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阶怨表达了什么(100句)
一、《玉阶怨》中珍贵的丝织品表示
1、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2、⑤ 何极:哪有尽头。
3、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来表达含义,引读者步入诗情的最幽微之处,所以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的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所以,这首诗体现出了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真意。以叙人事的笔调来抒情,这很常见,也很容易;以抒情的笔调来写人,这很少见,也很难。
4、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5、孤云、野鹤:都用来比喻方外上人。将:与共。
6、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7、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8、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9、赏析《玉阶怨》,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属《相和歌。楚调曲》,与《婕妤怨》、《长信怨》等曲,从古代所存歌辞看,都是专写“宫怨”的乐曲。
10、这首《滞雨》是一首羁旅诗。“独在异乡为异客”,孤单寂寞的处境本就容易滋生乡愁,更何况还是在秋雨绵绵的深夜?归思难收,归期无定,归梦不宜,这一切并不都是因为“滞雨”的缘故。
11、怨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独之苦,由帘外到帘内,拉下帘幕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而如果人不伴月,则又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显得愁怨之深。
12、这首诗可以说是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13、《送方外上人》是一首送行诗。作者把出家人比作闲云野鹤,去来无踪,不为人间俗事所累。并劝友人要隐居学道,就莫到那种名山去,这会让人们知道你的居处。诗人此诗既是送别僧人,又是对自己不逐时俗的心绪的渲泄。诗中的上人,即灵澈。诗意在说明沃洲是世人熟悉的名山,既要归隐,就别往这样的俗地。隐含揶揄灵澈之入山不深。
14、玉砌的台阶夜里已滋生了白露,夜深久伫立露水便浸湿了罗袜。只好回到室内放下了水晶帘子,仍然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秋月。
15、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16、诗中的意象看似是单纯静凝的画面,平淡地述说一系列主人公的行为。
17、李白的这首《玉阶怨》,从玉阶白露,罗袜和水晶帘,最后到玲珑秋月,小宫女在这个夜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诗人不曾给出答案,给读者的只有始终弥漫着的强烈压抑之感,而这种想象的空间,让这首诗更具诗情与蕴意,深邃而遥远。
18、这种精神上痛苦,即使诗人不说,但读者仍可见主人公的如怨如诉。
19、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0、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⑵。
二、玉阶怨表达了什么
1、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2、译文:美人儿卷起珠帘一直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4、春深:春末,晚春。
5、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6、⑴玉阶怨:乐府古题,是专写“宫怨”的曲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三列于《相和歌辞·楚调曲》。
7、沃洲山:在浙江新昌县东,上有支遁岭,放鹤峰、养马坡,相传为晋代名僧支遁放鹤、养马之地。时人:指时俗之人。
8、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9、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10、在本诗中诗人描绘了一位愁苦哀怨的深闺女子形象。她隔着玉帘望着皎洁的秋月,相顾无言,格外孤独。全诗只四句二十个字,除标题有一个“怨”以外,通篇没有一个怨字。
11、这首诗,语淡而俊,思巧而古,是近体而像古诗,其调之高,格之雅,远非一般作者所能及。
12、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13、⑶却下:回房放下。却:还。水晶帘:即用水晶石穿制成的帘子。
14、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15、云水地:等于说云水乡,云水弥漫之地。
16、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7、却下:回房放下。却:还。水晶帘:即用水晶石穿制成的帘子。
18、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19、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20、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三、《玉阶怨》中珍贵的丝织品表示财富之多
1、《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2、李白的《玉阶怨》,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3、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4、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5、怨深,夜深,不禁幽独之苦,乃由帘外而帘内,及至下帘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若人不伴月,则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
6、但所有这些浮华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深宫岁月的悲哀呢?
7、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8、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9、你是行僧象孤云和野鹤,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住宿?要归隐请别买沃洲名山,那里是世人早知的去处。
10、 且来分析这首诗的诗情蕴藉。诗人用背面敷粉的写法将“怨”隐藏。诗中的每一句诗都是写一个实际的事物或行为,它的每一个意象都是确实可以让我们感触的。诗的表面,诗人要告诉我们什么?诗人一字未提。
11、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12、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13、白鹿洞:在今江西省境内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南。这里青山环抱,碧树成荫,十分幽静。名为“白鹿洞”,实际并不是洞,而是山谷间的一个坪地。
14、(译注)玉石砌成的台阶上,挂满了露珠。长 时间地在夜里伫立,露水打湿了脚上的袜子。诗句写夜景。“侵”字写出夜 露之大,“玉阶”、“罗袜”写出女主人公住宅之豪华,生活之奢侈。而一 “久”字便托出物质生活丰富的宫女,因长久幽居深宫,故精神空虚,只 得久久站在玉阶上苦思冥想。此情诗中虽未言及,却饱溶于字里行间。
