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翻译及原文一句一译(100句)
一、游褒禅山记翻译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2、(8)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形容词用作动词。
3、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4、人教版高中数学教学资源网
5、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6、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7、译文: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8、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9、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0、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而”,表修饰
11、写游山的心得体会。先充分肯定古人的“求思”精神,再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它对比,然后阐述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与“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12、不随以止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13、《游褒禅山记》中在作者看来,对于虽然有志向和力气却不能实现目标的事情,自己与别人的看法是,。
14、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5、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今所谓慧空禅院者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16、其他精品教学资源请访问教师之家官方网站:www.renjiaoshe.com
1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18、距其院东五里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9、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0、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游褒禅山记翻译及原文一句一译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2、原文: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3、(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的”讲
4、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5、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6、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7、则其至又加少矣动→名,到达的人/更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王安石的词教辅《菩萨蛮》)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10、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
11、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12、▲点击关注亿万人都在看的国学
13、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14、6《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在实现人生目标的道路上,虽然只做到,但无论是自己不是别人都不会感到遗憾。
15、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16、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市)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累官至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也是宰相,神宗改官职后用此名),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宋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宋神宗期间,他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均税等新法,对抑制大官僚地主豪商的特权,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神宗死后,旧党执政,新法全被废除,王安石也忧愤而死。
17、游褒禅山记/宋·王安石
18、https://www.renjiaoshe.com/bubianchuzhongzhengzhi/
19、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2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游褒禅山记翻译古诗文网
1、火尚足以明也形→动,照明
2、https://www.renjiaoshe.com/chuzhongyingyu/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致者,可以无悔矣.这是作者的感悟,不可懈怠,不能随大流,人云亦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远大的志向.反映了王安石那种百折不回、敢于创新的改革家的思想作风.
4、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
5、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6、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7、游褒禅山记余之所得是指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8、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
10、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11、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12、提问:本文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
1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4、(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件,印发《游褒禅山记》课堂练习。
15、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16、人教版初中历史教学资源网
17、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18、(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常用作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的人今: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19、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20、具体写游洞。先略写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较详细地叙述游后洞的经过,表达了“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心情。
四、游褒禅山记翻译
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名,见到的景象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3、而莫能名者没有人/名→动,识其本名
4、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5、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大概我们所到达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还不足十分之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那些到的人更加少。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6、欢迎扫码加群,进行交流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译文: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9、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10、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11、讨论总结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特点
12、从文章后面有“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字样,据此可知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13、译文:(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14、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15、《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古人观赏天地万物时产生不同心得原因的句子是。
16、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而卒葬之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④而又不随以怠⑤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而记游者甚众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而予亦悔其随之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②而人之所罕至焉③而无物以相之④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⑤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②有怠而欲出者表示目的关系。可解释为“去”①来而记之者已少
1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因为/并且,连词
18、部编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网
19、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网
20、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
五、游褒禅山记翻译重点句子
1、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2、本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褒禅山的所见情景展开议论,说明无论治学或做其他事情,都必须有不避“险远”的坚强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严谨态度,才能获得成功。这种思想和王安石一生从政、治学的实践是一致的。
3、https://www.renjiaoshe.com/gaozhongwuli/
4、有穴窈然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5、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昏惑:迷乱。以:连词,表目的。相(xiàng):帮助,辅助。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焉:兼词,相当于“于此”。这一句在“焉”后面省略了“而不至”。
6、主旨如下: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写自己的写作意图。
7、先概括介绍禅山,然后写发现仆碑,又从碑上残文看出此山原名“花山”。
8、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
9、《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朝代)宋
10、https://www.renjiaoshe.com/gaozhonghuaxue/
11、https://www.renjiaoshe.com/gaozhongyingyu/
1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13、(2)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14、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说“花山”的字样。如今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15、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资源网
16、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17、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18、人教版初中生物教学资源网
19、这是一篇哲理游记,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游褒禅山记》借题发挥,他要通过游山阐明一个哲理:“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0、原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