人的精神面貌会越来越好,心胸豁达,真正体会到“神清气爽任自然”,与人推手时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用意不用力”。比如和对方试劲时,双方动作相同,体重身材一样,练功年限也相差不多,就看谁的任督二脉通畅得质量高,则谁的听劲灵敏、功力深厚而取胜。功力深厚者也能调动任督二脉打人,如果想用督脉打对方,对方就会感到好像有一个大车轮向自己压过来;如果想用任脉打对方,对方就会感觉好像有一台大铲车,将自己的脚跟一起铲起来。
13、我们每周会抽取一到两名幸运参与奖,获得☘武术名师名家亲自签名的珍贵书籍,或☘与武术名师名家一起习武、探讨的机会,还有可能☘免费获得武术名师名家培训授课的机会呢!心动不如行动,快来参与吧!
14、056迎面肘057抱头推山058如封似闭059单鞭
15、如:用旋切,扛杆等物理的原理,是各门武技使用的普遍真理,而中华太极拳既有武术的普遍真理,更有其本身的特殊真理!而太极拳的柔走,就是建立在中华《内经》(六经阴阳运化生理学)《内景经》(人体丹道运气生理学)的基础上的武技,这不同于当代中外武技博击运动所应用的《人体解剖学》产生的一切运动学。
16、修炼太极拳,其实也是修炼人生,一拳一世界,心中有一方清雅净土,可容阴阳,可纳动静…….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你可以不懂太极,但只要练习太极,就会受益于太极 每天坚持晨练、已是一种习惯,加油。
17、太极名家杨澄甫先生共有四个儿子:长子杨振铭(守中),次子杨振基,三子杨振铎,四子杨振国。
18、呼吸初学时完全可以不管呼吸,一心一意去学好拳架。太极拳的匀缓动作,自然地使呼吸变得深长。拳架练到一定时期后可以考虑专门用一段时间练呼吸。先练静止时呼吸,再采取只重呼气法呼吸。要注意动作与呼吸的配合不能过于机械,因为太极拳不是呼吸体操,有些式子能够结合的就结合,不易配合的不要勉强配合。
19、贯耳捶束手解带伏虎擒拿;指裆捶肘底看捶
20、060前招061后招062勒马式063野马分鬃
二、练太极的心情说说
1、放松。太极拳要求:“由松入手,化僵为柔”。在各个阶段,都要求放松。放松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肢体要放松。使全身的肌肉、骨骼、筋腱、皮肤都舒展开,做到最大限度地松开、放长,把自身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二是指思想、情绪要放松。排除一切杂念,情绪稳定。意念中要有放松才是对的、才能出真功夫的想法。这两方面紧密相连。肢体上不放松,意念就很难放松,意念上不放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放松。要做到“神舒体静”,以“内松”促“外松”,最后达到“内外皆松”。
2、太极拳名家郝家俊说:“胸中空洞洞,肚里沉甸甸。”
3、中国太极拳文化的传播者
4、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5、放松是为了产生掤劲。放松是手段,是方法,产生掤劲才是其直接目的(但不是其最终目的)。松是为了“通”,放松了,才能逐步打通任督二脉,进而使十二经脉也相继打通。经脉打通了,身体不适之处,可进行检查。通了之后,有了内气运行,劲可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到达身体任何一点。在练拳之初,不可过分追求掤,应以松、圆、慢为主。
6、在柔和的动作中也藏着几分刚劲,双手握拳,转腿,向前缓缓冲拳,更让沉浸其中的我们觉得正在全神贯注地将混沌的天地分开,动作多么精确,到位,整齐。
7、040左拍脚041双风贯耳042旋脚蹬根043三步捶
8、✤参与:文章分享、转发、点赞、留言、关注等
9、松净了则全身都有沉重的感觉(是自然的重,不是用力),自身微微转动与空气接触犹如水中动作。架子盘久,身愈松柔,就愈是感到身手沉重,也愈感到空气阻力增大,也就愈是增加了听力。内劲主要在练架子里求得,走架中沉肩坠肘,以期肩肘对臂重的体验;气沉丹田,松腰坐身以期对上身重力体验的获得;迈步如猫行,务使两腿在虚实转换中,切实感受到全身重力之压。各部有负载肢体重力体验之日,就是太极拳内劲上身之时。练内劲一般先从手上开始,让手体验自重,以后把这个体验慢慢地扩展到身体其他部位。内气是一种细微的本体感觉。心静,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的缓慢练拳,日久,两手会有胀热的感觉,从偶尔出现到练拳时经常出现。
