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李清照作品赏析和评价(100句)

2023-01-19 15:03:07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

1、开头“风急天高”,将视角拉的很高、很远——是要站的多高,这风才能这么急?诗人一下子就把我们的思维拉到了高山上,我们也好像与当时的他一样,高山之巅猛烈的寒风席卷而来,而自己穿着单衣立于风中。诗人以触觉写风,更体现了风之大。再是“天高”,天一直都高高在上,似乎遥不可及,但是当那刻诗人站在山上时,仍觉得天是高的,甚至觉得天更高了——站的高,就望见更高的天,这何尝不在体现诗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呢?

2、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情不同

4、“啪——”他把杯盏推翻在桌上。

5、短评写作之前,一定要先置身作品之中,读懂作品;然后又要跳出作品,远而观之,客观超然评价作品。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只有入乎其内,才能细致地阅读作品,才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真切的感觉,才能准确把握评论对象;而只有出乎其外,才能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明确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

6、三读此诗,却读出了琵琶女的悲,“低眉信手续续弹”,“似诉平生不得志”,“梦啼妆泪红阑干”,令我想到“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人一老,心境自然老,一想到少时风光无限,便愈显得如今愁之浓厚。岳飞曾云:“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讲的是无处觅知音,而若真像琵琶女,遇见了知音,只怕会更多一分身世之悲吧。“最怕是春归了秣陵树,人老了偏在建康城”,最怕回忆袭来,占据心头,最怕——是否当重新弹起往日的那把琵琶,泪便不住的流呢?睹物思人,却已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一声声,一弦弦,折煞伤心人,肠断浔阳浦,证候来时,正是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7、①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提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于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

8、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是备受后世推崇的宋词名句,但在李清照看来,却只是些“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意思就是,晏殊、欧阳修、苏轼这些人写的那些根本就不能算是词,毫无韵律之美,唱出来太难听。

9、如今的现实生活中,从来不缺或大或小的非议,也处处埋伏着一道道让人挠破头的人生选择题。

10、首先,在意象的选择上,主要选择了大江、浪、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等意象,这都是有气势的景象,构成了一幅豪迈壮阔之景,后三个意象更是不惜运用了夸张、拟人、比喻等手法,来更加突出气势的雄伟。

11、天帝殷勤地问她要去哪里,大概意思就是,你这辈子到底想做什么?她马上回答的就是:这是一条长长的路,已经临近日暮,我学习写诗,却谩有惊人句。这里首先能看出,天帝一问“归何处”的终极问题,她就想到写诗;此外,她明明已经写出不少“惊人句”了,却说“谩有惊人句”,即没人注意我,也没人欣赏我,不是没有惊人句,是知音稀少。从中很能看出,文学创作对她来说是很要紧的事情。

12、老人走在石阶上。路的尽头,他看到白衣少年步履矫健上山的身影。

13、的确,她的国愁、家愁、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靖康之变后,她就一直跟随皇帝在逃亡,带着沉重的文物,辛苦地奔波。在逃亡过程中,她一边深情眷恋着故国,一边深深怀念着郎君。可见,她有多愁。

14、三人行(Ⅱ)——同单元任务群下的多层次教学设计

15、布置作业:从本单元作品中任选一篇,写一则鉴赏短文。

16、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乱世之美神。一介女子在中国古代将自己著成词之文化和愁之化身,怎一个难字了得。

17、“狗犬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选取田园中最寻常的鸡鸣狗叫,渲染了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鸡犬之声相闻,却毫无喧闹之感,是一派天然之美,富有情韵。“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写简朴的农舍掩蔽在榆树柳树的浓荫下,堂前桃李争艳,明丽悦目,榆柳桃李这些日常的田园景物构成素淡鲜妍,交相辉映的和谐画面,相得益彰,情韵盎然。

