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诗句的意思(100句)
一、长征七律诗表达的意思
1、生:11个省,18座大山,24条大河,二万五年里。
2、会写本课4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3、生:红军不怕远征难。(进步明显)
4、师:逶迤的五岭呀,想象一下,这会是一道道什么样的岭?
5、生:(再读)五岭逶迤脱腾细浪。
6、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回答的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7、律:lǜ(律诗、纪律、法律)
8、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9、恰逢建党百年,我们风华正茂,我们挥斥方遒,我们走在社会主义的幸福大道上……吃水不忘挖井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重温革命岁月,了解长征背后的故事,板书课题。
10、(呈现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毛泽东)
11、三读:结合注解和预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12、本工作室的网络学员招募公告发布后,收到了来自广东省东莞、广州、深圳、佛山、韶关、揭阳、梅州以及重庆、贵州、湖南、山东等省市的学员申报材料。感谢大家对广东省彭才华名教师工作的信任!
13、(1)女生读:你们重读了“逶迤”“细浪”拖轻调推出向前;在读“暖”和“寒”时,整句稍轻快,稍加重语气,读出了红军的勇敢、无畏、顽强、乐观的精神;
14、《七律·长征》表达了诗人心里喜悦和满腹豪情,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5、生:他们有的人会受伤。
16、师:同学们好!请看屏幕。认识他吗?
17、师:可是,这样的岭,这样的山,在红军战士的眼中又是怎样呢?
18、颔联先具体写山,五岭“逶迤”形容其绵延不断。一个“腾”字写出了它的奔腾之势,但它们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19、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20、生:他用了概括的方法。
二、《七律长征》诗句的意思
1、《长征行》,340000字;
2、崖:yá(悬崖、山崖、断崖)
3、师:一下就发现了。猜猜这“磅礴”的意思。
4、(生自由读诗句,思考讨论。)
5、《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6、师:来,孩子们,我们一起去找找原因。
7、师:那么,诗人毛泽东是怎么具体写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呢?我们读读诗句,想一想,讨论讨论。
8、师:红军战士把什么困难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红军遇到的困难画出来。
9、《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
10、“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11、生:写出了山的不同样子。
12、师:所以,读诗,一个字也不能马虎。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每一字,读通每一句。
13、意思是: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14、生:齐读“磅礴”(声音雄壮)。
15、师:反差不够大啊。这一句,诗人毛泽东想告诉我们什么?
16、师:了不起!这首诗不容易读,你基本上都读对了,并且声音响亮,真好!(稍顿)有哪个地方听着有些不舒服?
17、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
18、毛泽东诗词境界和气势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即具有转动乾坤、拨动历史,藐视一切困难和强权的气魄。
19、(评析:好一个“反差”!在这里,反差既是一种修辞艺术,更是一种精神气象,而修辞艺术和精神气象在《七律·长征》中又是互为表里的。作为修辞艺术的反差,它贯穿于诗的全局、全貌、全程;而作为精神气象的反差,它体现为一种整体的语境、诗境、意境。教学抓住了“反差”,也就抓住了解读此诗的牛鼻子,所谓“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20、生:“磅礴”就是指山很雄伟,很高大。
三、长征七律诗表达了什么
1、师:眼睛真亮。这叫七言!那么,“律”呢?老师告诉大家,我们国家的诗,主要分两种。有一种诗只有四句,例如我们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2、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
3、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4、师:带着我们的感悟再来完整地读读这首诗。
5、能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诵读全诗,背诵全诗。
6、师:同学们,逶迤的五岭山脉,横跨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四省,绵延几千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山势陡峭,让人望而生畏啊。想象一下,红军战士走在这样的岭,这样的山上会遇到什么困难?
7、生:就是指红军走了很长的路。
8、师:是啊,你们看(呈现“逶迤山形图”),这样逶迤的五岭,起起伏伏,曲曲折折,在红军的眼里,那只不过是细小的波浪!如果说这是夸张,这是夸大还是缩小?
9、《七律·长征》教学实录与评析
10、(1)男生读。“怕”“难”“只等闲”重音稍轻稍慢,拖腔轻送;“逶迤”“细浪”重读,拖轻推出向前;“暖”和“寒”整句稍轻快,稍加重语气;“千里雪”“尽开颜”自信喜悦,升降结束。
1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12、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
13、《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全诗为:
14、品读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5、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16、C.教师点拨,学生要点概括:因为这是长征途中的典型事物、典型事件。这种以典型事物、典型事件来表现整个事件的,这样的写法就叫做——以点带面。
17、(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8、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9、(解诗题)——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全诗共56个字,第8句最后一个字押韵。这首诗共八句,律诗每两句是一联,分别为:
20、师:读得不错,你们看,这几个字音不容易掌握,谁来读?谁还想读?课件出示:
四、长征诗词 七律诗句意思
1、“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师:是啊,两个“走之底”。走啊走,走啊走(一边板画长长的波浪线,以示曲折绵延)。能猜出来吗?
4、毛泽东的诗词则像浪花一样时时以最相切的距离随社会革命的浪涛而跳跃。同时又像一面中国革命史的镜子,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历程。
5、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6、感受整首诗点面结合的表达。
7、“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政府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
8、“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9、⒃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10、三军/过后/尽/开颜。
11、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12、“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13、过渡:我们平时爬四楼的餐厅就累得气喘吁吁,可红军战士们翻越的是一座又一座连绵不断的大山,走的是崎岖不平的羊肠小路,身后还有敌人的追兵,有时甚至同一座山还要来回的爬几次。这种情况下爬山是为了突围,为了转移,他们的爬山是在和时间赛跑;他们的爬山,就是战斗,是九死一生的拼搏,这样的长征何其艰难。
14、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那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15、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16、“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
17、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18、师生补充重要信息。
19、“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七律·长征》境界浩大,气象阔远,意境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构思奇伟。它是浩瀚诗海中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不可多得的歌咏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
20、师:同学们,记住!(指示板书)声音传递意义!我刚才强调了哪些地方?
五、诗词七律长征意思
1、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2、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3、生:小泥球从脚下跑过去滚过去。
4、师:是的!我要工工整整地写这个名字(板书:毛泽东),请你们一起恭恭敬敬地呼唤这个名字!
5、生:在红军的眼里那不过是翻腾着的小浪花。
6、生:在红军的眼里那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小的泥丸。
7、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8、生:这是战争的长(考验的长)。
9、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0、师:是啊,300多天的行程,天天都在赶路,天天还得与敌人周旋、战斗!路程长,时间长,考验长,斗争长……要写下这“长征”,该用多少文字啊!我们一起看!
11、(评析:重要的事情至少说三遍:第一遍,“声音可以传递情感”;第二遍,“声音是可以表达意义的”;第三遍,“声音传递意义”。是的,诗活在声音里、活在诵读中。)
12、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七律·长征》)
13、师:是啊,这两个字不仅都是石字旁,笔画还特别多,磅字15笔,礴字21笔。这么多笔画堆在一起,就像两座巨大无比的石头山一样(呈现磅礴山势图),我们一起读这个词。
14、B.“难”遇红军,恰是什么?学生交流:“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等
1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16、师:关于“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历来有多种解释,有人说是铁索的寒凉,有人说是战斗的惊险悲壮,还有人说是敌人心惊胆寒……如果从反差的角度看,你觉得应该怎样理解?
17、师:是啊,“声音”是可以表达意义的。再读这个词(指示“磅礴”)。
18、交流预习,回忆学诗的方法: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想画面、诵诗文。
19、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20、“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写法,是诗人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