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100句)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经典咏流传:苏轼《定风波》
2、每逢佳节倍恨月
3、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4、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6、中国文学史上,中秋月圆在文人墨客笔下别有滋味。或直抒胸臆,或借物喻情;或寄托相思,或感伤离别。
7、经典咏流传: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最美的元宵词
8、有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异名。
9、苏轼内心深处不断的发问和抱怨得不到任何回应,时间长了,苏轼会自己找个台阶下。他会这么安慰自己:“其实也不是每一年中秋节我和弟弟都没有在一起,更不是每一年任何时候我都没有和弟弟在一起。我们在一起的日子还是不少的。只是我和弟弟关系太好了,稍有离别就思念不已。在一起的时候就不胜欣喜,不在一起的时候就不胜幽怨。每次大分大合,都能带来大悲大喜。生活啊,就是这样。自古以来,谁又能和自己的亲人永远在一起,从来不分离呢?”说到这里,苏轼因情睹物,看着月亮想到:“就象天上的月亮,有时候阴,有时候晴,有时候圆,有时候缺。自古以来,还没听说过月亮只圆不缺或只晴不阴。要让月亮永远晴圆,谁也办不到。”
10、听明白了吧?苏轼说他“起舞弄清影”的时候并没有真的在起舞(走动、抬头、持杯、眨眼、呼吸的动作应该有或者必定有,但不能说有这些动作就是舞蹈吧),而只是说,其他人散去之后,他的心才宁静下来、高兴起来,整个人无比自在、无比舒服、无比洒脱,仿佛舞蹈一般。也就是说,这里的“起舞弄清影”,起舞的不是苏轼的身体,而是苏轼的心灵。不信的话,你试着想象一下苏轼在月光下舞蹈的样子,是不是觉得很奇怪,甚至很恐惧。
11、但是苏轼之前的古诗人都是写的单个词,甚至连“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的名句都没有。苏轼把他们总结在一起,就成了千古名句了。这就是对文化的的继承和发展。
12、“高处不胜寒”是说“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13、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强烈、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14、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15、“我欲乘风归去”,调皮了。“归去”,前提是他是来自那里。奥,原来苏轼一直认为他可不是一般的尘世凡人,是从“琼楼玉宇”中下凡尘的。
1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7、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18、官网:westudying.com
19、无论是小时候朗朗上口的
20、另一个更好的解释是,一个人过于疑惑、过于不满,总是抬头仰望苍穹,悲愤或者急切地发问,屈原《问天》大概就是这样。苏轼这时候也有疑惑,也不满意,也寂寞,看到月亮出来后,突然惊喜地问苍天:“月亮什么时候出来的,为什么不早点让我看到啊?”可见,是问苍天而不是问明月,更能表现苏轼和一些并不契合的人饮酒时内心的寂寞和苦闷。所以,还是“问青天”好。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1、每一次(分享),每一条(留言),都是您对我的鼓励!(星标)每日解读诗词,就不会再走丢啦!
