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华山的古诗词句(100句)

2023-01-24 15:28:06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华山古诗意思

1、瀑布五千仞,草堂瀑布边。——唐代贾岛《送田卓入华山》

2、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唐韩愈

3、时值今年异昔年,陇梅香吐一枝先。

4、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5、风番红过树,一片白增头。

6、华山(宋)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咏华山》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的咏诗。华山的上面只有天,根本没有别的山能与华山比高,抬头看见太阳很近。回头看看,白云却在很低的远处。

7、东峰是华山观日出的最佳点,在东峰唯一的住宿点开好房间后暮色已近,这时游客大都下山。坐在旅馆门前的石阶上,凉风习习、万峰归静、山谷青翠,看晚霞渐渐归隐,红尘凡事已不再记起,只享这片刻宁静!深夜,听到外面有悉悉索索的声音,开门一看,原来是没能开到房间的游人租上棉大衣在过道里等候天明。

8、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9、华山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佚名《华山畿·君既为侬死》

10、D一幼稚园殷若琪小朋友

11、几回踌躇聊题壁,敢欺纱笼老夫诗。

12、尔别滇南三十载,何如弃俗入空门。

13、焦刘两家要求合葬,于是把两个人合葬在华山旁边。

14、诸树尽成梅,无香只有花。

15、四字镌岩含夕阳,百年诗在无梅花。

16、释义:好像是华山的仙子,从宫殿中走了出来

17、层层绿荫笼朱旭,曲曲回廊抱翠微。

18、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古风》唐李白

19、问到钵衣夸始祖,曾得冠冕弃前朝。

20、宋映雪,1944年12月10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1967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1970年调入北京入伍,历任后勤学院干事,中文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中国军事写作研究会常务理事,金盾出版社副编审。任教期间,编写了学院现代汉语、写作及古典文献教材,参加了全军统编教材编写并任编委。在出版社参加了重点图书《千秋丰碑》的编写和外国长篇小说名著精编的编辑,还参加了《百姓生活园》杂志的创工作。

二、华山的古诗词句

1、朝代:宋代。作者:寇准。选自王帆主编;侯文富,魏芳华,杨霞编写《少儿图解学古诗·古诗连环画》1903版第128页。

2、《其二》中“钟声”、“梵音”句可见中华山香火之盛。以上两首诗作具体创作于康熙何年笔者不得而知,后由天隐禅师题写在中华山寺庙前的天然石上,落款为“南滨隐人”(即天隐)。由而可见,王氏之诗应创作于康熙年初,尚且康熙版《龙泉县志稿》中也有“番上亦多刻游人诗”的记载。可是笔者曾亲临中华山寻迹,每次皆抱憾而归,吁呼,风雨300年,幽情万千缕,不知大师之迹尚存于中华山否?

3、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4、白话文释义:我真心地希望登上泰华山,和神仙一起远游。经过昆仑山,来到蓬莱仙山。和神仙们一起在天空中遨游八方。我想得到长生不老的神药,活到一万岁。用诗歌表达心意,我愿登上高高的泰华山。

5、宋映雪2012年9月20日于北京

6、若你可怜我此时的处境,就将棺木为我打开吧,我愿意陪伴你共赴黄泉。;注释①《华山畿》现存二十五首,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这里所选的为第一首,据《古今乐录》,写华山附近一对青年男女的殉情悲剧。华山,在今江苏句容市北。畿,山边。

7、深山无历日,岁月几忘迟。

8、《华山》;作者:张乔;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

9、此诗写道中华山巍峨俊秀,胜似中岳华山,最可贵的是末联中讲到天隐禅师留迹“万古徽猷”石刻,为我们进一步证明是天隐手迹无疑。好友胡琏步其韵律,和诗一首:

10、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11、《华山》是寇准七岁时的咏诗。寇准,是北宋时期的一个稀世神童,他聪慧过人,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据史书记载,寇准小时候,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了这首传为千古佳话的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即景即情之作,每一句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可谓是难能可贵的佳作。

12、钟声似着九天上,梵音延闻五夜中。

13、释义:想要登上太华山,与天上的仙人一同游。

14、古诗《咏华山》的意思:华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山。在山顶抬头就能看到红色的太阳有多近,回头看甚至觉得白云都很低。

15、我老公程快乐是华山人,我自然就成了华山的媳妇。1977年他领我爬了一次华山,华山的奇险陡峭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子里,我对华山充满了敬畏与崇拜。五六年前,快乐提议发挥我俩所长,编一本《华山古诗词》,为社会做一点有益的事,我自然“夫唱妇随”,欣然同意了。

