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乞巧造句10个字(100句)

2023-01-29 15:15:30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乞巧的意思10字

1、金碧辉煌(拼音):jīnbìhuīhuáng(释义):碧:翠绿色。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补遗:“众以为金碧荧煌,臣以为涂膏衅血。”(例句):他便把门面装璜得~,把些光怪陆离的洋货,罗列在外。★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七回

2、就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在做什么呢?

3、详解甲骨文、金文字根;

4、乞巧节是指七夕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今天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七夕节。俗称「七夕」,也称“乞巧节”或“女儿节”,传统上是姑娘们为了能有织女的心灵手巧祈求福慧、赞美夫妻忠贞的节日。

6、《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想象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情景。家家户户的女孩子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向织女乞取智巧,数不清的彩线都已经穿完了。

7、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8、“妈妈我想起来了,你说到鸳鸯江。我想起来苏轼被贬的时候经过鸳鸯江的时候所作的一首诗:吾爱清流频击楫,鸳鸯秀水世无双。”(女儿)

9、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10、8月20日(周一)起,

11、其实这也相当于是供养自己的姻缘。小小的芽苗绿植会让心愿生根、发芽、结果!

12、婆媳关系是封建大家庭中所有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凡是婆媳关系好的家庭,就一门和气,百事顺畅,正所谓“家和万事兴”。而要想处理好婆媳关系,新媳妇必须具备一手过硬的持家本领,否则就要接受婆婆极严酷的管教甚至打骂,封建社会里有些婆婆经常叫儿子殴打不顺眼的儿媳妇,“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说的就是这种事情,试想一个天天打打闹闹的家庭日子又怎么能好过呢?尤其在封建大家庭里,不是三代同堂,就是四代同堂,还有五世同堂的,新进门的媳妇如果不具备一套持家理事的真本领,那这个家庭不就乱套了吗?

13、在本次安阳游学中,我们还学到了好多跟(可、柯)相关的字,比如,一位游学学员名“曾河凯”,(河)在古代专指黄河,但是那时的黄河并不是黄的,那黄河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是拐来拐去,不断变道,我们在刘禹锡的诗中读到“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河)的象形文字如图,左边蓝色的水流代表着它是一条河流,右边绿色的部分代表它的特征,拐来拐去,我们现在在太空上看地图,还可以看得到黄河是一个大大的(几)字,黄河的脾气很怪,喜欢拐哪就拐哪儿,上古时代,黄河不叫黄河叫拐河。

14、古人在“七夕”时有许多民俗活动。

15、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山亭夏日》

16、引用四书五经、唐诗宋词;

17、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18、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乐游原》

19、对月穿针是不容易的:七夕之月即使再亮,也是弦月之光,并不能朗照,而且时有微云漂浮;再则,所穿之针称为七子针,这是种特制的扁形七孔针,即针末有七个针孔。

20、对七夕文化的创造者、持有者——传承人的保护,是西和七夕文化能否持续传承和发展的关键。《西和乞巧歌》作为文本有其学术价值,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种文本不是建立在科学考察的基础之上,许多的信息被忽略了。比如这些乞巧歌是从什么地方收集来的,谁演唱的,当时乞巧活动的仪式是什么样的等等都没有记载。今天我们有了民俗学田野作业的丰富经验,又有现代化的记录手段,工作应该做得更细致一些。目前西和地区被认定的乞巧文化的传承人有30多位,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是一个不小的传承群体。对这些已经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必须要做口述史记录。请传承人自己讲述接受传承和从事传承的经历,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二、乞巧造句10个字

1、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2、西汉水河畔女儿们的五彩梦

3、其实乞巧不只是乞求一双巧手,更是乞求一颗细致玲珑的女儿心。

4、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个(夕)字。(夕)字就是一个弯弯的月亮。其实(夕)跟月亮的(月)是同一个字。古人写字很随意,他写(月)字或者(夕)字的时候可以不加竖,如果加竖的话就是(月)字,不加竖的话,就是(夕)字。那个一小竖呢,就是表示月亮的光华和阴影等等。如果是(夕)字的话,就是月亮刚刚出来的时候,比较清晰、清楚的时候就是(夕)。

5、“妈妈,你是不是有一种‘人有善念,天必佑之’的感觉呀?”(女儿)

6、由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7、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8、唐时在七夕夜登高楼危树,安排宴会,以赏节序。

9、每天一首古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

10、下面,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11、庭院乞巧:在我国民间,有姑娘与少妇七夕乞巧的习俗。年轻妇女一手拈针对空,一手提线,作穿针状,谁家穿好针,即为乞到“巧”。

