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长征诗词意思是什么(100句)

2023-01-28 19:19:27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长征诗词意思

1、《清平乐·六盘山》——近现代毛泽东

2、译文:东方就将初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走遍了青山绿水,但是人依然觉得很有精力,不曾疲惫,这儿的风景最好。会昌县城外面的高峻山峰,连绵不断直接连去东海。战士们远望南粤,那边更为青葱。

3、“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4、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

5、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6、“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7、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8、(出处)《七律·长征》——毛泽东

9、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10、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红军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11、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12、七律.长征诗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最后的胜利,从诗中(开颜)一词可以看出

13、(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14、全诗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15、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16、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35年10月(译诗)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17、《七律•长征》(1935年10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注释)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18、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扩展资料《七律·长征》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0、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二、长征诗词意思是什么

1、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2、意思是: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3、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4、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长征万里路迢迢,风萧萧,雨飘飘。浩气比天,千军势如潮。

6、(1)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2)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走:滚动这句话说明:红军战士不畏困难,勇敢坚毅。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3)更的意思:更加。尽开颜的意思:全都喜笑颜开。这句话说明: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7、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由于红军在度过这里时没有费一兵一卒,所以让人感到温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相比起金沙江,这里的伤亡惨重,所以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8、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9、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0、五wǔ岭lǐng逶wēi迤yí腾téng细xì浪làng,

11、创卫进行时,百东新区开展爱国卫生活动

12、(出处)《七律·长征》——毛泽东

13、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4、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15、七律.长征诗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最后的胜利,从诗中(开颜)一词可以看出。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白话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

16、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7、“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18、译文: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19、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20、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扩展资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三、诗歌长征的意思

1、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2、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3、《七律·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4、《七律·长征》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6、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7、大dà渡dù桥qiáo横héng铁tiě索suǒ寒hán。

8、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绵延千里,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9、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10、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1、《七律·长征》境界浩大,气象阔远,意境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构思奇伟。它是浩瀚诗海中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不可多得的歌咏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

12、作者:毛泽东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13、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妙。

14、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长征途中惊险、曲折、悲壮、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15、(注释) ①长征:长途出征。②还:回来。抒发自己希望朝廷任用尽忠为国的“龙城飞将”来加强边防,确保国家太平的爱国激情,圆满地完成了全诗的主旨。全诗意境高远,气势雄浑,感情深沉,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令人常读常新。

16、《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全诗为:

17、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18、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19、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20、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四、长征的诗意

1、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2、长征期间,毛泽东创作了《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作品,反映了长征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和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3、百度网上可以找的到地址是你可以在百度那里输入长征诗词或则是长征歌词.就可以找到了.

4、《毛泽东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起陆续出版,编入了《毛泽东选集》以外的毛泽东重要文稿。

5、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6、万水千山只等闲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与艰险的连绵不断。

7、长征组歌是:七十年来,长征已经成为革命教育的典范,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红色经典史诗《长征组歌》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长征艰难的历程,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先进性本质

8、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9、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0、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1、最后二行,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更喜”有婉转回肠之意,喜上加喜之概;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

12、出塞中的长征:是指长途跋涉,戍边征程;我们所说的红军长征是指毛主席领导的工农红军经第五次反同上剿失利后,为了避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为了开赴救国救亡的抗日最前线,而开展的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十几个省,行程一万多里路,历时一年多,到达陕山吴起镇胜利会师的长途征程!

13、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尽开颜: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14、(出处)《七律·长征》——近现代:毛泽东

15、注释:难:艰难险阻。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16、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不怕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险阻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高低起伏,连绵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从脚底滚过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地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更让红军欣喜的是越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言开。

17、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

18、1949年建国后,五十年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时期,六十年代反对国际反华势力时期,都有不少作为时代强音的诗词作品产生。

19、译文: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20、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五、长征诗词释义

1、百东新区(百色高新区)召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驻村工作座谈会

2、《七律·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4、红hóng军jūn不bú怕pà远yuǎn征zhēng难nán,

5、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6、“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

7、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8、长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9、诗的题材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革命理想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的蔑视。

10、据胡安吉《毛主席给我们朗诵诗》一文说1935年9月,红军北上到甘南通渭时,毛泽东在红军副排长以上干部会上讲话时最后说:“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不知行不行。”接着,毛泽东便朗诵了这首诗。

11、“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2、七律:即七言律诗,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13、第一次大革命前夕,中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工人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毛泽东创作的《沁园春·长沙》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强音和“到中流击水”的斗争渴望。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对即将出现的革命危机作出了预言。

14、万水千山只等闲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与艰险的连绵不断.

15、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16、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17、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万水千山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平常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拍击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在过河时没伤亡很多人,将士们心里暖暖的大渡河上一桥横架,铁链晃动,伤亡了很多人,让人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登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在翻越雪山之后个个笑逐颜开

18、“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却将其戏称为“泥丸”这也是写红军万里远征,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气拟物的手法。

19、出自:毛泽东(近现代)《七律·长征》。

20、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