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关于通感的诗句(100句)

2023-02-01 15:45:56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举三个通感的诗句

1、所不同的是,此绝的承句写的是“千古乡愁”,因而用“滚滚流”去表现,突出李白对家乡的思念乃为“千古乡愁”,而这种沿袭下来的乡愁是亘古不变的,就如江水一般绵延不绝。此句亦是将无形的乡愁转化为视觉的有形之物——江水。

2、点明概念。首先说明修辞手法,注意辞格的特征。

3、刘庆霖老师的这首七律《代盲人作》多处使用通感,已经把通感手法发挥到了极致:

4、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5、“是的,完全是这样。“

6、孙寅韦树定张青云归樵刘能英傅璧园

7、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8、将持续到深夜寂寥的天空

9、往事不可追,惟有此情可待成追忆。也许,当时年少;也许,当时惘然。小诗隐喻很强,愿那个打马经过的“提灯人”再次重现诗人泛滥的爱河。

10、象征:就是诗人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情感或心志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们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1、作为医生的尤佳对语言具有把脉一般的透视能力,他知道通过表象分析出生命的病理。我知道在时间之中,我们都是盲人,瞎子摸象地感知万物,存在与虚无。然而,诗歌的良知让日常和琐碎成为火焰。诗人手中仿佛有一把时间的手术刀,诗人个体的眼耳鼻舌身意成为空间一样的切片,微观和宏观,所有的表象通过语言的燃烧变成了真理。诗人是不是在寻求语言的真理。在诗人的小宇宙之中,无论联想还是想象,无论暗示还是象征,诗人企图消解个体与外部宇宙的界限,打通我与物的联系,抵达人神感应,天人合一。所以诗人更多的质疑也是一种对话。

12、老摄影家,十几年矢志不渝地研究荷花,他拍摄的荷花之象,便会闪烁出与众不同的“意”的光芒。荷花是我国和其他很多国家十分喜爱的一种传统名花,荷花在东方美学中一直是圣洁、美好的象征。摄影术问世百余年来,荷花成为中外摄影家经常聚焦的物象。这就给荷花摄影提出了一个难题:如何在表现荷花的题材上有所突破,拍出新意。他的作品,在对荷花感情的认知上超越了缠绵琐细的遗韵,表达一种深沉厚重的关爱;在对荷花品格阐释上超越了洁身自好的局限,表达了崇高的向往和追求;在对荷花生存意识的理解上超越了听天由命的弱势态度,表达了自主自强的生存观念。作者的创作提示我们:像荷花这类老题材、老物象,只要认真挖掘,以象生意,新的意觉完全可以赋予作品以新的意蕴,产生新的艺术魅力。

13、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14、这是杜甫《曲江》中的第二联。就字面的意思来说,出句中“寻常”即平常的意思,和对句“七十”并不相对。但“寻常”还有一义,古代八尺即为“寻”十六尺为“常”。借用这一义,就变成数量词,就可以和“七十”相对了。这种借义在古诗中多见。

15、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16、王句虽源自于庾句,但意境全新,我们一读就能体会到,王句远高于庾句,属于典型的“脱胎换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语句清新,灵巧飞动,气象宏大,意境深远。在脑海中想象这一幕,多么美丽的一幅自然画卷!而庾信原作则只是普通的景象描述,境界窄小得多。

17、在艺术通感界面上,摄影人一改一双眼睛看世界的方法,要用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意觉这“六双眼睛”看世界,而“看”的方式、姿态也要与以往不同。在表达上,给予“一双眼睛”的形象与“六双眼睛”也绝不相同。在表现大地的时候,过去给予读者的可能是大地辽阔这种视觉效果;运用通感,给予读者的可能是节奏和旋律——音乐般的视觉效果,也可能是稻谷飘香的意境——迷人的嗅觉效果。由此,认知能力产生了巨大的飞跃。

18、他让燃烧、阴影、尘埃和秩序到《陶片上的时间》上去融汇,从中感悟混沌的终结。他将药物和弹性引向《时间的脸》,从中检讨自己的迷失。他把时间“短暂而坚忍的意义”涂在《陶醉抑或破碎》的表象,让烧灼、破碎、熄灭与喧嚣同时领教那种挥之不去的茫然惶惑。而痕迹、现实与梦境都在无一例外地印证《世界是这样终结的》。

19、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0、②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

二、关于通感的诗句

1、(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

2、寒露时节,沪上台风骤雨,与诗友聚于浦东。逸明、马力、了凡在座。

3、《品艺斋说诗》说说好诗的“无理而妙”(3)

4、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5、过去年代,一提起“美”就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思想,受到批判,所以人们并不知道“美育”。现在时代变了,我们有了美育。如果说智育目的是成才,美育目的则是成人,是培养他的素质和人格。

6、喜悦:对壮美山川的赞美与热爱,对历史人物的歌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征战沙场的无畏,保家卫国的壮志,隐居生活的悠闲,等等

7、蟑螂,保持着最后战斗的姿势

8、结构特点:重章叠句、伏笔铺垫、比兴、统领全诗、照应、承上启下、抑扬等。

9、(云帆群友谈创作)第十二辑·武立胜改诗实例

10、谁及书生一瓢饮,纳凉随处是瑶台。

11、在鸡啼前找回走丢的钥匙

12、可记得,风高下殷殷的归路

13、您的文字深深感染淘诗啦!