18、他有最好的童年。那年“开元盛世”正当旺势,长安一片歌舞升平,公孙大娘的剑影摇晃,百姓安居乐业,杜府的鼎盛给他提供了充足的吃穿用度,于是他早早出门游历,要亲身感受这个时代的热闹与繁华,瑰丽与神绮。

19、琵琶女的“梦”醒了,如果当时珍惜少年时光,该多好呢?但如果当时珍惜了,又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琵琶女依旧只是一位长安倡女,她也许能脱出奴籍,也许能在琵琶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可她终究会像翻沙一样被掩在黄土之下。在封建社会里,作为一个女子,她只是一个附属品,属于教坊,属于商人,属于那个悲惨不公的时代。白居易又何尝不是如此?歌者与听者的形象被塑造得淋漓尽致,心灵沟通,怨恨交织,琵琶声如珠玉落入盘中,清脆动人,在时代的底色上,诗人吟出了穿越古今的咏叹调。

20、请结合李清照《声声慢》中开篇十四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表达效果,写一篇文学短评。不少于600字。

二、李清照作品赏析和评价

1、——品评《琵琶行》中的音乐和情感

2、相信坚持输出,一定能有所收获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眼前的意象叠加起来,淡酒孤雁菊花,梧桐在中国文化里,更是感伤意象的经典。她的无奈,她的幽怨,无止尽地弥漫重叠,无以复加。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虽简单直白,却更加有如神品,韵味顿生。这愁绪,已不是笔墨能够描摹的了。可荒凉人世,无枝可栖,她仍选择坚强的活着。即便晚年,即便别恨难穷,她的性情里,依然有着磨不灭的倔强。

4、“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词的结尾,一个“愁”字,说尽心中的百味陈杂,甚至,连“愁”字也概括不尽。情感之复杂,心中之苦涩,可见一般。

5、审美创生:追溯清明,挖掘节日内涵

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7、李清照评价黄庭坚之词:瑕疵太多,难成上品。

8、编者按:自2021年春节的《唐宫夜宴》以来,河南卫视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用独特形式打造了“中国节日”奇妙游系列节目,在电视节目领域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国风”之路。今年清明节,《清明奇妙游》如期而至,再度引发观众好评。品赏热门节目,解读文化现象,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等单位,面向青年文艺评论爱好者,组织撰写围绕《清明奇妙游》的文艺短评。现分两期予以推出,以飨读者。

9、⑷描写技法⑸抒情方式⑹意境的创设

10、诗文需含蓄地叙述,艺术地表现。《漫斋语录》:“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想要写好文学短评,就要有针对性地概括文学“三分”描绘,分析评价作品的“十分”意蕴。厘清概念,论其一点读者置身于作品,知人论世,就文学形象、思想情感或艺术特色等多元中的一元以“总分总”的结构进行有创意地评论,提高阅读者的审美能力,传承文学的当代价值。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跌宕起伏的情绪流转、深沉复杂的人生之思,杜甫《登高》中蕴含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白居易《琵琶行》对音乐的传神描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别出心裁的叠词运用等,都可以加以评论。”(《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69页)

11、常有人说,人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是谁。

12、文学短评在“叙”和“议”之间应做到先叙后议,以叙带议,精叙详议,叙、议、评有机结合,夹叙夹议,评析结合。有些同学在文学短评写作时,往往重叙轻议,甚至以叙代议,把文学短评写成文学作品的“内容提要”,这就颠倒了“叙”“议”的关系。

13、《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东坡作于黄州的千古名篇,慷慨共苍凉一色。

14、一般的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或论述中心,文学评论也是这样。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对作品的评价,这个评价一定要明确。

15、⑴主题思想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16、河南卫视《清明奇妙游》带给我们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与古为邻。其中的古香古色、古情古韵让人如此亲近,宛如邻家一般。借助这个节目,我们穿越、我们沉醉,我们潜入大自然的泥土、花草、湖泊、风雨,我们回到温馨的梦里老家,一程一程的徜徉,充分眷顾了内心,抚慰了灵魂。

