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陶渊明怒目金刚(100句)

2023-01-06 13:22:38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陶渊明金刚怒目

1、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2、房屋的井灶下留有遗迹,桑和竹残存着枯朽干株。我打听在这里打柴的人:过去的居住者都到哪里?这里的打柴人便对我说:都死光了没有留下后裔。三十年就改变朝市面貌,这句话可真是一点不虚!人一生就好似虚幻变化,到最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3、*本文系2021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项目编号:202108310033)的阶段性成果

4、陶渊明总是说“是我自己的原因,我自己不行,我不适合做官。”

5、这首诗热情歌颂了衔木石填海的精卫和敢与天帝争神的刑天,赞扬它们宁死不屈、抗争不息的精神,惋惜它们空有过去的壮志雄心,却等不到实现理想的“良辰”。全诗体现了对反抗精神和勇敢坚韧品格的赞颂,并借此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6、提及晋末诗人陶渊明,你会想到什么?

7、二十九岁那年,陶渊明首次出仕,做了个江州祭酒的小官。不久,他“志意多所耻”,看不惯封建官场种种丑恶现象,又“不堪吏职”,受不了当小官的那种拘束,便解绶归田了。后来,州垦曾召他做主管文书的小官,他也辞不赴命。大约在三十五岁左右,他又为幻想所驱,短时间出来当了桓玄的幕僚。但他很快就认识了野心家桓玄的面目,不久便悔恨地“投冠旋旧墟”了。刘裕灭桓玄后,陶渊明迫于生计,做了刘裕的镇军、建威参军,后来转为彭泽令。做县令才八十多天,到这年年底,郡里的督邮来到,要陶渊明“束带见之”。陶渊明认为这是种屈辱,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愤愤辞官而去。

8、译文:我怀着怅恨情拄杖回家,崎岖的小路上长满荆榛。山洞里的流水又清又浅,可用来洗我足振奋精神。滤一滤我那新酿造的酒,杀一只小鸡儿招待近邻。日落后房屋里已经昏暗,没明烛也只好点燃柴薪。欢乐时都怨恨夜间大短,不觉中又看到旭日照临。

9、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

10、“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寥寥数笔,把陶渊明归隐的住处描绘得很清楚,有了清晰的轮廓。这个表达里语言显得非常朴素有力。

11、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12、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13、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14、从二十元岁初涉仕途到四十一岁最终辞官,十三年间,陶渊明三次出仕,三次归隐,经过了一段曲折过程。最后,现实终于使他看到“世与我而相违”,感到仕宦道路,毕竟不是自己的前途,因此“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决心功名一抛,与官场决裂。

15、隐逸、静穆、自然、平淡、恬静……

16、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邢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17、然而有些问题,却是不得不辨的:我不相信渊明不解音律,我不相信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我不相信渊明像陈寅恪说的那样“始终是天师教信徒”,“外儒而内道”……

18、渊明幼年仍受到良好的教育,“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并受到那个时代玄风的影响,而“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晋书》)

19、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就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20、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二、陶渊明怒目金刚

1、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2、在冯契看来,“金刚怒目”传统自古以来在理论上都要求着对于社会生活的介入,而不单单是追求艺术的自律。对于社会生活的介入,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内在要求。在20世纪百年发展史中,马克思主义美学一致主张艺术要超越本身形式的“自律”而“介入”社会生活。冯先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要求,将之溯源到先秦儒家,通过对历代相关审美概念,如“志气”“风骨”“兴寄”等的深究,构建了一条“金刚怒目”传统的发展脉络。这样的传统构建,既符合美学发展史的基本脉络,又有着鲜明的理论指向。可以说是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指导下,对于中国美学史的精彩书写。冯契力图实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的融合。

3、我无心学稼轩却终究还是抄了他。但这首词中也有很多我独有的感想。譬如“莫羡固穷常在口,只怕居然忘了”,便是上面我说的感触。渊明诗中为何时不时就提到“固穷”?我想他是怕一旦不提醒自己,自己也许就坚持不下去了。而“五十步前回白首”则是说渊明并非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及。他也困惑过,痛苦过,挣扎过,他与我之间也许就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差别而已。但我仿佛看到五十步前的渊明回过头来平静地问我:“年轻人,咱们之间这五十步,你真走得过来么?”这五十步也许就是永远的差距。我这才意识到,他纵不超逸,依然伟大。

4、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5、陶翁虽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高逸,但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豪迈激荡。像(饮酒)(读山海经)、(咏荆轲)之类均属此金刚怒目的之类。

6、周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621年),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一百岁,谥号为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7、我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感动时还是一个孩子,那时我对渊明一无所知。

8、|古典文学|诗词|古文|国学|

9、李白最“狂”的9句诗,只想跪下唱《征服》

10、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1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12、◎《中国文艺评论》|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胡友峰

