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缝意恐迟迟归(100句)

2023-01-25 15:35:30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游子吟唐孟郊

1、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2、诗人以其亲身体验和感受,把游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浓缩和“转嫁”,让人细味和借人传达,如此,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实况,赋予了诗的社会意义,表明了自己对生活的评价。

3、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4、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这里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行前的此时此刻,母亲的千针万线,针针线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5、《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习,报得三春晖。译文:慈母用手中的线,缝好了出门远行的儿子身上的衣服。她在儿子临行时密密麻麻地缝了一针又一针,心上怕的是独生子迟迟不回家。谁说小草的嫩茎,能够报答春天阳光的恩德。诗意: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首联,“游子”,本谓远游的客子。《史记》“游子悲故乡”。也许慈母意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劳,风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诗一开头,就似笼著一层淡淡的哀愁。

6、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7、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8、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9、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和真切情意。平和的语言,这也得益于民歌形式的运用。它俚语入诗,明白晓畅,着语不多,纯是白描,洋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那真挚深沉的感情就从平淡的语言中得出。

10、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记》6卷,词2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11、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12、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13、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14、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15、尾联,从“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化出,但较之原诗句,比拟切当,对比强烈,形象更为鲜明;而且“游子不言苦,家书但云安”,要解脱和抛却的是悲苦和哀愁,知难而前,锐意进取,冀报恩于万一。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16、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

17、寸草:小草,比喻儿女。

18、这是一首写母爱的名作,特别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二句成为千古绝句。慈爱的母亲为即将远行的游子缝制衣服,千针万线,万针千线,缝得那样细密,她是怕儿子在外迟迟难归,衣破无人缝补呀。其实母亲的内心何尝不是深切企盼儿子早日平安归来呢!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儿离母处处愁。作为子女,是无论如何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的。全诗用纯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慈母爱子的深情,母亲把这种深情细细密密地缝制在游子的衣服里,诗人则把这种深情细细密密地“缝制”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19、这首《游子》的妙处固然在其立意之高,然而又不仅于此,还在其表现手法之妙。对此,如果把它与《游子吟》放在一起看则更为明显。《游子吟》全诗叙事抒情皆从正面落笔,“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游子所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游子所感。而《游子》则取法迥异,其通篇不言游子思亲,却“但言慈亲思子”。借用书家术语,如果说《游子吟》是运用“中锋”,正面运笔,那么《游子》则如岳端所说 “纯是偏锋取胜”。

20、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二、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缝意恐迟迟归

1、《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2、谁说小草的心意,能够报答春日阳光的抚育之恩?

3、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

4、《载酒园诗话又编》:贞元、元和间,诗道始杂,类各立门户。孟东野为最高深,如“慈母手中线……”,真是《六经》鼓吹,当与退之《拘幽操》同为全唐第一。

5、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所作。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颠沛流淳,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此诗写的正是这样的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都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6、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7、明天就是五一假期了,大家都想好怎么过一个有意义的劳动节了吗?

8、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文中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吟:诗体名称。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临:将要。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0、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11、本诗通过母亲为游子缝衣这个看似平常的家庭生活场景,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

12、次联,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诗人进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爱的含蕴,原来临行缝制的游子衣上,密密匝匝飞走的针线,竟是慈母的丝丝缕缕情思。

1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4、游子吟:古时歌曲的名称。游子,指出门远游的人。吟,轻轻地哼唱。

15、好了,今天的朗读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收听。

16、《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孟郊,算得上是大器晚成的代表。四十一岁,他才通过考试在故乡湖州脱颖而出,拿到了去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的通行证。和同学们参加高考一样,这次考试是孟郊改变命运的好机会。

17、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行前的此时此刻,母亲的千针万线,针针线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18、⑸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9、也许慈母意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劳,风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诗一开头,就似笼著一层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诗看,“游子”也可指离乡远游的举子。有唐以来,开科取士,游子不绝于途,辗转流徙,饥寒相侵,倍受艰辛,“古若不置名,道路无欹倾”。

20、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三、游子吟唐孟郊

1、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2、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

3、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

4、《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古代,有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做得针脚细密,人就会早早归来,反之回来得就晚。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就是希望让儿子早日归来。

5、诗人以其亲身体验和感受,把游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浓缩和转嫁,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实况,赋予了诗的社会意义。