2、月是故乡明,明月最乡思。
3、清徐电发《词苑丛谈》卷四:“子瞻‘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快语也。”
4、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5、苏轼意识到了这种悲哀,于是在那几个人面前装醉,等那几个人散去之后,苏轼才来了兴致,他拿起酒杯,请月亮和他一起饮酒。所以,“明月几时有”的问话,一定是惊喜的语气。见了不会说话、没有生命的月亮,苏轼是如此亲切,这说明和苏轼一同饮酒的那几个人,在苏轼看来,一点都不亲切,何止是不亲切,他们还干扰了苏轼与月亮的感情交流,等他们散去之后,苏轼的心灵才安宁下来,才发现其实可以请月亮和他自己一起饮酒。当然了,苏轼请月亮饮酒,月亮并不会真的饮,苏轼也知道月亮并不会真的饮,所以,苏轼这么讲,无非是说,跟一帮心灵不契合的人饮酒,还不如自己一个人自斟自酌呢。
6、经典咏流传:余光中《乡愁四韵》
7、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0、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11、经典咏流传:纳兰容若《长相思·山一程》
12、“歌哭悲欢城市间”——唐·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1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4、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15、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6、和人谈心问人家问题时应该问人家有什么困难或者需不需要帮什么忙(而不应该问人家的钱是不是多得用不完,要不要帮忙用一用)。苏轼和月亮谈心的时候,就十分注意月亮不好的处境。你看苏轼就是这么问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意思是:“你不会有什么不满吧?为什么总是在我和弟弟各在一方、不能团聚的时候最圆呢?”从科学和常识的角度看,一年中月亮变得最圆只能有利于亲人间的团聚(因为为了过节,亲人们会有意识地聚会),而不会让本应团聚的亲人偏偏不团聚。这个道理不但今人应该懂,宋代人也应该懂。那苏轼为何会觉得月亮故意在他和弟弟不能团聚的时候变圆呢?其实苏轼这么问,并不是真的问月亮,而是问自己。
17、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18、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19、我们先来看看这词的上片。头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般认为这两句话是化用了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个问题啊,你不能从天文学的角度去质疑,问了也白问,顶多说,如果他们当时真的有科学技术达到了,可以告诉他们明月是什么时候有的,那要直接给他回答了,那还怎么写诗啊。所以这种问法就是文学之问,天上的明月呀,你是几时出现的,我要拿着这酒,问你问个清楚。这叫无理而妙,没道理,但是又觉得很合理。在哪合理呢?在文学的范围内是合理的,在情感的范围内是合理的。
20、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情感
1、哎!其实我也知道自古以来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求全。只望远方的亲朋都平安喜乐,哪怕现在隔着万水千山,沐浴在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们相聚时是一样的。
2、想到这里,他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这两句词,要注意三点。
3、不胜: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4、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水调歌头》版行者末云‘但愿人长久’,真迹云‘但得人长久’。以此知前辈文章为后人妄改者亦多矣。”
5、通过苏轼写的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继承和创新来实现。怎么来实现呢?工具就是“用典”——引用古籍中的故事、词句。这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我们要在日常的说话、写作中要多学习名人故事、多备些经典诗词,该直接引用的绝不含糊,能借鉴的也不用丝毫客气。但是最好能改一改、变一变,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要写出自己的味道。如此我也为文本做了首小诗来收束:
6、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7、经典咏流传:刘禹锡《陋室铭》
8、所以说苏轼是一个好学生,他极为聪明的汲取了先辈们的营养、善于用典。苏轼又是一个好老师,因为他还有自己的总结和创新,写出了自己的感觉和味道。
9、经典咏流传:李叔同《送别》
10、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我。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1、月亮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也有亏损残缺的时候。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强调了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再圆之时,人也有再聚之刻,很有哲理意味。后人说得“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都是说得这个道理吧。
12、许浑学习谢庄,苏轼学习他们两个,“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打通空间的阻隔,也就是打通了人情感共鸣的任督二脉,遂成了千古名句。
13、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4、庄子和李白终究没有冲出大气层,苏轼可就不一样了,奔着天宫就去了。李白只是只想着“出”,苏轼却杀了个来回。太冷,又回来了,这样写极富浪漫主义精神。
15、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
16、经典咏流传:孟浩然《春晓》
17、经典咏流传:《为祖国而歌》陈辉
18、人间既然不愉快,希望乘着中秋夜里的清风离开人间到琼楼玉宇去,可是呢,上天也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愉快。他这句话,让我们想起了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跟他的不同在于,他倒没有说“独酌无相亲”,而是群酌、群饮,有相亲。可是心里头啊,这块垒还是消除不掉。李白在诗中,那是努力在寂寞当中寻找快乐,但其实天上和人间又有什么分别呢?苏轼仿佛是要追寻着某种希望,却又丢不下这烦恼的人世,更丢不下这深厚的兄弟情分,这是词的上片。
19、人间真无趣,天上好玩不?