17、《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是又一部着眼宋代文学的作品,英文原著于2013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封面所用李清照画像由中国美术史学家高居翰推荐。与大多数呈现女词人婉约、柔弱的画像不同,这幅画像中的李清照显得独立而有想法,最符合艾朗诺对她的理解。

18、一如我们所见,面对再婚和随之而来的巨大非议,她很坚定;面对离异和接踵而至的牢狱之灾,她也同样坚定。可见李清照为人很是果决和坚毅。

1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三、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500字

1、东坡没有沉浸于历史带来的沉痛伤感而无法自拔,他于悲凉中带上一抹冷静,抒发自己建功报国的渴望与决心,他以经历磨难苦痛后难得的冷静思考世事,这与他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既有共通之处,也略有不同,这也是此词魅力千古不减的原因吧。

2、我很喜欢陶渊明,他是一个能享受田园生活并发现生活美学的人,是真正淳朴通透.能读懂自然,热爱自然,感受最真的价值与原始美的人。他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能心远地自偏,带月荷锄归。这点本身,就比吟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沉郁顿挫的杜甫,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自伤贬谪的白居易豁达太多。

3、最后四句写居室之乐,有力地揭示了诗的主旨。

4、收复失地,回归故土,这是辛弃疾的毕生愿望,更是此诗之旨。诗的下阙,词人以对比反衬之法,将当今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的可悲现实,与当年“烽火扬州路”,全民皆兵、齐力抗金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告诫并批判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图恢复的可耻行径。

5、《梦游天姆吟留别》这首诗写梦游奇境,又不像是寻常真正的梦境那样无拘无束,轻松愉悦,他感慨深沉,情感多变,并非真正漂浮于虚幻之中,而是在对神仙世界辞藻华丽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神游天上人间又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6、“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是全诗叹愁的顶峰。其中“艰难”,不仅指诗人一生颠沛流离,老病孤苦,壮志未酬,更主要的还有国运维艰,大堂盛景,不复存在。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不论自己过得何等凄苦,仍将国家放在心中首位,始终饱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为我辈所震动与钦佩。诗人此时已双鬓斑白,又因病戒酒,满腔愁苦无处宣泄。在异乡的复杂情绪,无法排解的痛苦,对国家的忧心,都在这尾联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7、⑥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8、2022年4月4日,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制作、优酷联合出品的《风起清明画屏中——2022清明奇妙游》节目再次掀起热播,该节目以北宋画家《西园雅集图》一幅水墨画为影卷图,立足中华传统文化为基底,以“奇妙游”为展卷线索,通过场景+戏剧+情感+人物构建四维戏剧盒子,涵盖戏剧、戏曲、舞蹈、歌曲等多项艺术,移植现代科技多元视听技术,组合文艺平行宇宙,矩阵式彰显宋代文人雅集风会,使观众在疫情之下,畅享清明文艺饕餮盛宴。

9、“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连用六个意象,以仰视与俯视两个视角写道云天秋风、江水洲渚。满腔忧愁好似怎么也说不完,怎么也道不尽。这一联深秋之景,殇悲秋之殇,为眼前之苍茫,眼前之萧瑟所悲叹;殇个人之殇,为自己之潦倒,自己之壮志所慨叹;殇国运之殇,为国家之劫难,为国家之衰颓所忧叹。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用在这萧瑟悲秋景致中,竟让人深陷其中,感受诗人那一抹化不开的忧愁。

10、动静结合是古诗中较为常用的手法,表现形式千千万万,如“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然而,无论写什么、怎么写,诗人最终的目的无外乎是通过动静结合来突出环境特征,渲染某种气氛,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当下的情感体验。

