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有什么代表作?(100句)
一、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
1、在个人情感上,他一生最爱的女子是张贵妃,仁宗想要册封她为皇后。当他稍微有点冒出想要废掉曹皇后再立新皇后的念头,朝廷的台谏官就纷纷上奏章,“你怎么可以这样子”,所以他只能封他心爱的张贵妃为贵妃而已,不敢再动。
2、楼上的大哥话太多,是老师吧?有说教的嫌疑,人家不过是问句话而已,至于吗,简单一点不是更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字面理解就是在天下人之前忧心,在天下人之后快乐。简单一句话,直白一点,我先为大家操心,大家快乐了我才快乐,你快乐我才快乐!
3、包括宋朝的美学,跟现代我们推崇的也最为一致,比如宋的汝瓷,与我们现在推崇极简主义完全一样。
4、于是耿直的范仲淹竟在众人面前直接当面提出质问,并在灾后将捆好的野草背回请皇帝与后宫之人品食灾民充饥的野草在警示宫贵戒除骄奢风气,这些异常又大胆的行为常常让仁宗面临两难的境地,但也正是他居庙堂之高而忧民决心,才使得他敢于直言不讳而为生民立命,让对他感到头疼的仁宗也只好忍耐。
5、他也在网上持续更新自己的追剧心得。
6、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宋太宗端拱二年出生在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官舍,父亲范墉曾经为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在其任上出生。可惜的是范仲淹两岁的时候,范墉就去世了,母亲谢氏带着两岁的范墉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富户朱文瀚,范仲淹由此改名朱说,由养父抚养长大。
8、范仲淹欣然答应了好友撰写记文的请求,写下了《岳阳楼记》。其中光耀千古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既是范仲淹对失意好友的劝慰,更是他高尚情操和自身追求的真实写照。
9、饶州在鄱阳湖畔,从开封走水路到此,要经过经十几个州。这次除扬州外,一路之上竟无人出门接待范仲淹。范仲淹没有伤心,他已经习惯了。
10、这回,该“乐”了吧?没有。
11、《水浒传》里面卖炊饼的武大郎,放到现在来看就是个卖馒头的街头小贩,像他这样的一个社会下层的小市民,每天100文左右的收入,可以满足一家五口人温饱,当然也就能够养得起一个爱美、爱买买化妆品的老婆。他还能去申请当时的一种廉租房,两口子完全住得上一套二层的小楼。
12、浊酒一杯家万里将军白发征夫泪
13、可见,在揣测圣意方面,他们的政敌,显然更加技高一筹。当然,或许在范仲淹这样的磊落君子看来,大丈夫既以天下为公,又何须揣测圣意?然而,在一家一姓之天下的时代,失去圣心,这一仗,亦意味着他们已呈必输之局面了。奸险如夏竦者,为使宋仁宗彻底厌弃范仲淹等人,紧接着又出了一个大招。史载,他令家中使女天天临摹太子中允石介的笔迹,等足可以假乱真时,便伪造了一封石介写给富弼的密信。其中有一段话,最是致命,即劝说富弼效尹霍二人,行废立之举。此伪密信之一出,纵范仲淹与富弼之忠心天地可鉴,文章如何了得,亦是白沙在涅,再无法自辩清白了。
14、仁宗皇帝非常尊重士大夫,绝对不会像明清时候那样,君臣一方非常强势,一方则表现得唯唯诺诺。
15、范仲淹出任泰州时,征调民众4万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华里,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
16、心情好了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17、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8、范仲淹的名字取得不好。“范”是姓,“仲”是排行,都无关紧要,关键是一个“淹”字不好。没顶为“淹”。当然,名字是不能改变命运的。他的先祖范履冰名字再好不过,命运不是更惨吗?范仲淹的身体也不好,贬邠州时耐不住西部的风,在青州时忍不得北方的寒。但他硬撑着不肯休病假,只是乞移颍州,结果倒在赴任途中。读到此处我禁不住潸然而泪下——为他的生命终止在奔波的路上而泪下。
19、范仲淹积极召募士兵,精心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还把朝廷赏赐给他的金帛都分发给将士们。
20、“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经济思想,亦是他与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们争论不休的焦点。王安石认为,社会财富并非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定数,而是可以通过价值的再创造实现更多。但司马光等人却认为“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言即天下的财富是定量的,国用增加了,就意味着夺民之利了。
二、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有什么代表作?
