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佛说不跟人计较是怎么说(100句)

2023-01-15 18:33:15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佛教不与人计较的说说

1、对于别人的冒犯不会耿耿于怀,对于不明的财富不会贪心大动,对于曾经怨恨的人,不会暴跳如雷。

2、不是。那是你接触外界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十分准确的,而接踵而来的就是头脑起了分别,这时的六根就不清净了。比如:有人在你背后拍了一下,你感觉到了,是第一反应。然后你会起分别,是谁这么讨厌?回身就要发火骂他甚至要打他,等回过身来一看,是你多年未见的铁哥们儿,马上就回嗔作喜抱在一团……这都是头脑在分辨后带着七情六欲的反应了,这种带着七情六欲的反应,被佛家称为六根不净。六根清净之人处理问题不带个人感情色彩,非常有效率。比如: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大概就是形容这种状态了。

3、你就好比银行,而他是开发商、企业家,他在管理中占上风,似乎没错!毕竟他引来的项目,应该更了解一些!合作就应以相互信任为前提!

4、什么是慈悲心?柔和忍辱心是。柔和是不伤人的语言,不斗争的语言。佛法不是辩论,只要你把佛的意思说透、说全,不用和任何人去争斗,不用计较别人怎么评价。要知道佛住世时还有人诽谤,这是其一。其二谤你的人正是从反面助你成道,他以堕地狱为代价助你,你应当感激他才是。没有这个心,对不起,你讲不了佛法。为什么?谤你这人是小事,谤佛、谤法是大事。怎么个谤佛、谤法?你讲法,人家诋毁你两句,你反唇相讥,以牙还牙。別人会说“这个法师还给别人讲法,他讲的佛法会怎么样。”是不是因你而起谤佛谤法?所以要具足柔和忍辱心,否则讲不了《法华经》。

5、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別经

6、渔夫在岸边晒太阳,有个企业家诱惑他,让他贷款买条船,这样下去几年就能还完贷款,再过几年公司就能初具规模,老了退休的时候,就能在岸边晒太阳了。

7、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盘。

8、不杀生是一种慈悲,现代素食之风兴盛,不仅有益健康,而且可以长养慈悲心,慈悲心就是不忍众生苦之心。

9、Whycareabouttoomuchispassingthroughthenomatter仅供参考

10、小气和计较就是一样的,你想说的是节省吧?但是如果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在她身上花钱,是不会计较的,我男朋友没有钱的事情,就是不吃饭也要给我买礼物带回来。真得好感动,其实太小气的男人不好。以后想要的东西都得不到,可能连生日礼物都得不到。

11、佛教是无神论这是没问题的,和印度教比印度教有神有阶级,佛教反对这些。佛教是无神论,经典中无法体现,他无法说没什麽,只能说有什麽。有佛佛是自性佛,这就直接否定了神。

12、就是大智慧。比如把最难懂的东西用特殊的一种方法,让别人一听就懂,这就属于方便般若。

13、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我们聪明只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像的范围。

14、把夫妻缘分转化为菩提法缘

15、總而言之,就是放下雜念,雜念造業。沒有雜念,怎麼沒有?一個是一念不生,禪定,做這個功夫;一個是背誦佛經,念阿彌陀佛,一句佛號,除這個佛號之外沒有雜念,這叫功夫。功夫目的都是得定,定的目的是開智慧,只要你心裡沒有妄想,就有智慧。所以佛給我們講,你本來是佛,不是假的。為什麼這麼多雜念、這麼多妄想,把你變成凡夫。現在要變回去,就是看破放下。看破,了解事實真相。真相是什麼?假的,不是真的。你要不知道這事實真相,以後的麻煩可大了!所以看破重要。放下是功夫,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真看破了,不跟人計較了。

16、一般是分享美景,分享体会~写有趣的有意思有意义的就是了。人与人之间重在交流。这个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呀~能够深有体会的也只有你自己。有些事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相同的经历。

17、你为什么在娑婆世界受苦受难,在这里搞六道轮回呢?就是你的爱欲没断,这是六道轮回生死的根本。

18、佛教中的戒律,因身份不同,所守的戒也不同:三皈依。(刚学佛的人,守这三条: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学佛有基础后,到寺院受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霪、不妄语、不饮酒)3在家菩萨戒。(五戒居士进一步,可以到寺院受在家菩萨戒。有六条重戒,28条轻戒。此处不列举)4沙弥戒。(出家人刚出家,受10条沙弥戒,此处不列举)5比丘戒。(出家人进一步受比丘戒,共250条戒律,在此不列举)6比丘尼戒(出家尼姑,进一步受比丘尼戒,共348条戒律,在此不列举)……等等。