10、进一步练习将劲沉至脚底。具体练法:凡胯的前进、后退、左右放置都必须用脚底趴地劲以及脚底紧帖地面左右拧的反作用力来带动,这样由脚底的力带动两胯,由两胯带动全身的动作,练习愈久,全身则愈来愈放松而轻灵,所有的力,均由脚底作用于地面的反作用而出。到此地步,就是已能将劲沉至脚底。拳论讲"劲起于脚","主宰于腰",就是此意。腰除指命门穴外,就是指两胯。
11、王林祯—→蒋发—张楚臣—→陈秋阳—→张宗禹—→霍文毅—→霍秉昌—→霍金龙
12、起势领落金刚捣碓翻掌懒扎衣为封似闭开合
13、089单摆莲090指裆捶091金刚捣碓领落092翻掌093揽插衣
14、螺旋转动。陈氏太极拳通过螺旋转动产生掤劲,是区别其他拳种运动形式的独特之处。这种螺旋运动,贯穿全身。“通过反复持久地锻炼,体内自然产生一种似松非松而富有弹性的缠丝劲”。
15、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16、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
17、据历史考证,太极拳始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家族第九世陈王廷所创。陈王廷明末清初人,他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在家传武功的基础上,陈王廷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和道家导引吐纳养生之术,创编了一套阴阳结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拳术,命名为“陈氏太极拳”。
18、两仪,四象,八卦我觉得不能说出到底是指什么,至少不能说明白,笼统就是分阴,阳。然后再分少阴,少阳,太阴,太阳。之下再分出八卦。像楼上说四象指四季,只能说可以充当四季,真正的四象还能替代别的东西,就像大家都说的乾,普遍人认为就代表天,坤代表地,其实乾在易经里还有马的意思,所以不能定型的。你说的青龙朱雀玄武白虎是四神兽,代表东南北西,也对应五行里的木火水金,至于土是在中央。这些东西很深的,有兴趣找些书看,很有意思的
19、黄龙翻身霸王敬酒二起拍脚封门椿喜鹊蹬枝
20、总之,具有特殊的技击性、突出的哲理性、明显的健身性,同时又符合太极拳系列技术要求,才算是太极拳。出于不同的练习目的,可以有所侧重,但是作为完整的太极拳技术要求,最佳的练习效果应该是三性有机的统一
三、太极霸气说说
1、10金刚捣碓10收势。
2、形意拳家马礼堂先生说:“清升浊降,气归脐下。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提,气升于顶,呼气时放松,气沉脐下丹田之内。”
3、: 柔中带钢\\绵里藏针\\钢柔并进、以柔克刚、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4、024迎手捶025肘底看捶026倒撵猴027白鹤亮翅
5、我去看《太极1:从零开始》了,它是在国庆档期上映的,胜过了《环形使者》等好莱坞影片。而且阵容也很豪华哦,像彭于晏、Angelababy我都很喜欢的,不过,如果你对这个故事真正感兴趣,还得再看后两部《太极2》《太极3》,这样才能把这个关于太极的新版传说搞清楚。《太极》系列是一系列的三部曲。三部曲将完整讲述一代太极宗师如何炼成的故事。而且10月25号上映IMAX3D版本呢的《太极2》哦,值得一看!。
6、太极拳锻炼时以松、圆、慢为主,重在内在功夫的修炼,逐步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劲力,形式上又有“形不外露,劲蕴于内”的特点,不令人知,因而称这个劲为内劲。
7、李万恒13100070786
8、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马畅、加之她家传的太极技艺,使马畅虽然年纪轻轻,但对太极的领悟颇深,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许及响应。马畅现已不仅仅是太极界中的知名人士,如今她也是媒体的热点人物之成为了掀起强烈中国风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偶像人物,并被各大媒体赞誉为“最美武术冠军”!马畅太极好行云流水快慢相间发力好轻灵弹抖马畅综合素质好有文化底蕴马畅口才好可以把太极好好的表达马畅外表好看着都是一种享受马畅才艺好把太极演绎的更加精彩多元马畅人品好看她节目觉得她是一个孝敬可爱的女孩马畅太极理解好父亲的文化熏陶对她有很大的启发总的说马畅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正因为这样她的太极才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马畅的太极无人能够替代