12、分享文化实物、文史故事;

13、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枫桥夜泊》

14、(你怎么知道的?看注释)

15、乞:请求。指农历七月初七日。典出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是牵牛和织女相会的日期名“七夕”。这天晚上妇女们都要穿七孔针,在庭院里陈设瓜果,向织女乞求智巧。唐.林杰《乞巧》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6、引读:一双儿女终于见到妈妈了,读——

17、《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8、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爱情,于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会做一种精致的小点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织女能在天上相见。当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诚心所感动,将此事汇报到了天庭。玉帝碍于天规无法赦免牛郎织女,但是非常感谢小巧的心意,于是令月老牵线,促成小巧的美满姻缘。

19、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20、适度拓展、课后积累。

三、乞巧的意思20字

1、七夕又叫乞巧节,是祈福吉祥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少女和少妇们会拜织女……少女们祈祷自己嫁个好人家,祈求自己心灵手巧;少妇们祈祷自己家庭幸福多子多福…… 俗传七月初七又是魁星的生日。想中科举的读书人都尊崇魁星,所以会祭拜祈求魁星保佑自己金榜题名。总之乞巧节是个祈福的节日,让我们开心度过这美好节日!

2、七夕巧果,在历年的七夕中已经成为一种恋人宣爱的方式。送恋人巧果,也成为表达彼此最好的方式。所以,七夕巧果也逐渐成为爱情的象征。

3、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江上渔者》

4、乞巧的巧意思是心思灵敏,技术高明。乞巧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是祭拜“七姐”的习俗。据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

5、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6、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7、传承文化分享智慧利益众生功德无量

8、(示)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9、《乞巧》翻译: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10、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数易1413

11、组织乞巧活动的人叫做巧(鸟)头,每一个乞巧队伍都有一至两名巧头,巧头一般由热爱公益事业,有组织能力、有节目编导能力、会唱会编巧歌的女孩子担任,巧头在乞巧队伍里具有绝对权威,活动期间大家都要自觉服从巧头领导。如今大部分巧头已被政府确定为乞巧文化传承人。

12、“巧”字能组词吗?

13、一门授人以渔,诚意、含金量满满的课程,帮助学员从根本吃透甲骨文、金文及背后的文献、文化,彻底掌握汉字思维,轻松看懂甲骨刻辞、青铜铭文、四书五经。

14、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此诗是作者幼年时,仰望星空,期待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相聚,有感所作。诗的前两句叙述牛郎织女的古诗,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15、巧果就是用米、油、面粉做成的那种老式点心,类似于古装剧里的那种,好看又好吃。

16、乞巧:古代节日,农历七月初又名七夕。旧时风俗,妇女们于这一天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穿针,向织女学巧,谓乞巧。

17、乞巧:一个节日,农历七月初七

18、摆七娘:指把准备好的贡品和手工艺品在贡台上摆开,通常在祠堂里举行。贡品以天然的材料居多,最常见的手工艺品是用彩纸做纸花,以及用芝麻、米、谷粒、豆类、种子等材料粘成各种各样的花朵。

19、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盼着能够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20、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江畔独步寻花》

四、乞巧题目的意思10字

1、过几天又是中国的七夕(乞巧)节,(巧)字的象形文字如上图,左边是一个红色的(工),(工)最早是表示一种工具,有人说它是一种斧形的工具,有人说他是打夯的那个。不管是什么,反正就是表示做工,而右边的这一个拐杖呢,它可以表示被加工的,也可以表示天然的拐杖。被加工或者天然的都不重要,重要的它是表达读音的。拐杖的拐在古代就是跟这个(巧)和考试的(考)读音是一致的。叔扬老师讲过,古人是不发jqx的音,古人发gkh的音,所以考试的(考)是古音,(巧)是现代读音,其实原本是同一个字。

2、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要点起彩灯、出门赏月、燃放焰火。因为受到古代封建思想的影响,妇女往往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抛头露面是不守礼节的做法,只有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才能出门逛灯会,少男少女这一天才能互相会面,倾诉爱慕之情。所以,元宵节才算是真正的中国情人节。

3、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元日》

4、“妈妈你还记得吗?我们曾经学过的课程里面,也有讲过跟(月)和(夕)字根相关的字哦!”(女儿)

5、有一部古书叫《考工记》,其实应该说是《巧工记》,一部记录先秦时期手工艺的专著,各种能工巧匠的工作。

6、社会对女孩子的要求越高,家长对女孩子的管教就越严厉,女孩子本身对自己的期望值也就越高。为了出嫁后能够比较顺利地承担起家庭经营管理这幅重担,每一位女孩子都渴望自己成为一个心灵手巧之人,都希望自己能练就十八般武艺,而乞巧活动正好迎合了她们的心理,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倾吐心声、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极好机会,也为她们能相中意中人提供了机会。乞巧的内容在不断丰富,乞巧的意义在不断升华,你说,西汉水河畔的乞巧活动还能停得下来吗?