13、译文: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14、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15、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16、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17、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18、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视域内,从现实的人的本质出发,冯契对于鲁迅“金刚怒目”说进行了转换。这种转换,使得鲁迅先生的提法更具有了理论意义。

19、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20、其实陶渊明从来就不信天命,他信自己的判断罢了。

三、陶渊明金刚怒目式作品

1、前些时回到了外公的老家,河北省顺平县的一个叫寨坡的小村子。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那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那里没有水,那里没法种粮食……没有水,他们把所有的田地都种上了桃树。桃花开时,那里就是桃源深处。

2、白描这个手法是我国传统水墨画的技法概念,其实跟素描差不多意思,在文学手法里它指用简练的,不事雕琢的语言,避免浓丽而繁复的辞藻,用有力的笔触塑造形象的表现手法。

3、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4、自由的个性就不仅是类的分子,不仅是社会联系中的细胞,而且他有独特的一贯性、坚定性,这种独特的性质使他和同类的其他分子相区别,在纷繁的社会联系中间保持着其独立性。“我”在我所创造的价值领域里或我所享受的精神境界中是一个主宰者。“我”主宰着这个领域,这些创造物、价值是我的精神的创造,是我的精神的表现。

5、(《与陶渊明生活在桃花源》程滨著长春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

6、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指向

7、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六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8、(推)5⃣️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复习笔记详细版,笔记主要按照《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梳理章节内容;共115页,精心编排,文学史+作品分析相结合,可直接背诵,无需个人多次整理。(名词解释和知识点合在一起1份,10元,也可回复“现代”免费领)

9、(推)古代知识点,5元,到唐五代没有后面部分,点蓝字看具体内容。

10、为什么把柳下惠的事放在微子、箕子、比干三人的记载后面?柳下惠并不是殷纣时代泊的人,而是春秋战国孔子这一时代的人,还可能稍稍早一点,不过已是一个天下闻名了不起的人物,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柳下惠的这几句话,也说明了前面三个人的事情。

11、译文: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12、《读山海经十三首》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首篇为序诗,后十二首从《山海经》《穆天子传》中撷取题材而写成。

13、陶渊明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深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色悠然、白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

14、同理“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也一样,三言两语将房前屋后的景色概括出来了。

15、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没有文字很直白地表露出跟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的内容。他不像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么潇洒直白。

16、(推)4⃣️外国文学史考研复习笔记(彩色版),这份笔记结合郑克鲁、朱维之等多个版本,共67页,包含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精心编排,条理清晰,不需要二次整理,可以直接打印背诵。(名词解释+知识点2份,共10元,也可回复“外国”免费领)

17、当时的统治者成功光芒的背后,也掩盖不了手段的黑暗。聪明人总是很容易看出来,他们为了自保,只好装疯卖傻。如果脾气硬一点臭一点,结果就和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一样,即使3000太学生集体下跪求情,也无法挽救他的生命。

18、魏晋时期,不管是竹林七贤的阮籍还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或者隐逸诗人陶渊明,这200年间,知识分子经历了长久的黑暗。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越是黑暗动荡的社会越是容易产生各种思潮,比如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19、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从中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他的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

20、◎《中国文艺评论》|“典型”与“形神”:中西文艺理论、美学关于艺术形象认识的差异性解析/李健

四、陶渊明金刚怒目之风

1、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酒的诗人。他多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2、“金刚怒目”的话语谱系蕴含着理论意涵。冯契这种建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梳理,也有着理论动机,即其探索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如何能回应美学史上的一般性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从美学基本议题的视域来看,便可以看出“金刚怒目”说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美学内蕴。这种美学内蕴典型地体现在关于真善美三者关系以及理想人格的指向这两个议题上。在前者中,冯先生特别强调了审美的意义;在后者里,先生强调了审美所造就的人格的普遍性。

3、陶渊明在农村虽然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和平生活,但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鲁迅语)。他除了写出大量田园诗外,还写了一些咏怀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之类,表达他“猛志固常在”的情怀。这类“金刚怒目”式的诗篇,证明陶渊明身在恬静的田园,内心却仍然燃烧着要为实现自己政洽思想而奋斗的火焰。正如鲁迅说的,“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4、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5、其它: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宦游其间的作品,多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宦思慕归隐的内容。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赠答诗多是写朋友之间的友情。如《答庞参军》、《与殷晋安别》等。此外陶渊明还有一些哲理诗。如《形影神》等。

6、作为一个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客,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7、诗是渊明好。正悠然、东篱采菊,南山倾倒。却怪南山时时在,此刻方成绝调。都为这、百年襟抱。梁父二分骚一段,被饥寒、化作苗间草。这一世,太枯槁。平生酒债知多少。仗衔杯、推开独醒,保全孤傲。莫羡固穷常在口,只怕居然忘了。问此意、千年谁道?五十步前回白首:“读书人、此境真能到?”顿掩卷,一声啸。