1、至此,两人只能借边事再起,分别于庆历四年的八月、九月,自请出京巡守了。
2、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时期名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3、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而在宋仁宗已经发布攻打的诏书之后,范仲淹仍然坚持己见,令人上密书与仁宗说明各利益要害,以一己之力最终选择使仁宗放弃了原来的旨意而选择休养生息。这充分展现出了范仲淹在面对国家大事时,敢于违背帝王旨意的超高胆识。
6、宋代的法医学著作《洗冤录》局部
7、当时商业发展细化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我们都知道宋朝人爱喝茶,但是那种点茶的工序其实是很复杂、很花时间的。对一般老百姓来说,他可能就没有那么讲究,他的需求就是要快速高效地喝到茶。
8、宋朝甚至还有出于医学目的的人体解剖。尽管以前也有机会来做,但在主流观念里人体解剖是对死者极大的冒犯。然而宋代出现了两次由官方组织的人体解剖,目的就是为了搞清楚人体内部到底是怎样的。当时是死囚处死之后,请医生过来解剖,把所见详细地记录下来。这是古代非常少见的医学实验。
9、庆历三年,是范仲淹经历半生仕途沉浮后,终掌中枢大权的一年,亦是为庆历新政唱响奏曲的一年。宰相是其视之如父的杜衍,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相),任枢密副使的韩琦、富弼二人,则与他志气相投;而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这4位谏官,亦皆是知己之交。天时、地利、人和,一时俱全。故素有整顿吏治、加强武备、改善经济之志向的范仲淹,于此年夏天,在宋仁宗责令条陈政事之际,当庭上呈《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借此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
10、范仲淹结束了为母亲守丧的三年生涯,被宰相王曾和枢密使晏殊推荐到宫中做官,任秘阁校理。他在临去京城开封赴任前,在应天府留下一首诗:
11、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12、唐朝长安的商民开店,只能在政府制定的东西二市里面。在居民区里不允许有商店。而我们现在看北宋的《清明上河图》,开封城里,都是密密麻麻的商店,很多地方都是一家家连着的。
13、其实是非曲直,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但是没有人说话。都唯恐避之不及,只怕自家受到什么牵连,哪一个肯仗义直言。
1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
15、在他的一生中,那个“乐”字从来就不曾跟他结缘,倒是那个“忧”字就像一帖狗皮膏药一样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范仲淹两岁而孤,家道贫寒,生计无着,母亲只得抱着他改嫁长山朱文翰,他也因此而改名“朱说”。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毫无快乐可言的。
16、善于总结的宋太祖还发现,强大如唐帝国者,除了藩镇制度使其中央集权失控外,中晚唐之失,亦在于党争为祸甚烈。所以,警惕官员结党,犹是成为宋太祖及其后嗣君主们之共识。
17、修武备,即整治军备。范仲淹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
18、电视剧《清平乐》后半场,苏东坡就要登场了。他虽然没有在中央当过很大的执政官员,但是多年都是在地方当官,业绩很不错。
19、范仲淹熟治家甚严,教导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范氏家风清廉俭朴、乐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自苏州运麦至四川。范纯仁回来时碰见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他,助其还乡。
20、金门乍入应垂泪,因挂朝衣忆彩衣。”
三、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
1、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2、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当时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日子过于清苦,就送给他一些美食。但是范仲淹却一口没吃,他说:“谢谢你。我已安于吃粥的生活,担心一旦享受了美食,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3、1043年秋天,仁宗皇帝让范仲淹、富弼和韩琦拿出改革方案,形成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它的主要内容是:
4、1024年秋天,时任兴化县令的范仲淹,率领来自四个州的几万民夫,奔赴海滨实施治堰工程,可是不久,他们不但遇上风雪,还赶上了大海潮,部分民夫因此丧生。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不可违,主张立即停工,不要再建堤坝了。
5、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西夏国,调集十万大军,侵袭宋朝延州,宋朝措手不及。边境年久失修,士卒久未训练,宋将无能,大败。仁宗与吕夷简商议,派夏竦去做前线主帅,又采纳当时副帅韩琦的意见,调范仲淹作副帅。花天酒地时,眼里只有奸佞,危难之时,居然也记得谁才是肯担当、能做事之人。
6、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1052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7、范仲淹一生四贬州郡,处处因“忧”生爱,泰州筑海堤、江淮赈蝗灾、苏州治河水、开封肃政纪、饶州免贡茶、延州拒强敌、邓州兴教育、青州减赋税,桩桩件件,青史留名。我倒是觉得《岳阳楼记》里有一句话写颠倒了,应该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更为贴切。
8、官场中,沉默就是愤怒,是极端的愤怒,就是不同意,不但是不同意,还意味着风暴即将来袭,有人要倒霉了。果然,随后范仲淹被贬,调离京城,去河中府任通判。
9、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新政受挫后,贬出京城,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扶疾上任,逝世于途中,时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10、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元989年10月1日)生于北道重镇成德军(即真定府)节度掌书记官舍。字希文,谥号“文正”,别称范履霜、范文正、朱说,汉族,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祖籍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吴中区)。
1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2、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人。
13、在位42年,他本人没有踏出过京城半步,
1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马致远(?——1321至1324之间)元代杂剧作家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诗人 白居易是唐朝的呗
15、命运就是如此荒谬且悲凉,反对力量最为集中,亦最为猛烈的,几乎全是来自与王安石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故旧亲朋那里。其中,既有王安石变法的前驱者——昔日“庆历新政”的主将们,如三朝宰相的韩琦、富弼,以及时为文坛领袖的欧阳修;亦有与王安石相交莫逆的好友,如反对派中的司马光、吕公著、韩维三人,还曾与王安石有“嘉祐四友”之称。可以说,站在王安石对立面的大臣,分明是代表了那个时代最为精英的一个士大夫集体。
16、但他从未因此而选择妥协,忘记自己的天下之忧,从穿着一身布衣去应天府做院长而被儒生嘲讽,到他对晏殊说自己一年有三十万钱的俸禄却被发现竟是家徒四壁,只有破旧的书桌和堆满的书籍,每贬到一处都一如既往为民务实,开办书院、澄清吏治,成为人民爱戴的良吏,那么他的直言都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何惹怒一向开明的仁宗?
17、我现在在广州生活,苏东坡当时是在惠州,距离不远。北宋时广州缺乏淡水、饮用水,因为近海,地下挖出来的水都很咸很苦。苏东坡就给广州的知州朋友写信,建议他利用广州城外白云山上的山泉水,用粗的竹筒连接,组成水管,把山泉水引到广州城里面。这就很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自来水供水系统。
18、范仲淹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他对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每天只煮一碗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分次食用,这就是“断齑划粥”的由来。他把全部精力用来读书,显现了年少的小范同学的不同寻常之处。虽然那时候还不确定自己将来可以做什么,但是他知道,自己不能、也不会在这里待一辈子。
19、早在秦汉时就已在朝中设有谏官以谏君过,到宋代是谏官的权力达到顶峰,上察帝君百官以肃正纲纪,下至各州各地监管民生民情。自能忍受谏官吐沫的仁宗之后,宋神宗时期有张舜民仅做官七日就上书六十封,徽宗时为官半年的任伯雨竟上书一百零八封。故此可见,范仲淹不畏生死富贵,能够获得机会并敢于谏言,要得益于所处的时代风气和制度的支持。
20、以赤诚之心,携手共创范氏文化平台。
四、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代表做什么?