20、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屋里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原唱
1、“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这话不太难懂,一般人就能理解。但能在狂欢中感受到寂寞,在寂寞中进入狂欢者,必是大英雄大豪杰。至于凡夫俗子,一定是乐天下万众之乐,悲天下万众之悲。他反对一件事,是因为他身边所有的人都在反对;他支持一件事,是因为他身边所有的人都在支持。这种人没有自己的思想,也没有自己的感情,一生都在随波逐流,一切都淹没于芸芸众生。恰恰是这种人,最有幸福感,最容易产生一种“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自豪。而大英雄大豪杰因为独立的思想和情感,即使在主导一场狂欢的时候,也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孤独,从而产生深深的寂寞感。
2、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朝代:宋代作者: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作者既标举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4、现在看第三个片段,为什么是“问青天”。问“明月几时有”,按道理应该问明月才对,却问青天,这不是很奇怪吗?因为这相当于张李四到王五家,张三李四就坐在王五对面,王五问张三:“李四啥时候来的?”正常情况下,李四的回答是:“那你问李四好了,我哪知道啊,我是张三。”王五受到抢白后若有所悟地说:“哦,我应该问李四呀。”然后转头问李四:“李张三啥时候来的?”这岂不是见了鬼了。所以,这里的“问青天”显然不是问青天,应该是问明月,也就是说,“问青天”实际上是“问青天上的明月”,因为词律限制(也是为了避免“明月”一词的重复),把“上的明月”四字省略了。
5、míngyuèjǐshíyǒu,bǎjiǔwènqīngtiān。bùzhītiānshànggōngquè,jīnxīshìhénián,wǒyùchéngfēngguīqù,yòukǒngqiónglóuyùyù,gāochùbúshènghán,qǐwǔnòngqīngyǐng,hésìzàirénjiān。zhuànzhūgě,dīyǐhù,zhàowúmián,bùyīngyǒuhèn,héshíchángxiàngbiéshíyuán。rényǒubēihuānlíhé,yuèyǒuyīnqíngyuánquē,cǐshǐgǔnánquán,dànyuànrénchángjiǔ,qiānlǐgòngchánjuān!
6、以“诗”为名,共话中秋团圆
7、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但:只。
8、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0、现在你是不是觉得苏轼有点薄情寡义甚至狼心狗肺?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苏轼就是这种感觉,他只是直率地说出自己的感觉而已,主观上绝无伤害家人的意思,谁也不能以顾全家人的面子为名义,要求苏轼作假,宣称天上再好,也没有家人好,而且不能要求苏轼不要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一个人有了说出什么的欲望而不让他说出,这和一个人有了吃喝拉撒的欲望而不让他吃喝拉撒,违反人性的程度是差不多的)。那该怎么理解苏轼这种感受呢?谈这问题会涉及到人类情感的种类。
11、经典咏流传: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2、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欢迎大家来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学文化课堂,我是康震。
13、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14、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15、上文说过了,苏轼请月亮饮酒,其实是苏轼自己请自己饮酒,苏轼和月亮谈心,其实是苏轼和自己谈心。这里也一样。苏轼问月亮:“为什么我和弟弟各在一方的时候你总是最圆?”实际上是问自己:“为什么每年的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我总是和弟弟不在一起?”瞧苏轼这不满的口气,他肯定问了不止一次,而是许多次;也肯定问了不止一句,而是许多句。例如这样的发问:“老天爷,你为什么对我们这么苛刻?”“老天爷,你为什么总让我和弟弟在中秋节的时候不能团聚?”“老天爷,你能不能对我们好一点点?”“老天爷,你为什么……”诸如此类表达质疑和不满的话,苏轼一定在内心里絮絮叨叨个没完没了。
