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和潘美的真实关系(100句)
一、杨业
1、据记载杨延玉于辽国作战中阵亡;杨延昭官任防御使;杨延浦、杨延训官任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官任殿直。
2、杨业的处女秀虽然比较尴尬,可在之后的突袭战中,杨业的表现却可圈可点,让宋军也敬畏不已。
3、杨业带着数万北汉精锐冲出城门,冲击宋军西寨。宋军西路军多数睡着。发觉敌军来袭,主帅赵赞匆忙迎战,被弩箭射穿了脚。北汉士气高涨,宋军疲于应付,死伤很多。就在北汉前锋快要冲到宋军中军大帐的时刻,忽然千余宋军带着五六千拿着斧头的民夫冲入战团。杨业的北汉军腹背受敌,不得已只能退却。原来,东路军的一只后勤部队正在附近砍伐木头,听到厮杀声,急忙来救援。
4、杨业是北宋史上罕见的悲情英雄之按照正常的情况来说,对他的战死负有责任的潘仁美,就一定是一个大奸大恶之臣。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或许会刷新你的认知。
5、将要出发,杨业哭着对潘美说:“这次行动一定对我们不利。我是太原的降将,按理应当处死。皇上没有杀我,恩宠我让我做了将帅,交给我兵权。不是我放过敌人不去攻击,只是想等时机,准备立点军功来报效国家。现在大家责怪我躲避敌人,我应当率先死命杀敌。”并指着陈家谷口说:“各路军马在这里摆开步兵、弓箭,支援左右翼的兵力,等我转战到这里,就用步兵夹击敌人救援你们,否则,都会被敌人所杀。”潘美于是和王侁率领部下的兵马在谷口布阵。从寅时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眺望,以为契丹军队被打败撤走,都打算争功,立即率兵离开谷口。潘美不能控制,于是沿着交河向西南行军二十里。不久听说杨业战败,立即带兵后退。
6、重要的根源还在于宋朝的军事制度
7、宋太祖经历了皇位频繁更替的五代乱世,由陈桥兵变起家的他,对武将左右朝局的历史认识得非常深刻,为了确保大宋江山的长治久安,防治武将拥兵自立便是头等大事。于是他精心策划设计了限制武将权力的种种措施,杯酒释兵权之后,许多开国大将都被解除了兵权。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则是在“烛光斧影”中上台的,他对手下的猜忌之心更重,即使是亲弟、亲子也概莫能外。每次大战之前,他都给大将赐阵图,让他们“各遵成算”,不能有丝毫变动。对嫡系将领如此,对降将是什么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8、战争开始初期,辽国内部刚刚经历换届,新上任的皇帝刚接手政务,对业务不熟练,导致政权混乱,各个地方的防备力量下降。一时间,赵国进攻的军队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其中,正统帅潘仁美、副统帅杨业镇守的西线战场更是惊人,他们轻轻松松地攻下了四个州,一时间,他们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
9、杨业战死沙场,实在是可惜。公元980年,辽军南下以后,杨业带着数千人马,绕道到了雁门关北边,向南突袭正在攻打雁门关的辽军。而北宋这边的大将潘美,也出城迎战,将大辽的人马杀了个片甲不留。
10、杨业同折德扆的女儿折太君结婚,折太君就是民间传说的“杨门女将”的主帅佘太君。
11、我们所知道的杨志,杨业均是小说,戏曲塑造的人物,里面包含了作者的艺术加工。
12、所以杨业身上的忠义依旧存在,这正如当年刘禅投降了邓艾以后,下旨让姜维投降,手握重兵的姜维,也不得不投降钟会一样。
13、986年,北宋名将杨业兵败陈家谷口,负伤被俘后,他绝食三日,不屈而死。受小说《杨家将》的影响,人们都认为害死杨业的是潘仁美,由于潘仁美拒不发援兵,导致杨业战败而死。其实,历史上害死杨业的并不是潘美(潘仁美的原型),或者说杨业之死与潘美关系不大,那么到底是谁害死的杨业呢?
