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杜甫被贬后写的诗句(100句)

2023-01-19 15:01:36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杜甫遭贬谪后的诗

1、《唐国史补》曾记述,杨贵妃生于蜀地,特别喜欢吃荔枝,而南海之地所产的荔枝滋味更胜蜀地所产。因此,唐玄宗不惜花费巨大人力物力,用快马从海南运送荔枝。如此耗费民力,荒废国政,大唐怎能不衰败?

2、叶嘉莹教授在讲解杜甫诗时提出了“象喻性”这一解读视角。

3、比白居易更惨的是苏氏三人。

4、明朝的胡震亨觉得还不够,重新给出评价:“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5、后来,白居易被外放杭州,长庆四年,自求分司东都洛阳,在履道坊买了个大宅子,估计是把长安的房子卖了个好价钱,然后在洛阳买了个更大的房子,这不算炒房吧。

6、笔者由于工作之故,曾多次由重庆乘船顺江穿三峡而出。江流促狭,两岸群山夹水,只有出了葛洲坝、荆门山,才有原野广袤,豁然开朗、胸臆顿舒之感。从杜诗描述来看,诗圣不可能在崇山峻岭压抑中,吟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样景生情愫、真实阔达的诗句。恰是船至荆江,夜幕初临,春天沿岸的细草随风飘飘,孤独的舟船顺江晚行,星空如穹,平野苍茫旷阔,月影在船头前江水里摇映…联想李白当年渡此诗句,因景生情而作。因此,杜甫《旅夜书怀》应为大历三年(768年)春,乘船到荆州时所作。

7、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8、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9、后六句叙写李白二游长安事。“文彩”二句是说李白因擅长诗赋被玄宗召入京,供奉翰林;他那些无与伦比的诗篇必将流传千古。以下四句记叙的是李白供奉翰林期间的事。“龙舟”句见唐人范传正《李公新墓碑》:玄宗“泛白莲池,公不在宴,皇欢既洽,召公作序。时公已被酒于翰苑中,仍命高将军扶以登舟。”“兽锦”句见李白《温泉侍从归逢故人》:“激赏摇天笔,承恩赐御衣。”蔡梦弼《杜诗注》引《李白外传》云:“白作乐章赐锦袍。”李白常被召入宫中为皇帝草拟文告和乐章,因为身受宠待,一些文士慕名追随左右。这时李白意得志满,盛极一时,诗人亦不惜浓墨重彩,加以渲染。诗人通过对李白两入长安的描写,用极为洗炼的笔触就勾勒出一个风流倜傥、飘逸豪放的诗人形象。

10、公元758年,即唐肃宗乾元元年,47岁的杜甫触怒了皇帝,被贬到华州当司功参军,这是一个从七品下的小官,主要负责管理华州地方的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等的文教工作。这对杜甫是个不小的打击。

11、奇怪!杜甫劝王维归隐?文/六不和尚

12、⑼“几年”句:耽心李白处境危险。鵩(fú)鸟:古代认为是不祥之鸟。“独泣”句:叹道穷。

13、地址:云南省昆明市滇池路金牛小区28幢附1号

14、奉荅岑参补阙见赠(唐·杜甫)

1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6、“几年遭鵩鸟”。西汉贾谊谪居长沙,屋中飞来鵩鸟(即鵩鸟),自认为交了恶运,忧郁而死。李白当时作《放后遇恩不沾》:“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何时入宣室,更问贾生才?”自比贾生,诗人因此亦以贾生比之。李白卧病当涂以手稿付李阳冰时,作《古风·大雅久不作》压卷,诗中说:“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自比孔子,自伤道穷。“独泣向麒麟”,用的就是这句诗意。

17、乾元元年春,杜甫在京任左拾遗之职,他为两京顺利收复而欣喜,同时,也看到了几个月来国家发生的重大事情。这些事件在《洗兵马》一诗中皆有反映。以上大致确定了此诗的时间与背景,再来分析一下此诗的创作主旨。

18、当然,最让他牵挂的,还是远在鄜州的老婆孩子。

19、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鸮禽。兴尽才无闷,愁来遽不禁。

20、后一句的鸳鸯是静态描写,天气暖和,鸳鸯成双成对地躺在温暖的沙洲上,沐浴着阳光。这一动一静的描写,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初春美景图,诗人的闲适之情由此可见。

二、杜甫被贬后写的诗句

1、文|史双元主播|孙秀春

2、当时的杜甫只知道,他来到的是地狱长安,却并不知道,他也来到了诗歌的神坛。

3、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4、韩愈走向“人生巅峰”的路径。

5、此时为官的杜甫,虽然仍领左拾遗,但政治风云波谲云诡,让杜甫在朝堂日渐感觉到压抑,并且复杂的政治形势和屈居下僚的官位,远远不是杜甫能处理和满意的。因此杜甫此时的诗作越来越显得消沉,对政治的兴趣也越来越淡。这种压抑和苦闷,在杜甫诗中也屡有呈现。