1、在汉唐、明代,这都是不可想象的。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你要出远门,就必须向当地的官员申报,只有申请到“通行证”之后才可以上路。想走就走,是会被抓起来的。
2、在他的朝堂上,诞生了“背诵默写天团”:
3、可能才最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4、范梦龄即范仲淹的曾祖父,曾经任官吴越国苏州粮料判官。范梦龄夫人陈氏。二人育有五个儿子,分别是范禹谟、范浩谟、范光谟、范赞时、范侯谟。
5、很多我心里非常熟悉的人,以前只是一个很抽象的名字,但是他长得怎么样,他的言行举止我都不了解,但是看《清平乐》的时候我就发现,他们一个个走上来,很亲切。网友还给他们命名为“背诵默写天团”,非常有趣。
6、谏官制度的存在及发扬光大
7、出生时间:公元989年
8、像范仲淹、苏东坡、晏殊、王安石、司马光,其实他们的身份不仅仅是写文章的高手,同时还是一个政治家,在政治上非常有作为,范仲淹是庆历新政的一个领导者,王安石主导了变法等等。
9、“霜露丘园不忍违,三年日月速如飞;
10、这耳熟能详的名句,出自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范文正公。
11、范纯仁回到家中,没敢提及此事。范仲淹问他在苏州遇到朋友了没有,范纯仁回答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
12、“四大发明”中的三项,
13、范仲淹一生几起几落。从京城到地方,从地方到京城,每一次贬谪都是他坚持自我,坚持清正的见证。多次遭贬谪,还能坚持心中的原则,这一点值得我们敬佩。
14、此外,“仲淹”一名,又与其同父异母的兄长范仲温的名字排行保持一致,如此取名很容易让不明真相的人理解为兄弟二人的姓名均由其父亲统一命名,也有助于得到苏州范氏家族的认可。
15、庆历六年九月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名动天下的《岳阳楼记》,亦因此得以应运而生。数千年以来,治国平天下一直是读书人终生为之奋斗追求的目标,然而第一次,有人以一种直抒胸臆的方式,于天地间发出如此响彻千古之声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故此文甫一面世,无论当世之人,还是后世之人,少有不为文正公之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品格而折服、倾倒。
16、在明代,同样阶层的,一天收入大概是20文,只是宋代五分之一。不过考虑到明朝物价低一些,扣除掉物价因素的影响,宋代市民的每日收入大概相当于明代的2到3倍。
17、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北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989年10月1日),诞生于河北西路成德军(真定府,治今河北省正定县)节度掌书记官舍。
18、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扶疾上任,逝世于途中,时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扩展资料范仲淹的故事
19、范仲淹是北宋有名的诗人,也是当时有名的官员,在政治上敢于进言,有非常多的政绩,在文学上也有非常高的成就,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小的时候家境贫寒,父亲去世之后跟随母亲改嫁,从小就喜欢学习的他,知道现在的家庭没有办法让他好好学习,于是范仲淹拜别母亲,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几年的寒窗苦读让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但是也非常的孝顺母亲,当官有了俸禄之后,就将母亲接到身边赡养。范仲淹不仅在文学上有非常高的成就,军事上也有非常高的才能,在西北军事防线上,开创了新的军事制度和军事部署措施,使得西北异族不敢越雷池一步。
20、南宋诗人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五、龚自珍是哪个朝代的
1、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临安(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2、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国家号令不能经常变更。朝廷要讨论研究哪些条令可以长久推行,哪些繁杂冗赘的条款应当删去,颁布国家法令。
3、范仲淹做到赏罚分明,奖励勇猛杀敌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将领,对克扣军饷的贪污分子毫不留情、当众斩首,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涌现了能征善战的将领。范仲淹的这支军队,成为宋朝的一支劲旅。