7、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8、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9、乞巧 朝代:唐代 作者:林杰 原文: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10、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11、(示)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12、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滁州西涧》

13、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乌衣巷》

14、所谓乞巧,就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前夕,装扮一新的未婚女孩子们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祭拜仪式,满怀喜悦地在西汉水河畔把天上的巧娘娘迎请到人间,又满怀虔诚地对巧娘娘进行七天八夜繁复有序的祭拜活动,渴望巧娘娘给自己赐巧赐福,在农历七月七日旁晚再用歌声和泪水把巧娘娘送回天上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

15、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16、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示儿》

17、(视角独特,必有启发);

18、这是一种针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南朝梁诗人刘遵七夕穿针诗云: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

19、中国最大传统文化信息分享发布平台

20、《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五、乞巧这两个字的意思

1、不管是陈家的姑娘,还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姑娘们都在穿针引线,这正是——

2、人们都仰起头,为牛郎织女一家祝福,读——

3、万腾老师组织的暑期“激扬文字安阳游学”留影

4、在迎请到巧娘娘的日子里,女孩子们在各种祭拜活动与唱巧表演中不断地乞求巧娘娘让她们心灵手巧、聪明能干、漂亮娴淑、讨人喜爱;乞求巧娘娘给她们赐予聪明智慧、赐予文化知识和各种生产生活技能;乞求巧娘娘保佑她们将来找个好婆家,嫁个好郎君;乞求巧娘娘保佑她们婚后胜任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孝敬公婆、与街坊邻里和睦相处的职责,并通过自己的勤劳与智慧,让家庭幸福美满,福泽绵长。

5、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6、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7、组内交流后合作朗读

8、乞巧活动内容虽然很多,但每一项乞巧活动都必须在唱巧(巧歌表演)的过程中依次完成,应当说,乞巧的欢快气氛全是由唱巧营造出来的。离开了唱巧,欢乐的节日气氛就难以营造出来,女孩子们的心声也就无从表达,所以唱巧既是贯穿乞巧活动始终的一条主线,又是集中展现乞巧队伍风采与水平的主要形式,每一个环节的开展都离不开唱巧,唱巧越精彩,乞巧活动的气氛就越热烈。

9、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题临安邸》

10、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11、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观书有感》

12、还有一种叫观云乞巧,这一般都是登高,上山坡上去,看一看这些云彩像什么。如果仔细望天空,有的云彩像动物,有的像植物,有的像宝物,有的像饰物,谁看到什么就得到了巧。如果看一片黑压压的,马上就要下雨了,那就是风调雨顺,寓意着五谷丰登。

13、古时候的乞巧节是指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14、《风俗记》中载有:“七夕,牛郎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的浪漫故事。传说,牛郎织女只有在每年这一天才能通过喜鹊搭载的桥梁相会。因为有一条“爱情”的主线,善良的人们愿意把鹊桥相会的夜晚定为中国的情人节,也是合情合理的了。

15、乞巧节是指七夕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每到这一天,七个姑娘凑在一起,兑面兑油兑钱,包饺子,炸麻花,买西瓜,买酥糖,夜晚在一起过节。姑娘们还唱乞巧歌:“小香炉,冒高烟,我请七仙下凡间。不爱姐姐好绒线,但求给双巧手段。”相传很早以前,有个卖糖人的老汉,老伴早死,只生一女,名叫乞巧。这姑娘丑得没法说:一头秃疮流黄脓,麻脸豁嘴,罗锅腰外加罗圈腿。谁看见谁恶心。别看她长得丑,可是她逢集赶集,逢会上会,常常在人前唱:“天皇皇,地皇皇,长大当娘娘。”谁听了谁笑话。

16、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游子吟》

17、29课《古诗两首》就和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有关。

18、人品好```心地善良...大方````外表不是问题```只要心地好....用心灵美来补外在美```这样的人是最棒的``!!!!

19、普通话有一个音变规律,当两上连读时,前一个音读二声。“标本读变”

20、诗中哪个词是说他们相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