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宜兴紫砂刻字名家刘华(100句)

2023-02-04 14:28:37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宜兴紫砂刻字名家

1、饶寿川自幼念过私塾,喜文习字。1920年他到潜洛专事陶刻,因为有文字基础,他能在紫砂器上铭刻金文、篆文及行草和一些花卉图案。20年代后期,饶寿川被铁画轩聘为技工,开始以“若水”名号署款,此款有“君子之交淡若水”之意。当时的低档紫砂器由他书画别人陶刻,高档品由他亲自书画陶刻。因他技艺娴熟,陶刻高雅,30年代中期升为技师。抗战后,饶寿川离开宜兴去内地谋生,再也没有回来,1939年病逝他乡,享年43岁。其传器有柱础壶、八角盆、秦瓶及笔者所藏矮钟壶等。

2、钱彭年“彭年”款。

3、李宝珍、吴虎根、杨莲生、蒋燕亭、范大生、程金寿、光裕、冯桂林、汪宝根、陈少亭、王玉仙、吴纯耿、沈孝鹿、邵陆大、范勤芬、刘福兆、江祖臣、金阿寿、汪生义、范臣甫、裴石民、顾景舟。

4、听着音乐,喝着茶,轻轻松松调五脏!

5、邓奎字符生,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人。善正早隶篆,能文,砂壶刻画工整雅致。

6、彭再生清同治五年至民国三十六年间人,宜兴均陶名技工,善制花盆、花瓶,又擅长鼓凳等器。所制鼓凳形式多样,美观大方。其狮头鼓凳、四方古钱豉凳、四方凹魁、四方凸魁等别出心裁,精工细作。

7、(生卒不详),民国时期制陶艺人。宜兴丁蜀大浦洋岸圩人。早年学习制作紫砂陶,能做“狮球壶”等,是名艺人裴石民的姐夫,且是其启蒙老师。20世纪初到三十年代在上海经营陶器,生意不错,并将妻子和两个女儿迁到上海。他还介绍裴石民到魔术师莫悟奇家中制陶。卒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8、诸葛勋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师从名师崔克顺,学习陶刻彩绘技艺。艺成后的30年代初,诸葛勋被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在壶盆上陶刻,经过对大量的日用陶器的陶刻,他练就了一手过硬的快刻技艺。到30年代的中后期,诸葛勋开始在高档紫砂器上陶刻装饰,落款为友石、云石、卧龙。

9、康熙、乾隆年间宜兴人,虽有作品传世,但平生事迹不详,不过,从存世作品来看,其艺不凡,精捏造,尤善雕刻。

10、张普泉、梁秋冬、徐杏君、卜晓兰、沈书良、金晖、徐晏、

11、任淦庭书画笔力苍劲,挥洒自如,正草隶篆各具风格,陶刻刀锋灵活,运作纯熟,简约得体,自成章法。而且他还能左右手同时书画雕刻,功夫独到,不愧是我国紫砂陶刻界近现代的大师巨匠。其传器有大柿壶、木瓜壶、腊梅喜鹊瓶等。

12、紫砂壶大师级人物每年的作品仅二三十把,有的甚至一壶难求,而市场上刻着大师名字的紫砂壶随处可见,而且很多冒充假大师出来行骗的,来看看官方公布的真正的大师名单,宜兴就这120位称为大师,其他都是冒牌货,请转走告诉其他壶友。

13、陈和大自幼在宜兴东坡书院上学,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名师邵云如。上世纪20年代中期,陈和大被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并起用师父邵云如所起的名号“石如”。30年代后,陈和大陶刻技法日趋成熟,布局合理,字画流畅,但总体缺少变化。抗战后,陈和大在上袁潜洛一带串门陶刻,以通货为主,量大而档次一般。

14、夏洪西、董正红、吴春华、朱丹、清泉堂、江宏、许智平、

15、他的作品在清代时就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说。清晚期紫砂“八大家”(邵景南、邵大亨、邵大赦、邵友廷、何心舟、申锡、黄玉鳞、俞国良)之一。

