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紫砂壶名作(100句)

2023-02-04 14:27:25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紫砂名壶鉴赏

1、清代嘉庆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名扬一时的曼生壶。曼生壶是制壶高手杨彭年和陈鸿寿(号曼生)合作的产物。陈鸿寿一生工花卉兰竹,精书法篆刻,能集书画篆刻艺术与高超的紫砂工艺于一体而盛名于世,号为“曼生壶”。曼生壶大多由杨彭年制造壶坯、陈鸿寿题铭镌刻。

2、原矿泥是最好的,指的是丁蜀镇黄龙山青龙山一带,出的紫砂,行内人知道,这儿的矿封了很多年了,但是为什么市场上还有呢?最多的说法是制壶人一般讲他爸爸他爷爷他姥爷留下来的,这么多年卖壶,一直还没用完,那这种说法,你爱信不信,就怎么定了。

3、壶的造型构思巧妙,鱼、龙、云的装饰与壶身浑然一体。通身作海水波浪状,线条流利,简洁明快。鱼龙吐珠、神韵生动。壶盖安装的龙首伸缩自如,优美灵活。配以龙尾执柄奇趣极生。清代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经过邵大亨的精心设计,“鱼化龙壶”成为一种成熟并广泛流传的经典紫砂壶壶型。

4、徐汉棠汉方瓢壶徐秀棠(1937──)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胞弟。他于1954年起随任淦庭学习陶刻技艺,1958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景佑(“泥人张”传人)工作室学习泥塑艺术,此后一直从事陶塑艺术,作品深受欢迎。

5、其实现在紫砂的升值是全行业的,只是要真正的好料做的壶,你喜欢的都具有赏玩的价值,不要一味的追求名家壶,老壶,而且紫砂壶最好的特性就是要养,它是有生命的,一把几千的壶如果养的好的话也可以变成上万,水深的很,书也很多,所以假的也多,多注意一点啊,别随便出手。

6、勿放近多油烟或多尘埃的地方。

7、没有看到图,可以补下图么,十几年的紫砂壶时间不短了,如果是原矿紫砂的话,那就是好壶,并没有真假之分的,只有名家做的名壶才有人去仿造。更多鉴别紫砂壶的知识可以去壶史名录了解。

8、品茶也如同品自己,当你端起茶轻茗入口,芳香馥郁,清新透体之时

9、圆通低调勤修炼,乐效坡翁作地仙。

10、为了喝茶不一定非要买紫砂壶,玻璃壶盏即可,香味不一定差到哪里,色更能展现。:更不一定要追问何家保派了。

11、“梅报春壶”原为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陈列室藏品,是朱氏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以梅花报春为题,在挺秀饱满的壶身上,运用雕镂和捏塑等多种手法,生动地刻划了梅花不畏风霜严寒之英姿,端丽稳重,精致传神。

12、树瘿就是树瘤。这种壶的造型模仿树瘿,壶面凹凸不平,有树皮模样刻纹。整把壶呈暗栗色,是明代制壶大家供春创制的一种壶式。

13、据紫砂壶史记载,供春在明代正德年间只是一名书僮,后向江苏宜兴金沙寺一名和尚学习制壶技术。供春壶价值极高,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的赞语。树瘿壶是供春最出名紫砂壶造型,传世极少。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树瘿壶,部分专家认为是供春手制,是现在能看到最早的紫砂茶壶实物。

14、百丈悬崖百丈冰,斗寒哪怕雪欺凌。

15、加助理「辛逸」可帮忙鉴壶,看泥料,辨别底款印章!

16、僧帽壶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壶式,瓷器中常见,时大彬也制过紫砂僧帽壶。僧帽壶造型较奇特,壶身为六边形,壶盖为五瓣莲花形,第六瓣的位置改为注形流,壶注的设计与壶把手前后呼应,又与壶身浑然一体,制作工艺要求很高。顾景舟所制这件僧帽壶,棱角硬朗,线条流畅,壶盖、壶身吻合,分毫不差,形制精雅,是著名作品,盖印“顾景舟”。