14、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15、B.首句中的“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强烈。第二句“啼寒素”的“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到络纬啼声时的心寒。

16、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17、被打成/碎沫,/散开……

18、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19、合于“艺理”的诗作用“通感”、“拟人”、“夸张”等手法营造“反常”景象,以虚映实而见“妙”。

20、③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三、含有通感的古诗词

1、此律巧以曲喻的方式再现通感手法的高妙,因失明了,故将春天当做了秋天,由失明引出了“眼成秋”,所以才会感觉“日如雾影茫一片,天比屋檐高半楼”,由盲人“看到的”太阳和天引出雾影与屋檐,即视觉通于感觉“茫一片”和“高半楼”,以通感写之,使人不由得对盲人生发同情之心。

2、联想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常见物象的含义。如松、竹、梅分别象征坚强、气节、孤傲等。

3、一阵风吹来,吹进我的脸颊

4、A.“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

5、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6、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这个意思,实际上是说另外一个意思,这另外一个意思才是语句的真意所在。双关可以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大类,在诗歌中常见的是谐音双关。如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7、以无奈之举,搅乱了人心的涟漪

8、炉火中,快乐,抑或烧灼

9、每每入河,心就得剪过几次

10、今天的太阳像瘫痪的卡车

11、答案:①借代。诗歌借“烟尘”指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危急。②双关。诗中的“岁暮”表面指时序岁末,实则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同时还暗指大唐帝国由盛转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时期。③对偶。诗歌以“烟尘”对“鼓角”、“雪岭”对“江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④用典。诗中的“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这里暗指朝中无人肯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更抒发了自己对国事的忧愤和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12、被我从一百年后带回来的热情

13、C.“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14、(7)“时间的形状”是他诗学的特征

15、巴晓芳李国军张家安李国新冯南钟

16、在观察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思维中,日本诗人高桥睦郎曾经说过:“诗歌到底是什么?究竟是什么?我回答不出来。正因为如此,我每天坚持写作。如果为寻找诗歌而写诗,那么,我应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寻找诗歌的过程中,作者、读者双方都是诗人。”这就宛若一个厨师,他的技艺全凭火候、经验和熟能生巧,而非纯粹理论在支撑他的烹饪。

17、春风带电到江南,击活溪流击醒山。

1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19、(云帆群友谈创作)第17辑·英子:浅谈“虚实相生”法在诗词中的妙用

20、充分彰显自己存在的意义

四、含通感的诗句

1、叠词:一般指含有重叠字的词。其作用是强调语义,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组叠词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富有音乐美。

2、他的诗歌定格了自己的呈现能量,凭借这一定格,他投身于大千世界语言表述的守恒之中,对生命、物质、时间与空间而言,这种投身只是一种渺小,一种瞬间,但对诗人尤佳而言,却是一种巨大,一种永恒,因为,“时间是有形状的”!

3、行走于人间,有太多迷茫。《提灯的人》便是你内心的渴求,企盼有光,有暖,有爱照亮幽暗的行程,让孤寂的心灵得以慰藉,尽管那束光是微弱的,那份爱是清浅的!

4、王新先生认为美育应该分为三大内容:艺术欣赏,艺术创造和艺术批评。

5、把握诗歌的感情和主旨“七关注”

6、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①。

7、用一竿垂钓,你影子后的星星

8、沉重地/扑倒在/地平/线上

9、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10、虚构的景致,敌不过万物

11、打赏总额20元以上,作者与平台各半;

12、慢慢在风中飘舞起来……

13、李宗健胡社桥沈沪林王卓平四知堂主人

14、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15、胡瓶④落膊紫薄汗⑤,碎叶城西秋月团。

16、党旗指引,撑起民族脊梁

17、行云③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18、没有发现鸟影飘过的迹象……

19、明方式。指出诗歌所运用的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细节描写等)、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和记叙(叙事抒情)等表达方式。

20、哀伤:对历史人物遭遇的哀叹,对自身命运不幸的哀伤,对人民的疾苦的同情,对国家离乱的哀叹,等等

五、运用了通感的诗句

1、B.“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节日,这样的佳节而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2、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3、(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亚:接近。

4、却仍然/给了它/肯定的/评价。

5、想象与虚构:时间的存在——简评尤佳《时间是有形状的》/陈修元

6、意象意境。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蕴含固定的含义。通过分析意象、意境,可以准确感知诗歌情感。

7、题干中有“描写”“抒情”“表达方式”字样。

8、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9、暖心。我会打开这扇闭关的门

10、E.第二首诗的最后一句,通过写渔人不畏全天打渔的辛苦,在明月之夜还驾船送我回家,写出了海边渔家人的淳朴善良、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

11、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12、似乎我更应该珍惜夜空中

13、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如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另外,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14、找出诗中表现物象特征的词句。

15、物与情的关系: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16、壮阔苍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17、幽篁老师的诗无论从语句的排练还是诗意的延伸都是常人无法达到的,本首也不例外。首句动词起句,“挑开玄衣,肌肤如沐月华”给人一种美感,二句用“小路蜿蜒”写出人生不易,意像鲜明,末句设问,指出暖流汩汩而来。读后让人在不经意中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身怀感恩,送人玫瑰之手,历久有余香。正是有了无数默默奉献的好心人,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文明和谐,才会更加美好。

18、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19、(2)(经典题,4分)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20、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