4、范仲淹生父范墉,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跟随吴越国国王钱俶归宋,历任武信军(治今四川省遂宁县)、武宁军(治今江苏省徐州市)、成德军节度掌书记,淳化元年(990年)去世于任所。时年范仲淹虚龄两岁。由于范仲淹的兄长范仲温生于京师,所以据此推算范墉应该还做过一段京官。
5、随着范仲淹、杜衍、韩琦、富弼与欧阳修等人一一被逐出朝堂,庆历新政自然也随之“流产”了。
6、正如欧阳修所言,由于安史之乱及以后藩镇割据、黄巢起义、五代混战的长期战乱影响,绝大多数家族的家谱已经失传。赵宋立国后,社会安定下来,一些大官僚重修家谱,为了扩大家族的影响,提高家族的荣耀,将其家世大多追到唐代甚至更早以前的一些名人。在此问题上,范仲淹也未能免俗。
7、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公元1014年,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去朝拜太清宫。车马浩浩荡荡的路过南京时,百姓们争先恐后跑去观看,只有范仲淹对此毫不感兴趣,一动不动埋头读书。同学特地跑去叫他:“快去看看吧,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范仲淹随口回答:“哦,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书了。
9、我们就会发现,宋朝整个所展现出来的格调,
10、“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人,
11、如果给范仲淹画一幅像的话,他应该长着一张苦瓜脸,撑起那一袭长衫的可能就是一根竹竿吧,立在麦田里驱雀再好不过,立在朝堂上驱恶的话,乌鸦站在他的头上拉屎是必然的。
12、南风:东南风,又称薰风(薰是清凉温和的意思)。
13、然宋太祖自己本是武将出身,却为何如此“重文教,轻武事”呢?概因宋的江山,并非凭着强大的实力打下来的,而是肇始于一个偶然的事件:黄袍加身。这在整个历史上,亦是不多见的。导致这个现象的,恰恰是源于晚唐的藩镇制度。藩镇割据,发展到后期,就是谁的拳头厉害,谁就是老大。诚如后晋将领安重荣所言:“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所以亲信取主上而代之的事件,在短短几十年间,时有发生。五代十国就如一幕幕历史短剧,你方唱罢我登场。这里,再无秩序与道义可言,背叛与杀戮取代了忠诚与仁慈,强大的武力就是规则。
14、《南风歌》相传为舜帝所作。《礼记·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古今乐录》曰:“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史记·乐书》曰:“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陈州留有《三贤祠》,赞扬范仲淹、包拯等治国爱民的政绩。
15、是年冬,又有一件事情使范仲淹不能不“忧”。郭皇后因训戒后宫,不小心一巴掌掴在了仁宗的脸上。这自然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宰相因与皇后有隙而力举废后。仁宗皇帝也认为自古以来吃老婆耳光的皇帝恐怕也只有他自己一个,羞愤难当,决意废后。但是范仲淹不但不同意,还要率台谏官员“伏阁请对”,就相当于现在的静坐吧,这就有逼宫的味道了。
16、宋朝一个普通平民,不管是去摆地摊做点小生意,还是跑到人家家里去当佣工,或是在官方的手工作坊里面打工,一天的收入大概都有100文以上,少的话也有80文,这是历代最高的。
17、范仲淹母子情深。在《求追赠考妣状》中范仲淹写道:“臣襁褓之中,失去严父,母亲怜惜我早失父爱,又多疾病,故养育之恩,过于常人。夜夜为子祈祷,祈求佛祖保佑,为了表达忠心,在二十多年的岁月里,不食荤腥。后臣告别母亲,游学四方,母亲因为看不到儿子,常常哭泣,差点双目失明。”
18、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浙江桐庐做太守时,因敬仰东汉隐士严子陵,特地在桐庐宜春江给他建造了祠堂,并写了篇《严先生祠堂记》。文中有一首赞颂严子陵的诗:“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文章写成后,范仲淹将其给友人李泰伯看。李泰伯读后说:“‘云山’‘江水’等词,从内容上说,很宏伟;从用语上说,极有气派,而下面用一个‘德’字接它,似乎显得局促,换个‘风’字怎么样?”范仲淹听后,又把诗吟诵一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果然味道大不相同,“风”有“风传千里”“风流千古”的意味,因此更能反映对严子陵的崇敬之情。范仲淹连忙称谢,拜李泰伯为“一字师”,并以一千两银子作为酬答。
19、苏辙把考卷交上去之后,完全不会担心自己会被抓起来,顶多就是担忧自己会不会因为骂得太过火了,不被录取。因为当时整个宋朝的氛围,大家都有一种稳定的预期,即使我说话激烈一点得罪了人,甚至得罪皇帝,也绝不会因此受到杀头的处罚。而仁宗皇帝看到苏辙的文章之后,觉得他非常年轻气盛,勇气可嘉,还给了他一个不错的分数,评为第四等次。
20、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今秭归县屈原乡屈原村)人,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