16、0艺古斋1905年由赵松亭创办的陶坊。

17、10金鼎商标吴汉文在1929年为“吴德盛紫砂陶器行”创立的商标品牌。

18、陈用卿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俗名为陈三呆子。制品工整规范,不落俗套,如莲子汤婆、钵盂、圆珠诸器能做到不规而圆。落款直接运用刀工,仿钟繇笔意。

19、主要以制作光素货为主,传器甚众,计有掇球,折肩、钟罩、扁鼓等壶式。

20、吴汉文艺名跂陶。

二、宜兴紫砂刻字名家刘华

1、冯彩霞清咸丰至光绪年间人。继杨凤年后又一位杰出的陶艺女名家。善制功夫壶,大如拳头,小如鸡蛋,其书法颇有欧阳询之韵,所镌款字精巧有致。后受聘赴广东万松园内听涛楼制壶,所制“万松园壶”、“听涛山馆壶”均是代表作。

2、陈曼生本名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其赏壶、玩壶之所“阿曼陀室”,是他留与后人的标志性的文化标识。

3、我们一起来品茶、赏壶、抒发情怀吧!

4、紫砂的兴起是缘于文人阶层推崇,它装饰手法丰富,体现了造型设计与使用功能的完美融合,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集大成者。

5、周季山明天启至崇祯年间人。善制紫砂茶具、雅玩等,式样新颖。

6、陈用卿、陈信卿、闵鲁生、陈仲美、陈光甫、沈君用、周后、邵二孙、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沈子澈、陈辰、徐令音、项真、陈六如、陈正明、邵亨裕、惠孟臣、徐次京、郑宁候。

7、蒋德休、吴月亭、陈觐候、朱石梅、陈荫千、瞿应绍、邓奎、申锡、邵大亨、邵形龙、何心舟、梅调鼎、华祯祥、华君德、许升候、潘沂宝、邵正来、潘仕成。

8、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又名宜兴紫砂壶。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更加上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和茶禅一味的文化,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

9、雍正年制清雍正本朝官款。

10、贡局赵松亭复兴窑制品印款。

11、1956年生于宜兴丁蜀,1972年进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曹婉芬学习紫砂工艺陶刻装饰及紫砂成型制作技术。

12、王东石刻款“韵石”。曾为胡公寿造壶。

13、肯定有啊,但是要亲自要紫砂作坊,因为刻字都是在紫砂胚上刻,刻好以后还要进炉烧制,希望能够帮助你,请采纳!

14、 范福筹幼时念过三年私塾,16岁随父制壶。1921年,范福筹拜任淦庭为师,学习陶刻。艺成后,他为任淦庭当助手,在吴德盛公司刻制紫砂器。范福筹比较老实笨拙,虽为任淦庭的大弟子,但因技艺进展缓慢而常受到师父的批评。上世纪30年代后,范又为毛顺兴店陶刻,取名号“瘦石”,陶刻的紫砂器均署“瘦石”款。抗战后,范福筹又一度制壶,但主要业务还是以陶刻为主。建国后,范福筹参加了合作社,直至1959年去世,享年59岁。其传器有东坡提梁壶、高狮灯壶、竹鼓壶、竹段壶等。

15、岩石谈尧坤印款之一。

16、宜兴紫砂,始于宋,而盛于明清,其所以能成为独立的艺术品种,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制作原料与众不同。它采用深藏于宜兴山腹地层中的薄薄的一层紫砂泥,号称“泥中泥”,其质地优异,一是含沙量低,可塑性强。二是砂土中含有较多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烧成后呈双重气孔特殊的分子结构,透气不渗水,故用作茶具沏茶不失原味,用作盆景,对花草树木排水透气性好,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明清时期由于文人雅士的介入创作使紫砂器的作品。集书画,诗词,篆刻,雕塑诸艺术于一体,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品。以前台湾地区及日本对紫砂类艺术品的收藏比中国内地热,近年来由于国内收藏家纷纷崛起,收藏此类艺术品热已遍及全国各地。