14、杨家将的正史、戏曲与小说,分裂许多不同的版本,杨业七子的名字和结局都有不同。按照作品年份,人物由大到小的排列为:
15、这座庙便是鼎鼎大名的杨无敌庙,纪念的是北宋名将杨业。他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称谓——杨老令公,即杨家将中的抗辽第一人。
16、久闻杨业之名的赵匡胤派使者召见杨业,识才心喜,随即授环卫官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大军回朝之后,更是直接升任郑州刺史。
17、宋太宗听说后,非常悲痛惋惜,随后下诏:“杨业真如坚硬的金石,他的气节让风云激荡。他本是陇上的雄才,指挥虎狼军队,防守边境报效国家。可是各将领不遵守约定,不上前救援。杨业带领孤军陷入沙漠;刚毅忠烈,视死如归。古人之中,也没有比他更崇高的了!所以特地举行典礼,表彰他的忠烈。如果他的灵魂有知,应道了解我的深意。大将军潘美降职三级,监军王侁免冠、流放到金州,刘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
18、刘崇建立北汉称帝后,命其子刘钧将继元和继业二外甥养为己子,何改姓刘,名曰刘继元、刘继业。
19、杨业被俘后,送到辽军统帅耶律斜轸处。耶律斜轸责备杨业说:“你同我国角胜三十多年,今天何面目同我相见!”不过,耶律斜轸对杨业的骁勇也很敬佩,想招降他,但是遭到了杨业的坚决拒绝。萧太后和辽圣宗事先下有密令,要耶律斜轸切勿用暗箭伤害杨业,务必活抓。辽将耶律奚达虽然捉住了杨业,但因他是用暗箭射伤再捉住的,而且又没能劝降杨业,萧太后非但没有嘉奖他,反而处分了他。由此可见辽朝统治者对杨业是何等的钦佩和重视。杨业一生抗辽,自然不肯降辽。他被俘后叹息说:“宋太宗待我甚厚,我总盼望打败辽军,捍卫边疆以报国家。没想到却被奸臣嫉妒,逼着我去送死,落得全军覆没,还有什么脸活在世上呢?”他在辽营绝食三天,就去世了。杨业死时是雍熙三年(986年)七月。
20、潘美为大宋南征北战20多年,几乎没有败绩,在官场上也是平步青云,被封为韩国公。这么一个“上马治军,下马安民”的全能型人才,在民间文学《杨家将》中,却成了一个背锅侠!
二、杨业和潘美的真实关系
1、杨业征战沙场数十年,战斗经验丰富,多次抗击辽军,深知辽军的作战特点,应该说他的建议是合情合理的。可是却遭到了一个人的反对,那个人不是主将潘美,而是监军王侁。王侁反对杨业的建议,他认为“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王侁的建议得到了另一位监军刘文裕的赞同。
2、杨延昭自幼随父亲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时年二十九岁的延昭为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
3、杨业少时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猎获总比他人多。读书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北汉建立后,年仅弱冠的杨业即追随北汉世祖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远近闻名。
4、杨业在指定的地点拼死奋战,努力争取时间,等待队友的支援。等到自己的力量一点点消耗,等到战场上自己队伍的一个个士兵倒下,等到敌方的力量一点点增强,杨业终于明白,自己被抛弃了。他心灰意冷地死在了辽国的监狱里。杨业死后,西线战场也就宣告失败了,北伐战争以北宋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5、是同一个人。杨继业(约932~986年)又名杨业。原籍麟川新秦(今陕西神木),因他长期在太原生活,故《宋史》称他为太原人,北宋名将。他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曾对同伴说:“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鹰犬逐雉兔尔”。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辽国驸马萧多罗率军十万进犯雁门,杨业派遣少数士兵固守关城,自己率军几百绕道辽军背后发起进攻。他刀斩萧多罗,生擒辽将领李重海,使辽军望之丧胆,“望见业旌旗即引去”。太平兴国七年,契丹三万骑兵分三路攻宋。中路袭击雁门,被杨业打得大败,杀死辽军三千人,俘虏一万多,牛马五万多,攻破堡垒三十六个,战果辉煌。由于杨业屡立战功,人们称他为“杨无敌”。
