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100字(100句)
一、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
1、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2、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过去民间把蛇、蝎子、吴蜙、壁虎、蛙或、蜘蛛叫「五毒」。到了端午节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或贴在门、窗、炕上,或系在儿童的臂上,以避诸毒。有的还剪成装着五毒的葫芦图像,表示用葫芦把这五毒给镇住。有的地区把五毒串成长串,在它们上端系上艾草、菖蒲,然后在下端穿上三办大蒜组成藕形,菖蒲、艾草表示刀和剑将它们斩除,大蒜表示锁,将它们锁住杀死。还把它挂在门前显眼的地方这叫「悬端午景」。
3、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有:纪念历史人物;划龙舟;吃粽子;各种防五毒习术(贴端午符剪纸、挂艾草菖蒲、佩戴香包等避邪物、兰汤沐浴);游戏,如玩斗草、击球、射柳等。与端午节相关的主要器具、制品有龙舟、粽子、五毒图、艾草菖蒲、钟馗画、张天师画、屈原像等。
4、端午节的来历主要分为这四种说法
5、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6、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
7、公元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8、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老大,内事不知问百度。引自百度:“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盖端字之转音也。”
10、五月端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名重午、端蒲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端有“初”的意思,故称初五为端五。夏历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顺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加上古人常把五日称作午日,因而端五又称重午。传遍全国各地,主要分布于广大汉族地区,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11、《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12、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13、端午节,本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14、端午节的风俗: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酒等等。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15、吃粽子是汉代端午的重要习俗。
16、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却寻不到尸体,人们为了寄托哀思,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17、赛龙舟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除了端午节之外,也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如果从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个说法去理解,它现在已经超越了一项体育运动的范畴,变成了一种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图腾。
18、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的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
19、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为报杀父兄之仇,助吴伐楚,五战五胜攻下楚都。其后,越国也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吴王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伯嚭受越国贿赂进谗言诬陷伍子胥,夫差相信了谗言,赐伍子胥自尽。伍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20、因此,以上诸说把端午节的起源独立地解释为某种因素,怕是不能充分说明问题的。如果把节日这种民俗事项纳人类文化的大框架中考察,从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发展史中,不难找到节日发限的线索,那就是:一般来说,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大多经过了巫术宗教到乐审美的历程,它的起源或多或少地与原始宗教信仰和巫术活动有关,端午节布可作如是观。
二、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100字
1、在市场上挑选粽子时要谨慎,像一些呈现翠绿色的粽子,很可能是“返青粽”。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外观色泽鲜绿,在浸泡粽叶时加入了某些化学制剂,让已经失去原色的粽叶返青。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3、端午节是东亚文化圈的传统节日,定在每年农历五月初别称端阳节、端日节、午日节、粽子节、天中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重午、重午日、夏节、菖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送离五瘟神,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于这一日投江自尽,后在中国演化为端午节,以纪念屈原,有人称其为诗人节(有些地方是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是华人四大节日之与新年、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琉球、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4、端午节是中国一个非常传统并且有着渊源历史的节日,最开始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端午节的习俗,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5、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端午节
6、再次就是糖尿病患者,因为在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吃时通常还要加糖拌和,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现昏迷、中毒,抢救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以上三种疾病患者尽量不要吃粽子,实在想吃,浅尝即止。
7、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8、路漫漫而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时伟大诗人屈原,满怀一腔热血,写出这个千古名言,在楚国因正直而受到朝中众臣排挤,使一身报复无处施展。楚国灭亡时,感到对生活失去信心,抱着石头走入汨罗江中自尽,后人为了记念这个伟大爱国诗人,就是在他投江这一天取名端午节,每年这一节气,就举行赛龙舟,包粽子等活动作为一种纪念。
9、在食用粽子时,一般人们习惯加上蘸酱。例如酱油膏、辣椒酱或甜辣酱,这些调味料含钠量高,对于高血压、心脏病或肾脏病人而言,容易引起血压上升,且增加肾脏的负担,建议少量食用。
10、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为“苍龙七宿”。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四时周期相一致。
11、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12、五月端午的由来有许多传说,如纪念屈原投江、始于五月五日毒日的禁忌、越王勾践训练水师、纪念伍子胥投钱塘江和曹娥救父等等,这些说法经过历代加工,与五月端午的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的一个节日。下面详情介绍五月端午的由来传说。
13、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今秭归县屈原乡屈原村)人,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14、端午的由来就介绍到这里,最后,预祝大家端午节安康!
