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边塞诗4句五个字(100句)

2023-01-27 18:26:23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边塞诗4句

1、边塞诗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一时蔚为风气。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代表的诗篇有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2、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塞下曲·其一卢纶鹫①翎②金仆姑③,燕尾④绣蝥弧⑤。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塞下曲·其二卢纶林暗草惊风①,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塞下曲·其三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①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四卢纶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4、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写出了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

5、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6、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汉书·傅介子传》记载:“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斩楼兰”便是引用了汉代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7、最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是直抒胸臆,抒写了戍边的将士们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它的意思是说,只要有卫青那样的名将,守卫在边塞,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就不会度过阴山。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昌龄的看法,即家国的荣誉和战争的正义性,所以“不教胡马度阴山”,洋溢着的是爱国激情。

8、小结:诗从写景入手,但并没有细致的描绘。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齐读)

9、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沉舟”和“病树”自比,虽流露出惆怅之情,但依然乐观进取。

10、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11、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编写不易,去右下角给小培老师点亮“在看”呗!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努力的动力

12、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13、B.“湿罗幕”“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写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军营将士的艰苦生活。

14、看那班超出使西域又归来。大将军已经下发通告,说皇上将要设坛拜将。西夏营垒昼夜空空荡荡,傍晚时用兜零举起报平安的烽火。将士悠闲自得,调动军队打仗的虎符也闲置不用了。喝着美酒,看着歌儿舞女们的表演。祭奠烈士英灵,日夜守卫着贺兰山。

15、关外胡人正在放养战马,关内汉家将日日征兵。

16、(2021年青岛中考题)

17、第十五首:戴叔伦《塞上曲·其二》

18、资料补充:《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然而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19、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20、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二、边塞诗4句五个字

1、看看,定远西还。有元戎阃命,上将斋坛。区脱昼空,兜零夕举,甘泉又报平安。吹笛虎牙间。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2、课堂检测(建议用时:8分钟)

3、第二首: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

4、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5、美美地读细细地讲深深地悟

6、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7、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时间漫长。但是,即便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8、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9、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10、有人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穿”字生动传神,你觉得“穿”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11、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12、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1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4、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15、语出唐朝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人的一生,能够有着几次开怀大笑的时候呢?朋友相聚的时候,就应当一醉方休。

16、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

1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8、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19、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20、震天的打杀声已经平息了,荒野上,只有一阵冷风在呼啸悲鸣,场面很悲伤。

三、边塞诗4句4个字

1、(2021李沧、胶州一模联考)

2、(答案)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苍凉、寥廓

3、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青海长云暗雪山”所展现的画面。(2分)

4、边塞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思想内容最丰富的题材之一。它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也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还可以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等。以唐代为例,就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除此之外,李白也写过边塞诗,如《关山月》等。

5、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6、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7、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8、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9、介绍学习要点:朗读吟诵,理解赏析

10、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11、(3)反复咏叹最后两句,体会边塞之情——自信、激烈

12、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1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1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15、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16、“欲饮琵琶马上催”是说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但是这一句的最后一个“催”字却让后人产生了很多猜测,众口不有人说是催出发,但和后两句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应该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17、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18、译文: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19、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20、馆藏地址:北格砺能楼大厅

四、边塞诗4句五言绝句

1、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2、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3、有幸献课一节,五味杂陈。细细梳理,整理如下:

4、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5、(答案)示例一:诗歌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边关寒冷的、寂静的夜晚,笳声的响起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并且悲凉的笳声吹奏的偏又是让人伤怀别离的《折杨柳》,悠悠的笳声在夜空回荡这一景象,渲染了凄凉冷寂的氛围,战士们的思乡之意更加浓厚。

6、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7、索书号:I2023/1062

8、边塞诗人岑参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西元754年)八月出塞,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这首诗就是岑参送他前任的武判官返京时所写。此诗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已成为千古咏雪之名句。

9、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10、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开天圣手”“诗天子”的美誉。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出塞》,感受这壮美!

11、辽国人常常借口打猎亲侵扰边界,边界上的驻军却不知道点燃烽火发出警报。

12、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13、诗人和百姓对战争的厌恶,对戍边将士的同情;

14、边塞诗,就内容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15、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6、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17、边塞护卫着广阔的农业生产地区,幽燕两州韵蚕桑生产又占宿极重要的地位。

18、燕郊大地,芳草鲜美的季节快要过去;边城之中,仍然残存着点点积雪。

19、译文: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20、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五、边塞诗4句加解析

1、不好。“抱”字是相拥、怀抱的意思;它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情形,体现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辛;更能表现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而“枕”字有安逸舒适之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2、初读《凉州词》,借助注释,尝试翻译古诗。

3、一件是战士们的白骨,另一件是亲人们的寒服。虽然没有描写金戈的战争场面,但触及了读者心中最深的悲伤,流下了眼泪。

4、《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5、图源: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6、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7、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说,身处大唐边塞,我看到的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寥寥七个字,可以说是就惊艳了世人。它不仅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即一轮明月,照耀着边塞。还赋予了边塞悠久的历史感,即大唐的边关经历过秦汉以来长期的战争。所以这句诗它是王昌龄对边塞战争作出的深刻思考,也是对边塞守卫汉族文明的赞扬。

8、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9、编排之规律,需发现;文本之联系,需深掘;题材之奥秘,需细探。或以内容相接近,或以写法相关联,或以感情相勾连,或以立意相关切,此之谓,一条主线。

10、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12、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13、《出塞》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表达诗人王昌龄希望战争能够快点结束,人们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

14、小小的冰冷的衣服,蕴含着多少人内心的温情,也许是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15、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奇异壮美风光的喜爱之情。

16、将士们为国献身,血战沙场的豪迈。

17、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18、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19、吾等囿于教育之泥沼,久矣。《易经》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往古来今,因时而变者,不知凡几。春秋代序,趁势而起者,不胜枚举。

20、盛唐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历来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整首诗就像一幅壮观的图画,描写塞外苦寒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与思乡愁绪,悲壮而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