16、注意了,是中秋节,中秋节是亲人团聚的时候。这时候,弟弟苏辙和苏轼不在一起。按理说,苏轼应该多少有点伤感才是,可是他却说“欢饮达旦”,由此可知,“欢饮达旦”只是苏轼说给别人听的。还可以知道,“欢饮达旦”这样的话是可以说给别人听的。那就是说,在苏轼看来,那些和他一起饮酒的人应该知道一个道理并同意一个观点:中秋节有亲人不在的时候,一个人还是可以同朋友饮酒而至于“欢饮”的。这说明,有亲人在,当然会有家的感觉,亲人不在的话有好朋友在,也会有家的感觉,心安即是家嘛,只要能让自己心安,亲或者朋都无所谓。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8、但是,寂寞感只是大英雄大豪杰的一个方面,大英雄大豪杰的另一个方面是,在独自品尝寂寞的时候,也能品出欢乐,品出激情,从而进入一个人的狂欢。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大英雄大豪杰天生有一种高贵品质:即使我一辈子都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即使所有的人都把我抛弃,我仍然有办法快乐起来,因为“我爱我自己,我爱这世界”。这种大英雄大豪杰在历史上为数不多,而表现其精神的文学作品还要少。因为少,所以可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这样一首可贵的词,现在就去瞧一瞧,看看世无知己的时候,大英雄大豪杰是怎么调节自己,怎么对待世界的。
19、经典咏流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0、他是怎么做的呢?他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注意这两句话不是疑问语气,而是陈述语气。还要注意,这两句话是倒装语序。正确的顺序是“何似在人间,起舞弄清影。”意思是:“哪里有我一个人在月光下、在院子里舞着我秀美的影子、追着我秀美的影子、看着我秀美的影子舒服愉悦呢?”“人间”可以理解为现时现地,哪里都不去。“弄”是反复看、反复欣赏的意思。“清影”之“清”是秀美、好看的意思。“起舞”指看着自己和自己影子时内心的宁静、愉悦、激动,这是相对于和一帮不契合的人戴着假面具,装着有高潮地吟诗、赏月、喝酒的时候内心的空落、烦躁、抗拒而言的。
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诗还是词
1、最先这样写的不是他。李白有一首诗《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意思是这从亘古到如今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存在的呢?我停下酒杯问一问它。同样是设问开头,同样是写把酒问月,同样是豪气云天。不同的是,李白写的是诗,而苏轼写的是词;李白写的是月,而苏轼写的是明月;李白赏月的时间很普通,苏轼的月是在中秋节佳节,有特殊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感情。这种上来就问的写法极富艺术表现力,类似的诗句还有:
2、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
3、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4、经典咏流传: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名篇《水调歌头》
6、美味不忍独享,谁与我享
7、经典咏流传:李白《将进酒》
8、“高处不胜寒”的“高处”能不能换成另一个词,例如“仙境”等?当然可以。但是,“高处”最好。原因是,“高处”指高地位,实际是指地位高的人。苏轼与地位高的人打交道多了。在苏轼看来,这些地位高的家伙,也就是地位高而已,才能、见识不见得有多高。这些地位与才能、见识不相称的人,即使个别人(例如司马光、王安石)道德品德无可挑剔,终非国家之幸,也不是苏轼的知音。
9、经典咏流传:一代大师,《梁祝》声中化蝶而去
10、词的下阕开头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话的主语都是“月亮”,“月亮”被省略了,意思是,月亮从红色阁楼的这边转到那边了,月亮从开始时垂直映照着华丽的门户到现在变成了斜斜地、低低地映照着华丽的门户。月亮之所以如此执着如此殷勤,完全是为了映照我和照顾我。月亮映照着我从院子里到屋子里,映照着我和人长夜共饮,也映照着我一个人把酒沉思。我一夜无眠,月亮一夜映照,与那些和我一起饮酒的人相比,月亮是多么体恤人心,多么善解人意,多么可人啊,你说我能不请月亮饮酒,能不和月亮谈心吗?
11、好的词汇当然代代相传,到苏轼这里更是信手拈来,写出自己的风格,抒发了他酒后随性不羁的情感:不知天上的宫殿,现在是何年何月?其实这又关他什么事呢?或许是因为喝醉了,苏轼此时显得有点萌萌哒,很可爱。时间已经很明确了,却又一问再问,这就表明此刻的苏轼酒入肝肠断,心意已生乱,澎湃之情即将叠出,蓄势待发,为后文直抒胸臆做了很好的铺垫。
12、最先这样写“不应有恨”的不是他。刘禹锡曾写过:“不应有恨事,娇甚却成愁。”只不过“不应有恨事”中的“恨”是遗憾的意思,不是苏轼词中的“怨恨”。比如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里的“长恨”就是“永远的遗憾”的意思。
13、这首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
14、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5、15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1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7、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在人世间?
18、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19、作者:苏轼演唱:邓丽君王珮瑜等
20、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