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边的歇后语(100句)
一、三国演义里面有什么歇后语
1、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2、关羽守嫂嫂——情谊为重
3、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4、张飞戴口罩——显大眼
5、张飞捉蚂蚱——有劲使不上
6、关云战败走麦城——吃亏全在大意
7、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8、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9、投稿信箱:jsxgdm@qq.com
10、张飞卖豆腐——人强货不硬
11、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12、东汉末年,汉灵帝死后,董卓借口惩除宦官,进兵京城。途中,他救起落难的新立少帝和陈留王。到了洛阳以后,为了独揽朝廷大权,董卓又废掉少帝,令立九岁的陈留王为帝。董卓自为相国,专断朝政。后来,曹操和袁绍起兵反对,董卓又挟持献帝从洛阳西迁长安,并自为太师,残暴专横到了极点。比喻某人没安好心。怀有恶意,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13、(拼音): tàn náng qǔ wù
14、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15、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16、张飞绣花(穿针)——粗中有细
17、关羽看《春秋》——一目了然
18、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9、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20、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二、三国演义里边的歇后语
1、刘备编草鞋——内行
2、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3、这句话不仅有夸赞张飞之意,也有调侃之意。张飞是一个非常强悍的人,五大三粗,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再加上他有万夫莫敌之勇,所以用“人强货扎手”来描述他的形象。刺猬:哺乳动物,头小,四肢短,嘴尖,全身灰褐色,头部、背部和身体两侧有硬刺,遇到敌人,身体就缩成一团。通常用来比喻某人拥有真实、过硬的本领,但又不好惹(有时表现为盛气凌人的样子。)
4、这句歇后语来源于《三国演义》第47回,蒋干向曹操毛遂自荐去说服周瑜,结果第一次中了盗书之计,导致错斩了蔡瑁张允,这是导致赤壁战败原因之一;第二次中了连环船之计,导致后来战船被烧,损失惨重。所以人们用“曹操遇蒋干——倒霉到家”,比喻轻信庸才,坏事会接连发生。
5、孔明练琴——老生常谈
6、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7、(举例造句): 点小事,如探囊取物。
8、孔明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9、《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10、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11、也许是受了鲁班木车马的启发,约1700年后,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用其在崎岖的栈道上运送军粮,且“人不大劳,牛不饮食”。与王充记载鲁班木车马的寥寥数语相比,《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对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的记述可算是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极为详尽了。但不知为什么,陈寿和罗贯中等对木牛流马的制作原理和工艺却不提一字。
12、关羽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13、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至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14、故事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15、司马炎废魏主——袭用老谱
16、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17、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18、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气死周瑜后去给周瑜吊丧,诸葛亮表面上很伤心悲痛,其实内心很得意,但他又得代表刘备吊丧,维护孙刘联盟,装的像一点来骗人罢了,总的来说就是各装个真心的形式。现用来指某人故意做作,故作姿态给人看。
19、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20、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三、三国演义里面的歇后语有哪些?
1、关公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2、曹操下宛城——大败而逃
3、草船借箭——多多益善(坐享其成、满载而归)
4、张飞古城骂关羽——误会
5、故事背景:徐庶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在刘备几乎屡战屡败之时,初聘为军师,便用计杀二吕,设伏反劫营,破解“八门金锁阵”,暗中取樊城。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临行前,徐庶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 ”于是便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6、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7、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关公走麦城——死到临头;赵子龙上阵——百战百胜;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张飞当县官——能文能武。
8、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9、故事背景:徐庶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在刘备几乎屡战屡败之时,初聘为军师,便用计杀二吕,设伏反劫营,破解“八门金锁阵”,暗中取樊城。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临行前,徐庶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于是便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10、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11、蒋干访周瑜——自找麻烦
12、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13、诸葛亮对降曹的议论——嗤之以鼻
14、关羽熟读兵书,久战沙场,便将计就计。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单刀赴会。席间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拽着鲁肃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就这样赴了宴严重挫伤吴国锐气。打消了孙权收回荆洲的念头。
15、蒋干盗书——聪明反被聪明误
16、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17、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公”再点击“关注”免费加入我们。这里是国内最大的关公文化传播平台,连接300万关公信众,讲关公,学关公,拜关公,敬关公!
18、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19、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20、故事简介:三国时期,东吴的大将黄盖受命诈降到曹操的军营,为了取信于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黄盖一顿,让黄盖假装气愤而投敌。庞统劝曹操将战船连在一块,给周瑜利用火攻创造条件,最终孙刘联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四、三国演义中的歇后语有什么
1、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2、赵云大战长坂坡——大显神威
3、《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有:火烧赤壁、六出岐山、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桃园结义。
4、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5、张飞拿耗子——大眼瞪小眼
6、所料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7、关公走麦城——死到临头
8、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9、关羽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10、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11、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12、三个臭皮匠——顶个孔明
13、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14、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15、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16、张飞战马超——不相上下
17、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办法多)
18、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
19、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
20、吕布见貂蝉——丢了魂!
五、三国演义 有什么歇后语
1、张飞卖秤锤(砣)——人强货硬
2、故事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生”。
3、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
4、亲,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和资源,请关注无锡腾飞教育订阅号,每天阅读我们的文章,解决家庭教育难题,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5、(举例造句): 左宗棠这人虽然才高八斗,器量却不开阔。
6、蒋干盗书——只知欢喜,忘了中计
7、故事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8、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9、众所周知,张飞是一个粗豪的汉子,而绣花是一种细致的手工活,把张飞和绣花放在一起,这不是有粗有细吗?根据书中描写张飞本人确实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书中描写在定军山张飞久攻不下,便设计每天佯装喝的大醉诱魏将张郃,张郃根本想不到张飞这样的鲁莽汉子也会用计,果然中计深夜带兵劫寨中伏被活捉,张飞一举收服定军山。用来形容人说话做事表面好像粗鲁、随便,实际上却是审慎、细心。
10、《三国演义》中说,周瑜出谋划策,假意把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让刘备到东吴去成婚,想乘机扣留,夺还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在刘备行前做了周密的安排。结果弄假成真,刘备成婚后又带着夫人逃出吴国,周瑜带兵追赶,还被诸葛亮的伏兵打得大败。通常用来比喻本来是假装的,结果却变成了真事。有时还有后悔莫及的意思。
11、刘玄德得了赵子龙——甭说多高兴
12、关公开刀铺——货真价实
13、孔明草船借箭——有把握
14、关羽进皇宫——单刀直入
15、孔明用空城计——迫不得已
16、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17、故事背景:马超与曹操对战时,许褚对其下了战书,两人阵前斗了一百余合,胜负不分,更换了马匹之后,再战一百合,依旧谁也奈何不了谁。这个时候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了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赤膊来与马超决战,二人又大战了三十多个回合。
18、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孔明
19、孔明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20、下面这些来自《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歇后语和典故,你知道多少呢?快来讲给孩子听听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