11、陈祖美这个简约的介绍,一下子把李清照的里藉说明白了,看出了对李清照一生研究的深度。她接着说:“一位诗人贡献与影响大小并不在于她的作品数量有多少,而李清照留给后人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却因为她对诗词的最高造诣与成功,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最矜贵地位。她的词虽然仅存四五十阕,然其天才之卓异,读之让人惊赏不止,超越了当时的“欧阳修之深美,柳永之绵博,苏轼之宽旷”,李清照就这样成了具有最高大境界的宋代最伟大的诗人。

12、写给“新教材”同志系列

13、文学评论的选题要做到切口小,含义丰。如《〈春江花月夜〉中的时间意识》(詹冬华)一文,作者以时间意识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张若虚通过“江”“月”“花”“镜”“春”等体现时间的意象,将深沉庄严的宇宙之思化为轻柔的“诗之时间”,同时还剖析了诗歌如何从宇宙时间转到生命时间,将宇宙之问和爱情之思这两个永恒主题连缀在一起。

1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5、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16、黄永武先生曾经说过“时空设计,是中国诗里最重要的环节”,杜甫的名篇《登高》正将这句话表现的淋漓尽致。

17、她还写下脍炙人口的一首:

18、——品评《琵琶行》之琵琶女

19、诚然,只有知道自己是谁的人,才知道自己将要往何处去。

20、夜,黑。我望向窗外,远处漫漫月光无边,如霜更如雪,轻轻笼住了周身的静谧。白色,定是孤独的夜空,最美好的嫁衣。注定又是一个没有星星的夜晚。我无言,反是任由清风拂过手中的书页。

四、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800字左右

1、⑤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偏远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4)(5)

2、本诗从“开荒南野际”到“虚室有余闲”都运用了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是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具体描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先写到了自己近处四周围绕的田地,居住环境简朴清贫,随后又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有众多树木环抱掩映,自然环境优美适宜。再往远处看,村落炊烟依稀可见,隐隐约约的样子,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作者又运用了听觉描写狗吠、鸡鸣,点缀出了整幅画面的生机,以声衬静体现人与自然的恬静和谐。随后作者又写到自己的居处,完全没有尘俗的打扰,只有房屋和心灵的空闲。作者通过白描手法的运用写出田园美丽图景,也体现了自己对恬静质朴的真切喜爱。

3、(写作指导)文学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的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论的议论文。

4、其次,在选词炼字方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笑”字,第一次“笑”写的是周瑜在谈笑间就轻松攻击了曹操的船只和军队,第二次“笑”写的是作者对自己多愁善感、早生白发的苦笑,两次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悲伤情感,由谈笑转为苦笑,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在主题思想上,作者想要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赞美,对建功立业的追求,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与超脱宽慰。

5、④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3)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

6、先说琵琶女,十三岁是如花的年纪,她的琵琶自幼成名。十三岁的我还被埋在书海里苦苦挣扎,她却早已红极一时,青出于蓝。放在今日,可称上“神童”,等待她的是何等光明的未来?花开两朵,先表一枝,接下来便是白居易的文字了。他采取了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以琵琶女之口写琵琶女之身世,却不同于我们平时的第三人称“琵琶女说:”,而是选用第一人称。朗声读时可以切身体会她风光无限的骄矜,真实感人,仿佛有一位“琵琶女”在我身体深处,与我所读之言应和着,琵琶声声,余音在胸腔里震荡,似在感她之喜,感她之悲。

7、④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8、怎奈何“欲做冲天飞,已到天尽头”。

9、诸如此类的评论还有很多。

10、最新!上海房地产未来几年怎么发展?沪住房“十三五”规划来了!

