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游子吟原文翻译及赏析(100句)

2023-01-25 15:35:01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孟郊的游子吟的译文

1、《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五言古诗,属于古体诗。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

3、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4、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像小草一样的儿女竭尽一生的心意,也难以报答春晖一样伟大的母爱。

6、这是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它把人类伟大的母爱置于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加以弘扬和歌颂,使之脍炙人口。

7、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8、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9、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10、Agownforpartingsonismade.

11、次联,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诗人进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爱的含蕴,原来临行缝制的游子衣上,密密匝匝飞走的针线,竟是慈母的丝丝缕缕情思。

12、SongofthePartingSon

13、这首诗歌颂了普通而伟大的慈母之爱。在母子即将分别的痛苦时刻,没有语言,也没有眼泪,诗人捕捉的只是一个极普通的缝衣“镜头”。“手中线”和“身上衣”是两件极平常的事,“密密”是动作,“意恐”是心理活动。通过这些描写构成了一个缝补衣服的场面。

14、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15、孟郊的《游子吟》属于五言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16、Thesewinginthelovingmother’shands,

17、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18、“游子无寒衣”,“游子暮何之”,也许就是慈母系情的“意恐迟迟归”的内涵。“短章蕴藉”(《白石道人诗说》),是诗意的生发,更是意境的升华。

19、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

20、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二、游子吟原文翻译及赏析

1、Carefullysewingbeforejustparting,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游子吟》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4、小学生必背古诗著名朗诵艺术家标准范读

5、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6、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7、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8、慈母手持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9、Whosaidthegratitudeofthegrass,

10、诗人以其亲身体验和感受,把游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浓缩和转嫁,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实况,赋予了诗的社会意义。

11、胡婷婷唱古文:孟郊·游子吟

12、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13、寸草心指儿子的孝心,三春晖指母亲的恩情。意思是,母亲的恩情极大,像春天的阳光之于小草,是怎么也回报不完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注释两个词:寸草:比喻非常微小。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整句翻译: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14、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15、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16、原文:《游子吟》(作者)孟郊(朝代)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翻译: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17、Withfearoftoolatereturning.

18、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19、译文:慈母用手中的线,缝好了出门远行的儿子身上的衣服。她在儿子临行时密密麻麻地缝了一针又一针,心上怕的是独生子迟迟不回家。谁说小草的嫩茎,能够报答春天阳光的恩德。

20、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三、游子吟孟郊解释

1、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2、唐诗故事:王昌龄《出塞》

3、HowCanthegratitudeofthegrass,

4、这是一首写母爱的名作,特别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二句成为千古绝句。慈爱的母亲为即将远行的游子缝制衣服,千针万线,万针千线,缝得那样细密,她是怕儿子在外迟迟难归,衣破无人缝补呀。其实母亲的内心何尝不是深切企盼儿子早日平安归来呢!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儿离母处处愁。作为子女,是无论如何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的。全诗用纯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慈母爱子的深情,母亲把这种深情细细密密地缝制在游子的衣服里,诗人则把这种深情细细密密地“缝制”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5、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6、孟郊,别称贞曜先生、诗囚,,字东野,所处时代为唐代,出生于浙江德清,出生时间为公元751年去世时间为公元814年,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代表作《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游子吟》等。

7、Repaythesunshineinspring?

8、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9、译文尚不成熟,欢迎指正!

10、(作者)孟郊(朝代)唐

1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12、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13、✦临:将要。✦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14、《游子吟》的诗句意思是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15、Makesclothesforthebodyofherwaywardboy;

16、Carefullyshesewsandthoroughlyshemends,

17、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18、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作品体裁是属于五言古诗,五言古诗有6句,也有8句,甚至更多。因为五言古诗的诗体,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只有句式固定为每句五个字。孟郊的游子吟是古体诗,没有字数和句数限制。古体诗主要是指自诗经开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唐代以后,古体诗渐渐被近体诗(格律诗)所取代,但仍有少数古体诗。孟郊的《游子吟》即是不讲究格律是句数的五言古诗(古体诗),中国古代六句体诗(三韵)在魏晋南北朝时盛行。而一般四句或八句的“古诗”其实是近体诗,又叫格律诗。

19、见到老母亲那一刻,孟郊百感交集,往事浮现。

20、不过,中了进士无法保证一定有官可做,只能说是有了候选资格。到了50岁那年,才获得了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基层的岗位。

四、孟郊古诗《游子吟》原文及赏析

1、初春、仲春、暮春。这里比喻母爱。

2、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3、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4、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满意吗?朋友!

