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100字(100句)
一、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
1、春秋初期,晋献公,积极扩军,拓展疆土。晋献公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取虢国,但虞国为必经之地。晋献公害怕两国联合抗晋,遂采用大夫旬息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司机灭虞。虞公贪利,受晋国贿赂,不仅答应借道,还自愿作晋军先锋攻打虢国。
2、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反顾。
3、fēnghuòliánnián成语典故:
4、“平”了官司输了钱,曹德旺历时七年“讨公道”损失近亿元
5、稀有视频:自在娇莺恰恰啼
6、定义: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7、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8、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9、当时的晋国,大败齐国还行,灭掉齐国那就远远不能,于是放弃了无理要求,接受齐国的赔偿,和谈了事。
10、(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11、音频版国学成语故事(25)一匹马引发的战争惨败之外强中干
12、鲁国化险为夷,消息传来,人人喜不自胜。在战争总结奖励大会上,曹刿说出了取胜的秘诀:“作战,是靠勇气的。只有一鼓作气,在军队处于最佳状态时发动攻击,才能克敌。花架子做多了,士气就消散了,很难取胜。”
13、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14、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15、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16、zhěngēqǐnjiǎ成语典故: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17、符坚集兵于淝水边,仗着兵多将广,有些轻敌,认为自己非常有把握战胜晋军。
18、黄金百战千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账下犹歌舞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千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9、首先是齐国的国君齐顷公,他叫姜无野。齐顷公的母亲叫萧同叔子,是齐惠公的小妾,怀孕生了齐顷公,生下来之后又怕大家耻笑,因此就将齐顷公用草捆起来放在田野里。偏偏齐顷公命大,居然有野猫来为他哺乳,还有鹯鹰展开翅膀来保护他,整个就一童话故事。后来有好心的齐国老百姓抚养了齐顷公。
20、原来,是齐顷公请自己的母亲萧同叔子在幕后观摩这次外交大会,没想到老人家见到郤克的驼背瘸腿,实在忍不住了,就在帘子后面哈哈大笑起来,《左传》是这么记载的:“春,晋侯使郤克徵会于齐。齐顷公帷妇人使观之。郤子登,妇人笑于房。”
二、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100字
1、黄金百战千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账下犹歌舞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千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本来很严肃的一件事,却被这几声笑给搅黄了,诸侯与诸侯之间变成了意气相争。这晋国使节团,脸都气黄了,发誓说:“所不此报,无能涉河。”要是不能报今日之恨,我们就过不了河回不了晋国。
3、姜无野长大成人,登基为齐国国君之后,对母亲萧同叔子很孝顺,还经常让老人家见见世面,尤其是让她旁观外交大典,结果这么一旁观,摊上大事了。
4、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例句:
5、音频版国学成语故事(26)与寒食清明有关的“贪天之功”
6、WMGuangDong
7、曹刿没有理会乡亲和家人的劝阻与嘲笑,毅然上路了。此时,鲁庄公正忙着制订作战计划,听说有高人求见,不禁大喜,连忙召见。
8、一切都靠战果说话,不管你口气有多大,创造了成语“余勇可贾”和“灭此朝食”的齐国军队,最终还是被晋国打败了。说大话的齐顷公,紧接着就尝到失败的苦果了,他一路狂奔,后面敌军正在追赶,偏偏不讨巧,齐顷公的马车被大树给挂住了,偏偏前一天晚上,丑父的胳膊在睡觉的时候被蛇咬了,推车的时候使不上劲,于是就被敌人追上了。
9、其实道理也简单,当一个国家的法律能真正发挥惩恶扬善的作用,而非当权者的肆意揉捏、打击异己的工具时,民众的安全感和依附感才大大增强,在国家遭遇危险时,才敢于牺牲,心甘情愿为国奉献。我想,这些才是内因,是鲁庄公克敌制胜的关键所在。
10、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并采用其计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修复原来烧毁的栈道,佯装要从栈道出击进攻关中,实际上却带领主力部队抄小道袭击了陈仓。刘邦以其精锐部队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了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从此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11、郤克一回到晋国,就要求对齐国用兵,晋景公考虑到不能因小失大,当时没有答应,然而,郤克心里一直惦记着。
12、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13、还有,读了《曹刿论战》后,笔者曾经很迷惑,齐国作为当时的军事大国,齐桓公作为后来的“春秋五霸”之首,手下的军队何以如此不堪一击,仅仅三次进攻不成就一哄而散?直到笔者读到《国语·齐语》才恍然大悟。
14、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15、《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16、据《国语》记载,被俘后的管仲到达齐国后,被安排三次以香熏身,三次沐浴。这些精致的准备工作完成后,鲍叔牙将他引荐给齐桓公。桓公则亲自出门迎接,郑重地向管仲咨询治国方略。齐桓公说:“我们的先君襄公以前崇尚女色,看不起圣贤、侮辱士人。战士吃不饱穿不暖,游乐车用坏了才改成战车,侍妾吃剩下的才给战士吃。戏子活跃在君主之前,贤才退避在演员身后,所以国家不能进步。”(戎士冻馁,戎车待游车之剪,戎士待臣妾之余。优笑在前,贤材在后。)请看,保家卫国的战士竟然不及文艺团体的演员吃香,这样的军队怎么会有战斗力?士兵们能死心塌地冲锋陷阵?
