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七律长征,表达的感情(100句)

2023-01-28 19:19:54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七律长征表达了的情感

1、它具有以下的内涵,一是状写红军因江水咆哮翻滚,汹涌澎湃,水石相击,浪花飞溅,水雾蒸腾而产生的江水沸腾的感觉;二是表现红军因征服了金沙江天险而产生的欢乐心情,表现红军万众欢腾,高呼胜利的热烈情景。

2、红军徒步走过行程二万五千里长征,如果把这条线拉直,那就跨过半个地球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漫漫长征路,毛主席用万水千山概括了长征的艰难险阻,(板书:万水千山)诗中却只选取了这几个大山大河,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3、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战争历史上的伟大奇迹,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年12月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甘肃会宁,这是人类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4、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5、不断研究,坚持努力,根据学情,随时调整,做一名真正的研究型教师。

6、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七律长征》,对诗题、诗意,作者毛泽东主席、长征背景资料,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你们都还记得吗?那我们来一组长征知识竞赛吧,看看哪个小组记得牢,答得准。敢挑战吗?好的,抢答题,答对一题加两分。就看哪个小组最强咯!

7、(1)这些山可都是海拔在3000米左右的高山峻岭啊!这样连绵起伏的群山,这样气势雄伟的高山怎么就变成了细浪和小小的泥丸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想像?

8、尾联描述了长征最后的历程,那是一幅“喜踏岷山雪”的“长征图”。此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头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

9、师生补充重要信息。

10、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

11、这首诗的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12、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13、子问题2:红军长征不怕难表现在什么地方?

14、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5、紧扣“更喜”“尽开颜”,说说自己的理解。

16、教学伊始,我借助长征路线图,概括红军长征的艰难及《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紧接着,欣赏课文范读。通过铺垫历史背景和激情范读,将学生引入情境。(设计意图:“万事贵乎始”。课堂伊始,通过情境教学法,巧妙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激发学习兴趣,营造阅读期待。)

17、“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18、(2)出示五岭山脉图和乌蒙山脉图,并在白板上勾画出大山轮廓。

19、现在诗人不写红军之动,而写五岭、乌蒙山之动,这种以甲写乙,此显彼藏,变静为动的艺术表现手法,大大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增强了表达能力。

20、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二、七律长征,表达的感情

1、过渡:是啊,每当毛泽东回忆起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感到的是胆战心惊,是寒彻透骨的悲痛。每当毛泽东回忆起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的场面时,感到的是庆幸乘船渡河后的痛击敌人,取得了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怎能不让人心里暖呢?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男女生分读,体会诗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胜利的喜悦和感受诗人的痛心。

2、诗人从“不怕”“只等闲”两个不同角度深刻阐释了红军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和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3、又突破“水拍云崖”的金沙江,就连那大渡河上空犹如云端的“桥横铁索”也被红军征服突破。一次次的胜利给了红军极大的鼓舞,更值庆幸是,红军的脚下越过了连鸟兽也难飞越的岷山。

4、(设计说明:学生的学习是从“建象”到“悟情”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碰撞、情感构建的过程,这个时间是属于学生学习的时间,教师应退到后台,成为一个阅读支架的搭建者,用“支架”的方式带领、启发学生阅读、体会、悟情,从而体会作者的表达用意,把握内在的情意。)

5、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6、此时,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自读自悟,领略本诗的意境。

7、设疑探究,分组自学

8、D14个省18座大山24条大河25000里

9、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给我好评!~

10、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35年10月(译诗)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11、白话文释义: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12、七律·长征中心思想:这首七言诗通过对举世闻名的长征的生动描写,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3、二万五千里长征是艰苦的,但作者将强渡大渡河、勇攀乌蒙山、过雪山草地灯艰苦卓绝的经历通过短短的几句话述说出来,诗中生动、形象、概括地表现出红军战士那种不怕艰苦,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14、寒状写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艰难险阻,让人心惊胆战不寒而栗。暖写出了五月份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景象。暖和寒相对照,突出了红军战士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表达了诗人对红军的敬佩之情

15、能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诵读全诗,背诵全诗。

16、聚焦“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7、根据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结合本文的体裁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聚焦在体会诗人如何“点面结合”写长征的,而更重要的是从诗歌阅读的角度去学习这首七言律诗。因此,本课的教学价值点确定为: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磅礴气势;学习诗歌是如何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长征的;在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同时,体会红军的英勇形象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8、表达了诗人对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顽强斗志感到自豪。也表达了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

19、《长征》这首诗不仅语言美、韵味美,节奏更美,在本课的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欣赏歌曲《长征》。让学生汇报学习这首诗后的收获,帮助学生升华对课文的理解、对长征精神的体会以及表达对一代伟人的崇敬之情。

20、了解背景,走进长征

三、《七律长征》表达了什么感情?

1、咱们来了解当时的两个故事?

2、推荐理由:一本写长征故事的书。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政府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

4、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述自己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希望提供的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说课稿,可以帮助到大家!

5、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之路。

6、(1)“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7、回归核心问题:在同学们的交流汇报中,五岭、乌蒙和岷山仿佛就浮现我们眼前,现在你明白为什么毛主席要选取这几座山为代表了吗?