6、打这儿开始,杨业在辽军心目中,那就是战神的代表。有些嫉妒杨业的将领,常常捏造杨业的罪名,赵光义丝毫不顾这些,甚至将这些奏章全部交给杨业,以此展现自己对杨业的信任。
7、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8、意义就是误导后人和提供小说原型。大忠臣潘美写成那样;七狼八虎哪有那么多;裹小脚的女人上得了战场吗?“天波府”这3字能让个贰臣用吗??在历史上杨无敌确实威振契丹,为杨延昭(历史上可能是大郎)发迹有所帮助;不过佘太君就没啥了。
9、"诸将对杨业冷嘲热讽,杨业没有办法,只好和潘美约定,自己前去攻击辽军,到时潘美等人在谷口布阵,埋伏辽军,
10、契丹援兵到来以后,杨业反倒是觉得不自在了,他曾经建议刘继元,不要过分依赖契丹人,因为契丹人野心很大,早晚会夺取北汉的江山。可惜刘继元却不愿采纳。
11、再者,以杨业在北汉军中的地位论,他也很难再受重用。他与北宋征战多年,积怨应该不浅。他在抗宋过程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现在又转过来依宋抗辽,难免会受到歧视或嘲弄。这一招算得上高明,但并不是宋太宗原创,而是向唐太宗取的经。当年唐太宗曾用类似的手法处理过类似的事情。
12、杨无敌率部出征,再也没有回来,他在狼牙村遭遇了辽军主力,重伤被擒后,绝食三日而死,部众全部阵亡,其中包括他儿子杨延玉。
13、北汉的实力实在是太弱小了,地盘不大,兵马不多,战斗力还不怎么样。为此杨业是敢怒不敢言,只能跟着主子镇守太原。
14、等到郭威灭了后汉,建立了后周时,刘崇无奈只能宣布建立北汉,并且与契丹相约为父子国家,以契丹为父。这个时候的杨业纵然不满这种关系,却也无可奈何。
15、杨业果然不负所托。宋军大败之后,精锐死伤大半。契丹料定宋军无力抵抗,太平兴国五年,契丹十多万大军在主帅驸马萧咄李、副帅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的带领下气势汹汹扑向雁门关。雁门关守将正是杨业。杨业部下不过数千人马,正面迎敌根本不是对手。可若不出城迎击,坐困孤城,也注定失败。怎么办?
16、但谷口留有他唯一的希望——在出发之前,杨业曾向潘美建言,在此处留下一千弓箭手埋伏,少量骑兵。那么即使杨业部队尽没,至少也能换得三州百姓万无一失。
17、杨业也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杨家将老令公,他的子孙后代都被称之为杨家将。我们也比较习惯称呼他为杨老令公或者杨继业。
18、公元983年,辽景宗亲征率军南侵,然而在满城遭遇大败,辽军损失多名战将,幸亏耶律斜轸率部突围,才避免了辽军的全军覆没,辽景宗出师不利,郁闷不已,这年秋天,忽然得病驾崩,年仅35岁。
19、降将的日子是最为难过的,在正统方看来,你既然可以弃城降我,在危急关头也可以降他。实际上,杨业并没有可值得怀疑的前科,与他的兄弟不同,杨业自跟随刘崇之后,30多年间,不管北汉发生什么样的变动,他一直忠心耿耿,从无二志。
20、其杨业主动降宋。《宋史·杨业传》云:“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开宝元年宋太祖虽然没有拿下北汉都城太原,但是在撤军时把太原附近多个州县的百姓带离北汉。到北汉灭亡时,辖区内十个州,只有三万户(约10万人)百姓,三万士兵。这样弱小的北汉,在北宋大军的打击下,注定了要灭亡。但五代以来有一个传统,城池被攻破,城内官军常常被屠戮;若主动归降,则可保一方平安。在这样的情况下,杨业劝说刘继业投降。在杨业的本传中,杨业是一个骁勇善战,且仁德爱民的好将领。