5、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6、官虽小,但总算可以吃公粮了。几十年前途迷茫、暗无天日的生活应该可以正式结束了,自己终于有一个落脚的地方,不用四处飘零了。到任后不久,孟郊决定把老母亲接到溧阳来生活。

7、✦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吟:诗体名称。

8、AWanderer’sSong(VersionB)

9、那时候人生的道路主要是两条,一条就是做农民,一条就是考科举做官。如果有得选,很显然做官是更好的。孟郊也努力去学习、考科举。那个时候,想考中进士,比现在考清华北大要难得多。而且考中了进士,不一定有官可做。对比之下,今天的公务员考试要容易很多,而且通过之后,至少有一份糊口的职位。

10、Fromthethreadsamother’shandsweaves,

11、专为外语教师量身定做的平台

12、SongoftheEmigrator(VersionA)

13、这个时候,孟郊想起自己的前半生,加上母亲的叮咛和嘱咐,不知不觉已经是泪流两行了。结合眼前的场景,孟郊写下了这首《游子吟》,用这首诗来赞扬母爱的伟大。虽然孟郊留下的诗作不多,但是就是这首《游子吟》,却成了千古绝唱。

14、孟郊的父亲是一名基层的公务员,收入微薄。那份收入能够让孟郊脱离耕种,专心读书已经是极限了,简单来说,还是很贫苦的。

15、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16、孟郊被称为诗囚,是比较悲哀的一位诗人,他出生的家庭是比较贫寒的,并且他早年性格很孤僻,不愿意与别人有什么交往。孟郊四十一岁他才开始考进士,四十六岁才成功。后来当了名为县尉的官,心中也有所不满。

17、《游子吟》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情深意切,感人肺腑。孟郊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18、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孟郊:游子吟(陈铎、康震、鲍比达)

19、谁言寸草习,报得三春晖。

20、游子吟作者: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译文:慈祥的母亲手中的针线,为即将远行他方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服。临别前需要一针针密密地缝制,害怕儿子归来的太晚。有谁敢说子女们像小草那样的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慈母春晖普泽般的恩情呢?作者介绍:孟郊,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的著名诗人,有“诗囚”之称。

五、孟郊的游子吟原文

1、孟郊考到了46岁才考中了进士。

2、赏析: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它把人类伟大的母爱置于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加以弘扬和歌颂,使之脍炙人口。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所作。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颠沛流淳,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此诗写的正是这样的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都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3、收听更多《小学生必背古诗》标准范读请关注我们

4、《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是: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5、唐诗故事: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7、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8、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推荐,任职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9、在中国,《游子吟》是作为儿童启蒙的儿歌教学的,在译成英语时,须保持儿歌通俗、简练的特点,不使语言不过于繁复,不使用过多的解释性词语。

10、他回想起当年读书的经历,十年寒窗苦读,又那么久的考试历程,最终只做了一名县官。而他的老母亲,为了让他成功考取功名,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

11、首联,“游子”,本谓远游的客子。《史记》“游子悲故乡”。也许慈母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劳,风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诗一开头,就似笼着一层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诗看,“游子”也可指离乡远游的举子。有唐以来,开科取士,游子不绝于途,辗转流徙,饥寒相侵,倍受艰辛,“古若不置名,道路无欹倾”。

12、写作特色:本首诗为五言古诗,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后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直抒胸臆,歌颂伟大母爱,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13、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郊早年家境贫寒,生活困窘,且屡试不第,直到四十六岁时才得中进士,五十岁被任命为溧阳尉。孟郊擅写古诗,五百多首存诗中以短篇五言古诗最多,无一首律诗。孟诗题材多样,有表达关心人民疾苦的作品,有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也有表现骨肉亲情或描画自然山水的。孟郊的诗作或明白淡素,工于白描,或精思苦炼,雕刻奇险。他以苦吟著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是苦吟诗人的代表。其作品集录于《孟东野诗集》。。

14、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几十年的辛苦,如春天阳光般温暖了自己几十年的母爱,哪是自己一朝的照顾所能报答的。

15、诗意: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首联,“游子”,本谓远游的客子。《史记》“游子悲故乡”。也许慈母意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劳,风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诗一开头,就似笼著一层淡淡的哀愁。

16、本人参考网上一些译者的译文,经过长时间的揣摩,悟出了一个翻译框架,做到了内容、形式贴近原作,简练且押韵。翻译时,不拘泥原作用词的硬译,例如:

17、孟郊以短篇五言古诗最多。孟诗艺术风格,或长于白描,不用词藻典故,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精思苦炼,雕刻奇险。这两种风格的诗,都有许多思深意远、造语新奇的佳作。他和贾岛齐名苏轼称“郊寒岛瘦”。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18、谁敢说子女那如同小草般微小的孝心,能报答母亲如春日般温暖我们的慈母心呢!

19、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20、本篇有作者题注:“迎母溧上作”。可知这是作者孟郊任溧阳县尉后接母亲来居住时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