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反思(100句)
一、杨氏之子
1、我们在品读中感受了杨氏之子的甚聪慧,体会了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有时候还会以这样的格式呈现呢,从右到左竖行排列,没有标点,能读吗?
2、欢迎扫码选购小学刊各类产品
3、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聪惠、诣等词语;翻译文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设计意图:文言文的教学中,读是第一要义。朗读的训练要突出一个“细”字,着眼一个“实”字。小学生对于文言文朗读的停顿、断句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因此需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解决停顿的混淆点、易错点,指导学生通过尝试读,分辨读,读通读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5、师:是啊,孔雀的第一个字是孔,你也姓孔,却没见你俩是一家。
6、师:确实,他真的非常聪慧。
7、师: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上节课理清文义的基础上,深入的体会了杨氏之子的聪慧。
8、《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据统计大概写了1500多人,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不同人物的独特性格,每个人物都生动形象、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9、③朗读语句,感悟“有学识的玩笑”也是“智慧”的体现。
10、本组课文描述了杨氏子的聪慧,把杨氏子的稚气和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教导要学会随机应变,考虑再用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
11、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指导学生自学法,配合创设情境法、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2、乃:就;于是。
13、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以下语句:
14、B.让学生畅谈发现后点拨:这组对话体现了辩驳的一个重要方法:“按照其观点继续推敲,发现后面结论是错误的,证明其错误。”“杨梅与杨氏同有一个杨字,可划为一类,是一家人。”这是孔君平的逻辑,由此推出一个结论:“孔雀与孔君平同有一个孔字,是一家人。”这个结论成立吗?“未闻”,没听说过,显然不对,因此,孔君平的逻辑推理也是错误的。双方论辩,杨氏子完胜。
15、杨氏之子是梁国有一户姓杨的家,家里有一个儿子,他才九岁他很聪明。
16、师:这里的“其”是代词,代替前文出现过的人。古文中会经常遇到这个字,比如:《铁杵成针》的故事中,“太白感其意”,太白被谁的意志感动了?
17、师:大家听明白了吗?这位同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根据意思确定读音。比如“夫子”这个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它的意思是——
18、生默读课文,找出体现“甚聪惠”的文字,在课本上写下自己的体会。
19、读懂,感知文言故事
20、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这位傲慢的批评家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却说:“。”说完闪身让批评家过去。
二、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1、结合《杨氏之子》原文,杨氏之子有如下特点:从文中“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一句直接描写可以看出,杨氏之子非常聪明、有智慧;从文中杨氏之子的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可以看出,一方面杨氏之子大度而冷静,不会因为孔君平用杨梅辱其姓氏而感到不悦;另一方面,杨氏之子能立刻从孔君平的姓氏开始联想到孔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明他也非常幽默、反应敏捷、想象力丰富。综上所述,杨氏之子是一个非常聪明、有智慧、大度、冷静、幽默、反应敏捷且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2、师: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
3、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话会有什么反应?能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述孔君平的反应吗?
4、《杨氏之子》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
5、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6、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熟读成诵。
7、学生自渎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8、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之子听出来了吗?你是从哪里地方看出来的?
9、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0、02//多元的上课方式
11、组词:应时,适应得心应手
12、杨氏之子的作者是刘义庆。
13、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另一则故事,尝试读懂,并说说言语的精妙体现在哪里。
14、(1)“为设果”的“为”读第四声为谁准备水果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
15、再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提出读句停顿疑问。
16、(1)理解“应声答曰”,感悟“反应快”是“智慧”的体现。
17、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杨氏之子》,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18、(2)聚焦杨氏子的言行,感悟“有礼地回答”是“智慧”的体现。
19、《杨氏之子》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它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全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历史先贤,感受言语智慧。
20、(金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三、杨氏之子节奏停顿划分
1、从前(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2、师:很好。还有哪个句子同学读懂了?
3、听得明白,答得巧妙,不是一般的聪明,是甚聪慧。
4、生:前面写了果有杨梅,所以“以”指的是杨梅。
5、在梁国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6、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言简意赅。提醒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读成许多字,把一句话读成许多话。
7、环节三:析读课文,质疑问难
8、教师范读课文,教师表情幽默,动作风趣,引得阵阵掌声。
9、来分享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吧。指名说
10、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1、拓展说话,原来如此,这么聪慧的孩子。如果来的是黄俊平呢?柳君平呢?学生尝试练习用小古文句式说话。
12、我认为,解读文言文首要考虑文言文进入小学教材的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文言文作为五四运动之前中国几千年来唯一的书面语言古雅唯尚、简约精炼,创作了浩如烟海的典籍、经文。让学生从小学习文言文,通过经典的文章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很有意义的。
13、生:我觉得读文言文时声音要有高低的变化,还要读出停顿。
14、课前谈话,初识文言文。
15、初中和高中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阶段,小学是文言文学习的启蒙阶段。选编浅显易懂的小古文进入小学教材其目的和任务是让小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打破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为中学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语文课标》并未对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在第四学段的学习目标中才提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第三学段的目标中有这么一处:“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主要也是针对诗歌来提的要求,迁移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可以理解为:在学习诵读去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诵读中感受文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6、(4)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廷尉。人称“孔廷尉”。
17、(1)一读,读出听得明白,答得巧妙
18、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
19、A.出示二者对话的语句:“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思考:孔君平会以什么语气说这句话?他的用意是什么?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20、师:那大家现在就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想想当时的孔君平应该会有着怎样的神态?