三、杨业功
1、公元986年的一个清晨,山西北部的雁门关外,一支宋王朝的军队踏上了殊死的决战之路。此时,意气风发的统帅杨业并不知道他生命中最凶险的一场战斗即将发生。
2、宋太宗发动雍熙北伐的时候,杨业是副主将,在军中没有多少话语权,而且他是北汉降将却深受赵光义信任,军中将领对他充满了嫉妒。
3、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在宋太宗的亲征下终于投降,杨业也因此归宋,得到赵光义重用,将他任命为右领军卫大将军,仍旧在边关驻扎,防御辽国入侵。
4、潘仁美和杨业尽管心存不满,但不得不服从王侁的安排。孤军奋战的杨业,尽管遭受了辽军的埋伏,但他还是冷静应对,杨业按照王侁先前的计划将敌人引诱到指定位置。无耻的小人王侁在看到凶猛的敌军之后,吓得逃跑了,完全不顾杨业的生死。而潘仁美身上还带着其他的任务,根本无力支援杨业,只能含着泪看着自己的战友孤军奋战。
5、"杨业,字重贵,戏名杨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县)人。北宋名将,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生于并州太原,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北汉建立后,追随北汉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名远近。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号为""无敌""。宋太宗灭亡北汉后,素闻其名,拜郑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
6、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的儿子杨宗保,杨宗保的儿子杨文广。杨业的老婆佘老太君,穆桂英是杨宗保的老婆,杨业的孙媳妇,杨文广的妈。
7、杨业的死,不是宋太宗和潘美等朝臣的蓄意杀害,是没有正确领悟当朝政治制度的结果,是时代发展必经的历史悲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8、可是就是这份功劳,让杨业惹上了大麻烦。一个归宋不到一年的降将,便迅速立功边关扬威朝野,受到宋太宗的重用,怎能不遭到周围旧将的嫉妒?
9、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战败的将领很少受到惩罚,或者受到的处罚很轻微。同时,由于“将从中御”的初衷是压抑武将的个人意志,因此,擅自改变阵法行事的武将,即使取得了较好的战果,也难以获得赏赐。
10、雁门之捷过后,辽人对于杨业的恐惧则更上一层。史载“契丹畏之,每望见业旗即引去”。
11、杨延玉(?—986年),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北宋抗辽名将。杨业之子。雍熙三年(986)正月,随乃父征战。
12、有学者研究认为,看似曹彬被赐予了生杀之权,但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空头主帅。到了宋太宗时期,主帅无权,正因为如此,曹彬在岐沟关战役中,不断因为错失战机而失败。
13、东路军失败后,大家都已经明白了局势,此次北伐战争宣告失败了。西线战场已经没有成功的可能,赵匡胤痛心不已,但是又无可奈何。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样草率地撤退,让赵匡胤脸上无光。于是赵匡胤命令潘仁美、杨业带着应州、云州等地的百姓回到北宋,作为他这次的战利品。这艰难的任务,给潘仁美、杨业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尤其是得知东路军的惨状。