6、春天代表着生机,他希望整个江山都能沐浴在灿烂的春光下。虽然只有短短5字,却写出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令人叹服。

7、莫砺锋、童强在《杜甫诗选》中表明,该诗尽管有讽刺之句,但全诗主旨仍是“歌颂而不是讽刺”,其基调仍是“欢欣而不是忧伤”。《洗兵马》中体现了唐军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和贤臣良将齐心合力以振国势的美好前景,杜甫的内心是欢欣鼓舞的,觉得唐室中兴的时刻已经来临。

8、有趣的是,杜甫在诗中还在想李白是不是又在想我了,你看我又梦见你了:

9、甲午,将谋幸蜀。……丙辰,次马嵬驿。……丁酉,将发马嵬驿。……戊戌,次扶风县。己亥,次扶风郡。……辛丑,发扶风郡,是夕,次陈仓。壬寅,次散关。……丙午,次河池郡。……壬戌,次益昌县。……甲子,次普安郡。……庚午,次巴西郡。……庚辰,车驾至蜀郡。

10、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11、意思是“李杜的文章同在,犹如万丈光芒照耀了诗坛。无知的文人去诋毁他们,就犹如蚂蚁想要撼动大树,可笑他们也不估量一下自己。”可见李杜在诗坛的地位是多么的不可撼动。

12、这可能是最有趣的诗歌教育读本了

13、一年最美是春景,但韩愈这一生可比春景舒心。调任、晋升、调任、晋升……这一幅地图可以算是韩愈走向“人生巅峰”的路径。

14、尝闻蓬莱殿,罗列潇湘姿。

15、这一刻,杜甫心头,又照来一束白月光。

16、《梦李白其二》:晚上我总是在梦中梦见你,可知你对我情意有多深。

17、他一生都是国家的“城墙”,

18、解读不易,请给和尚加个蛋

19、“仕”和“隐”一直是中国诗歌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种“挣扎”。中国古代读书人从小接受儒家传统教育,骨子里都有一种出仕的思想,有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但是当他们进入官场后,发现官场都被一群奸臣把持着。这些人曾经也有远大的理想,但是一进入官场有了权利和地位,便只顾着升官发财、贪赃枉法,全然不管百姓死活,把当初的责任全抛在脑后了。所以很多读书人看到这个情况就产生了归隐的念头,陶渊明就是如此,“不为五斗米折腰”就归隐了。可是陶渊明是真的享受隐逸的生活,这些从他的诗里就可以体现。

20、即使后来他半官半隐,可是你看他隐居的地方,终南山和蓝田辋川,都是在长安周边。而且在唐朝有一个词叫“终南捷径”。在唐朝很多人参加科举考试,但是不能保证一次就考中,有的人考了几十次头发白了也可能考不上。所以有些人就想到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就把自己的理想标得很高,每天高谈阔论,好像鄙薄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就隐居在终南山中。这样一下子就出了名,人们便以为他是高士,传到了皇帝那里,于是马上就请他出来做官,他就屁颠屁颠出来了,连试都不用考。“随驾隐士”卢藏用就是这样,“终南捷径”这个词也是从这里出来的。所以隐居在终南山,在唐朝本身已经有一种灰色的含义了。更何况王维是一边当官一边隐居。

三、杜甫被贬后的诗

1、空谷幽荡,只听到传来两声兴奋的回音:

2、杜甫此诗,虽然是怀念前朝之事,其实也暗含对眼下时事的隐忧。所以“到今耆旧悲”,也有杜牧“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之意。这也是这首诗的立意所在。

3、买下房子七年后,苏洵病逝,苏轼、苏辙两兄弟莫名其妙继承了一大笔债务。

4、叨陪锦帐座,久放白头吟。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沈。

5、草堂前有江流,落日之时,也能看到渔夫樵夫满载而归。要知道,诗词中的渔人樵夫,多有无牵无挂,自足自乐的含义在。比如,屈原笔下的渔夫“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皮日休笔下的樵夫“至老未息肩,至今无病骨”,因此杜甫拈出渔樵之人,也是暗示此地生活的安详宁静。

6、生涯相汩没,时物自萧森。疑惑尊中弩,淹留冠上簪。

7、还真是什么都不能阻挡一颗浪迹天涯的心。

8、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

9、十二月,玄宗自蜀郡至长安。肃宗大赦天下,赏封灵武元从、蜀郡扈从以及平叛大将等。

10、尾联“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悲伤未拂衣”将作者矛盾的心情推向高潮。“吏情”一作“舍情”,“吏情”即虽然懒朝,但是毕竟身有官位,微末官职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故而着重表达矛盾之情;而“舍情”则有舍弃烦恼,放浪遨游之意,虽想放浪但是沧州却远,也是表达矛盾之情。沧洲,滨水之处,多指隐士隐居之处。“更”字和“远”字表达作者想辞官隐居但又下不定决心的矛盾心情。拂衣,振衣而去,即归隐。但是作者已经年老力衰,还有家人需要供养,如果归隐而去则家资不足,故而“悲伤”。