9、052鹞子翻身053裹膝054再裹膝055研手捶
10、应该说是在习练过程中先由外带内,再由内带外。这是个过程,但是也有很多人是外内不连。也就是说外不带内,最后也没有内带外。
11、从技术角度上来看起码要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12、最温暖、最有深度、最具影响力的
13、001预备势002领落003金刚捣碓翻掌004揽插衣005如封似闭006单鞭007领落008金刚捣碓白鹤亮翅009搂膝斜行010开合011琵琶势
14、时光静好与太极为伍,细水流年与太极相伴,繁华落尽与太极终老,红尘杳渺,如此便好。
15、首先,是特殊的技击性。太极拳是拳不是操不是舞,所以虽然不主张“武”却能“武”,是“文拳”,而这种武又不同于一些“硬打硬进”的武事,非常重视“以柔克刚”,讲求“粘连粘随”、“舍己从人”,这是一种极高层次的技击。
16、青年人打陈式太极拳,因为这套拳幅度比较大,拿来锻炼很好的,老年人就打杨式的,幅度比较小。
17、立如平准定位柔。垂准如持毛笔,平准如天平称物,称准如秆称既是柱撑于倾跌也是称砣与来力平衡。此做到才能柔。综合上述六因过程,因此可知:柔是一个太极拳训练目标,也是过程后的结果!以柔克刚的核心是运化,拳论所言即是:柔即走化,走化即打。这才是正宗太极拳。
18、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19、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太极拳柔和协调的动作,会促使血管弹性的增加,血管稳定性增强,更能适应外界刺激。长期锻炼,可以防止高血压和血管硬化。
20、044青龙探海045黄龙转身046霸王敬酒047二起拍脚
四、关于太极的说说
1、此后,无论练什么拳套,不论走架快慢,都可保持气沉而不浮,步稳而不乱。动作发劲,整而不散,如同风吹大树,百枝摇曳,妖娆自然,妙趣横生矣!
2、十字手单摆莲指裆捶金刚捣碓翻掌懒扎衣
3、我们以为,把缠丝劲称为掤劲更合适。从字面意义理解,掤意为把席、布等搭架支张起来,遮蔽风雨或日光,如天棚、帐棚等;从太极内劲的作用考虑,它既有借用“掤”字,作为以手搭棚掩护身体的作用,更有将对方“掤起”的意思,应尽量使对方脚不得力,使“其根自断”,方易控制对方劲路,使其进退不能,处处被动,利于我根据需要,用最小的力调动或击倒对手。
4、102擒拿103进步砸七星104退步跨虎105转身
5、为什么要气沉丹田?
6、双震足倒撵猴白鹤亮翅搂膝斜行旋靠
7、要从大圈开始,逐步化至中圈、最后化成小圈。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螺旋运动,仅有手上的缠丝劲不行,还要有身上的螺旋劲。“练拳不练腰,到老艺不高”,既要有手的自转,也要有围绕腰的公转,使身体围绕腰脊运动,形成立体螺旋。身肢的运动,要上下相随、节节贯穿,缠丝劲贯穿于身法之中,达到意、气、身相统内气和劲力相协调。长久练习,掤劲自生。
8、编辑:李勇柴秀英许凤莲李万恒许文芳
9、陈清平所传之中,和兆元(和式太极拳)的人气最旺,后来有郑伯英,郑悟清两位中流砥柱;李景彦创编出了“忽雷架”;武禹襄(武式太极拳)更是太极拳史中继往开来的太极拳宗师,等等诸多太极拳杰出人才。并且,杨露禅“得拳理于赵堡陈清平”。
10、内劲主要是通过螺旋运动的顺、逆互变的锻炼得来,螺旋运动本身也是化解来力的方法,因而称内劲为缠丝劲。
11、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12、前招后招勒马式野马分鬃右探马白蛇吐信
13、关健是什么是“太极拳”走、化,或者叫柔走?这就是一个很简单,又非常深奥的课题,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14、前边已经提到过,练拳过程中的气沉丹田是随着拳势的变化,让气在丹田(气海)与中脘之间,有提有下,起伏鼓荡。对于具有一定功夫的人来说,只要在走架时注意作到: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圆而正,塌腰松胯,开吸合呼,蓄吸放呼。吸为提,气到中脘,呼为下,气到丹田,自然而然就作到了气沉丹田的要求。