17、0汪升义原名汪芳荣,又名汪春荣、汪森义、汪昇义。培养出朱可心、吴云根等一批名家。

18、0石林何心舟常用刻款之一。

19、0雍正二年赵松亭复兴窑产品刻款。

20、舒莲记紫砂壶是杭州清代和民国最好的紫砂壶作坊,两次经历战火,重创于太平天国,抗战时彻底消失。

三、宜兴紫砂壶刻字名家

1、意见联通市场,认可创造价值!

2、王寅春(1897一1977年)现代制作筋纹器茶壶的著名艺人。12岁拜金阿寿为师学艺。艺成至上海仿古器,见识甚广。亦善制各类方形砂壶。其代表作六方菱花壶、梅花周盘壶和圆条壶等,造型雍容大方,色泽润和,纹理清晰,口盖准缝严密。曾设计制作大批新品。当代名人中受其熏陶影响者不乏其人。

3、紫砂壶上的陶刻装饰源远流长,最早有记录的是元末明初的隐士孙道明(号清隐)在紫砂罐(壶)上的"且吃茶,清隐"。这五字草书可称紫砂陶刻的鼻祖。早期(明代)紫砂刻字一般是在壶底作落款用,如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等。当时就有专门代人刻款的,像陈辰(共之),汪大心等被称为"陶之中书君",专替他人代书代刻名款。

4、4:、当代著名壶艺家:王寅春、王石耕、丁洪顺、王福君、王振国、王生娣、王秀芝、毛国强、叶惠毓、许燕春、刘惠大、刘风英、刘建平、吕尧臣、朱复、任淦庭、朱可心、何挺初、邵新和等。

5、鲍明亮清同治十一年至民国二十五年间人,均陶名艺人,善人物、动物陶塑,尤擅配各色釉彩,其中以均青釉为最。所制宜均火钵畅销日本。力作均釉大瓶高6米,曾获南洋劝业会优奖。

6、汪宝根早年随伯父、清末名家汪春荣(生义)学艺,与壶艺大师吴云根、朱可心为同门师兄弟。出师后曾在宜兴吴德盛公司、上海铁画轩公司任技师。1935年,他制成大东坡壶与三友瓶,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并获优等奖。

7、陈光明清咸丰九年至民国十九年间人。字润宝,金陵籍,自幼侨寓蜀山,善作紫砂玩具和果品等,细巧玲珑,色形逼真。

8、1卷翁汪裕泰汪庄茶叶行老板汪惕予号“卷翁”。

9、陈绶馥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善制紫砂大壶,工刻绘。其力作“披云壶”,壶身如三代铜器,胎内指纹历历可见。一面刻盆景松石,颇饶唐六如笔意;一面刻行书宋词,有晋唐帖意。

10、韵石王东石刻款。

11、陈和之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壶式高古清绝,书法有晋唐风。

12、常作“程寿珍”。号冰心道人,刻款尚有“八十二老人”、“真记”、“宾如”。师承期养父邵友廷,以“掇球壶”最负盛名。民国“五大家”(程寿珍、范大生、冯桂林、裴石民、王寅春)之一。

13、一尘谈尧坤印款之一。

14、范福筹常用款为“瘦石”(30年代后)。

15、一生专做寿星壶,开始壶上不留任何印记,后应商行要求,在壶系下方或壶盖、底部款以“金廷”或“施记”字样。初为刀刻,后改用木章,同时商行也将其行号刻印于壶盖、底,如“豫丰”、“福康”,或呈椭圆、葫芦形,或为方形印章(阴、阳文均有),有的还用满、汉二种文字,周边饰以花纹。民国时期印章改为国民政府交叉的两面旗帜。