11、南方雨季连绵,念你之心未断,国破家亡,这孤雁残菊,无人共赏。自酌两三盏淡酒,沦落天涯怎能用一个“愁”字概括尽呢!结尾有“愁肠百结虚成着,幽怨千行没处论”之感,这不禁使人想起“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想必词人已失魂落魄将悲愁咽入喉咙,才徐徐道出一个“愁”,言之愈少,愁之愈浓。

12、要知道,在宋代是大男子主义社会,只允许丈夫休妻,不允许妻子主动离婚。

13、他们在评定她词作的才华时,总是不免要强调一下:可惜是个女子啊!李清照在经历了再嫁、离异的风波之后,名节方面的问题便成了她的又一层累赘。于是,评论者又会忍不住再强调这一点:可惜她名节有欠缺啊!比如宋代王灼的笔记就很典型,既赞许她“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又评价她“晚节流荡无归”。

14、认为一本书或一篇短文你看了有什么想法,好在哪不好在哪,你几句话概括一下,在加点自己的感觉就行了

15、简单地梳理一下我的想法:易安词很受人喜爱;但是,男性文人又觉得,一位女性那么有才华,是不大能接受的;但是,如果把她的作品都理解为是在抒发对丈夫的情感,那么关系就理顺了,就可以接受了。这就是男性的视角。

16、前些日子,老闫领我们学了清照姐姐的《声声慢》。一直把清照姐姐奉为女神的我,更是情郁于中,欲发之于外。《声声慢》极言李清照晚年之孤独悲凉。她有过如诗的爱情,有过许多赌书泼茶羡煞世人的日子。然而后来的日子却急转直下。江山破碎,世事飘零,深爱之人不幸离世。两个人的花前月下,变成了独自的地老天荒。

17、除了用典,这诗开头也着实吸引到了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一个如此有野心的统治者,也开始感慨逝去的日子之多了,联想他之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多么霸气,多么宏伟啊!那个时候他大败袁绍,统一北方,对一统中国信心满满,体现一个中年男人的志向,而在这首诗,他也开始感慨时间的快,我认识到了环境对一个人的改变,或许这也是他要广纳贤才的原因,天下一天不平定,人民负担也越重,所以惟有以此诗来招贤人,他的大业才可能完成啊,那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把人才比作乌鹊,不肯栖下,而曹操正是要借此诗,向人才们伸出树枝,告诉他们自己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18、“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更是直接点明下文所述皆为梦境,虚虚实实真假难分。引谢公之人物抒自身登山的豪迈心境开阔之意。诗人的角度由高到低,先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再是“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诗人的感官也由视觉转听觉“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青青、澹澹”二词又给这壮阔雄浑之景平添了一分迷蒙清婉之意,仿佛峻峭的山峦终将汇成的那一抹淡色。

19、“渚清”在我个人理解中是似静实动的描写。表面上,江中小洲并不会移动,是静景;而“清”字背后的江水却值得推敲。环绕在小洲周边的江水许是流动的,在这环流之间,就形成了一幅动态的景象。“沙白”则明显是静景。洲上的白沙在色彩上明亮却单调,为整幅画面添入引人注目的色彩,这颜色并不似象征生机的绿,它并没有任何生意显现,可以说是一种“无机的耀眼”。

20、罗根泽:词是文学,也是音乐……女词人李易安《论词》,都是偏于以音乐的观点立论,虽然也不忽视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

五、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800字

1、——短评《琵琶行》之乐曲描写

2、不出意外的话,我们也许可以想到谢道韫、李清照、王昭君、卓文君,或者也可能会有薛涛、鱼玄机、柳如是,接下来,可能就所剩不多了。

3、文学短评,就是要“评”——要评论,要论述,要讲道理。写文学短评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或引用,应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阐释自己的看法。

4、文汇:中文书名《才女之累》的“累(léi)”,是取“累赘”之意。请您简单谈谈,书中试图揭示的是怎样的“累赘”?