8、一个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委屈自己的心志,上下级那种互相倾轧、虚与委蛇、黑暗腐败、虚情假意,很多他都看不惯,一个小小督邮,拿着鸡毛当令箭,要陶渊明“束冠带而迎之”,陶渊明七肯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脱衣挂印,扬长而去。

9、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未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10、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11、然而“静穆”并非陶渊明的全部,“悠然见南山”之外,他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

12、陶渊明与曹孟德一样,因为人生苦短,而心中壮志未酬才感到忧闷。一个真正信奉老庄的人,内心对生死应该是看淡的,如果清楚知道“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那么,说明他们还没有彻底把自己麻醉。

13、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14、陶渊明(约365一一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

15、柳下惠急忙推辞:“万万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处在一起已不妥,你若再坐我怀,更是有伤风化。”女子道:“世人都知大夫圣贤,品德高山,小女子虽坐在怀中,大人只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若因寒冷病倒,家中老母便无人服侍,你救我就是救了我母儿二人”。

16、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是近代人对培养新人的要求,与古代人要使人成为圣贤、成为英雄不同,近代人的理想人格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普通人通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我们所要培养的新人,是一种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并不是全知全能的圣人,也不承认有终极意义的觉悟和绝对意义的自由。

17、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18、陶渊明的诗歌以平淡自然见长,却也有“金刚怒目式”的豪放之作。

19、可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这就说明个人作人也好,在国家社会中立足作一普通话人也好,大原则上人格的重要。反过来,就是如果以枉道事人的话,随便哪里都可以干,如果坚持以正道、直道事人,又何必离开?所以引用柳下惠的这几句话,等于是为上面三人的事,作了一个注解,这就是《论语》的编辑方法。

20、不过陶渊明本人对这两段经历并不讳言,在桓玄手下任职时写有《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既眷恋家居生活的悠游自在,“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又悲又叹仕宦生涯的艰辛劳苦,“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随后转投刘裕麾下,又有《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同样感概“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五、陶渊明金刚怒目的诗句

1、“金刚怒目”作为审美传统的历史谱系

2、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3、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4、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蔚然大观。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研究方法也成为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一笔重要的遗产。特别是在20世纪下半叶,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受众最多,影响最大。诸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展开了讨论,并建立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为当代中国美学理论的建构提供了参照。然而,在梳理这段历史时,诸多学人对冯契的美学思想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不仅使得我们对20世纪下半叶美学发展的认知存在盲点,还使得冯契美学的当代意义被忽略。事实上,在当代美学发展的路向,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立足中国立场,紧扣中国问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和美学史话语体系”这一议题上,冯契已著先鞭。

5、魏晋200年间思想自由开放,文学、美术、书法、音乐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不但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期,也是人性自觉自我解放的时期,更是一个奠定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独立的伟大人格的时期。

6、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7、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8、很显然的比如“阮籍猖狂,穷途之哭。”这是为何哭?不就是胸中抱负未展,不甘心而留下的痛苦泪水吗?

9、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0、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11、比如在《论语·微子》篇中开列过一份“逸民”名单,还引述了孔子的相关评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柳下惠、少连,降志辱安俟;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比起卓立不羁的佰夷、叔齐来,柳下惠等人只能采取自贱自污的方式来待人处世,尽管其言谈举止尚能恪守法好并预先筹划周详,但也仅此而已。

12、冯契的“智慧说”体系,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闳深广大,特色鲜明。在美学思想上,先生的一大贡献便是发掘出了“金刚怒目”的审美内涵,并将之上升为中国美学最重要的审美传统。可以说,冯所重视的“金刚怒目”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美学融合汇通的精彩展示,也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汲取传统美学思想的可能性、为当代美学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理论创新,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

13、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14、曾任江州祭酒、建成参军、镇军参军、澎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任为澎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诗125首,文12篇。

15、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16、《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考研标记重点版(34页)

17、陶渊明诗歌和其为人一样,自然率真,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想法,想当官就当,想归隐就归隐,贫困的时候可以上门去乞讨,富足的时候会准备丰盛去迎客,古往今来的名人贤士之中,他的率真最让我钦佩赞赏。这个是苏轼的评论。

18、我以为是《咏荆轲》。该诗写得意气风发,慷慨激昂,写出了荆轲刺秦的悲壮历史,全然不似陶渊明田园风光和隐士面目。读后令人顿觉有英雄之气充沛而上,令懦夫变勇士。此外,《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一首也有如此风格。

19、译文:离山泽去做官已经很久,现在又返林野尝到欢娱。且携着我的儿女侄子们,拨开那乱草木寻访废墟。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间,依稀地可认出往日旧居。

20、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