16、把笔书怀句,载诗吊屈原。

17、译文:瀑布高耸,在这瀑布旁边有一座草堂。扩展资料华山(MountHua),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和“华夏”之“华”,就源于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省会西安以东120千米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华山是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玲珑竹石锁山腰,上绕云根续断桥。

19、荒草夕阳迷旧冢,长林古寺绕寒烟。

20、离亭一宿云山寺,空抱琵琶对月弹。

三、咏华山古诗意思

1、几度沉吟真如谛,小峦风雨助推敲。

2、红日照来升赤壁,暮烟收去鼎青霄。

3、古诗《华山》译文: 站在高高的华山之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再没有别的山能与它比高低。抬头仰望苍穹,太阳仿佛近在眼前;低头俯视脚下,只有蒸腾缭绕的云雾在半山腰弥漫。

4、作者:张乔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众水背流急,他山相向重。树黏青霭合,崖夹白云浓。一夜盆倾雨,前湫起毒龙。

5、在本书编著过程中,得到了陕西省渭南市电业局、华阴市电力局、莲花山庄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致谢忱。

6、③为谁施:为谁而活下去。施,施用。

7、高卧赞公房,空山秋夜长。

8、yǒnghuàshān《咏华山》sòngkòuzhǔn宋寇准zhǐyǒutiānzàishàng,gèngwúshānyǔqí.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jǔtóuhóngrìjìn,huíshǒubáiyíndī.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9、永镇中华标境微,偶题诗赠动英豪。

10、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宋代寇准《咏华山》译文:华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山。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唐代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译文:荆山刚刚越过华山迎面来,红日东升潼关也四门大开。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两汉佚名《孔雀东南飞》译文:两家要求将他们夫妻二人合葬,结果合葬在华山旁。峰顶高眠灵药熟,自无霜雪上人头。——唐代李洞《华山》译文:高眠于峰顶之上,灵药自然成熟,从此头顶再也没有白头发。瀑布五千仞,草堂瀑布边。——唐代贾岛《送田卓入华山》译文:瀑布高耸,在这瀑布旁边有一座草堂。

11、天下名山僧占尽,恨不生在古人前。

12、释义:依仗华山之险为城,紫渊之深为池,平定天下的雄图大业已经完成,而残暴的本性终究没有改变。

13、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4、释义:少华山中的寺庙,是观赏秋景最佳的位置。

15、左枕七星近锁轮,右带陇水长流斯。

16、古松偃蹇谷谽谺,太华峰前野老家。——《梦华山》宋陆游

17、作品鉴赏此诗描写华山的高峻,人在顶峰,群山白云都在脚下,顶天立地,气象万千。诗的语言简单通俗,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修饰,但是,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华山的高与不凡气势。

18、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华山》唐张乔

19、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望岳》唐杜甫

20、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新破蔡州回。

四、华山的诗意

1、华山(宋)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咏华山》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的咏诗。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郅人。寇准,是北宋时期稀世神童,聪慧过人。据史书记载,寇准小时候,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一首五言绝句:“只应天山有,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迈,回首白云低。”真是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是一首“文藏诗”,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

2、不要爱惜用金钱织成的华丽衣裳,而应爱惜少年时光。就像那盛开的鲜花,要及时采摘。如果采摘不及,春残花落之时,就只能折取花枝了。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

3、一趋一步到华山,赢得清风袖底间,

4、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出自魏晋: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四》

5、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中华之“华”,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这一成果首先被孙中山所引用,创立“中华民国”。据清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历代专家学者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

6、一夜倾盆大雨之后,山前水潭的瀑布好似惊人的巨龙。

7、译文:荆山刚刚越过华山迎面来,红日东升潼关也四门大开。

8、译文:西岳(华山)高耸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

9、饮得一餐青精饭,燃尽几根白吟须。

10、这种天隐“皇室说”的形成也有特殊的历史关系,明朝崇祯皇帝自煤山自尽后,朱氏江山土崩瓦解。后随着满人入关,农民起义军孙可望、李定国大举联明抗清旗帜,拥桂王朱由榔为帝,在凄风苦雨中建立了南明永历王朝,建都贵州安龙县。后永历王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金蝉寺后,亡明遗臣忠君守节,纷纷逃禅出家,潜入黔地。如活动在湄潭、余庆的钱帮岂,号大错和尚,系明崇祯时云南巡抚。居湄潭天目寺天目大师,原是明时东阁大学士,兵礼二部尚书。再如大友和尚陈大相,原河南道御史等。但均无天隐是“皇室”或“遗臣”的记叙。根据以上种种可靠资料的佐证,我们只能把天隐“皇室说”归类为民间传说了。