14、此战虽然没有取得大胜,却大挫宋军威风,提升了北汉士气。尤其是主将杨业随机应变,调度有方,得到北汉军士的一致认可。
15、历史上杨业的妻子是折太君,为名将折德扆之女。《宋史》卷二五二《折德扆传》也记载说,折德扆,世居云中折家也是将门世家,折德扆折从阮,自晋汉以来独据府州。折家满门皆名将,折太君的曾祖父折嗣伦、祖父折从阮、父亲折德扆、弟折御勋和后世的折克行、折可适等,皆为名将。归附后周之后,父子俱领节镇,时人荣之。折家祖孙数代东抗契丹,西御西夏,号称折家军,控扼西北,中国赖之。折家与杨家都是山西人,而且都是地方上的豪强,所居之地也临近。两家又都是武将世家,家门相像,所以两家结为亲家。
16、四郎杨贵,字延辉,善使一杆菊花点金枪;也在阵前立功,封明威将军、代州团练使,是七郎八虎中唯一长寿的人。
17、曾经被辽国所灭,虽然有亡国之恨,但渤海国离宋王朝实在是太远了,因为渤海人心有顾忌,所以没给宋王朝回信,虽然宋太宗的外交搞的很尴尬,但是挡不住宋太宗蠢蠢欲动的心,
18、但是,光自己觉得忠心耿耿还远远不够,对于降将而言,检验和考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个过程可能足够漫长。降将很难被重用,这也是历朝历代的通例。看看《三国演义》赤壁大战中蔡、张二将的下场,也就不难理解身为降将的难处。
19、杨业战死于何地?小说、戏文里的版本是金沙滩,史书上的记载是陈家谷。金沙滩相对好找,那里有一座“日中落”村。当地政府开发了一个金沙滩生态旅游区,旅游区里有一条直道,道两侧立起了杨家将、杨门女将石雕,还建了一座仁和殿。殿中左侧是杨家将群像,中间是高居宝座的宋太宗,右侧是潘美、王侁等人的塑像。在小说里,辽主设下“双龙会”陷阱,诱骗宋国君臣。大郎杨延平自愿顶替宋太宗赴险,众兄弟保护杨延平来到金沙滩。辽国天庆王在酒中下毒,杨延平饮下毒酒自觉不适,突发袖箭杀死了天庆王。辽军蜂拥而上,四郎、八郎被俘,大郎、二郎、三郎战死,三郎死得最惨,在荒草滩被乱马踏成肉泥。七郎杀出重围后,又被潘仁美乱箭射死……而杨继业最后因无后援,兵困两狼山,血染李陵碑!
20、石敬瑭死了以后,他的侄子石重贵即位,对契丹不再那么恭顺。耶律德光以此为借口,于契丹会同九年(946年)大举出兵南下灭掉后晋。第二年耶律德光进入开封,改国号为辽。他纵兵大肆掳掠,中原人民纷纷武装反抗,耶律德光被迫退出开封北归,途中病死。杨信带领儿子杨业,在耶律德光攻入开封之时,联合府州的折氏父子,共渡黄河北上,攻克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自为州主。这时杨业已有十八九岁。
四、杨业的父亲叫什么名字
1、宋太宗听说杨业殉国后,十分痛心,潘美被削秩三级,责授为检校太保。雍熙四年(987年),任检校太师。
2、原名重贵,戏说中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
3、为什么,因为东路军一撤,潘美和杨业的西路军就成了一支孤军,深入辽国境内,必将被包围歼灭。
4、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北汉建立后,追随北汉世祖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名远近。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号为"无敌"。宋太宗灭亡北汉后,归顺宋朝,拜郑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5、伊川县杨大管业有限公司是水泥管道的生产企业。我家就在洛阳这边,他家在我们这边知名度很高,口碑很好。建议到实地考察一下,或者查一下网上的相关资料。
6、撤军主要是为了避免宋军遭受更大的损失,但是从后来的战局来看曹彬贸然撤退,导致这场战争直接失败,曹彬一撤退,就导致潘美和田重进的中西两路军队失去了策应。
7、总的来说,历史把杨业的死归罪到潘美身上,那是大错特错。当时,潘美率领的西路军收到撤退命令后,遭到了监军王侁的反对,他讥讽杨业:“领数万精兵,而怯懦如此!”