11、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12、距华州城三公里处有个西溪,西溪是秦岭峪水蓄成的湖泊,是黄河的二级支流,是当时唐朝水军练兵的地方,湖周荷塘飘香稻菱满畈,湖中波光山影渔歌唱晚,迷人的“西溪夜月”是夜景迷人的华州八景之一。这一迷人的胜景,便成了杜甫排解郁闷的大好去处。杜甫在华州时,常游吟西溪之畔,据老官台一带村民相传,西溪附近有百亩莲池和无边的稻田,杜甫常在此看庄户种稻植莲,听农夫在田间歌唱的小曲。

13、韩愈这一生经历了调任、晋升、调任、晋升……这一幅地图可以算是韩愈走向“人生巅峰”的路径。不过好在不管中间如何曲折,他的万年生活还不错。

14、此说最早见于清乾隆六年版《成县新志》,其卷三“寺观古迹”云:“大云寺,县东南七里,俗名睡佛寺,即杜子美与赞上人相聚处,赠答有诗。”其中虽然并未明确指出,但在肯定赞公谪居于同谷之时,亦隐含着“佳主人”乃为赞公之义。继之,成县研杜者张光泽先生于近年又明确提出“佳主人”即赞公李衔说⑧。后来,徽县研杜者吴家风先生也持此观点,他在《〈积草岭〉赏析》一文中注“佳主人,‘诸彦’中的一位儒生,即李衔。杜甫诗《长沙送李十一衔》‘与子避地西康州’可证。”⑨然张、吴二公均于注之中提出观点,未见切实有力之论证,故此说影响甚微,未足确立。

15、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16、“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17、第唐朝为何在天宝年间迅速衰败下去了呢?杜甫对此也做了深刻的思考。其原因是,一代雄主唐玄宗以为国事已毕,开始骄傲自满宠信奸佞,特别是他为讨好爱妃杨玉环而奴民如役,使得民生凋敝,国力空虚,才会给安史叛军以可乘之机。

18、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九月。

19、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20、杨万里虽然仕途坎坷,也曾流离失所,辗转各地。但他却是个十分”看得开“的人。无论到哪里,都可以找看生活的美,写出最美的诗句。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行万里路,不问归途!

四、杜甫 被贬

1、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2、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王维和杜甫都是经历过这次战乱的诗人,杜甫几乎每首诗都提到了安史之乱,而王维呢,没有一首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

3、此联所表达出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杜甫为大唐已夺取的胜利感到欣慰,但是邺城仍未攻下,不可掉以轻心,所以接下来“常思”一句,写肃宗曾经起事艰难,劝其常思过往之狼狈与辛苦。这句话整体侧重在“常思”句,望肃宗胜而不骄,告诫其安不忘危,为下文暗讽肃宗罢免贤臣等举动埋下伏笔。而宋人蔡梦弼则解读为肃宗念念不忘玄宗入蜀之艰,云:

4、后来结婚了,老娘和弟弟也过来一起住,一大家子,需要一个宅子才能住下,现实需要和实际支付能力之间有了矛盾,只能在八环以外的渭河边的下邽县义津乡金氏村,买了套小产权房,好听一点是庄园,实际上,只有茅屋四五间,可能是在城市打工做生意的人在家乡留下的农家乐。

5、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6、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7、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8、这是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这个地方,是位于鄜州、一个叫羌村的小山村。

9、值得细看的是,杜甫首二联写得比较干脆简洁,不如岑诗“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大气雍容。暗含之意或许是虽然两人是朋友,但是一旦为官就各有去处,不能恣意交谈,带有遗憾和惭愧之意。

10、其杜甫本来也是热心王事,渴望陪王伴驾,建功立业的。但是皇帝的冷落和贬谪,让杜甫非常伤心,前途的渺茫使得杜甫绝意仕进,转而渴望隐居山林。杜甫在讽刺王维不能言行一致的同时,是否也有一丝对皇帝和官场的厌倦,对自我热望和努力的否定呢?