11、远无双游履,攀杖踏阁幽。

12、瀑布高耸,在这瀑布旁边有一座草堂。寇凖自幼聪颖过人,有“三步成诗咏华山”之佳话传世。据轶事传说:寇凖宴客,席中有人云“素闻令郎善诗,何不即席吟咏助兴耳”,寇凖应允。只见七岁的寇准恭恭敬敬起身请嘉宾出题,客人说:“此地离华山不远,你就以华山为题吟咏吧。”小寇凖在众长辈前踱步沉吟,一步,两步,刚迈出第三步便眉飞色舞道:“有了!随即一首五言绝句脱而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四座闻之无不惊叹:“三步诗,这是一首三步诗啊!”更有人击节称赞:“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是当宰相的料啊!”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出自宋代:寇准《咏华山》

13、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14、慎思父母够劳重,珍重时归去省亲。

15、树黏青霭合,崖夹白云浓.

16、清康熙56年(1717)秋,石阡府中宪大夫黄良佐经龙泉(今凤冈)欣游中华山,只见秋风萧瑟,诗兴徒增,遂而作诗一首。他还在此诗的前面写下了序言,清楚地记载这次登游中华山的所见所感:“中华山距阡阳(即石阡)百余里,此间一寺枕悬崖,左有七星关,右有陇水溪。并三凤五狮,群山环绕,茂林修竹,异鸟幽花,四时不辍,为郡中之奇观。予道经龙泉便登游览,弗觉清兴勃然,即作长歌以志胜慨——

17、啜罢香茗同遣兴,更将诗酒乐磐桓。

18、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唐李白

19、(赏析)《华山》是寇准七岁时的咏诗。寇准,是北宋时期的一个稀世神童,他聪慧过人,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据史书记载,寇准小时候,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了这首传为千古佳话的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即景即情之作,每一句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可谓是难能可贵的佳作。

20、译文:两家要求将他们夫妻二人合葬,结果合葬在华山旁。

五、华山古诗的意思

1、田园玉砌界,溪岸境交加。

2、瀑布五千仞,草堂瀑布边。鹤过君须看,上头应有仙。——出自唐代诗人贾岛《送田卓入华山》

3、树中有一对飞鸟,它们的名字叫做鸳鸯。

4、何似昨夜东归梦,报道桃花暧日还。

5、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6、(在坟墓的)东西两旁种上松柏,(在坟墓的)左右两侧种上梧桐。

7、黄良佐在诗中把中华山比成桃源胜地、蓬莱仙境,可见黄氏的迷恋程度。诗中所提及的七星关、陇水溪等笔者都进行考证,一一皆符,证明此诗是黄氏临境之作无疑。同年,黄良佐再游中华山,从诗意中可见是深秋时节,这次他感触更深,欣然写下六首五言绝句,题为《又重游中华山题绝句六首》:

8、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咏华山译文华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山。在山顶抬头就能看到红色的太阳有多近,回头看甚至觉得白云都很低。古诗《华山》意思是:站在高高的华山之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再没有别的山能与它比高低。抬头仰望苍穹,太阳仿佛近在眼前;低头俯视脚下,只有蒸腾缭绕的云雾在半山腰弥漫。

9、(这些树)条条树枝互相覆盖着,片片叶子互相连接着。

10、少华中峰寺,高秋众景归。——张乔《游华山云际寺(一作游少华山甘露寺)》

11、高高云际寺,独自访名僧。

12、怪石依修竹,篱边初放菊。

13、珠林小住迫归时,竹里幽怀只自知。

14、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15、胜绝中华山,人间似不多。

16、人间欢乐酒,谁共煮清泉。

17、通身草木表形概,啸月眠云历岁长。

18、1982年,华山被国务院颁布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1年,华山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四十佳旅游胜地之一;1999年,华山被中央文明委、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4年,华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2011年,华山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7年6月29日,华山荣膺“2017中国最受欢迎旅游景区”殊荣。

19、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发奋读书,十九岁登进士第,官至宰相。他的诗多清新之句,有《寇忠愍(mǐn,古同“悯”)公诗集》(亦即《巴东集》)传世。

20、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许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