19、迷了的时候叫做爱情,觉悟了就叫慈悲。

20、念佛,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如果爱情这一关看不破,还是不能往生。

二、佛说不跟人计较是怎么说

1、佛教,就是佛陀教育,佛祖释迦牟尼佛教导大众的解脱大道!佛,就是觉悟!,,佛是福德智慧圆满的大圣者,是一切人天之导师!

2、古人结婚是为道义,为人伦,为家族幸福,不是为爱情。

3、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哪里?就是爱欲不断。

4、我对佛教的体悟还很浅薄,对人生的阅历还很有限。来共同交流“佛教与人生”这个话题,主要是向大家介绍前人的认识和感悟,同时也是自我学习和深入了解的机会。对不了解佛教或对佛教只有一知半解的人来说,“佛教”与“人生”是毫不相关的两个话题;而对佛教有了深入了解的人来说,“佛教”与“人生”看起来是两回事,其实是一回事儿。

5、.......................《弋禅堂》.......................

6、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向众生讲述《华严经》。这部经就是佛陀所悟的华严境界,即佛的境界。可是小乘根机众生听不懂,领悟就更不用提了。由于小乘众生不能接受大乘教法,于是,佛陀就从阿含类的经典讲起。

7、佛菩萨为什么能够舍己为人?慈悲心在那里推动。

8、有一些人不懂佛法,听说佛法要永断情爱,于是乎他就反对了。他说人与人之间要没有爱情,那还有什么意思?

9、生命是场无尽的修行,而修行就是修心。斤斤计较的人,既想得到,又怕失去,得失之间的挣扎,扭曲的是自己的灵魂。大千世界,茫茫博海,天天都会遇见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无论面对什么,都别太计较,都别太在意。不与小人计较,她会拿你无招。吃亏是福,心存善念,方有好报。

10、宣鉴禅师说:佛是臭狗屎。

11、免费结缘——《大悲咒》保温杯!

12、呵呵....那些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小人们。天天嚼舌根,不觉累得慌吗?

13、鱼朝恩从未受过这样的羞辱,立刻勃然变色,正要发作,国师说“此是无明,无明从此起。”(这就是蒙蔽心性的无明,心性的蒙蔽就是这开始的。)

14、谈到杀生,人们自然会想到吃荤与吃素的问题。其实吃不吃肉还是第二步,最主要的是在于杀不杀生。有的居士说,我可以不吃肉,但是我的孩子正在长身体需要吃肉,说的也很在情理,所以在生活当中有很多事我们不能去纠结。

15、像这样,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付出许多人力和物力的事情太多了,举不胜举。没有别人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生活的安宁和舒适,所以,在生活中要培养奉献感恩的价值观。

16、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须生烦恼处,悟得即菩提。

17、你看自古以来,中国、外国的文学作品里面,写的是什么东西?都是情与爱,所以他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

18、“人生佛教”的提出与“人间佛教”理念

19、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20、邓小伟,不要和老人计较,说说要做到尊老爱幼,不要过多跟老人计较因为他们是长辈,不管说的对不对?都不要过多的计较

三、佛说不要和自己计较

1、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免费结缘——抄经本,抄一遍积一份福!

3、凡夫众生,贪爱一切事相,被一切事相所缚。他的贪爱越多,他的烦恼也就越多。他的贪爱越深,他的烦恼也就越重。

4、所有人都会老去,都会死亡。

5、佛陀当年托钵,一个孩子抓了一把沙子,佛陀还要接受呢。藏地也是因为生活环境,早期游牧生活中没有蔬菜,延续下来以荤食为主的饮食习惯,但是他们死了以后都会选择天葬。在他们的观念里,既然活着吃过众生的肉,那么死后也应让众生吃自己的肉。

6、从佛教的究竟意义上来说,一切的言说都是文字游戏,犹如画饼充饥一般,但了解佛教与人生之间的关系,了解佛教对人生的意义,毕竟在人生之路上走出了积极向上的一步。在生活中运用佛教的理念细细品味人生和实践人生,一方面,未来的人生之路定会越发宽广和长远;同时,美好人生也会对佛教的发展带来推动作用。这样,佛教与人生相互促进,产生积极的互动,共同提高和进步。