5、正是这份自信、自洽和自我认同,构成了极高的自我价值感,建立起了一个动荡时代下看似脆弱的女性文人内心的坚强堡垒,支撑着她勇敢地作出心底里最真实的那个选择,即使那个选择可能要付出很大代价,她也依然相信自己可以跨过去。

6、读她的诗,不能总以一种“婉约”的女性诗来定位,再就是总觉得李清照这个女性只能会理理家务,与用兵尚武不搭界。当你读了她的《打马赋》后就会发现,她诗中虽然用了打马图经的博弈之道,却不乏有用兵之策,李清照顾的高明之处就是以赋来铺陈文采,将“打马”这样一种游戏,借用历史典故,比喻说明其含,写出了一支神采飞扬的骑兵队伍,既有铿锵悦耳之声,又有斑斓悦目之容,暗示出“打马”之正义之师的雄威气慨。

7、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

8、我以为这是个很突出的例子。如果是男性作家,也许写不出这类批评。我并不是要强调女性作家有着与男性多么判然有别的思考,而是,对于词这种文体的评价,必须是有个站在外面的人,以旁观者的眼光,才会这样写。男性文人都是“圈内人”,大家都“身在此山中”,而李清照是“圈外人”,所以才有那么大胆和特殊的批评视角。这也反映出,尽管她努力地想要厕身士林,也尽管易安词备受瞩目,但其实她还是在“文坛之外”的,精英文人并未因为她的创作才华而接受她的创作者身份。

9、文汇:《才女之累》的“导论”中有一段话,大意为:建国以来中文学界对于李清照的研究充满热情,相关研究成果浩如烟海,数量惊人,但大量研究是重复多余的。您又说:本书的一项任务是“将数世纪以来外加与她的累赘层层剥离,看看一旦摆脱附会之言后,我们可以如何评说她”。如此看来,廓清李清照身上的迷雾,似乎可以被视为您的写作动机。那么,根据您的研究,李清照是怎样的形象?

10、千年前,始皇与汉武曾在此封禅,要听从天命的指引,治理出一个太平的人间。

11、“在文字的世界里,她从未老去,老去的,是起承转合的世事。”

12、此外,这七组叠词不仅拥有独特形式效果,同样还包含着真实的叙事过程。此词先从“寻寻觅觅”这一词人的动作写起,这是在写她独自一人,百无聊赖,孤寂失落,希望找点情感寄托,以此化解这份寂寞。但是,她却什么也没有寻到,只有“冷冷清清”、毫无生气的庭院,一种孤寂凄凉袭向了她,此时她心中已是满腔凄愁,于是再写“凄凄惨惨戚戚”,这样的心境,是多么的凄凉悲苦,蕴含着多浓重的绝望啊!七组叠词层层递进,不仅把要写的事情铺展开来,也逐步抒发了愈加浓厚的“愁”。这份愁,是痛失亡夫的愁,是身世飘零的愁,是国破家亡的愁。

13、人常道,文如其人。李清照的此类诗作,无一不展现了女诗人对于家国兴衰的感喟,对于守节之人的敬重,对于叛国求荣之辈的鄙弃,对于国家的责任意识,与男子相比,又有什么不同?

1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15、也可以从表现手法角度进行考量。

16、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田园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请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17、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院长

18、胡适:李易安乃是宋代的一个女文豪,名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少年时即负文学的盛名,她的词更是传诵一时的。她的词可惜现存的不多,(有王氏四印斋刻本),但我们知道她是最会做白话词的。例如:《一剪梅》(略),《添字采桑子·芭蕉》(略),最有名的自然是他的《声声慢》(略),这种白话词真是绝妙的文学,怪不得她在当日影响了许多人。李清照虽生于北宋,到南渡时,她已是50岁的老妇人了。但她对于北宋的大词家,二晏、欧阳、苏、秦、黄一一都表示不满意。(《国语文学史》))

19、“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孤雁的哀鸣划破天际,李清照不禁抬头,头白鸳鸯失伴飞,蓦然间觉得那雁正是昔日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而如今,却是天涯永隔,人鬼殊途了,你在我再也望不到的地方,我还在凄苦人间颠沛怀殇。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说不尽的哀愁,令我为之恸容。

20、由此可见,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独具语言魅力,鉴赏诗歌时借助它,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深远的意境,洞悉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