16、张鸿坤原名张洪大。

17、又名沈戟、孝陆,与顾景舟友善,曾以“自怡轩”印款一起赶制商家订制作品。

18、陈伯亭陈少亭父子清咸丰至光绪年间人、光绪至民国年间人。独标一帜,继往开来,书画铭刻,无不追踪前人,而梅桩尤卓绝。其子陈少亭,为民国期间紫砂铭刻的一流名家。1935年,所雕孙中山先生遗像、古佛像等,工技精妙,色像逼真,开宜兴陶塑先河。

19、邵圣和清乾隆时期的制壶好手。

20、紫砂泥只产于宜兴,是独一无不可复制的。虽然有些泥土烧出的陶器也是像紫砂一样为紫红色,而且也是无釉细陶,但它们都不能称为紫砂陶,因为在品质上,它们与宜兴紫砂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广西坭兴的朱泥紫泥陶,云南建水的紫陶,是我国著名的红泥陶,都是用当地出产的紫色泥土烧成的,外表也不上釉,也有不错的宜茶功能,但不是紫砂陶;另外,安徽宁国紫砂陶器,是用当地产出的紫泥烧制的,性能也与宜兴紫砂近似,但与宜兴紫砂还是有所不同,只有江苏宜兴所产的紫砂泥才是正宗的。

四、现代宜兴刻字名家

1、1鲍源信上海紫砂商号。

2、Copyright©Nov.1,2013,AllRightsReserved.

3、宜兴紫砂高手,传为陈鸣远弟,制器以精雅著称。

4、紫砂壶陶刻多请人捉刀?

5、紫砂盆器雕刻的内容十分丰富,山水、花鸟、人物、变形图案,或工或写,深刻远近,无所不能,正、行、草、隶、篆,线条顿挫抑扬,轻重缓急,都做到淋漓尽致的刻画发挥,雕刻的刀法主要是借鉴我国古代碑刻、篆刻而形成的独特刀法。它不同于传统的碑、篆刻刀法及其艺术效果,历经数百年的创作发展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变的雕刻刀法。主要分为阳刻、阴刻两大类;表现形式有刮(较浅)、刻(较深)、双刀、两边下刀,还有涩刀、留刀、迟刀、轻刀、切刀、舞刀等各种金石用方法。

6、邵宏俊刻款多为“潜陶”。

7、雪生主人戴雪生常用刻款之一。

8、沈君盛明天启至崇祯年间人,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制法,为时大彬再传弟子,品种十分丰富,巧与沈君用相匹。

9、黄玉麟、程寿珍、汪宝根、范大生、汪宝洲、严光芝、葛宝林、戈根大、彭再生、秦根林、诸葛伯勋、沈孝鹿、鲍六芝、邵全章、陈少亭、胡耀庭、李宝珍、陈经耕、范锦甫、谈尧坤、耿春福、范泽林、邵宝琴、范建军、倪顺生、凌锡苟、顾治培、高丽君、高建芳、储集泉、程辉、惠祥云。

10、0东溪赵松亭刻款之一。

11、0石林何氏何心舟常用刻款之一。

12、徐次京仿古器精良,书法亦佳。

13、0曼陀华馆何心舟常用刻款之一。

14、本名单录摘编自宜兴陶瓷协会

15、江案卿所传器不多,以“案卿”方章为款识。

16、范章恩字廸恩。题铭书法似米芾。

17、乔重禧清咸丰至光绪年间人。原籍上海。先随师傅瞿应绍画壶稿,瞿逝世后到宜兴,依师图稿制壶。工刻绘,尤以梅花居多。刻绘时将口、盖全部划分,统一布局,这在砂壶刻绘装饰上是一大创新。