7、许多青年男女在恋爱的时候,多甜蜜!过了不久,变成仇敌,变成冤家。可见得那种爱情不是真的,假的。

8、世俗谛是从现象上来说的,胜义谛是讲的佛教中的空性思想,是对世俗谛的超越,从理体上来说的。有了胜义谛的世俗谛,在生活中就不执著,善巧方便地解决问题;有了世俗谛的胜义谛,就知道不是为了学佛而学佛,而是为了生活学佛,就会有菩萨心,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不会钻牛角尖,运用佛教中的方便教化,很变通地看待世间的人和事。

9、“自觉”,是自己认识而有所觉悟。“安心”,心情安定。“作业”,老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老师又说,“自觉”,佛典中依觉的范围和程度的差别而立“三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异于凡夫,凡夫沉迷,认假为真,全不自觉。圣人觉悟诸法实相,从生死梦幻中解脱出来,是为“自觉”。

10、一切随缘,不为难自己,不勉强他人。无欲当然清闲,心宽可享安乐。淡化一切烦恼,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心造,无心自解脱。人生有多少计较,就有多少烦恼;有多少包容就有多少欢乐。

11、梦参长老:布施,凡是你投入的东西不要后悔,功德已成就

12、鱼的真相:不是用来吃的,世人都不知的!(彻底颠覆你的观念)

13、以释加牟尼佛四十九年说法教化作为一个参照,静下心来对照自我,会发现佛陀所教化的众生的各种毛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会显现出来。其实,毛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重视。

14、刻薄是因为底子薄,尖酸是因为心里酸,小人琐事随他去,不与他们计较,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习才是最重要。

15、佛法讲“慈悲”,佛菩萨是真正爱世人,他是真正有爱有情。

16、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17、为什么要写牌位?牌位究竟有多重要?

18、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19、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著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20、唐朝的大臣鱼朝恩拜见国师,问曰:“何者是无明,无明从何时起?”

四、关于佛教说说

1、奉劝一句,想吃荤也好,不想吃荤更好,别找理由。酒肉穿肠过,要有那个本事!另外,有人说动物生来就是给人吃的,这是知见错误,人有贪生的念头,动物再低级,再苦,也有求生的欲望。

2、僧有无性欲?上座部比库如此严守戒律,令人感叹

3、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4、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无常,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5、我们应缘时,我们受供时,我们内心深处的习气,就会充分地表现出来。譬如,我们吃饭时,刀叉筷子还没动,我们的习气,便已经与那美食纠结在了一起,在心里品尝玩味。用《楞严经》的话说,那就是我们的习气,便已经与那摩登伽女纠结在了一起,在心里淫躬抚摸。佛说,不可以这样应缘受供,我们先要念咒,净化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以空灵的心态应缘受供。

6、有一个故事,说一位禅师在河边摆渡。在冬季,来了一位秀才,对佛教也了解一点,此季河水下降,当船靠岸的时候,水里的鱼虾就被船冲到岸上。这个秀才看到了,就问禅师,出家人不杀生,但是你这样每天摆渡不是很多鱼虾都死了吗?请问禅师:这罪过是您的还是乘船人的?禅师说,这是先生你的罪过!

7、注:本文恭摘自净慧法师主讲《法华经浅释》。

8、只有看破,人生才能真正放下,获得从容自在。

9、(佛说人生)①若是无法成就大事,就用伟大的方法,去做小事;②心灵深处发出的善意,是一种有价值的资产,是一种无声而重要的力量;③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命运,比了解命运是什么来得重要;④凡事以善意解释,心无旁骛的工作,自能不受末节枝叶的事所困扰;⑤世上没有真正的黑暗,只有晦昧的眼睛。

10、宁静美安定乐习禅、修心、养性、怡悦且崇高美好境界。

11、你爱情重了,就要搞六道轮回,就要搞三恶道。

12、人生本来就没有相欠,别人对你付出,是因为别人喜欢,你对别人付出,是因为自己甘愿。情出自愿,事过无悔。

13、这好象是佛教的佛经语录。《慈悲》指的是善良,歉让,不与他人计较,争吵。《闻》是听的意思。与“道听途说”相似。整句(不于他人争吵就是善良,有智慧的人不听信他人的是非)。