17、消息传来,鲁国上下人心惶惶,不少人表面上慷慨激昂,声称要与鲁国共存亡,背地里却慌忙收拾细软,翻出“绿卡”,以备随时跑路。关键时刻,一个叫曹刿的乡民站了出来说:“齐国没什么可怕的,我找国君去。”老乡们笑得直打跌说:“军国大事,自有那些吃肉的(当年肉是特供)去操心,你一个平头百姓瞎掺和什么?”
18、曹刿说:“这还差不多,能大大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事态紧急,就加紧准备吧。对了,出征时一定叫上我。”
19、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20、到了漳河,他派当阳君黥布和蒲将军带两万人马过河救巨鹿,在这里遇上了秦国军队。两军一交战,楚军稍赢。于是就截断章邯所修的通道,使王离部队的粮食得不到供应。陈余又请求增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焼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资治通鉴语)。把剩余的军队全部渡过漳河。楚军的处境是前有秦军,后是漳河,将士置于死地,此时的楚军只有死拼,没有退路。这就是成语“破釜沉舟”的来历。
三、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兔小贝
1、果然,章邯回到秦国,在赵高的怂恿下,秦二世要惩办章邯。这可气坏了章邯手下的将军们。有个将军叫司马欣,就劝说章邯:“我们在前方拼死血战,还要受罚。他们站着说话不腰疼,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不如向楚军求和。”于是章邯就派人与楚军交涉投降事宜。项羽和章邯在“洹水南,殷墟上”缔结了“洹上之盟。”章邯投降了项羽。
2、百战百胜、步步为营、四面楚歌、作壁上观、暗渡陈仓、城下之盟、杀身成仁、纸上谈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围魏救赵、望梅止渴、运畴帷幄、一鼓作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连战皆捷、草木皆兵、再衰三竭、马革裹尸、乌合之众、四面楚歌、揭竿而起、打草惊蛇、用兵如神、攻其不备、浴血奋战、背水一战、破釜沉舟、风声鹤唳、风吹草动、战无不克、百战不殆、屡战屡败、速战速决、血战到底、以战去战、背城一战、短兵接战、各自为战、决一死战、明耻教战、南征北战、能征惯战、孤军奋战、休兵罢战、骁勇善战、五十步笑百步、兵贵神速、背水一战、枕戈待旦、揭竿而起、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打草惊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
3、事态紧急,会见仪式一切从简,曹刿也没有客气,张口就问鲁庄公靠什么打仗。庄公说:“宫里的好吃好穿的,我不会自己独享,会拿出来和大臣们分享。”曹刿说:“这些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大伙是不会跟从您的。”
4、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5、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6、晋国这边追上来的大将名叫韩厥,心理喜滋滋地,知道自己将要立下大功了。然而,修养也是必不可少的,韩厥表现得很有分寸,他手执马鞭站在自己的马前,又叫人给齐顷公送上一樽酒,还加上一块玉璧,看来,春秋时代的将军打仗连玉璧都顺手带着。然而,眼前的齐顷公已经不是齐顷公本人,而是他的替身:丑父。齐顷公呢?已经被丑父打发去打水,趁着空当溜走了。
7、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8、bīnghuāngmǎluàn成语典故:
9、例子:叹~,三载依刘。(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10、bīngróngxiāngjiàn成语典故:
11、正是公元前592年的春天,晋国正卿郤克来到了齐国国都,齐国也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正当郤克登上高台,接受齐顷公的接见时,忽然大殿里传来一名女士的笑声,好像是嘲笑郤克走路一瘸一拐,其画风和庄严的外交场合很不协调,这是怎么回事?