8、指导朗读:两句诗,两场战役,两种心情,一喜一悲,一智一勇。请同学们再次练读这两句诗,体会这一暖一寒背后的温度。

9、《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10、是人通过描述红军长征中经历的各种困难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11、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诗词类的学习已经有了相应的模式,在预习时可以根据《预习单》和学习古诗“六步法”来层层递进。因此,在授课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体现出来:小组长可以进行合理分工,组员们积极主动相互配合,同学认真倾听全力补充。这样的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预设万水组汇报(千山组补充交流)

13、今年建党(100)周年,长征胜利85周年。可是我们还是听到这样不同的声音:现在是和平年代,还有必要像长征时那样勤俭节约吗?有必要让孩子吃苦吗?面对困难还需要往前冲吗?你们认为呢?

14、周三云教研|尤灵芝老师为我们执教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

15、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6、这首诗是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全诗是这样的:

17、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愉悦,个个喜笑颜开。

18、中心思想: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苦,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思想感情。

19、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20、(3)明确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文中注释和课前查阅的资料,探究学习毛主席为什么选取这些作为万水千山的代表呢?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

四、七律长征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1、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指名学生讲解诗意。学生会根据相关资料的解释复制表达。

3、拓展延伸,学习长征。

4、小结:如今“长征”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那就是要不停步,勇往直前,同学们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起奋勇向前,争优争先。

5、A.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全班交流:“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等

6、(1)女生读:你们重读了“逶迤”“细浪”拖轻调推出向前;在读“暖”和“寒”时,整句稍轻快,稍加重语气,读出了红军的勇敢、无畏、顽强、乐观的精神;

7、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8、白话翻译: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9、极目万里,将整个的五岭、整个的乌蒙山纳入眼帘,视野是如此的开阔,境界是如此的浩大,气势是如此的雄浑,情感是如此的豪放。本来是红军在沿着五岭、乌蒙山攀登前进,本来是红军在翻越,在动,而五岭、乌蒙山是处于静止状态的。

10、探究红军精神(重难点)

11、子问题3:对比阅读《菩萨蛮·大柏地》,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情感?

12、学生质疑:这两行诗中,概括了长征途中的两大战役,诗人用了一对反义词“暖”和“寒”

13、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看做是非常平常的事。五岭山脉虽然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虽然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14、七律是七言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15、2021年,也是宁德小学语文教研极不平凡的一年。区域教研成果“小学语文范本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荣获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福建省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优秀课例评选活动中,选送的五节课例全部获评省级优秀课例。同时,成功举办了2021年度福建省第十场教育教学开放活动,推出的“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学段分际教学”专题反响热烈。2022年“周三云教研”第一季将聚焦“范本理念观照下的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这一主题,让这些优秀课例引领我们进行一次红色教育之旅。

16、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

17、(2)我们平常所说的夸张,大多是将小夸大,比如,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将瀑布想象成九天银河,他是为了赞美瀑布的壮观美丽。那主席这样写,将偌大的山写成细浪和小小的泥丸,为的又是赞美什么呢?

18、对高年级学生而言,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由地朗诵全诗,尽情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梳理、引导、点拨。通过汇报、交流、更正,让“三军、更喜、等闲”这些词语在课堂上理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腾细浪、走泥丸、铁索寒”这些难理解的词语,把它们提出来作为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待集体进一步的交流中解决。通过放手让学生读通、读顺诗句,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诗句作铺垫。

19、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20、小组竞赛,抢答重温

五、七律长征表达了什么感情?

1、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2、一首诗衬托出了整个长征史诗,一首诗反映了长征精神,一首诗折射出长征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一首诗也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

3、(2)自主选择:如果让你选择一种代表探究,你会选择千山的代表还是万水的代表呢?给大家30秒讨论,小组决定好探究那个代表,就由小组长向老师领取千山组卡牌或万水组卡牌。

4、①紧扣关键词,说一说这些代表的特点,或说一说你想到的长征故事。

5、聚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聚焦“逶迤”与“磅礴”。

6、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7、同桌互说全诗的意思,教师巡视,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正确理解全诗意思。

8、(4)这首诗中,毛泽东用哪个词高度概括了长征之难?()

9、毛泽东成功地运用旧体诗词形成,艺术地记录了时代风云变化,反映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进程,讴歌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精神。毛泽东的“形象思维”、“旧诗可以写一些”、旧体诗词“一万年也打不倒”等诗学观,对新诗和旧体诗词、尤其是给走上复兴之路的当代中华诗词创作,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0、(2)女生读:你们读“千里雪”“尽开颜”重音升降,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的自信喜悦。。

11、“板书是浓缩的教案”,在这份板书中,我将诗中关键词语列出,简洁明了,同时将远征之难同红军战士不怕难形成鲜明对比,对学生理解诗歌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12、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由于有“不怕远征难”的精神,绵亘于江西、湖南、广西等之间“逶迤”的、峰峦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的脚下,只不过像河里泛起的细浪;

13、“铁索寒”之“寒”不止是形容铁索的冰冷,它重在渲染,重在烘托,既烘托出了大渡河铁索桥凌空高悬,下临无地,令懦夫心寒的艰险之状,又渲染了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的惊险而激烈的战斗气氛。

14、读诗,不仅要读诗中的词句,体会诗的情感,还要读到诗作背后的那个人。读懂作者,才算真正读懂这首诗。(出示毛泽东书法作品,齐诵)

15、②想像红军战士历经艰难险阻的画面,猜想红军战士的心理活动,说一说红军战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16、观看视频(“飞夺泸定桥”)

17、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远,学生要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特点,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即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18、周三云教研|王宇兰老师为我们执教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

19、但是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高昂,让人虽为巍峨的雪山,寒冷铁桥所胆怯,但是依旧想像诗中的红军一样,用自身的勇气,坚毅的意志来克服这些困难。

20、“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