15、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这个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每逢此时,人们载歌载舞,表达祝福。端午节来临,我们同样要以各种方式表达祝福与敬意,祈愿祖国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16、端午的由来,众说纷纭,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等,但“屈原说”最受认同。
17、每年都有一些人因为吃粽子吃得太快或太多产生消化不良甚至噎死的事件,尤其是消化能力较差的人群。为了防止这类事件的发生,在吃粽子时,最好佐以汤或茶,一边细嚼慢咽的品尝粽子,这样有助于吞咽和消化。而且粽子一次吃一个就差不多了,千万别吃太多。
18、据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这可算是粽子的起源。
19、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20、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三、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简介
1、民间有一则悬艾草的典故,在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造反,有一次黄巢的义军打到河南的邓州城下,黄巢到城边去查看地形,只见外逃的老幼妇孺中有一个妇女手拉着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怀中却抱着一个六岁的大男孩,上前一问,那妇人答道:「县衙今天挨门传令说,黄巢要来血洗邓州,大家快逃命吧﹗」再问为何手拉小的,怀抱大的,妇人答道:「抱的这个小孩,他父母都死了,只剩下这根苗。手拉的是我亲生儿子,万一黄巢追来,我宁肯丢掉自己的孩子,也要留下邻居家的根苗。」黄巢听了深为感动的对她说:「我黄巢专和官家作对。你爱邻居的孩子,我爱天下的百姓。」
2、问题:怎么才能每天都收到这种文章呢?
3、在民间传诵最广的就是用来纪念屈原,除此之外还有有传说是用于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及起源于古代某个民族的图腾祭祀四个主要传说。
4、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5、端午节吃粽子也有禁忌?小心点!
6、端午节的来历: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但是在漫长的选择淘汰中,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最得人心。“其志洁,其行廉”,从司马迁对屈原饱含深情的叙述开始,屈原忠贞爱国的形象在历代文人的叙述中越发高大。汉代以降,人们就认为端午节是因屈原而起的。
7、自古至今,端午节都是中国民间一个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早在远古时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阳气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画上龙形的舟楫载上古粽籺等贡祭品以竞渡形式祭祀龙祖习俗。
8、《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在端午的期间,日照时间长,白昼时间长,所以睡觉晚一些,早上起得更早一些。
9、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下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10、端午节(别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英文名:DragonBoatFestival)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11、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12、五月端午的由来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13、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是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节日的由来是相传战国时。
14、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15、纪念屈原。传说屈原因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加上祖国被侵略,从而投河自尽。当时的人们知道屈原死了之后,非常哀痛,很多人去汨罗江悼念屈原。
16、答案:点击箭头上方的西峰区什社乡人民政府,再点击关注即可!
17、如果您喜欢本文,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
18、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寻找他的真身。如今,端午节前后几天,大江南北都要“赛龙舟”。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在中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20、农历五月初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也称端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介绍以下四种:
四、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 风俗
1、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草是药用植物,既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草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2、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3、在我国大部份地区端午节要饮雄黄酒的习惯,雄黄,又名鸡冠,是一种矿物质也是常用的中药,对各种皮肤真菌和金色葡萄菌、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所以端午家人团聚喝雄黄酒有驱走百病,涂在小孩的鼻子、耳朵、并在额上画一个「王」字,有健身驱邪作用的意思。谚曰:「五月一日至五日……涂耳鼻以雄黄,曰『避虫毒』。」人们在仲夏的端午节喝上几口雄黄酒,寄寓能驱走百病的愿望,所以,俗谚曰:「饮雄黄酒,百病多远走。」
4、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源远流长啊,古人的智慧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下面一起来看看端午节的由来吧,仲夏五月人倍忙。五月是传统中国农事劳动最繁重的月份之可就是在达忙的时间里,却有一个重大的节日。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实际上,这种安排是能反映乡土社会生产、生活的运行特点。五月虽忙,但可以忙里偷闲,这闲为的是忙。一段忙碌之后,来一个大或小的节日,既是休息,又可以激发劳动热情,这样,“节日和劳动交替着。在劳动中村民们盼望着下一个节日,节日过后他们又精力充活地投人劳动,他们的生活就是劳动和娱乐的循环过程,然而是十分充实的。
5、上古时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
6、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7、(采摘艾草)属端午采药活动,艾草等中草药在端午前后成熟,为采摘最佳时期。西晋周处所撰《风土记》中记载:采艾悬于门上以辟邪气。《荆楚岁时记》也有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了解了端午的由来及与端午相关的历史人物和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我们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浓郁文化底蕴。通过包粽子活动,使我们的动手能力得到增强,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情。
8、在我国春秋事情就已经出现粽子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粽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比如有腊肉香肠粽、松仁莲子粽、蛋黄火腿粽等等口味。
