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优质课教案第一课时(100句)
一、劝学国家级优质课教案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杯弓蛇影、狗急跳墙、瓮中捉鳖、兵荒马乱、顺手牵羊、蝇头微利、噤若寒蝉、悬崖勒马、混水摸鱼、龙盘虎踞、包罗万象、车水马龙、老态龙钟、虎虎生威、虎头蛇尾、虎口拔牙、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龙飞凤舞、龙争虎斗、马到功成、鸡犬不宁、胆小如鼠、对牛弹琴、杀鸡儆猴、如狼似虎、守株待兔、狗急跳墙、叶公好龙、画蛇添足、鸡犬升天、人仰马翻
3、规:圆规,画圆的工具。
4、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5、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
6、谢谢这位同学。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的话,我想大家应该时刻牢记。学习苦吗?的确苦,但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没有苦,又哪来的甜?以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应该说已经非常优越了。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产生厌学情绪?当你遇到这样的同学,你会如何劝说他呢?
7、说教师的收入高是指表面上工资高,但教师除了工资收入之外没有其他的外来收入,总体的消费水平是低的。
8、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9、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10、读了课文你喜欢谁?
11、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
12、学不可以已(yǐ):学习不能停止。
13、师:(另一位鲁肃),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你呢?
1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5、松滋市南海镇南海中学薛伊洹
16、跂(qǐ):踮起脚后跟。
17、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列宁
18、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19、足,名词作动词,走得快。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20、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二、劝学优质课教案第一课时
1、小巧玲珑、巧夺天工、栩栩如生、光彩夺目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晚霞满天
4、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
5、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6、无懈可击、锐不可当、雷厉风行、震耳欲聋、惊心动魄、铺天盖地、势如破竹、气贯长虹、万马奔腾、如履平地
7、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却并不死板。
8、来说一件我小时候的事情吧。记得我上初二的时候,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开火车读课文,同学们都按照顺序读着。我就发现同桌的胳膊一直在发抖。我知道这是他的老毛病――怯场。终于轮到他了,他站起来磕磕绊绊地读了一小段。为什么说是磕磕绊绊地读呢?他的朗读水平实在太差了,连不成句,有些字也不认识。这件事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9、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10、此外,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引自严北溟关于《劝学》的说明)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联系着的。
11、能说会道、巧舌如簧、能言善辩、滔滔不绝、伶牙俐齿、出口成章、语惊四座、娓娓而谈、妙语连珠、口若悬河
12、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13、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韩愈
14、师:(问另一名孙权扮演者)你说说。
15、师:(采访另一个鲁肃),在东吴,你的地位要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你为什么要和吕蒙结友呢?
16、(毛泽东冬天读书的时候,为了御寒,经常边吃生辣椒,边手拿书本读书;战国苏秦锥刺股;西汉孙敬头悬梁;西汉匡衡凿壁偷光;晋,车胤囊萤读书;晋,孙康映雪。)
17、们这里的优质课(省市级)大多数是教科所牵头组织的,他们本身就是业务主管部门,你们学校的领导怎么连这点常识都不知道啊
18、《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
19、谁是课文描述的主要人物?文中描述人物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
20、(2)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三、《劝学》优质课教案
1、秋: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秋高气爽、五谷丰登
2、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
3、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pwd=1234提取码:1234
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5、感悟就是要感悟语文传递的情感、思想和智慧,从而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烛之武,比如刘邦和项羽,比如苏东坡、李清照等,这些历史人物和相关的经典文章,都在给我们传递着做人做事的启示,能陶冶人的情操。有的感悟是终身的,让人形成健全人格,让人受益无穷。
6、古色古香、红墙绿瓦、金碧辉煌、气势宏伟、美轮美奂
7、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8、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9、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0、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11、如果觉的我答案有用,请点赞。http://lib.verycd.com/2007/09/27/00001647htm
12、在能力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文言名篇的能力;培养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等等。
1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14、无事不登三宝殿、小不忍则乱大谋、知其一不知其
15、至此,第二段结束。这一段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然而,在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的时候,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第三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
16、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17、这样的待遇能吸引男孩子吗?很多不了解教师行业的人都说,你们教师的工资很高了。孰不知,他们不知道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也就跟着别人喝油了。
18、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19、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2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四、劝学优秀教案PPT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虽然每个人对语文的感觉不一样,但我们还是可以抓住其共性,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
3、(2)卿言多务,孰若孤?(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我的一位老同事接近退休了,因为上课的时候,用课本拍了拍没做完作业的学生。
5、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6、快刀斩乱麻、老牛拉破车、鲤鱼跳龙门、鸟枪换大炮
7、在前面阅读的基础上,要要求学生读出文章的主旨、感情及蕴含的意义。这一步是对文章的总体理解,是学生的认识在前面阅读基础上的升华。读出文章的感情,就是要求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同时,要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喜悦等语气,还有就是读出那些结构齐整、运用对比、对称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
8、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佚名
9、子认为,人的知识、智慧、品德等,都是由后天学习、积累而来的。他专门写了《劝学》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性,肯定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倡导、日积月累、不断求知的学习精神。
10、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11、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12、平易近人、宽宏大量、冰清玉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废寝忘食、大义凛然、临危不惧、光明磊落、不屈不挠、鞠躬尽瘁、舍己为人、大公无私
13、《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4、“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1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6、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本课上到这儿,相信每个人都收获不小,愿这些美丽的收获,伴随着你走过青春岁月,让你的青春年华一路美丽!
17、当下的根本问题是,先要想尽一切办法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
18、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9、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20、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鼓励”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五、劝学优质课教学设计名师博客
1、三顾茅庐、铁杵成针、望梅止渴、完璧归赵、四面楚歌、负荆请罪、精忠报国、手不释卷、悬梁刺股、凿壁偷光
2、明确: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4、总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首要解决的是内因的问题,即:孩子的学习态度,自觉性,主动性,能动心,勤奋刻苦,以及上进心等等,而不是依靠补习补课这样的外因来进行补救。如果内因问题解决不了,外因做再多的努力都不起作用。
5、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
6、部编版语文3年级(下册)名师优质公开课
7、只要在校园里发生了安全事故,就会出现教师有责任必须要负,没有责任也得负的尴尬局面。
8、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第三段至此结束。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至此,开篇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已得到了深入的阐发和充分的证明。
9、(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10、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
13、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14、憨态可掬、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相貌堂堂、落落大方、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威风凛凛、容光焕发、神采奕奕
15、同时,运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灵活多样,阐述一层意思,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衬,有的以比喻进行对比。如此层层推进,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因而把道理阐述得十分透彻。再说,由于运用比喻,文章的语言显得具体形象、精练有味。而且,随着用比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16、”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
17、其实孩子每天都坚持大声地朗读的意义远不在于这两点上。问题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坚持,而且一定是每次都是认真地朗读。“见字就读”也是不连续性阅读的训练,杜绝了孩子们养成猜读、顺读的习惯,使他们读课文的时候注意力更加集中。虽然我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上,但我还是觉得养成每天早晨大声地朗读的习惯是十分有必要的。
1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9、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20、春:春暖花开、桃红柳绿、春回大地、春雨绵绵、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