17、激石声宏犹远听,还凭鼎足赋新诗。

18、以上佳紫砂制成,胎质温润,以板条泥料围坯经拍身筒成型,外壶与内器分成内外两组。外壶器型为宫灯式,短颈、溜肩、鼓腹、沿势敛足,口盖厚唇,与底足双玹相映。截盖隆起,中竖顶珠钮,弯流鋬环。内器亦呈柱状式,且内外两器相合无间。此器设计奇妙,工艺精绝,内外浑然一体。

19、年代:明代制造人:龚春简介:供春是一位官员的书童。供春陪同主人在宜兴金沙寺读书时,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会做紫砂壶,供春就偷偷地学。后来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也就是树瘤的形状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上的花纹。烧成之后,这把壶非常古朴可爱,于是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一下子出了名,人们都叫它供春壶。

20、相传风卷葵是清朝制壶大家杨彭年妹妹杨凤年所制,据悉虽然杨彭年自己是制壶高手,但当时的规定的是艺不传女,所以杨凤年刚开始对制壶一无所知。但有一次杨凤年只是想到作业坊拿把壶浇花,才刚一进门便被哥哥轰了出来,说是女人不能进这个地方,杨凤年心里却是很委屈,立志一定要学会做壶。从此杨凤年便专心于制壶之上,这一学就是好几年,当他能够照着以前的样式做出壶来时觉得这还不能显示其真本事,便老想着要创作新样式。

二、紫砂壶名作

1、其造型源于井栏。“井栏”一词,传统文化中多见,如“命理之学”中有“井栏”一格,陈式老架二路太极拳谱第四十一式为“回头井栏直入”。实际生活中的井栏即井之护栏,亦名井床,井干。古人掘井多置井栏,有的还置井盖,井顶,井亭,它们即可护井,又能起到美化环境作用。

2、据紫砂壶史记载,供春在明代正德年间只是一名书僮,后向江苏宜兴金沙寺一名和尚学习制壶技术。供春壶价值极高,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的赞语。树瘿壶是供春最出名紫砂壶造型,传世极少。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树瘿壶,部分专家认为是供春手制,是现在能看到最早的紫砂茶壶实物。不过唐先生收藏的这把树瘿壶为民国仿品。

3、4火指紫砂壶的烧成质量。通常都从紫砂壶的胎质、外表色彩、器表肌理作用等方面进行评价。《阳羡名陶录》说: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沙土气。

4、李昌鸿段泥铭刻戈形执把方壶

5、箪壶瓢饮求其乐,张力之形意趣奇。

6、清乾隆邵春元款紫砂泥绘宫灯壶

7、汪寅仙紫泥树瘿提梁壶何道洪(1943──)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跟随王寅春、裴石民学艺,他技艺全面,尤以自然形、筋纹形见长。

8、其实,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壶的功能美。紫砂壶的功能美:容量适度;高矮得当;盖严紧;出水流畅。

9、看,真紫砂壶的纹理清新、圆润,视觉有亚光的效果,有众多分布均匀的细小类似金属光泽的颗粒。有的手工壶内壁,有从中心圆点向四周的放射状线,属于加工工艺过程中形成的。

10、那综上所述,款这个字,大家一定要理性看待,客观分析,毕竟你买的是壶,不是买的名望和级别。

11、先说这6款,我认为这些已经很经典了,平时选择我基本上都在这些里面选,而且每款都有名家代表作,还有别的款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探寻。

12、顾景舟提璧壶3石瓢壶──此壶不同于以往“曼生壶”中的石瓢壶,盖形、把形均有创新,更现圆润可爱。此壶是顾景舟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13、此壶也是一个传统筋纹器造型。盉是中国古代铜器中的酒器,有三足分当鼎立,仿禾形作此砂茗壶,古色古香,给人以非常古雅的美感,质朴优雅,文气十足。以三瓣凹凸筋纹线饰三足,器形古穆;用泥片镶接三棱口盖,通体贯气;耸立三棱壶钮,妙若天成。直筒嘴,古兽把,保持青铜器的古朴美感。壶底刻有“友泉”二字楷书款。

14、周桂珍紫泥方琮壶李昌鸿(1937──)1955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随顾景舟学艺,1958年开始参与培训陶工,曾进修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造型制图课程,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其妻沈巨华(1939──)也是壶艺名家、顾景舟高足。代表作品有夫妇俩人合作的“奔月壶”。