四、杨氏之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师:同学们,听懂了这个故事吗?
2、《世说新语》今存最早刊本为宋绍兴八年董弅所刻三卷本,共36门。其上卷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4门,这正是孔门四科,说明此书的思想倾向有崇儒的一面。但综观全书多有谈玄论佛的内容,其思想倾向并不那么单纯。
3、(6)乃:就;于是。闻:听说。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
5、杨氏之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杨氏之子,表达的是作者对聪慧孩童的喜爱和赞美。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从文中可见,杨氏之子是聪颖的,所以本文是赞其聪慧,表达作者对其聪慧的喜爱和赞美。
6、孔 指 以 示 儿 曰 : “ 此 是 君 家 果 。
7、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8、于是孔君平想逗逗这个孩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9、鲁迅曾称赞《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简洁生动,隽永传神,是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通过节奏、语调、韵律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又何必非得把“玄远冷隽”的雅致经典改得花里胡哨,画蛇添足。
10、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
11、(教学重难点)正确朗读课文,把握好文言文的停顿,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体会杨氏之子应对的巧妙。
12、孩子们,我们前面学过不少文言文,如《守株待兔》《司马光砸缸》《自相矛盾》那么还记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吗?
13、预设交流:一是从“应声答曰”中体会到孩子反应快;二是从“未闻”“为设果”中体会到孩子有礼貌。
14、(2)提示生字“诣、禽”的读音。
15、师:是的,杨梅的第一个字是杨,而杨家也姓杨,所以孔君平就信手拈来,开了个玩笑。
16、6:是的,孔君平在拿他的姓氏调侃。
17、生2:未闻黄帝内经是君家书(哇,你知道的可真多)
18、运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读通文本,争取当堂背诵。
19、内容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里我会抓住关键词“夫子”,采用换字法,请学生思考“我能否将夫子家禽换成你家家禽”,来感受杨氏之子应对的委婉,即回击了对方,又保住了对方的面子,避免两家伤了和气。
20、这是一节有趣的文言文教学案例。相对于现代文的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常常显得枯涩无趣。这一方面是受文言文语言特点的制约,另一方面在于教者疏于对文言文语言趣味性的开发。《杨氏之子》一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风趣与幽默”,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杨氏之子》一文所记录的故事,也正是通过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机智对话,刻画出“甚聪惠”的小儿形象。不论是单元要求,还是文本内容,都需要教师把《杨氏之子》的阅读过程趣味化,生动化。
五、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等奖
1、师:一个九岁的黄口小儿,作者却给予他如此大的赞誉,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2、学以致用,你们能这样称呼自己吗?你们会这样介绍同学、老师和家人吗?
3、(游戏无疑是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优秀媒介,以学生熟识的文言名句来接话,唤醒学生的已知经验,拉开了文言学习的序幕,自然过渡到对文言文的初步感知。)
4、生:从孔君平说的话“此是君家果”,他拿杨氏之的姓氏来调侃,他马上就能反应过来了,所以看出来他甚聪慧。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文言文作为五四运动之前中国几千年来唯一的书面语言古雅唯尚、简约精炼,创作了浩如烟海的典籍、经文。让学生从小学习文言文,通过经典的文章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很有意义的。
6、(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
7、(2)变化文字排版,读文。
8、其原文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9、(3)用自己的话,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10、言语智慧体现在哪里呢?显然是主客之间的对话:
11、我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12、(预设: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3、我们不仅排好了顺序,还读懂了这则文言文,谁能给我们连起来讲一讲这个小故事。
14、师:赵老师上完了四节课,口干舌燥,端其杯饮之。
15、师:嗯,大家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了,看来,大家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
16、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7、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不约时间来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并且还可以看出孔君平很有礼貌。并与小儿关系很好。
18、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杨氏子表现了孩子应有的礼貌,他的语气委婉、机智、幽默而思维敏捷,又表达了“孔雀不是夫子家的鸟,杨梅又怎么是杨家的果”,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既没有伤了两家的和气,又让人一笑而过。
19、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从而婉转对答,使孔君平无语可答了。
20、生:因为杨氏之子和杨梅都有“杨”字,孔君平才能说杨梅是你家的水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