11、1200年后,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做过一场演讲,题目叫《情圣杜甫》。

12、陈庭史张叉│陶潜、李白、杜甫与越南文学——陈庭史教授访谈录

13、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14、这就是“诗圣”杜甫的失意一生,空有抱负,却难以实现,生在唐朝混乱年代,他的诗记叙了那一段不堪的年代,也抒发了他自己愁苦的心情。

1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6、但是安史叛军仍然把他押送洛阳,让他担任叛军官职。这可说是王维一生的污点,反看杜甫,史书称他虽陷贼中,但“挺节无所污”,维持了大臣之体。

1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8、⑻三危:山名,在今甘肃敦煌县南,乃帝舜窜三苗之处。

19、可以看出,史书记载的玄宗幸蜀路线中,并无“崆峒”,“崆峒”在今甘肃境内,而肃宗曾于灵武、凤翔两地之间往来,期间必经过崆峒山。所以“仙仗”,指肃宗更为恰当。退一步讲,纵使指玄宗仪仗,可玄宗幸蜀时,肃宗并未随行,过“崆峒”之艰,于肃宗而言缺乏真切的感受,“常思”一个未经历过的事情,未免不符逻辑。

20、这一联上句写声音,下句写景物,搭配和谐,并且都显得静谧安详,扣准起句的“静”。

五、杜甫被贬后写下的诗句

1、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2、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3、“鹤驾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

4、译文:在我旅居洛阳这两年时间里,凡所遇到的事情中,我特别憎恶那些机诈巧伪之人。面对着富贵人家日食美味珍馐,而自己连粗饭也不能饱食。难道说就没有那可以延年益寿的青精饭,让我吃了使我的容颜更加美好吗?这里很缺乏炼金丹的药物(原材料),深山老林的药材,好像用扫帚扫过的一干二净。李侯啊,你是金马门的贤德之士,如今离开朝廷,自由了,可以去山林中寻幽探胜。我也有到梁宋游览的意愿,正好与您同行,希望能采到仙境中的瑶草。

5、杜甫:安史之乱前《兵车行》《丽人行》《壮游》《雕赋》《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望岳》《戏为六绝句》《题张氏隐居二首》《房兵曹胡马》《春日忆李白》《乐游乐园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安史之乱后”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问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哀江头》《旅夜书怀》《悲陈陶》《蜀相》《赠卫八处士》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南宋词人姜夔:仅次于苏轼的文学全才,孤鹤一般的红尘过客

8、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红。

9、李白此去路途遥远,需要耗时几个月,他的朋友听闻他的遭遇后,纷纷前来送行。远在甘肃的杜甫也很想来安慰自己的好朋友,可他本人的境遇也不是很好,当时他流寓秦州,哪怕有心也无力。但他的内心又十分担忧李白的遭遇,竟然多次在梦中见到李白,后来,杜甫便写下了二首《梦李白》诗来传递自己的这份情义。

10、杜甫在第三联忍不住直抒胸臆,面对此这种辛苦,他忍不住“发狂大叫”,但是公文仍然源源不断地送来,并且每一份都催促很急。这一联写得也直白干脆,为何点出“束带”呢?束带即官服,要求着装端正,一丝不苟,但正是这种为官要求,让杜甫非常不耐烦。

11、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12、肃宗在短短十五个月内将玄宗旧臣相继罢免,足以看出他对于玄宗的怀疑与忌惮。清代卢元昌诠释“关中既留萧丞相,幕下复用张子房”云:

13、葛景春点明此诗是于“叛军命运岌岌可危”的形势下创作出来的,诗人的心情十分亢奋。虽然诗中有对“宵小得势的忧虑”,但依旧充满即将胜利的喜悦、对诸将功勋的歌颂及对未来天下太平的期盼。

14、月光变得微弱,洒在桌子上,一片惨白,杜甫开始收拾行李。

15、身后,妻子依在门前,深情目送,月光洒在她的胳膊上,像一尊女神雕像。

16、贬谪诗表达的情感一般是归隐田园,怡然自得.如陶渊明的.被贬后仍忧国忧民,如杜甫的.被贬后悲感交加,郁郁寡欢,如谢眺的.

17、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的经历可分为陷贼与为官、漂泊西南两个分期,这时杜甫落入叛军手中,被押解到长安。后任左拾遗,又遭贬谪,终弃官入蜀,开始了晚年漂泊的生活。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灾难,也使得战乱的生活题材进入了诗歌的视野中。

18、后来唐军攻入长安,赶走了安史叛军。唐肃宗还朝后,就下令锁拿担任叛军官职,卖节求荣的官员,王维很是惧怕,就将此诗呈送给皇帝,以示自己心念故国。正在此时,王维的弟弟王缙自求削职以赎兄长之罪,唐肃宗就原谅了王维,授予他太子中允的官职,不就又恢复他给事中的官职。

19、熊云韵《寒山僧踪》李玟《月光爱人》

20、站在唐肃宗面前的杜甫,两只衣袖破了,露着胳膊肘,脚上两只麻鞋,露着大脚趾。头上的头巾还在,但已经分不清什么颜色,胡子拉碴,满脸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