18、邵旭茂、邵友兰、邵友廷、潘缄雄、陈曼生、杨彭年、杨葆年、杨风年、邵二泉、邵恒昌、钱弘文、徐温庭、蒋良玉、杨履曾、陈绶馥、薛怀、邵景南、陈寿福。

19、 陈经耕自幼习文练字,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名师邵云如。上世纪20年代中期,陈经耕被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并起用师父邵云所起的名号“漱石”。30年代后,陈经耕陶刻技艺成熟,尤擅刻画石竹。他陶刻的石竹刀法细腻,枝叶灵动,得时人称赞。因陈的技艺超群,故常为铁画轩及吴德盛的高档茗壶铭刻。抗战后,陈经耕常在上袁潜洛西望圩一带串门陶刻,量大而档次中等。建国后,陈经耕参加了合作社,继续从事陶刻,并保持精细灵动的特点,直至1969年病逝,享年65岁。其传器有柿扁壶、汉扁壶、菱形花盆等。

20、邵盖明万历至崇祯年间人,制壶工巧,与大彬同时而自树规模。传器有紫砂大壶二柄,俱作扁花篮形,世有“邵家壶”之称。

五、宜兴紫砂壶刻字大师少石

1、栽一棵神龙木,镇宅护院、满庭清香!

2、|近现代范大生大东坡提梁壶

3、紫砂花盆,古朴典雅大方,在种着花草的紫砂花盆上松土,整叶,浇水......其原料、工艺和制作大师,亦非同寻常。

4、陶刻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体系,到底是属于艺术,还是属于艺术衍生品?在业界却一直有着不少的争议。

5、雕刻的技法可分为刻底子(也作“印刻”)和空刻两种。刻底子时用毛笔在坯体上书画,定稿后依墨迹镌刻;或先将书画诗词底稿印到紫砂器坯表面再运刀依样雕刻;通常是由一般的刻工进行雕刻;空刻则由擅长书画及雕刻经验的紫砂艺人,目测位置,安排好格局后,用刀直接进行雕刻,空刻要求较高,以指、腕、肘运力;走刀快捷,注意轻重顿挫有神,线条变化有致使作品活泼生动。相对于刻底子,要求刻者有一定的书画功力,刻字要求划平竖直,刻的珠圆玉润,刻画要求刻的有来龙去脉,做到结构相称没,刀法分明,所以艺术价值更高。不上色的雕刻叫“清刻”,刻后加颜色的叫“着色刻”,泥未干时称“湿刻”,泥坯干后刻称“干刻”。

6、谈氏伯章谈洪泉印款之一。

7、北岩邵云如刻款之一。

8、王熙臣铭款署于壶体,盖内有“熙臣”等小方印。

9、1鲍信盛镇江紫砂商号。

10、0壶隐陈鸣远名号之一。

11、玩盆景,有钱也不要任性!

12、“陶刻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它与诗、书、画等相互交融,具有浓厚的文化味和书卷气,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鉴赏需求。”青年书法家、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王祥认为,陶刻与陶艺在同一载体上的共融共生、相得益彰,是前者受到藏家不断重视、最终自成体系的主要原因。

13、果毅亲王,别号春和主人,康熙十七皇子爱新觉罗·允礼,雍正异母弟,为王公贵富中珍爱紫砂器之一人。其曾请壶工史继长制壶或署“静远斋制”、“静远斋史继长制”,每多佳器。

14、郭其林曾用款印“郭记”。

15、王东石清咸丰至光绪年间人。造壶得古法,刻工精细,常为文人雅士制壶。

16、徐次京不详何时人。善仿古器,传器有紫砂三足龟水滴等。

17、民国“三根”(吴云根、顾德根、程盘根)之一。现代“七大紫砂老艺人”(任滏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之一。

18、|民国陈少亭刻顾景舟制赏瓶

19、清光绪至1953年宜兴紫砂著名陶刻艺人,字颖川。宜兴鼎蜀镇潜洛村人,清末民国陶刻大家,清末制壶名家陈柏亭之子,近现代陶刻大师任淦庭的师兄,师从陶刻名师卢兰芳,风格流畅秀丽。落款主要有少亭、于陵子、颖川子等。与当时上海两大著名紫砂商行吴德盛、铁画轩均有合作。陈少亭的书法功底深厚,尤善草书,清代民国的刻绘名家中能双刀刻草书的独其一人。

20、1福康紫砂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