15、此壶高2厘米,口径3厘米。

16、容量:270cc/泥料:降坡泥

17、试水,水浇在真紫砂壶上面,不会形成明显的水珠,水是比较均匀的一片,然后没多久就逐渐被紫砂吸收。

18、再说说我选壶的一些经验:

19、年代:清代制造人:邵大亨简介:龙头八卦一捆竹的作者邵大亨是清道光、咸丰年间的紫砂大家。青年时代已经盛名在外,紫砂泰斗顾景舟对他评价颇多。其中就有“清嘉道以后百五十余年中,无有超越他之上者”这样的盛赞。可见其技艺之精湛。

20、此壶高4厘米,腹径11厘米。

三、紫砂壶名壶欣赏

1、陈鸣远是继明代时大彬后最著名的壶艺大师。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具有两大特点:既继承了明代器物造型朴雅大方的民族形式,又着重发展了精巧的仿生写实手法。他的作品塑镂兼长,构思脱俗,富于创新,并能自制自署,铭刻书法,古雅流利,被誉为“清代砂艺第一名手”。

2、这把提璧壶以盖面似一枚古雅玉璧而得名。壶体呈扁圆柱形,平盖,钮为扁圆形,扁提梁。壶高5厘米,口径8厘米。壶盖内有“顾景舟”方形篆文印,壶底篆书阴文“景舟七十后作”方印。因造型采用微曲线状,故壶嘴与提梁自然舒出,构思兼得形式上贯气和实用时顺势之精巧。作品整体结构严谨,虚实节奏和谐。现藏于宜兴中国陶瓷博物馆。

3、我先说款型,再说怎么挑选。之前的文章也有写到过,感兴趣可以去看。

4、无鼓声威常似鼓,诗书之腹仰前贤。

5、紫砂竹节壶中最有名的是明清时期宜兴窑陈曼生制作,于1977年在上海金山王坫鋈山墓出土。此壶紫中透红,腹部阴刻“单吴生作羊豆用享”八字铭,下署楷书“曼生”款。此壶造型庄重,纹饰清晰流畅,浮雕精细入微,给人以妙手天成之感,乃紫砂壶中珍品。

6、陈鸣远,又名远,号鹤峰、壶隐等。在紫砂工艺史上,陈鸣远占据着一个高峰。他制作的紫砂壶精美绝伦,文化品位极高,具有华丽奇特、纤巧精细的风格。此壶结构合理,制作精细,质朴大方。壶身刻有铭文:“且饮且读不过满腹。为禹同道兄。”下署“远”字,并有“陈鸣远”篆印一方。铭刻书法刚健古雅,有极佳的视觉效果。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7、宜兴紫砂一厂作为宜兴紫砂壶制作的传统老厂,现今市面上的制壶名家几乎都是从宜兴紫砂厂出来的,该厂所用泥料是最佳的宜兴紫砂,作品中最大宗还是特拼和小红泥这二大类.其它还有清水泥段泥绿泥,但目前市场上假货也不少,如需收藏还需由懂行的参谋才行。

8、明代万历至清代康熙年间,又出现了一位制壶高手惠孟臣。他尤工小壶,多为褚石色,壶小如香橼(音yuán,一种药材),容水50毫升,器底刻有“孟臣”铃记。他的作品,被称为孟臣壶,亦称“孟公壶”、“孟臣罐”。主要用于冲泡乌龙茶,为功夫茶茶具之一。他所创作的梨形小壶,传人欧洲,著名的安尼皇后定制银质茶具,也规定要仿惠孟臣的梨形壶。

9、时大彬的僧帽壶。传说金沙寺中的老僧始创紫砂壶,做的就是僧帽壶,壶的造型仿制的是自己的僧帽。供春也制作过僧帽壶。时大彬这把壶仿的也是僧帽。壶底四方形,壶颈不长,其线面明快,轮廓清晰,刚健挺拔,神韵清爽。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10、宜兴窑玉麟款紫砂覆斗式壶,清末,高5cm,口径7×7cm,底径8×8cm。壶呈上小下大覆斗式,平底四方委角形。壶身镌刻篆书“子孙宜”三字。底钤篆书“玉麟”印章款。姜黄色砂泥,滋润细腻。