8、王侁反驳他的建议:“带领好几万精兵却如此畏惧怯懦。只需直奔雁门北川,大张旗鼓的前进。”刘文裕也赞成王侁。杨业说:“不行,这样一定会失败。”王侁说:“将军一直号称‘无敌’,现在看到敌人却犹豫不前,难道有别的心思吗?”杨业说:“我不是怕死,只是时机对我们不利,白白让士卒死伤却立不了功。现在您责怪我为何不死,我应当在大家前面。”
9、杨业之死,“天下闻其死,皆为之愤叹”,宋太宗深为痛惜,但宋太宗的亲信潘美只受到象征性的惩罚——削秩三等,而且所削的只是检校官的荣誉衔,由检校太师降为检校太保,并且次年即恢复。
10、宋军兵败的消息传到东京,宋太宗急忙下令其他各路宋军撤兵。宋太宗为了挽回一丝颜面,向世人表明此次北伐并非一无是处,也为了削弱辽国在燕云一带的实力,下令潘美的西路军护云、朔、寰、应四州民南迁徙。宋太宗的错误决定,为杨业兵败埋下伏笔。
11、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
12、赵匡胤一朝,潘美在南征北战中立功无数,为大宋一统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由此成为开国顶尖的名将。
13、而曹彬更加慌张,他知道如此行事后,功劳肯定都会被潘仁美、杨业夺去,自己的风头肯定没有了,更严重的话,自己还可能会被问责。于是曹彬本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态度,拒绝听从上级的安排,他带着一批成名许久的老将,携带着仅有的全部粮草继续作战。可惜曹彬他们太高估了自己,也低看了敌人。
14、谁的责任,还看不出来吗?
15、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回信,高丽国被辽国打怕了,不仅割地求和,还一直臣服辽国,向辽国缴纳赋税,而渤海国的情况较为复杂,
16、不久之后,北汉帝刘继元投降。但杨业仍然倔强地据城苦战。《续资治通鉴》中记载,直到刘继元派自己的亲信前来劝降,杨业这才解甲以降。
17、杨继业原名刘继业,太原人氏,追随刘崇,赐姓为刘,并被任命为北汉节度使,宋太宗即位以后,开始挥师攻伐太原,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宋师,刘继业随后也降宋,被宋太宗授为大将军,所以刘继业降宋后又恢复了原姓,一业字为名,故称为杨业,后人称为杨令公。
18、杨业在宋朝的地位不高,从没有成为宋军的主将。归宋时,杨业受封“左领军卫大将军”,说白点只不过是个“环卫官”的角色,而所谓的郑州刺史,也不过是个从五品的虚职。以这样的官位是无法近得皇帝身边的,离朝廷重臣相去甚远。他在北汉官至建雄军节度使,是二品以上大员。两相比较,天壤之别。杨业在宋廷不过是位列偏裨的边将,入宋不足8年就战死在边关,《宋史》甚至连他的出生年月都搞不清楚。如果非要说杨业是受重视和被重用的,那就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了。杨业不受重用,事出有因。这既与他的家庭出身有关,也与宋朝军事体制的结构有关。
19、经过几年的准备,雍熙三年(986年)三月,宋太宗出动三十万大军,向辽朝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这次宋太宗虽然没到前线,但一切军事行动都由他亲自指挥。宋军分三路出兵,东路由曹彬、米信率领宋军主力,从雄州(今河北雄县)出击;中路由田重进率领,出飞孤(今河北涞源北);西路由潘美任主帅,杨业为副帅,出雁门。按照宋太宗的部署,计划以东路曹彬的军队攻打涿州(今河北涿州)吸引辽军主力,然后中路、西路绕道辽的南京北边,三路合围,攻取南京。
20、作战经验丰富的杨业建议主将潘美,几个州的百姓交替撤退,这样有利于掩护,同时“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但监军王侁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宋军有好几万精兵却如此畏惧怯懦,只需直奔雁门北川,大张旗鼓的前进。王侁讥讽道:“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五、杨业有几个儿子
1、此时的王侁分不清局势,他只看到了先前西路军队的勇猛,只想到西路军队取得的巨大战果,而看不到此时西线战场的凶险,没有想到敌我之间的战力差距。他命令杨业必须去孤军奋战,引诱敌军,然后王侁自己和潘仁美在后面支援。王侁想夺取此次的战果,他的野心人人可见。