15、1956年,由国家体委组织一批太极拳专家创编了24式简化太极拳。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由国家体委编审的太极拳教程。24式简化太极拳在全国推广、普及,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国内外掀起了习练太极拳的热潮。
16、推广:李俊文付常青武海飚李元芝王显扬
17、约1615年,陈家沟陈王廷出生,幼学武于千载寺;1641年,任乡兵守备;1647年,与蒋发亦仆亦友。
18、(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少林与太极杂志社所有)
19、081海底针082闪通背083如风似闭084单鞭
20、清朝顺治五年(1648年)之后,清政府颁布了禁武令,反而激化了当时的民族矛盾。民间习武活动或公开或隐蔽,使武术活动特别是拳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清王朝的统治下,民间武术传授改在深夜里教和学。教师们自称干的是“夜藏行”。
五、太极剑说说
1、正确理解放松。放松不是放软。松是指意识、形体放开,舒松自然、不紧张的意思,但决不是精神松懈。而软是肌肉松散、毫无力气,虚无、瘫着的意思。必须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人们讲柔中寓刚,从未讲软中寓刚,软也不可能寓刚。放松能产生有韧性的柔劲,而软了,就无劲了。现在练太极拳的人群中,不乏有误解了松,而出现“软”的现象。
2、073转身074右金鸡独立075左金鸡独立076双震脚
3、胯,胸能开合即现柔。运刚以柔,手在背后走,走即胸背部一开一合相互转变罢了;手到手不走,上下里外六合,玄机在尾闾鼓荡,这是胯开合的过程。
4、拥有34年光荣历史的《少林与太极》杂志目前已启动全面改版,今后将以崭新的面孔和更优质的内容一如既往地与大家分享和互动。
5、七星下势擒拿回头看画进步指裆捶青龙搅水
6、赵堡太极拳,始于蒋发。
7、玉女穿梭转身懒扎衣为封似闭开合按式单鞭
8、032如封似闭033单鞭034云手035腰步
9、松与掤是统一的。没有松,就不可能有掤;要真有掤劲放松是前提。松不了,无掤劲,应用上就困难。王宗岳讲“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而愈长,退之则愈促”。如不会放松,一味用僵劲,很难做到“俯之弥深、退之愈促”,反过来,如无掤劲,不会螺旋转动,则不可能达到“仰之弥高,进之愈长”。太极拳在战略上要求舍己从人、以静制动,但如无松与掤这个条件,做不到沾、连、粘、随,取胜也是困难的。
10、看这松软沈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11、明朝末年,有南方道人云游至山西,随缘而传“丹功拳技”给王林桢。1596年,蒋发拜师王林桢,学艺七年。之后,蒋发曾去西安磨豆腐为生,在刻苦练拳的过程中,他不拘泥于拳术套路,达到随心练拳,招数连绵不绝之境,渐渐将“丹功炼形绵拳”与“原始通背缠拳”相互融合(早期的赵堡太极拳与杨氏太极拳套路含有多种拳术)。
12、太极桩?你可以练几个太极的架子单边野马分鬃,斜飞式,手挥琵琶,几个简单的架子连好了就OK。但是太极重点是腰。
13、阴阳生两极,两极生八卦.八卦生四象.简单就是一分二分四分八再分.........然而分开的却也是相互循环在一起.像连环口一样连环在一起~
14、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
15、练太极拳的最高阶段,也真正到了无形无象的阶段。此阶段没有若干年的潜心追求和名师指点,是根本就无法达到的。只有人体“大周天”通畅,全身才会虚灵、虚空。天地乃一个大宇宙,人乃一个小宇宙,人和宇宙方可互换能量。太极拳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协调,则可炼神还虚。
16、开始练习时,可先从手的缠丝开始,即所谓的“划圈”。“要想练好拳,先把圈划圆”,要尽量使圈无凹凸处、无间断处。“要想拳法好,要把圈化小”。
17、怎样作到气沉丹田?
18、028搂膝斜行029开合030海底针031闪通背
19、扇通臂按式单鞭云手要跃步探马转身拍脚右转身拍脚左双峰贯耳旋脚蹬跟三步捶青龙探海
20、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