11、美者古来捧病梅,树瘿从此不须哀。

12、蒋蓉树蛙石榴壶2佛手壶──此壶以佛手为题材,造型取意新颖,用色贴近实物,构思精巧,堪称佳品。

13、指的是我们人为地添加了一些矿物质,金属类的东西。曾经一度打击化工泥,最后不打击了,为什么呢?因为后来发现,这几乎是宜兴这个地方的一个传统,包括早期的很多大师,做出的那些壶,调出的那些泥,实际上都涉及到了金属矿物质的添加,因为从检测和使用来看的话,它对人体是无害的,尤其是这些物质的添加,可以更大的,丰富它的品种花色,我们知道紫砂的烧制温度一般在1100到1150度左右,那我们平时泡茶呢,水温不过百度,所以即使它添加的物质,经过了煅烧,也不会在我们泡茶的时候,那么容易析出来,就即使有一些微量的有害物质,也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影响。

14、若使用茶船,注意应将壶身略微垫高,使其圈足高过水面,以免壶身留下水线或不均匀的色泽。

15、年代:清代制造人:邵大亨简介:壶体浑圆硕大,浑厚华滋,壶嘴短小前冲,曲线优美;壶把自由舒展,飘逸放达;壶口略小,壶盖略呈拱形,壶钮呈圆球状。整件作品雍容大度,气韵生动。

16、这个款字实际上是很虚的,并不能完全直接的代表这把壶的工艺水准,我们知道,宜兴有很多级别很高的制壶人,年龄很大了,手都抖了,他们的名望很高,做出的壶也更值钱,受市场追捧,但是因为实在太老了,做不了壶了,就会找一些徒子徒孙呢,或者优秀的年轻制壶人,段位比较低的,请他们来代工,然后在加上自己的名章再销售,这种代工现象在宜兴是很常见的,那还有些人热衷于参赛拿奖,到处教人,还有人做的壶送到博物馆里去,通过付款的方式让博物馆收藏,就诸如此类吧,有很多种方式,造成了名声很大,但不代表他做出的壶,有他名章他款式的就一定是好的。

17、清乾隆荆溪华亦宗制四方侧角加彩宫灯壶

18、清初荆溪焕章款朱砂笠帽宫灯壶

19、徐秀棠紫砂陶塑刘海戏金蟾

20、壶内勿常常浸着水,应到要泡茶时才冲水。

四、紫砂壶鉴赏宝典

1、只缘热血心中涌,化作迎新接福能。

2、这件八卦束竹紫砂壶是用64根细竹围成,每根都是同样粗细,工整而光洁。腰中另用一根圆竹紧紧束缚,微瘦些。壶底四周有4个由腹部伸出的8根竹子作足,上下一体,显得十分协调,并更增强了壶身的稳定性。壶盖上有微微凸起的伏羲八卦方位图,盖钮也做成一个太极图式,壶把与壶嘴则饰以飞龙形象。八卦束竹壶不仅造型古奥,而且深得易学哲理。这用64根竹子拼成的壶身,又用32根小竹做成的4个底足,正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分法的典型象征。制作者通过艺术手法,将《易经》中一分为再分为万象万物,以及殊途同归的基本观念得以形象再现。

3、方斗壶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艾坚斯博物馆。

4、清中期·程世华制紫泥宫灯壶

5、此壶为宫灯式,表面细润,以优质紫泥制作。高颈,压盖,三弯嘴粗大,环把,扁珠状钮,为典型清中期手工制作特征。壶内接口明显,壶盖亦有竹刀修刮痕迹。壶身以泥绘松竹梅三清图案,清新雅致。

6、吕尧臣松风竹炉茶具储立之(1942──)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师从于吴云根、顾景舟,目前主要艺术创作集中在紫砂雕塑上。

7、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不然则质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优,反之则质差。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视觉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济。而紫砂壶是实用功能很强的艺术品,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紫砂壶需要不断摸索,让手感舒服,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重要。

8、此壶造型方中有圆,给人以刚中带柔的感觉。

9、譬如石桃壶,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一百多种,原因就是古今的艺人们,都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进去了他们的作品之中。