12、韩厥对着假齐顷公拜了两拜,而且还磕头了,极其客气地对假齐顷公说:真是很不好意思,让我在战场上遇见您,想避都避不开,“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但这是我们国君赋予我的本职,还请您理解。丑父被当成齐顷公带到了晋国军营,一问发现是个冒牌货,但是晋国没有杀他,因为丑父争辩说:我这是忠于职守,你们表扬还不及,怎么还杀我呢?丑父捡回来一条命。
13、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14、话说这年春天,死里逃生成功登上齐国国君宝座的公子小白(齐桓公),因为怨恨鲁国支持公子纠和自己争夺君位,不顾相国管仲内修国政、外树形象、加快发展、见机而作的建议,悍然发动侵略战争,计划一举征服鲁国。
15、《孙子兵法·始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16、成语出处:《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例句:
17、还有一点,可能很多人奇怪,为什么曹刿单单看重鲁庄公对大小案件的审理?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18、《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19、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20、当然了,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的战斗比较守规则,比如,敌人败逃五十步后就不再追杀,所以那些跑百步的才被五十步的笑话。再就是,当时两军作战讲究有来有往的回合式战法。以长勺之战为例,齐军击鼓进军,鲁军保持不动,齐军就立刻停下脚步,这要放在战国或者后来的王朝,早就短兵相接,打得难解难分了,鹿死谁手,还真难说。
四、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迷你世界
1、qióngbīngdúwǔ成语典故:
2、古代战争中所包含的成语故事有很多很多,诸如暗度陈仓、风声鹤唳、假途灭虢、围魏救赵、四面楚歌……
3、风声鹤唳: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极度慌张,到了自惊自扰的地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弦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4、成语出处:《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5、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6、huàgāngēwéiyùbó成语典故: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夫当关,万夫莫摧一鼓作气、再衰三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兵来将挡,水来土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养军千日,用在一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8、过程:灭此朝食却反而被敌人所灭
9、秦军在溃退途中,丢盔弃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叫声,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奔逃。就这样,晋军以少胜多,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10、一次产生四个成语典故的伟大战役
11、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12、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13、《孙子兵法》所说的“焚舟破釜”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典故故事。至《史记》所载“项羽破釜沉舟”事,才具备了典型性:项羽前锋军救巨鹿,初战少利,项羽便率大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厉士气。终于杀苏角,虏王离,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
14、当年夏,晋虞联军攻下虢国重镇下阳,使晋控制了虢虞的交通要道。二十二年,晋又故技重演,又一次向虞借道。宫之奇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说虞公不要借道,但虞公仍不听建议。后晋占领了虢国都城上阳,稍事休整后,趁虞不备,突然发动袭击,俘获虞公,灭了虞国。
15、(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16、《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漳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17、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决定出奇制胜。
18、出处: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19、公元383年,前秦皇帝符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弦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20、不过,战争的发展并不一定以最初的态势延续下去。第二天,双方正式交战。齐顷公对自己很有信心,当天早餐的时候,他就雄心万丈地说:将士们,我们今天先把敌人灭了再来吃早餐,都还是来得及的,“馀姑翦灭此而朝食”,又一个伟大成语诞生了,“灭此朝食”。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有没有吃早餐,反正是骑着马就奔出去了。当时,一个叫丑父的助手跟着。
五、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古今名言
1、郤克惦记了三年,终于等来了齐国、晋国开战。公元前589年,齐国先是攻打鲁国,鲁国于是向晋国求援。一听说要和齐国干仗,郤克就来劲了。于是,由战马拉着八百辆战车,轰隆轰隆地来到了前线。
2、“要不这样,人们都痛恨司法腐败,大大小小的案子,我虽然不能一一审查,但是我会要求官员们认真审判,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huòjiébīnglián成语典故:
4、其实,这个故事大伙都耳熟能详。笔者之所以又一次复述它,是因为发现很多人在评价这场战争时,最津津乐道的是曹刿的作战技巧,而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人心向背。可以说,鲁国之所以能打胜仗,除了临场发挥得好,关键的因素是上下同欲。而齐国虽然国力强大,但是手足相残的悲剧落幕不久,民心未附。孟子所谓“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实在是至理名言。如果再对照《孙子兵法》,我们更会得出结论,战争最后拼的是人心。
5、话说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六世纪早期,齐国、晋国这两个诸侯大国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最后终于发生了鞌之战,这是大势所趋,然而,关于鞌之战的前前后后,却有很多真实的趣闻。
6、(成语):飞将数奇(拼音):fēijiàngshùjī(解释):飞将:汉朝名将李广;数奇:命运不好。泛指人不走运。(成语故事):
7、造化弄人,大慈善家曹德旺眼中的俄罗斯
8、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说大话的齐顷公战败了,接下来就要和晋国和谈。晋国的口气很大,居然要齐国的太后萧同叔子当人质,而且齐国的田野一律要东西向,以方便晋国的马车进入齐国。幸亏齐国还是有能人的,这个能人就是谈判代表宾媚人,他说:不尊重萧同叔子,就是不尊重你们的母亲。而且田亩的走向是由先王定下来的,你现在无理要求我们改变耕地的走向,就是违背先王的教诲。如果你们一定要这样胡闹,我们齐国只有集合全国的力量和你在城下决一死战,“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10、“破釜沉舟”和“洹上之盟”都是秦朝末年发生在安阳大地的事件。在这个故事里出了四个成语典故。
11、 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12、国学成语故事(127)史上第一“红娘”说媒失败故事之糟糠之妻
13、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14、项羽听从范增的意见,不计前嫌封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上将军。项羽扩大了队伍,浩浩荡荡向西进军。
15、(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16、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17、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18、“灭此朝食”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被《左传》写得如此精炼却又栩栩如生,惊心动魄,古典文化的魅力,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19、《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20、而谢弦为了以少胜多,使出计策,派使者到秦营,建议秦军后退。符坚求胜心切,违背众将意愿,执意后退。但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听到要后退,都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弦见敌军溃退,指挥部下迅速渡河杀敌。
下一篇:没有了