15、首句的“玉阶生白露,”中的一个“生”字,足见主人公站立的时间之长。也许是从夜幕降临之始就开始等待了。
16、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17、暗中有虫在夜晚唧唧叫个不停,而且现在是秋天,外面阴雨绵绵人本来就难睡着。那虫好像唯恐人能暂时睡一会儿,越叫声音离我的床越近。
18、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译文:玉砌的台阶夜里已滋生了白露,夜深久伫立露水便浸湿了罗袜。只好回到室内放下了水晶帘子,仍然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秋月。《玉阶怨》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写一位妇女寂寞和惆怅的心情。前两句写女主人公无言独立玉阶,露水浓重,浸透了罗袜,她却还在痴痴等待;后两句写寒气袭人,女主人公回房放下窗帘,却还在凝望秋月。前两句写久等显示人的痴情;后两句以月亮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全诗无一语正面写怨情,然而又似乎让人感到漫天愁思飘然而至,不著怨意而怨意很深,有幽邃深远之美。
19、王拾遗:《玉阶怨》这首小诗,艺术上构思非常奇特,诗人只是抓住宫女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及其一时的心理动态,便概括地反映出宫女生活的孤独清凄。至于语言的洁练、精美,人物形象的惟妙惟肖,更是超乎常人,堪称古诗中的珍品。
20、连绵不断的夜雨,留滞在长安之夜;独对黯淡的残灯,客子更触绪生愁。我向往着的故乡,美丽的云水之地;怕的是归乡之梦,不宜于这个清秋。
四、玉阶怨属于哪种题材的诗
1、注: 玉阶,用玉铺成的台阶。罗袜,用丝绸缝织的袜子。
2、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3、为大家揭秘缂丝织造技艺的制作过程
4、夜幕降临又到深夜了,要等待的人还没有来,露水侵湿了罗袜。
5、诗人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绵绵长夜衬托虫鸣“唧唧”,加之秋阴欲雨,虫鸣更显得凄切,抒写心绪烦乱秋思绵绵。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秋虫唯恐愁人睡去,唧唧之声越叫越近,一直来到床前,更让人辗转难眠。还运用了层递的手法,第一层写虫鸣“唧唧”在绵绵长夜中格外真切;第二层写秋阴欲雨,使虫鸣更添凄凉;第三层,写虫鸣越来越近,更让人无法安眠。诗人以此抒写内心的无限愁思。
6、只好回到室内放下了水晶帘子,仍然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秋月。
7、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8、同样是写思念与守侯,孤枕难眠之人,面对那一轮“不识时务”的明月。
9、缂丝有其专用的织机缂丝机,这是一种简便的平纹木机。缂织时,先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下衬画稿或书稿,织工透过经丝,用毛笔将画样的彩色图案描绘在经丝面上,然后再分别用长约十厘米、装有各种丝线的舟形小梭依花纹图案分块缂织。
10、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11、⑵罗袜:丝织的袜子。
12、李白的这首宫怨诗,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表现出人的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的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13、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14、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5、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16、译文:你若要归山无论深浅都要去看看;山峦沟壑清净秀美要尽情地赏玩。千万别学陶渊明笔下那个武陵人,只在桃花源游了几天就匆匆出山。
17、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18、《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得一首七言绝句。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19、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20、在如同囚笼的宫里,小宫女在这里站了一夜,她在思念家人还是她的郎君,她的内心是怎样的,是不是有着万千的伤悲,在这寂寞又孤独的夜晚,向着远方在哭诉,那里有父母兄弟姐妹,可能彼此深爱的郎君。
五、玉阶怨写的是
1、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小宫女依旧毫无睡意,隔帘仰望天上的玲珑秋月,这个月明星朗的夜晚,浩淼的天空无限广阔,但只有她一人,唯有小宫女满怀的愁思幽怨与她默默相伴,这注定是一个凄凉而悲伤的凉夜。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玉阶怨唐代:李白
5、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6、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7、 露水打湿了厚厚的罗袜,她在漫长的等待中最后还是希望落空。个中的滋味,恐怕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了。
8、以传承的心念打磨精品细作
9、夕殿下珠帘②,流萤飞复息③。
10、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11、② 夕殿:傍晚的宫殿。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3、③ 流萤(yíng):萤火虫。息:停止。
14、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15、这是一首闺怨诗,虽然在题目中标有“怨”字,可诗中并未出现一个“怨”字。前两句以“生白露”与“夜久”互相照应,以简要的叙述,点明时令和具体时间,把读者置于秋季深夜的环境中。只有夜很深了,台阶上才会出现露水,站在玉阶上的女主人公的罗袜也才会被湿透,之所以罗袜湿透说明女主人公已经在台阶上站很久了。“罗袜”一词又能弓丨发读者的联想,因曹植《洛神赋》中有“罗袜生尘”句,洛神是一位绝世美女,所以诗人用此典故即暗写女主人公的美丽。四句写女主人公退回到屋内准备入睡了,月光又成为她寄托相思的对象。月之玲珑,人之幽怨,成了很好的对照。当女子由痴想转入凝望时,她就可以继续在想象中与自己的那一位“伊人”相聚且一诉相思了。
16、缂丝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而一般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即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而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
17、背景音乐:《冬之恋》——琵琶独奏:卜卉
18、这首《玉阶怨》字面的意思是:玉石台阶上生起了露水,站在台阶上,深夜了露水浸湿了罗袜。夜深露冷,回房放下水晶帘,没有睡意,依然隔着帘子凝望着玲珑的秋月。满意给分
19、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0、“归梦不宜秋”是直抒感慨,语似直切,实则含蓄。雨夜客居,残灯独坐,正是思乡梦回的“好”时候,为什么“不宜秋”呢?因为在诗人眼中,秋就是愁,秋风秋雨秋云秋水,无一不令诗人愁肠百结,在满目愁景的季节,在满怀愁绪的梦中,即使回到故乡,还不是一样愁苦?算了吧,不做归乡梦也罢!其实,这样的梦,在任何季节做都是“不宜”的。诗人在此说“不宜”,其实是“最宜”,有正话反说、不言神伤之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