10、黄玉麟,宜兴人,活动于清道光、光绪年间。13岁从同里邵湘甫学陶艺,3年有成。曾先后受聘于吴大微及顾茶林之家,为他们制壶作为收藏,是邵大亨之后最有实力的制壶名手。这把方斗壶,造型仿古时农家用以量米麦的量具,壶由四个梯形组成,上小下大,盖方正,钮立方,流与把亦呈方形,显得刚正挺拔,坚硬利索,清新别致。

11、一年秋天刮了好几天的大风,花园中的花草被吹得乱七八糟,心里想着想着突然看到在一枝花干上项着一只壶,但这壶的样式以前从未见过,定睛一看原来是当年自己种下的锦葵花,它被风吹歪了又挺起来,花瓣也被吹得拢在一起,四周花皆被摧残只有锦葵花依然如故,始终不散,于是以此为形经过无数更改后制作出此款风卷葵。

12、裴石民五福蟠桃壶任淦庭民国时最著名的陶刻家,他为很多名家刻铭,现代许多刻陶名家,如徐秀棠、谭泉海、鲍志强等均出自他的门下。王寅春他是活跃于二十世纪初期到中期的重要的壶艺大家,长于几何形器的制作,功力深厚,所作古雅绝伦,沉稳端正,方圆有矩,一生作品颇丰,传世有与著名国画大师亚明合作的“亚明方壶”、“六方井壶”等作品,其子王石耕、王小龙均为现代著名壶艺家。

13、鱼化龙壶是邵大亨的代表作。壶通高3厘米,口径5厘米,壶呈圆球状,通身作海水波浪纹,线条流畅明快。海浪中伸出一条龙首,张口睁目,耸耳伸须,龙口吐出一颗宝珠,十分生动。壶盖上也是一片海浪,壶钮是一从海浪中探首而出的龙头,立体活动,伸缩自如。壶把是一条弯曲的龙尾,情趣盎然。壶呈栗色,却偏于冷调,有清纯之感,大海之态。壶盖内铃阳文楷书瓜子形“大亨”小印。

14、2形指紫砂壶的器形。从器形的视点对紫砂壶艺术品进行评价,需求思考器形的独创性、文明含量、艺术传达方法等方面,需求紫砂壶在运用功能与艺术外型上相一致,到达一种完满的联系。

15、证书,一般正品的紫砂壶都有制作者的手写证书,证书通常为宣纸,毛笔书写,书法俊秀,这是因为,书法是一个好的工艺师的必修课,好紫砂壶的增值更多体现在书法和绘画的技艺上,加盖印章。印章的落款与紫砂壶底的落款一致。

16、作者:许亦晖/编号:54843

17、立冬之后,冬季紫砂壶保养需知!

18、民国初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这一段时期内,有姓名、作品可考的宜兴紫砂陶艺的作者有:程金寿民国初期制壶工匠,有“三足平肩扁圆壶”传世。冯桂林民国初期制壶名家,他技艺不凡,对各种款式的茗壶都得心应手,而且勤奋非常,作品极丰,现有多件作品传世。

19、这件圆壶高3厘米,口径4厘米。1984年7月江苏无锡县明崇祯二年(1629年)华师伊夫妇合葬墓出土,现藏江苏无锡县文管会。

20、顾景舟石瓢壶4矮井栏壶──此壶是顾景舟和著名画家亚明先生合作的,由亚铭题书。壶高8.2厘米,阔16.6厘米。

五、紫砂壶名称及图片欣赏

1、陈鸣远的束柴三友壶,制成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此壶在制作上技法精纯,匠心独运,奇妙绝伦。通高1厘米,壶身如由松枝、梅枝和竹枝捆束而成,壶盖隐于枝干的横切面中;松、梅、竹三枝干及断面肌理惟妙惟肖,壶把和壶嘴也都模拟树干长出的树枝。

2、年代:清代制造人:邵大亨简介:“鱼化龙壶”也叫“龙壶”、“鱼龙壶”"、“鱼龙戏浪壶”,蕴涵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理想。据史料记载,明末紫砂艺人陈仲美制作过“龙戏海涛”壶,但未有实物流传下来。直到清代,经过邵大亨的精心设计,“鱼化龙壶”才成为一种成熟并广泛流传的经典壶型。