14、不谋其前,不虑其后,不恋当今。

15、这虽然是禅宗里面的话,但是这种现象在生活里也很常见,有许多时候不要太计较,就像坐禅本身就是要活泼,你如果斤斤计较,你禅也参不好。

16、大乘对“二谛”是破与立(即否定与肯定)相结合的,破中有立,立中有破。一方面,世俗谛有名无实,真谛有名有实;另一方面,真俗二谛面对的是同一个世间,只是角度不同,是为了对众生的方便说教而设立的。大乘中真谛与俗谛是不相碍的,有真谛才有俗谛,有俗谛才有真谛。

17、不是大不敬,只是他已经看破,既然是空,那么冠冕狗屎,对佛都没有意义。

18、今天探讨“佛教与人生”这个话题。一般人提到“佛教”,就会与“鬼”、“神”扯上关系,或者只停留在做好事,不做坏事的认识层面上。其实,“佛教”的终极目标是众生身心的解脱,尤其心的解脱犹为重要。

19、你具足这三条“慈悲,柔软忍辱,诸法空相”,才能给众生讲解《法华经》。然后是我想精进,愿意讲、往好的去讲,这才是不懈怠。就像人干活似的,我挺能干,就蛮干,可能事与愿违,你干的越多,坏影响越大,你不干还没那么大的影响,所以具备了前三个条件再干,再精进,不至于出错。佛讲的是真话,凡是读诵讲解《法华经》的人,讲到妙处时,讲法者、听法者都能看到遍地金莲,这叫其一祥瑞。其二讲到妙处,释迦牟尼佛都到这个道场来,一些菩萨、天人到这道场来。大家一定要知道,不是法师重要,是《妙法莲华经》重要;不是拥护听众、法师,是拥护历代过去佛留下的《妙法莲华经》。

20、佛经上常讲:“转烦恼成菩提”。情爱是烦恼,佛教给我们,要把烦恼转变为般若智慧。

五、佛说不计较的句子

1、世间人所讲的爱情,都是虚情假意,不是真的;转变成智慧,那就是真的,永恒不变。

2、佛曰:缘为冰,我将冰拥在怀中;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

3、.真法不可说:宇宙真相用语言讲不明白,只能靠实证;

4、(译文)如来常常说,你们比丘,既然知道我所说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喻,渡过河就要舍筏,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尚且要舍弃,何况非法呢?

5、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6、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7、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8、梵志说:“两手皆空,更放下什么?”

9、俗话说,就是精神自由。“佛教”理论和实践的精髓是在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真正地享受生活,而不是在生活中煎熬。

10、鉴真学院大专函授班2015级学员6次集中授课授课讲义摘要

11、聪明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以欢喜的心想欢喜的事,自然成就欢喜的人生;愚痴的人,凡事都朝坏处想,愈想愈苦,终成烦恼的人生。世间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当我们以圣人之心看世间,一切人都是圣人;以盗贼之心看人,则所有人等都是盗贼。因为想法不同,就有天堂地狱之别。——星云大师

12、人生像喝茶,水冷了非要再续,也续不出原来的味道。有些人,有些事,过了就过了,再勉强也没有用。自己早一天醒悟,早一天开始,就早一点迎接不同的生活。你没义务为谁去懊恼后悔,把自己折腾的欲仙欲死,这个情,别人未必愿意领,这代价,你最终也未必能接受。

13、放下心灵的负累,人生才能往前看,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14、佛教的道理都是教人积德行善,古代的皇帝利用了这点来约束百姓的思想,令社会风气净化,犯罪减少,服从皇帝的统治。并不是佛教本身愚弄人,是古代的统治者利用了佛教。佛教是佛陀对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15、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16、佛曰:“你应当放下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到了没有可以舍的境界,也就是你免去生死之别的境界。”

17、佛经中劝人们不要生气的经典语句推荐:

18、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9、般若这个智慧包含六种,就是所谓的六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第六种是观照般若。六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20、“不见世间过”的“不见”,不是看不见,也不是听不见,而是看到听见,但是由于心是清净的,所以不执著、不计较、不放在心上。“世间”,不单单是指人世间,还包括动植物、社会、物理世界等。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有种种不净,即是所谓的世间过,而佛视此世界如净土,所以佛不见世间过。可以说不是大路不够宽广,而是你的思想不够包容;不是鲜花不够鲜艳,而是你的眼睛只看到了黯然;不是阳光不够明媚,而是你的心灵太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