6、慈祥的母亲正坐在昏黄的油灯下穿针引线,为将要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新衣衫。在儿子临行前母亲把每一个针脚都那样细细密密地缝制,就是担心儿子不能按时回家衣服破损。

7、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8、游子吟作者:孟郊(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9、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10、《唐风怀》:南村曰:二语婉至多风,使人子读之,爱慕油然自生,觉“昊天罔极”尚属理语(末二句下)。

1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13、诗人进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爱的含蕴,原来临行缝制的游子衣上,密密匝匝飞走的针线,竟是慈母的丝丝缕缕情思。“游子无寒衣”,“游子暮何之”,也许就是慈母系情的“意恐迟迟归”的内涵。“短章蕴藉”(《白石道人诗说》),是诗意的生发,更是意境的升华。

14、《游子》一诗以据说可以使人忘忧却又使人难以忘忧的萱草起兴,“萱草生堂阶”一句“先言他物”,“慈亲倚堂门”一句点明“所咏之词”。“游子行天涯”交代“慈亲倚堂门”的原因。结句写慈亲思子之情的极至——萱草生于眼前却“不见萱草花”。

15、这首诗对后世影响很深。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爱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16、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17、临行前这么密密地缝,担心儿子迟迟不归。

18、《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首联,“游子”,本谓远游的客子。《史记》“游子悲故乡”。也许慈母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劳,风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诗一开头,就似笼着一层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诗看,“游子”也可指离乡远游的举子。有唐以来,开科取士,游子不绝于途,辗转流徙,饥寒相侵,倍受艰辛,“古若不置名,道路无欹倾”。

20、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四、游子吟唐孟郊怎么写

1、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2、释两个词:寸草:比喻非常微小。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整句翻译: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希望帮助到你

3、“游子无寒衣”,“游子暮何之”,也许就是慈母系情的“意恐迟迟归”的内涵。“短章蕴藉”(《白石道人诗说》),是诗意的生发,更是意境的升华。

4、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5、《唐诗归》:钟云:仁孝之言,自然风雅。

6、文|丁老师朗诵|网络诵唱

7、《唐风定》:仁孝蔼蔼,万古如新。

8、蓑:蓑衣,用草编织成的古时渔家、农民的防雨草衣。

9、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10、原诗: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习,报得三春晖。

11、⑵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12、谁说幼小的青草的心意,

13、内容:《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14、能报答得了春天的光辉?

15、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16、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

17、心中担忧儿子迟迟才回。

18、⑹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19、表达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白话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整体赏析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20、与许多时运不济的诗人相似,孟郊的一生大多在寒苦之中度过。孟郊,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五、游子吟唐孟郊的诗意

1、《游子吟》写在溧阳。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2、(作者)孟郊(朝代)唐

3、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4、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

5、这首诗是孟郊最有名的代表作,诗歌通过回忆母亲临行前为游子缝衣的场景,表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也传达出诗人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虽然只有六句三十字,但所表现出的感情极具感染力。

6、创作背景:《游子吟》写在溧阳。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7、《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亲在远游者难读。顾璘曰:所谓雅音,此等是也。

8、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9、欢迎大家收听一诺日常打卡,我是一诺。

10、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

11、今天给大家朗读孟郊的《游子吟》。

12、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13、《游子吟》写在溧阳,为唐代诗人孟郊所作。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孟郊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赞美母亲的诗。

14、母亲对子女的爱,无处不在。在这首诗中,诗人选取母亲为游子缝制衣衫这一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孩子“迟迟”难归。慈母对孩子的一片深情,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这一细节自然流露出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烈地表达出了子女对母亲永远有着报答不完的恩情。本诗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

15、唐朝诗人孟郊。有一次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16、要远行时密密地缝啊缝,

17、游子吟⑴慈母手中线,游子⑵身上衣。临⑶行密密缝,意恐⑷迟迟归⑸。谁言⑹寸草心⑺,报得三春晖⑻!作品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18、《游子吟》前四句描写的是(母亲在儿子临行前编织衣服)的情景:后两句,作者用(寸草)比喻女子,用(寸草心)比喻子女的心,用(三春晖)比喻深切伟大的母爱。

19、写作背景:《游子吟》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0、《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语言清新流畅,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之浓郁,深挚的母爱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