2、西路军接到撤退命令,本该同中路军一样,立即将百姓内迁,放弃占领地,退回国境。
3、临行前,他似乎已知此战结局,悲壮地对主将潘美说道:“此行必不利。业,太原降将,分当死。上不杀,宠以连帅,授之兵柄。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功以报国恩。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
4、后来的演义中,潘仁美也一直以坏人的形象出现,承受着人们的怒火。懂的人都懂,也只是当成一股风,听完就忘,而无知的人们,却把它当成真正的历史,并牢牢记住。潘仁美无辜地背了一千多年的黑锅,也因为当今的影视片在延续着。希望当今的影视片能标注一下,让潘仁美能脱下黑锅,喘口气,不要让改编成为事实。
5、杨业死战,突围至陈家谷口,见无援军接应,复率残部与敌苦战,终因寡不敌众,负伤坠马被俘,不食三日而死,所部几无一人生还。
6、杨业原名杨崇贵,他的生年没有记载。《宋史·杨业传》上说,杨业入北汉时为弱冠之年。《礼记》上解释,男子满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弱冠是不足二十岁。杨业入北汉是乾祐四年(951年),向上推二十年,为五代的后唐长兴三年(932年),这一年大约就是杨业的生年。他的卒年是北宋雍熙三年(986年)。所以,杨业一生大约活了五十五岁。山西代县的杨业后裔说他享年五十九岁。若按此说,杨业则生于后唐天成三年(928年)。
7、杨延昭是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小说中为杨业六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为杨六郎。
8、杨业别名叫做杨继业,是陕西人,979年,宋灭北汉,杨业归宋,任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刺史等职。宋初,宋朝廷试图用对辽战争的办法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奉命驻守戴舟前线,五年980年,辽景宗率十万大军攻雁门。
9、雍熙三年,潘美参加北伐,担任西路军主帅。
10、此战,杨业正是西路军主将,潘美的副将。潘美、杨业的一路人马出了雁门关,很快就收复了四个州。但这正中了萧太后的诱敌之计。最后导致北伐主力军东路军惨败,南路军被迫全线撤退。
11、杨业听从故主的命令,这才选择投降赵光义。
12、公元986年,宋太宗发动北伐,命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骑水陆都部署,同时,宋太宗又以潘美、杨业为正副统帅,率领云、英、朔诸州宋军出雁门伐辽。
13、杨志在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排名第坐镇前军寨,居第五位。《水浒传》记载,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因脸上生有一大块青记,人称青面兽。他自幼流落关西,早年曾应武举,官至殿司制使官。后押送花石纲,却在黄河里翻船失陷,不敢回京赴命,只得避难江湖。
14、宋太宗急忙前去阻止曹彬撤军,曹彬于是便让军士带五天口粮攻打涿州,然而光行军就走了四天,第五天军队已经是疲惫不堪,攻打涿州自然以失败而告终,
15、潘美本来已在陈家谷口设下伏兵,准备接应撤退的杨业,但自知必败,一心求死的杨业率军深入太远,已经撤不回来了...
16、可惜的是,千年之后,人们只知潘仁美而不知潘美。杨业的好搭档潘美就这样被黑化了...
17、当时,宋太祖已经建立宋朝,全国统一指日可待,杨继业向北汉皇帝提出了奉国归宋的主张,遭到反对。不过,他对北汉政权,一直忠心耿耿。
18、黄巢虽然残暴,但他却为我国拔掉了一个,危害近600年的“毒瘤”
19、赵匡胤死后,潘美同样荣宠不减,在赵光义手下继续担任军队主官,被加封开府仪同三司,也就是相当于三公的待遇,随后又被封为韩国公、忠武军节度使。
20、《宋史》上说杨业是并州太原人。杨业于后周初年,应北汉皇帝刘崇之召,赴太原任职。他在北汉供职二十九年,长期居住太原,所以《宋史》上说他是并州太原人。实际上,杨业无论祖籍,还是他自己的出生地,都是保德,说他是并州太原人就不太合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