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的诗句有哪些(100句)
一、常见的通感的诗句
1、(20)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1页。
2、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4、“自然是一座庙宇,那里活着的柱子
5、不过,通感的修辞手法常常是以“兼格”的修辞样式出现的。即一种修辞格之中包含了另一类修辞格,形成了主格和次格(或“副格”)两种修辞格兼用的现象。
6、在一首诗中,作者可以运用一种意象组合方式,也可以综合运用意象组合方式。前者主要在短诗尤其是袖珍诗中运用;而后者则主要在长诗或较长的诗中运用,当然,也有在短诗中运用的。关于长诗中综合运用意象组合方式的,上文在谈集聚式组合时列举的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长诗《光的赞歌》便已涉及,此处也就不再赘述了,我想再列举一首综合运用意象组合方式的短诗略加说明。请看当代著名诗人顾工的《心和心》:
7、例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9、通感的作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10、《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通感夸张描述歌舞的诗句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11、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12、18年专注中小学课外辅导
13、但不是人出现了就是拟人句。
14、你怎么可以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呢?
15、卡瓦菲斯:希腊最重要的现代诗人,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其诗风简约,集客观性、戏剧性和教谕性于一身。奥登、蒙塔莱、塞菲里斯、埃利蒂斯、米沃什和布罗茨基等众多现代诗人,都对他推崇备至。
16、他说的话听起来象蜜糖一样甜!月夜,清冷的月光铺满一地,淡淡的光辉似乎带有一种清冷的香味,而且可以感觉到那质地还是相当的光滑.荷塘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紫藤萝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藤萝的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她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我对她说:“你的眼睛真闹啊,别眨了.
17、(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18、和大家分享30首关于树的诗词
19、荷塘柔软的细腰比喻,月色你也不由自主举起相机。
2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二、通感的诗句有哪些
1、回环是指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的修辞方式,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义精辟警策。例如:“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曹禺《王昭君》)。
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4、“莺语花底滑”、“水泉冷涩”,“滑”和“冷涩”是触觉,即听觉向触觉的转换。
5、听声类声,即以听觉写听觉
6、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7、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8、由于通感即为感觉相通的修辞方法,而人的感觉又分为视、听、味、嗅、触五种,所以通感的运用类型不限于以上几种,应该还有其他类型,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不过,通感手法融合使用的情况很多,高明的写手总是设法调动各种感官制造通感盛宴。
9、我根据作诗多年的经验,以及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综合上面两派的观点,给孤平作如下定义:在格律诗句中,离韵脚(或白脚)较近的平声字,若换为仄声字,就会孤立地出现多个仄声字夹一平声字(或无平声字),必然影响格律诗音韵之美,因此叫孤平。此定义的好处在于,避免了以上出现分歧的情况。如“仄仄仄平平”的句子,就不是多仄夹一平,而是两连平。而“仄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子,则离韵脚较远,不在孤平范畴。其实,七言的第一个字,都可平可仄,一向不论。
10、自《通感》发表以来,有关“通感”的论争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的焦点在于:通感究竟是属于修辞学的研究对象,还是属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或者说,它是一种修辞格,还是一种心理活动或生理功能?
11、暗喻(隐喻):暗喻也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组成,不过比喻词换成了:
1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3、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14、如何才能稳妥?在通感句写出之前,你要按照当前事物的性状,去找具有类似性状的另一件事物;在通感句写出之后,你要考察两样事物的相通属性是否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即符合常理。
15、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16、串对。上下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17、对通感有了个大体的了解,在阅读和创作中,遇到这样的例子,我们应该可以大致辨别了。识得通感,也就不会觉得奇怪,更不会提出不合理之说了。
18、刚从埃特雷的大火中逃离。
19、暗香浮动月黄昏(杜甫)红杏枝头春意闹。“闹”西园渐绿相思意春风又绿江南岸"绿"(王安石)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
20、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三、用了通感的诗句
1、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2、(1)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
3、林和靖养鹤种梅,终生未娶。或许,他的一生都在期等,期等有一位梅一般品格的女子,与他偕老白头,厮守一生吧!
4、《荷塘月色》中有两句经典的:
5、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6、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7、对偶是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是指上句和下句的字数词语相对应,使得古诗结构完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8、①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9、《契合》这首诗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契合理论或应和理论,被引入文学艺术的规范。但刘波教授分析道:“尽管是波德莱尔第一次用最凝练的语言把契合理论表达出来,但中国古代的诗歌、艺术、宗教里都已关注到这个现象。韩愈的“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是用味觉感受形容歌声;而白居易《琵琶行》里的“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则是把声音转换为了无比生动的视觉。
10、这个简单: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就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杨万里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那你自己找。
11、有人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因为它非常符合反问的一个特征“只问不答”。但是还要考虑反问的另一个更重要的要素,反过来问,要有“反”方向的思考。如:
12、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13、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月出惊山鸟”。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并序》中多次写江中之月,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14、钱钟书先生讲通感,说它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五官”之间的“感觉挪移”,这个提法并不正确,或者说并不全面。比如“甜言蜜语”这个例子,它就是心理感觉和生理感觉之间的,而不是生理五感之间的挪移。其他资料上,也大多是按照钱先生的意见来定义通感,这个应该得到修正。
15、更多好词佳句,点击关注:
16、⑦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17、这里香气带有颜色,由看不见的东西变成了看得见的东西,是为嗅通于形的通感手法。
18、常说“风送荷花香”,因为风是时断时续的,所以人闻到的花香也是一阵一阵的。为了更准确地表达,作者把嗅觉换成听觉,远处高楼上的歌声因为距离远,受风的影响,听到的也是时断时续的。
19、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20、《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长期征集优秀诗词稿件,收满一辑出版一辑
四、使用通感的古诗
1、廖国华:诗词的希望在民间
2、天上张着灰色的幔。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中国诗歌报★有温暖有情怀
5、拟人一定要有人的动作、语言、情态或心理。
6、另外,诸如诗歌评论中所说的“留有余味”,“耐品”,“余音袅袅”,“如嚼橄榄”,“言外有意”;我们说的“见字如见人”;书法中的“黑处是字,白处也是字。”歌唱中的“无声胜有声”;绘画中的“目在尺幅,神驰千里”等等,皆为观后所产生的联想。并不是诗真的有味,也不是见字真能见人。白处本无字,是人的想象而来。这些都是艺术的通感。
7、而秦旭卿的《论通感——兼论修辞格的心理基础》一文(15)则认为,通感是修辞格的心理基础或“深层结构”,而它本身不是修辞格。因而,修辞学界试图根据钱先生的通感理论在修辞学中建立一个新的修辞格,名为“通感”或“通喻”或“移觉”,与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拈连、移就等老修辞格“平起平坐”,是不合理的。
8、主编:狂野孤狼(郑万才)
9、《诗论大观》,是以发表诗词、诗论为主的微诗词平台。下设诗论大观,诗评大观,诗话大观,联话大观,诗词大观,楹联大观,以及新诗大观,散文大观等栏目。欢迎关注!欢迎赐稿!