3、修得三生功自满,今朝有幸跃龙门。

4、紫砂壶的经典款式总结起来,我觉得有下面几款,欢迎补充。

5、壶面画修篁数枝,落款“湖帆”。另一面是吴湖帆的行书壶铭:“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药城兄属。”壶盖内有“景舟”篆书方印,壶底铃“顾景舟”篆书方印。

6、掇,落起来的意思;掇球,落起来的球。邵大亨首创,是由莲子大壶转变的壶型,把莲子把下的耳朵去掉了。“掇”有拾取、选取、获取之意,也通“缀”即连接之义实际上就是将选取若干球状体并将其按一定规律,美学法则连接起来。他们是在拾取球状体之后进行加工,改造,然后进行美的更迭。这样整个壶看上去犹如行云流水,非常畅达。掇球壶是一身素气,光滑可鉴,是让简练形体来展示其美的内蕴。

7、将第一泡的温润泡茶汤盛置茶海中备用,待冲第二泡时再用此茶汤浇淋壶身外表,如此反复施行至全程结束。

8、它的重点核心,可以概括为 工,泥,形,款,功这么五个字。第一个字——工:它指的是这把壶的做工怎么样,行话讲,就是否“三山齐,两肩平”,意思就是,壶嘴儿,壶钮和壶柄,是否在一条线上,然后壶嘴的最高处,跟壶柄的最高处,是否在一条平衡线上,再看壶盖盖上之后是否严密,以及这把壶做的是否有瑕疵等等。就涉及到了这个工字的时候,它指的很多项,我们只说简单的这几个。

9、储立之紫泥济公像汪寅仙(1943──)别号朝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56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随吴云根、朱可心、裴石民及蒋蓉学艺,作品以“花货”见长,技艺全面,代表作有“梅椿壶”、“折肩提梁壶”(与著名美术家张守智合作)等。

10、此壶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制作,高:76毫米,口径:29毫米。

11、第二个字——泥:它指的是原料,常规来说,这个原料有好到坏,可以分成原矿泥,化工泥,调配泥,染料泥这四种。

12、凡鳞闪闪期羽化,大浪狂风壮士魂。

13、这是清末紫砂名家邵二泉的名壶。

14、壶底刻有“丙午中秋仲芳”六字楷书款,“丙午中秋”为公元1606年中秋,咸信此壶不是出于凡工之手。

15、年代:现代制造人:顾景舟简介:提璧造型端庄周正,结构严谨合理,比例和谐匀称,虚实节奏协调,线面简洁明快,寓巧丽于刚健之中,气韵素洁,深沉朴素,做到了内容、形式、功能的完美统一。是当代紫砂陶中材质美、工艺美、内容美、形式美、功能美“五美”合一的精品。2011年,顾景舟提璧壶拍得175万天价。

16、最小紫砂壶“中国瓷都”潮州市枫溪镇民间陶瓷工艺师吴鸿斌创作了一件袖珍手拉坯朱泥壶,在当地引起轰动。这把微型朱泥手拉坯西施壶,仅有绿豆般大小,壶身直径0.4厘米,高0.5厘米,重量仅有0.1克,可以平放于指甲上。壶底还写有一“鸿”字,须用放大镜才能看清。

17、老师应识自然大,供春慧眼占头魁。

18、玩紫砂壶,必知的36个专业术语!(图文详解)

19、借得田园清朗风,素心紫玉妙相容。

20、世界最大紫砂壶制作巨型紫砂壶的是江苏省巨壶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刘根林先生。此巨型紫砂壶是今年3月份开始制作的,共用紫砂5吨,用时8个月制成。壶高6米、宽8米,重达1吨。壶体上雕刻着茶诗和葡萄藤的图案以及几只嬉戏的松鼠,壶把制作成三棵松树互相交错的样子,因此,刘根林为紫砂壶取名为“松鼠提梁”。刘根林表示,“松鼠提梁”比他在2000年制作、已被大世界基尼斯列为最大紫砂壶的“苏坡提梁”还要大,因此,它应该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紫砂壶。从宜兴到天津约1300公里,为确保“松鼠提梁”的安全,刘根林为这个“大家伙”上了28万元的高额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