9、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直至民国初期,社会上仍有“躲端午”的习俗。端午节的另一类民俗活动,就是为了驱灾辟邪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
10、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11、仲夏端午,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龙升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中所说:“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寓意大吉。端午祭龙习俗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反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
12、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门眉歘悬挂一串艾叶,表示驱除瘟疫和瘴气。艾叶有一股清香,能够驱赶蚊虫,具有净化空气、杀菌消毒的作用,因此,古代人们会在门眉处插上艾叶以防止疾病传播。
13、煮粽子在水开了之后要用小火慢熬,等到真正熟透之后方可食用。这是因为粽子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糯米没蒸熟的话不仅味道口感不佳,而且会对肠胃产生严重负担,容易造成肠胃炎。所以煮粽子要耐心等待,熟透了的粽子才会香醇软糯。
14、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15、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16、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见闻一多《神话与诗》的《端午考》),可能是迎涛神祭图腾的习俗。相传古代中国南方吴越人(今江浙一带)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或装在竹筒中(即现在的粽子),投到江里去。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划着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17、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等,俗称五月节,时间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源自楚国诗人屈原的投河自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遭奸臣陷害,被流放到汨罗江一带。后来,屈原听说楚国首都郢被秦军攻破,悲痛万分,投汨罗江而死。江边的人民爱戴屈原,为防止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吃,就向江中投米,并划龙舟驱散江中的鱼后来,慢慢地便演化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活动。除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端午节的习俗还有佩香囊,悬挂菖蒲、艾草,喝雄黄酒,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等。
18、据说当时的县府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就为曹娥立了一块碑作为榜样,让后代的人学习颂扬她。曹娥的墓立在浙江绍兴地区,相传曹娥的碑文是晋王所书,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顺,在曹娥投江之处为她兴建了一座庙,而所居住的村子如今也改成了曹娥镇。
19、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20、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五、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20字
1、中/国/传/统/节/日
2、那么为什么端午节悬艾草习俗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五月初五时值初夏,而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人们易染病,艾草、菖蒲发出的气味,可驱除邪气,消去病毒。
3、心血管病患者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减缓血液循环,容易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患胃病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若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加重病情。
4、在五月仲夏,酷热季节吃这种米制凉食,用菰芦叶包裹,用灰汁煮熟,色香味都别具特色,吃后能清热降火,胃肠舒适,不失为时令佳品。在此时,人们全面换上夏装,以轻薄凉爽为宜。因此《中华古今注》记载:东汉每到端午,皇帝要赐给群臣百僚鸟犀腰带。作为皇帝的恩赐来说,固然是笼络臣下的一种手段,但从风俗角度讲,这也是端午换夏装、避酷热的风俗反映。从衣食习俗来看,认为端午与夏至习俗有密切关系也不无道理。
5、于是伸手拔了路边的两棵艾苗,并对她说:「有艾不杀﹗大嫂,你快快回城,暗暗传话,让穷人家门上都插上艾,有这个记号,保管不会有伤害。」妇人急忙回城传话,很快传遍全城,当天晚上穷人家的门上都插上艾,第二天正是五月端午,义军攻下邓州,杀了县官,开仓分粮,万民欢呼,从此端午节插艾的风俗便传了下来。黄巢起义晚于「荆楚岁时记」作者宗懔几百年,上面这一则传说显然是后人附会的。
6、相传屈原投河自尽后,渔夫划船在江中打捞屈原的身体,然而依然没有找到,因此,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会在每年的五月五号划龙舟以表示对屈原的哀思。
7、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8、一宜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9、端午节的来历由来是:五月五日,月、日都是故称重五。如将一年比一天,岁中五月恰如一日之正午,或许就是后来“五”渐渐通为“午”的原因了,故端五又即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10、在超市买的粽子千万要看清保质期,千万不要因为节省而不甘心丢掉上一年端午节剩下的粽子,即使包装未开封,一旦过了保质期就必须扔掉。自家制作的粽子未经过真空处理则更需要及时吃掉,贮存在冰箱中也最多不要超过4天,真空包装的粽子,其保值期一般是180天。
11、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
12、展开全部农历5月5日端午节,从起源来看,它并非为屈原所设。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
13、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14、端午节中的划龙舟、吃粽子很好地保留下来,并获得健康发展。有鉴于此,端午节的其他文化表现形式应加以科学的引导,使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活动更为丰富。
15、《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端午期间,日照时间长,白昼时间更长,所以睡觉应更晚一些,早上起得更早一些。
16、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
17、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18、这一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因此,人们会在五月五号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以此举来纪念屈原。
19、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所记载:「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踢百草,采艾已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20、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