1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11、听声类形,即以视觉写听觉
12、欲入编的诗友请速将作品投递本号邮箱:mm0127m@1com
13、视觉通于触觉:即把视觉感受与触觉感受相沟通。
14、《感知香奈儿》展览名称中的“感知”一词,灵感来源于法国家喻户晓的诗人波德莱尔的诗作《契合》(CORRESPONDENCES),将现实比喻为一片象征的森林,是“香气、色彩、声音的契合”。本次展览围绕着香奈儿具有代表性的香水展开,为每款香奈儿香水设置了独立的展厅,每一间都体现出不同精神及其独有的特质。
15、回环:可以正读,也可以倒读,但是都流利,不会不通顺!例如: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星岛港迎港岛星。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6、近代文论和修辞里,也涉及过通感。如陈望道先生在《官能底交错》一文中曾写道:“官能底交错——就是感觉交杂错综。这是近代人神经极敏感所生的一种现象。例如德国诗人兑梅尔(Dehmel)《沼上》诗中有‘暗的音声’一语:明暗是视觉上的现象,音声底听觉上自无所谓明也无所谓暗也的;说是‘暗的音声’那是视听两官感觉底混杂,就所谓官能底交错了。余类推。”(8)陈先生所说的“官能底交错”,就是“通感”现象,而其名著——出版于1932年的《修辞学发凡》竟未采录,不免让人遗憾。不过,后来陈先生在主编《辞海》时,还是将“通感”收入其中。而那时,“通感”已因钱锺书先生的力倡而为世人所熟知。
17、(25)钱锺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84页。
18、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19、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20、l、徒弟们赶紧一窝蜂似地取出来,简直是才放上床,小鸡就啾啾啾啾纷纷出来了。(汪曾祺《鸡鸭名家》)
五、关于通感的诗
1、常见的修辞手法一共有14种,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用典,点化,双关,互文,同感,反复。
2、山园小梅·其一 宋 林逋
3、(2)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4、刻画女子,有人这样写:“这女子的长相十分甜美”。
5、收满一辑出版一辑,此征稿长期有效。
6、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7、但由于灵能的特质,导致机甲对驾驶者的精神强度要求较高。同时也出现了驾驶机甲的精神强度和精神契合度的问题。精神契合度是天生的,也是几乎恒定的,契合度越高,那么驾驶者与机甲的协调度也就越高。机甲的动作也更快更精准,更接近驾驶者使用自己肉.体的层次。世上最酸的感觉不是吃醋,而是无权吃醋。吃醋也要讲名份,和他相爱的是另一个人,他的醋也就轮不到你吃,自有另一个人光明正大地吃醋。原来,吃不到的醋才是最酸的。最难过的,莫过于当你遇上一个特别的人,却明白永远不可能在一起,或迟或早,你不得不放弃。曾经以为,伤心是会流很多眼泪的,原来,真正的伤心,是流不出一滴眼泪。什么事情都会过去,我们是这样活过来的。
8、在诗词中,树木是一种常见的意象。
9、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10、托物言志一般用于咏物诗,作者通过描写或者表述被描述的事物身上的品质来映衬自己的观点和理想或者是自身的品质,表达自己的志向。
11、视觉通于听觉:即把看到的无声的事物,写成有声音的。
12、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13、对偶,指的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14、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衬托分映衬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15、铜墙铁壁豺狼当道掌上明珠画龙点睛
16、宋锡慧、楚成、杨冰、陈水冰、于建奎、梅凤云、傅占魁、伏滚、罗金华、王述评、王培森、张桂珍、牛永维、石海天、高寒、王少刚、吴文彦、李军、王景珍、王春艳、张小红、张秀娟、王学美、吴戌、张春义、王惠玲、殷国利、蒋淑玉、邵红霞、田素东、高海生、姚泉名、何力、韩秀松、孔繁宇、刘能英、武立胜、朱礼刚、李传领、石艳萍、罗芳、代古成、江彩平、王献力、刘敬娟、张耀斌。其他诗词:孤狼五绝、孤狼酒诗。
17、相比前三种,这种手法估计不是很常见。
18、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19、“香之意象—诗歌与视觉艺术中的通感”讲座现场
20、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